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括号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括号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括号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括号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括号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宇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教案2015年3月2日 四则运算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3页、练习一)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2页图,说图意。二、探究新知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出示例1,说从中知道哪些信息。图示:814KM 1142KM 西安 格尔木 拉萨思考:求西安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列式: 1142 + 814 = 1956 (km) 加数 加数 和 814 + 1142 = 1956 (km)讲解:加法的意义及加法各部分名称。思考:一个数同0相加结果怎样?2、认识减法及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看图,读例2、例3.问:这两个题有什么异同?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列式: 1956 814 = 1142 (km) 被减数 减数 差 1956 1142 = 814 (km)讲解:减法及减法各部分名称。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根据 1142 + 814 = 1956 写两道减法算式。小结: 和 = 加数 + 加数 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根据 1956 1142 = 814 可以写出 1956 814 = 1142 1142 + 814 = 1956小结: 差 = 被减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差三、课堂总结。四、课堂练习。1、完成3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一。五、布置作业。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5、6页例2;练习二第16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问题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自己能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间的关系。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二、认识乘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1、出示例2(1)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从中理解的数学信息。 提数学问题: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怎样列式?为什么?加法:3+3+3+3=12(枝) 乘法:34=12(枝)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讲解:乘法3 4 = 12 (枝) 因数 因数 积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必须是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来简便计算)三、认识除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1、出示例2(2)和(3)仔细阅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已知有12枝花;不同点:每3枝插一瓶;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 求的问题也不同,可以插几瓶?每个花瓶插几枝? 上面两题都含有哪几个量?(花的总枝数,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花,需要几个花瓶)理清关系: 花的总枝数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花=需要几个花瓶 花的总枝数需要几个花瓶=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花 独立尝试列式计算 问:与(1)相比,(2)和(3)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讲解: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12 3 = 4 (瓶) 被除数 除数 商 12 4 = 3 (枝) 你发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四、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板书 34= 123= 124=你能根据这几个算式来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交流汇报。 小结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讨论: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五、课堂总结六、课堂练习七、作业布置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有关0的运算(6页例3、练习二710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有关0 的运算的知识。 在运算中,感受0 在计算中的特别之处,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通过对与0有关的运算特征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乐趣。重点难点: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二、自主探究1、每人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自己想到的有关0的运算的算式。2、全班交流,板书算式,然后把算式进行分类。3、根据分类结果,说一说有关0的运算都有哪些。4、小组讨论并总结关于0的运算特征。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0。一个数与0相乘,得0。5、讨论填空:0除以任何( )的数,都得0。6、讨论:0能不能作除数呢?出示: 50和00讨论: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意义?小结:0不能作除数。 总结有关0的运算的特征三、课堂练习1、完成6页“数学游戏”。2、完成练习二710题。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0。一个数与0相乘,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括号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括号(9页、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 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 知道括号(小括号、中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含有中括号、小括号的运算。 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重点难点: 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含有中括号、小括号的运算。 知道括号(小括号、中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问:我们目前学过哪几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讲解: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二、感受括号的作用 (一)感受小括号的作用出示:961242 问题: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如果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3、先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二)感受中括号的作用出示:96(124)2 问题:1、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再加上中括号, 你知道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吗?2、先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3、算式中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三、巩固新知 1、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360(70416) 158(2754)92、“你知道吗?”问题:算式中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 完成练习三第13题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对本课时知识进行归纳。)五、作业布置 第11页 第1题、第3题 租船问题教学内容:租船问题(10页、练习三第46题)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在解决租船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能够用语言表达租船问题的思路,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10页主题图 看懂图意,思考:怎样租船最省钱?二、合作探究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出你的思考过程。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2、谁读懂了他的意思?说一说。 3、谁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能再说说吗? 4条大船:304120(元)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4、你做的正确吗? 5、你认为哪种租船方法更省钱?为什么? 6、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尽量租大船、没有空位)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6题四、课堂总结五、作业布置二、观察物体(二)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二)(13、14页,练习四)。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判断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通过拼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重点难点: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 导入 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图形的形状。(一)自主探究 1、横向连续摆三个正方体,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2、同组四名同学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3、用小正方形摆出你所在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二)看一看,连一连出示13页例1。 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面?2、从左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3、从上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13页“做一做”。2、第15页练习四,第1题、第2题。三、从不同方向观察3组正方体搭的几何体 (一)出示例21、从上面、左面、前面看这些图形,分别能看到什么形状?你发现什么了?(从上面看,形状相同。)2、从左面和前面看呢?(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二)巩固练习1、完成14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四第37题四、课堂总结五、作业布置 运算定律课时安排: 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17页、练习五第2、3题)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1图,说图意。 