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检室作业指导书(MRCOI01-2004).doc_第1页
菌检室作业指导书(MRCOI01-2004).doc_第2页
菌检室作业指导书(MRCOI01-2004).doc_第3页
菌检室作业指导书(MRCOI01-2004).doc_第4页
菌检室作业指导书(MRCOI01-200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版本/修正状态:A/0南通市辐照有限公司编号:MRC/0I/01-2010页码: 50 / 50菌检室作业指导书修正因子的确定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为污染菌修正因子确定的要领指南。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污染菌修正因子确定工序岗位。2. 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MRC初始污染菌的测定3. 关键指南内容3.1修正因子确定的步骤:3.1.1首次洗脱:取样品整件或部分,投入一定的无菌洗脱液(A)中,将含有样品的洗脱液置旋涡混合器(2800次/ min)振荡2min。取洗脱液2ml,分别注入两个无菌平皿内,每平皿1 ml。(注:洗脱液、操作方法与初始污染菌洗脱方法应保持一致)。3.1.2再洗脱:将样品从洗脱液A中取出沥干。移入另一定量的无菌洗脱液(B)中,再重复上述操作。(注:当微生物数少时,从B洗脱液开始,即可用无菌滤膜过滤后直接放培养基中培养。)3.1.3如此反复洗脱4次,即A、B、C和D,直至洗脱累积量(污染菌)不再增加,最后沥干样品,将其平铺于无菌平皿中(E),然后将溶化并冷至4547的NA培养基,分别注入AE各平皿每皿15 ml 中。3.1.4待凝固后,放规定的培养条件下(3035 ,48h)培养,进行活菌计数。3.1.5计算每个产品的首次洗脱分离菌落数与总菌落的比值,以确定回收率,取其倒数为修正因子。医用敷料的细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医用敷料的细菌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腹部垫、手术巾、纱布折片、ABD垫的细菌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3537),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营养琼脂,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操作方法稀释及培养:7.1 以无菌操作拆开每个包装,用托盘天平称取有代表性的检样1g,剪碎,放于90mm平板中,用10ml的刻度吸管吸取10ml的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液)放入剪碎的纱布平板内,经镊子反复清洗3-4次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7.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7.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方法,做10倍递增稀释,如此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7.4 根据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板。7.5 稀释液移入平板后,应及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板约15ml,并转动平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灭菌平板内作空白对照。7.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h2h,进行活菌计数。7.7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医用敷料的霉菌、酵母菌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的医用敷料的霉菌、酵母菌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腹部垫、手术巾、纱布折片、ABD垫的霉菌、酵母菌检查测定。2、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3、仪器与用具3.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3.2灭菌刻度吸管 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使用后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再按玻璃容器的常规洗涤法洗涤。沥干后置适宜容器中,经121灭菌 20分钟,备用。3.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3537),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3.4托盘天平 感量1mg4、稀释液4.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5、培养基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6、 操作方法6.1以无菌操作以无菌操作拆开每个包装,用托盘天平称取1g样品,剪碎,放入10ml无菌生理盐水平皿中,用镊子反复清洗3-4次,做成1:10稀释液。6.2 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中,另用1ml 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使霉菌孢子充分散开。6.3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另取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五次,此为1:100稀释液。6.4 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根据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合适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稀释的同时,吸取1ml稀释液注入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然后将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如PDA或孟加拉红培养基)注入平皿中,转动平皿使之与样液混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于25-28温箱中,3天后开始观察,共观察5天。6.5 计算方法:通常选择菌落数在10-150(30-100)之间的平皿进行计数,同稀释度的两个平皿的菌落平均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g(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菌落总数测定。6.6 报告:每g(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以cfu/g(ml)表示。7、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医用敷料的无菌检验规程1、目的:证明本公司医用敷料经灭菌处理后无菌生长的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腹部垫、手术巾、纱布折片、ABD垫的无菌检验测定。3、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霉菌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61),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2托盘天平4.3医用剪刀、镊子5、培养基5.1胰酪胨大豆肉汤(TSB)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分装(每试管大约40ml)经121蒸汽灭菌20min。6、操作方法直接接种法6.1取规定数量供试品,以无菌操作拆开每个包装,于不同部位剪取约100mg或1cm3 cm大小的供试品3片,接种于40ml的TSB培养管中,另取一支未加供试品的TSB培养管为空白对照。6.2经261培养14天,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7、结果判断若供试品管均澄清,或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药品的细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的细菌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的细菌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3537),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4.5稀释液4.6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5.培养基5.1营养琼脂,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6.操作方法6.1稀释及培养:6.1.1以无菌操作称取(量取)有代表性的检样20g(ml)放于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在均质器中以8000r/min,-1000r/min的速率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6.1.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6.