【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讲 大气运动课件.ppt_第1页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讲 大气运动课件.ppt_第2页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讲 大气运动课件.ppt_第3页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讲 大气运动课件.ppt_第4页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讲 大气运动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大气运动 抓主干 研考点 强专项 提能力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什么 学什么 怎么学 1 掌握热力环流的关键是 热上升 冷下沉 2 掌握大气环流的关键 一是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高低 二是根据风向的判断确定气压的高低 3 掌握天气系统的关键是明确过境前 过境时和过境后是变暖气团 冷气团 还是受锋面控制 4 判断气候类型关键是从气温 降水特点上来判断 5 各种等压线图 等温线图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要关注 数值 走向 弯曲 闭合 等特征 1 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1 垂直变化 在对流层中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在平流层中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2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 1 大陆与海洋 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 2 阴天与晴天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 气温较晴天低 夜晚多云 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3 低纬与中高纬 纬度越高 气温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高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 白昼时间长 冬季相反 故冬夏季获得的热量差别很大 低纬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 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 赤道洋面上气温年较差最小 4 平原与高原 高原地区地势高 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大 但因地势高 气温低 年温差小 平原地区则相反 例1 2011 高考全国卷 一般情况下 空气的密度与气温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 时 据此完成 1 3 题 1 此时甲 乙 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 甲地比乙地稳定b 乙地对流最旺盛c 乙地比丙地稳定d 丙地最稳定 2 正午前后 a 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 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 丙地刮起东北风d 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3 该区域可能位于 a 黄土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华北平原d 东南丘陵 考点定位 本题组主要考查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大气受热状况 大气对流运动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近地面对流层中 大气的稳定程度 对流强烈程度取决于大气的垂直温差 一般地上冷下热温差越大 大气越不稳定 对流越旺盛 二是根据 北半球中纬度 和图中海拔高度定位 第 1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垂直方向上 等温线自西向东越来越稀 即同一高度范围内 垂直温差是西侧大 东侧小 说明西侧空气对流旺盛 大气不稳定 东侧大气稳定 第 2 题 从图示的8时到正午前后 大约历时4小时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约行进80千米 图中最西侧2000m处的冷空气会行 进至甲 乙两地的中部的上方 这会抑制甲地气温的上升 故a错 此时乙地区在垂直方向的等温线会非常密集 加之处于正午前后 地面气温达到或接近一天中最大值 空气对流运动强烈 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故选b 此时丙地位于高压以东 刮西北风 故c错 甲地受高压控制 无风 故d错 第 3 题 由材料及图可知 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海拔在500m以下 符合题意的只有东南丘陵 故选d 答案 1 d 2 b 3 d 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 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差 如第 1 题 不能根据等温线温差的变化判定对流的强弱 第 3 题 因注意不到海拔不足500米的信息而无从入手 2 图像转换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差 此题组是根据等温线判断天气系统 再根据天气系统判断风力 风向 降水等天气现象 涉及动态的变化过程 此方面学生往往因能力不足而无从下手 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特别关注 1 温压关系 近地面 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高空相反 2 风压关系 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 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2 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特别关注 1 从地面向高空 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2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 海上风力大于陆地 3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特别关注 1 从海洋吹向陆地的信风 迎岸风 降水多 如马达加斯加东岸等地降水多 2 从陆地吹向海洋的西风 离岸风 降水少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降水少 4 海陆分布与季风环流 1 季节性气压活动中心 2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和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季风的比较 特别关注 1 从陆地上吹来的季风 一般干燥 2 从海岸上吹来的季风 一般湿润 3 从低纬吹来的季风 一般温暖 4 从高纬吹来的季风 一般寒冷 图解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例2 2011 福建高考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 1 3 题 1 此时 地的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 2 与 地相比 地 a 气温年较差较小b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c 昼长年变化较小d 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3 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 1月b 2月c 7月d 8月 考点定位 本题组主要考查晨昏线图 等压线图的综合判读能力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空间定位 二是由陆地上为高压推断季节和风向 第 1 题 根据经纬度信息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再根据等压线数值大于画出风向 可结合极地投影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确定风向 故 地盛行风应为西北风 应选c项 第 2 题 地纬 度较 地高 故 地平均气温较低 气温年较差较大 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昼长年变化较大 故a b c三项错误 因 地在180 经线西侧 而 地在180 经线东侧 故 地较 地早进入新的一天 应选d 第 3 题 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以看出陆地上气压比海洋性高 北半球应为冬季 所以 图示现象最可能出现在1月 答案 1 c 2 d 3 a 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 受思维定势影响 图像转换能力差 如第 1 题 在确定风向时 按常规图确定而不按本区域实际气压情况风向 导致误选a项或b项 2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差 如第 3 题 不能根据陆地上气压高的信息判断季节 不能根据70 n以北地区出现极夜而确定最接近1月份 1 锋面系统 1 冷锋 2 暖锋 特别关注 1 单一冷 暖 气团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2 锋面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3 锋面雨带多分布冷气团一侧 2 气旋和反气旋 3 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气旋与锋面系统叠加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的比较说明如下表 4 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 1 空气的上升与下降 上升气流多雨 下降气流少雨 2 风向 从海上吹来 多雨 从陆地上吹来 少雨 3 地形 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 形成雨岛 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 暖温气流的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4 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5 纬度 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如西风带 多雨 由高纬流向低纬 如信风 极地东风 少雨 6 地表状况 水库 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 7 