问: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 或 564096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一)尝试解决问题1、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2、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二)枚举中验证规律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1、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2、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18页“做一做”1。2、完成练习五第2、3题。五、课堂总结六、作业布置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18页、练习五第1、4、5题)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培养应用意识。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会应用加法结合律教学简便的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复习加法交换律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一)尝试解决问题1、出示例2图,说图意。2、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方法一: 8810496 方法二: 88(10496)19296 88200288(km) 288(km)(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 (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18页“做一做”2。2、完成练习五第1、4、5题。四、课堂总结五、作业布置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20页、练习六第1-4题)教学目标: 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618187656722856(7228)31671931196724427658(2476)(4258)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1、出示20页例3图、表。看懂题意,问: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2、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知道了李叔叔后四天每天计划要骑的路程,要求 的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预设: 预设:11513211885 1151321188524711885 8511513211836585 (85115)(132118)450 200250450 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 3、 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4、 后一种方法为什么计算起来比较简洁?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20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六第1-4题。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减法的运算性质(21页、练习六第5-9题)教学目标: 通过过程、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减法的运算性质,提高学生理性思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提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的特殊”的数学思想。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加法的运算性质。 应用加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一)尝试解决问题1、出示例4图。2、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已知昨天、今天看的页数和整本书的页数,要求还剩 多少页没看。)(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预设: 234663416834134问题: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 2346634234(6634)234100134 这两位同学算得都对吗?2. 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你还能写一些吗? 3. 2346634和234(6634)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一个是从234里分别减两个数,一个是从234里一次减去两个数的和。)预设: 23466342343466200661341、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吗?他这样做是关注到了什么? (关注到数据的特点,23434正好是整百数。)2、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你还能写出一些吗?3、为什么2346634和2343466相等? ( 它们的差相等。 都是从234里减去相同的两个数,只是减的顺序不同。)(三)小结并板书加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a-b-c=a-(b+c)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21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六第5-9题。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1)24799(2)2345616644四、课堂总结五、作业布置完成家庭作业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24、25页;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比较等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并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在计算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 初步发现规律; 枚举中验证规律; 比较中概括规律。)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出示24页主题图。问: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二)提出问题,独立尝试解决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两种不同的列式均板书。)425100 或 254100 (三)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运算定律,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能继续研究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小结:ab=ba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一)独立解决问题1、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一共25个小组,每组种5棵树,每棵树浇2桶水。)3、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55)2 25(52)1252 2510250 2504. 仔细观察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试着说明你的发现。(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谁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小结:(ab)c=a(bc)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练习七第2题2、完成练习七第3题3、完成25页“做一做”五、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第六课时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26页、练习七4-11题)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获得成功,从而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的运用。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出示24页主题图,问:1、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2、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学习过程: 初步发现规律; 枚举中验证规律; 比较中概括规律。)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2、要想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二)独立解决,思考不同方法1、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 (42)25 625 150 2、谁能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有6人,再乘25个组, 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3、有没有不同的做法?42522510050150(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抬水、浇树的人数,把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三)枚举验证,比较概括规律1、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结果相等,(42)25425225。)2、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3、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26页“做一做”1,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2、完成26页“做一做”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完成练习七第4-11题。 连一连。(34125)8 18(1638)18161838 (74)a7a4a 1252357125125(5723) 3481258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42)25 425225625 10050150 150 (42)25425225。乘法分配律:a(b+c)=ab+ac第七课时教学内容:乘法的“拆数”简算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29页、练习八)教学目标 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进行同一乘法算式的简算。 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掌握其推导过程,并会灵活运用。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除法运算性质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1、出示例8图,理解图意2、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你知道了什么?(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225(102)25102522525050300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 3、比较3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后两种方法都关注到了数字的特点,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关注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一)独立尝试,解决问题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 方法一: 33052662331、3305后,为什么还要2?(要求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3305求的是一副羽毛球拍的价格。) 2、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方法二: 33052330(52)33010331、你能理解这样的想法吗?(先求一共有10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2、为什么33052和330(52)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它们的结果相等。都是求一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3、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后两个数的乘积。)