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 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例3 2011 江苏高考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 1 2 题 1 图中m地的风向是 a 东北b 东南c 西北d 西南 2 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 气旋b 反气旋c 暖锋d 冷锋 考点定位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冷锋天气 名师精析 第 1 题 m地位于高压的东侧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 该地多吹西北风 第 2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雨区位于低压槽上 且位于锋面气旋的西半部分 应为冷锋 答案 1 c 2 d 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 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差 如第 2 题 学生不能排除一个低压系统和两个高压系统而误选b项或a项 2 规律原理掌握不准 如第 2 题 没有掌握锋面气旋中冷 暖锋的分布位置而出错 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特别关注 1 分析气候的区域差异要抓住主导因素 如南北差异重点考虑纬度和大气环流因素 东西差异优先考虑海陆和洋流因素 局部差异首先考虑地形因素 2 分析每种因素的影响时都要落实到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 2 气候类型的判断 1 根据气候特征判断 2 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3 根据地理位置推断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哪个温度带 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 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以北半球为例 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下所示 3 气候类型的分布 1 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 4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2 大陆东岸独有的气候 3种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3 大陆西岸独有的气候 3种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 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 亚洲10种 5 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 地中海气候 除南极洲外 高山气候 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 1 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 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 因此 在判断气候类型时 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 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2 气候的描述 1 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 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常用词有 炎热或凉爽 寒冷或温和 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 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常用的词有 多雨或少雨 湿润或干燥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 描述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 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 北纬30 40度大陆西部 亚热带气候分布在南 北纬25 35度大陆东部等 3 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地形 洋流等方面入手 4 在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 常要表述温差大小 光照强弱 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例4 2011 四川高考 下表为四地气温 降水统计资料表 读表回答 1 3 题 1 表中四地位置 可能的是 a 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b 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c 大兴安岭西侧d 西经130度附近 2 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b 位于中纬度地区 台风活跃c 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d 受暖流影响 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3 下列关于 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两地冬 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b 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地较 地更容易发生旱灾d 地较 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特点 分布 影响因素等知识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三 一是根据气候 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二是根据气候类型判断其分布的位置 三是根据气候类型分析成因和相关地理特征 1 分析所给信息 从纬度 气温 降水等角度可以看出 四地均位于北半球 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是温带季风气候 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题中选项a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南半球 选项b亚欧大陆桥的西端荷兰的鹿特丹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选项c大兴安岭的西侧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选 项d西经130 附近应为加拿大的太平洋沿岸 2 台风主要活跃于热带海洋和亚热带沿海地区 中纬度地区不可能台风活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降水 气温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而不是使降水量增加 暖流温度高 蒸发强 能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加 而降水的条件除了水汽多以外 还需要上升冷却的条件 3 地常年盛行西风 风向不会随季节而变换 季风活动具有不稳定性 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更容易发生旱灾 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阴雨天多 热量和光照不足 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和成熟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答案 1 d 2 a 3 b 易错提醒 本题失误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基本规律掌握不准 因为不能正确地根据气候资料判断出气候类型而出错 特别是 地气候类型的判断 往往会因为年降水量为2399 0mm 而判断错气候类型 等温线 等降水量线和等压线图的判读1 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 注 m n为纬度 m n t1 t2 t3 t4进行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前首先要明确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洋流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等 从纬度因素来看 全球气温总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从海陆因素来看 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 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 从地面状况来看 地势高的地方气温低 反之则高 热容量小的地区增温快 热容量大的地区增温慢 具体判定方法如下 1 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等温线数值从北向南递增 南半球反之 2 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 夏季 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海洋上反之 冬季 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海洋上反之 3 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 海水等温线凸起的方向为洋流流向 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起的方向是暖流的方向 反之为寒流的方向 4 判断山脉走向和山体高度 等温线向高温凸起的方向为山脉的延伸方向 根据两地的相对高度 两地的温差 0 6 100米 可求出山体的高度 2 等压线图的判读等压线图 1 读数值 根据等压线上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可判读出图中任意一点的气压值数值大小和范围以及高低气压中心 如图中丙点的气压值为1005hpa p丙 1010hpa a d两地为高压中心 b c两地为低压中心 2 判气压类型 凡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为高气压 凡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为低气压 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叫高压脊 脊的最弯曲部分的连线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