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完成29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八五、课堂总结六、作业布置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课时安排: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2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2课时3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课时4 小数与单位换算1课时5 小数的近似数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32、33页;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 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教学用具:米尺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学生的意义主题图问:1、对于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用复名数、分数或小数来表示。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小数?小结: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常用小数来表示。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一)初步探究一位小数的改写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你能用分数或小数表示出其中的1份吗?(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2、0.1表示什么意思?图中还有哪部分表示0.1?3、0.1和又有怎样的关系?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一)初步探究一位小数的改写1、第2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可以表示多少分米?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它代表多少米。 2、0.3和0.1有什么关系?3、第3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呢?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就是几个0.1。巩固练习:33页“做一做”第1、2图。(二)辨析理解两位小数的改写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第2个和第3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用分数和小数分别可以怎样表示?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就是几个0.01。巩固练习:33页“做一做”第3图。为什么可以写成0.32?说一说你的想法。(三)深入、灵活理解三位小数的改写1、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第2个和第3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用分数和小数分别可以怎样表示?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就是几个0.001。(四)小结我们可以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使人们应用起来更加方便、简单。三、巩固意义,体会计数单位和进率(一)应用感受,巩固意义幼儿身高8分米 桌子高85厘米 小蚂蚁身长4毫米分数:( )米 ( )米 ( )米 小数:( )米 ( )米 ( )米 (二)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1、我们在学习整数的过程中,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板书数位顺序表)2、1个一是10个( );1个十分之一是10个( );1个百分之一是10个( ); 小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四、介绍小数的历史,拓展视野介绍33页“你知道吗?”五、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4、35页;练习九第4-10题)教学目标: 认识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读写小数。 经历小数的读写过程,体验迁移、比较的学习方法。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难点: 会读、写小数。 理解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 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 1、从这幅图上得出分数,并改写成小数。 2、如果从0.1开始数,你能数出几个这样的小数? 3、小数点后面的这一位叫什么位?(十分位,计数单位是0.1。)(二)认识小数的数位百分位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1、从这幅图上得出分数,并改写成小数。 2、小数点后面的第2位叫什么位? (百分位,计数单位是0.01。)(三)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为什么在百分位的后面排上千分位,你是怎么想的?二、深入认识数位(一)出示例题情境(二)研究数位的意义 1、介绍个位及其计数单位,并说一说它表示什么。2、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其他数位表示什么吗?3、说一说12.378是由什么组成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34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九第4、8、9题。三、创设情境,探究小数读法 创设情境,试读小数(出示例3)1、自己试着读出这枚古钱币的有关数据。2、说一说你是怎样读的。 (小数部分的读法。) (二)归纳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成“零”,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三)巩固练习:完成35页“做一做”1。四、探究小数的写法 创设情境,试写小数(出示例4)1、自己试着写出上面这段话里的小数。2、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小数部分的写法。) (二)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就写成“0”,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三)巩固练习:完成35页“做一做”2。五、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6、7、10题。六、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38、39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理解并归纳小数性质的过程。教学用具:直尺、纸条(每桌3张)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38页“商品标价”图问: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究小数的性质(一)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1、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m、0.10m和0.100m长的纸条,并进行标记。 2、比较量得的三张纸条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量得的三张纸条长度相等。)3、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因为1dm10cm100mm,所以0.1m0.10m0.100m 。)4、观察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5、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二)比较0.3和0.30的大小出示例21、在两张正方形的纸上分别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0.3和0.30的大小相等吗?说一说你的理由。0.3是3个 ;0.30是30个 ,也就是3个 。所以0.30.30。(三)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并得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联系生活,巩固性质A、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下面有三个小朋友。小明:身高1.20m 小静:身高1.02m 小鹏:身高1.2m 三个小朋友的身高都一样高吗?为什么?2、一家公司用下面三种交通工具运送货物。飞机:载质量50吨 卡车:载质量5吨 火车:载质量500吨它们运送货物的质量一样吗?B、知识对比,揭示真谛1、为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就变了,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呢?(借助数位顺序表,揭示整数末尾的0不能添上或去掉。) 2、小数中间的“0”,为什么不可以随意添上或去掉? (借助数位顺序表)小结:强调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末尾与小数点的后面不一样。C、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第1-3题。三、探究小数化简的方法感受小数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铅笔 文具盒 圆规 羽毛球2.50元 8.00元 8元 2.4元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小结:根据生活需要,我们在记录数据时,有的小数末尾有“0”,有的小数末尾没有“0”。(一)通过数据对比,感受小数可以化简板书:0.700000 0.70 0.7 1、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觉?(三个数据大小相等。 )2、既然它们的大小相等,你愿意写哪一种?为什么? 3、0.700000和0.70能不能写得简单一些? (0.700.7) (二)自主尝试,探究小数化简的方法板书:105.0900 1、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把这个数写得简单一些? (105.0900105.09)2、在小数里,除末尾的0外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写成简单的形式,这个过程叫做化简。(三)及时巩固,练习化简:完成39页“做一做”1。四、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一)自主尝试,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2 0.200 4.084.080 33.0001、能把它们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吗?依据是什么? 2、在它们的后面补几个0? 3、在整数3的后面直接补3个0吗?3的小数点在哪儿呢?(二)及时巩固,练习改写完成39页“做一做”2。(三)梳理化简和改写方法,提升认识问: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五、课堂练习:练习十第1-5题六、课堂总结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40页;练习十第6-9题)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策略的多样性,并能运用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368元,老师带的钱够吗?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说一说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二、尝试探索 老师买了一些日用品后,剩下14.8元,还想买一支标价是13.50元的钢笔,老师带的钱够吗? 1、老师剩下的钱够买钢笔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2、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较大小。 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一)呈现例题: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二)探究整数不同的小数比较方法问题:谁跳得最远? 先比较整数部分,小明的成绩整数部分是3,其他同学的成绩整数部分都是2,小明跳得最远。(三)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1、小红、小莉和小军,谁跳得最远? 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小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2、小红和小莉,谁跳得更远? 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小红的成绩百分位上是4,小莉的成绩百分位上是8,所以他们两人中,小莉跳得更远。(四)整理比较结果,梳理比较方法3.05m2.93m2.88m2.84m 小明 小军 小莉 小红 他们最后的名次是什么? 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小结:比较两个小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