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方法,做10倍递增稀释,如此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6.1.4根据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板。6.1.5稀释液移入平板后,应及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板约15ml,并转动平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灭菌平板内作空白对照。6.1.6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h2h,进行活菌计数。6.1.7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药品的霉菌、酵母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的霉菌、酵母菌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的霉菌、酵母菌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霉菌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5-28),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操作方法7.1稀释及培养:7.1.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0g(ml),放入200ml无菌水的具塞锥形瓶中(带有玻璃珠),振摇30min,即为1:10稀释液。7.1.2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中,另用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使霉菌孢子充分散开。7.1.3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另取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五次,此为1:100稀释液。7.1.4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根据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合适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稀释的同时,吸取1ml稀释液注入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然后将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如PDA或孟加拉红培养基)注入平皿中,转动平皿使之与样液混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于25-28温箱中,3天后开始观察,共观察5天。7.1.5计算方法:通常选择菌落数在10-150(30-100)之间的平皿进行计数,同稀释度的两个平皿的菌落平均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g(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菌落总数测定。7.1.6报告:每g(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以cfu/g(ml)表示。7.1.7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药品的无菌检验规程1、目的:证明本公司的药品经灭菌处理后无菌生长的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药品无菌检验测定。3、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霉菌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61),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2医用剪刀、镊子5、培养基5.1胰酪胨大豆肉汤(TSB)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分装(每试管大约40ml)经121蒸汽灭菌20min。6、操作方法6.1直接接种法6.1.1取规定数量供试品,以无菌操作拆开每个包装,直接接种至各培养管中。取一支未加供试品的TSB培养管为空白对照。6.1.2经261培养14天,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6.1.3结果判断若供试品管均澄清,或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药品的大肠菌群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的大肠菌群的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的大肠菌群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3537),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乳糖胆盐发酵管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 操作方法7.1检样稀释:见药品的细菌测定,稀释培养。7.2乳糖初步发酵试验7.2.1将1:1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1g或0.1ml)、1:1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1g或0.01ml)、1:10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01g或0.001ml),分别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3支内,另取1支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管加入稀释液1ml作为阴性对照管。培养1824小时.7.2.2乳糖胆盐发酵管若无菌生长或有菌但不产气,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如有产气者,经查检索表大肠菌群(MPM)已达合格标准,以后二步可不做,可在24h内发报告。如不合格,则按下列程序做下去。7.3分离培养7.3.1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置361温箱内,培养18-24h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7.3.2若平板上无菌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表4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不符或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4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且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应进行确认实验。表4 大肠菌群菌落形态特征培养基菌落形态曙红亚甲蓝琼脂 紫黑色、紫红色、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麦康凯琼脂 鲜桃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8、证实试验8.1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45疑似菌落,分别接种于乳糖发酵管中,置361温箱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发酵管产气,G-无芽孢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9、报告9.1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数,按表5报告每1g或1ml供试品中的大肠菌群数。表5 可能的大肠菌群数检索表各供试品量的检出结果可能大大肠菌群数N0.1g或0.1ml0.01g或0.01ml0.001g或0.001ml(个/g或ml)+103+-10N103+-10N102-10注:+代表检出大肠菌群数;-代表未检出大肠菌群数。 10、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食品的细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的细菌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的细菌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GB/T4789.2-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3537),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营养琼脂,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操作方法7.1稀释及培养:7.1.1以无菌操作称取(量取)有代表性的检样20g(ml)放于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在均质器中以8000r/min,-1000r/min的速率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7.1.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7.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方法,做10倍递增稀释,如此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7.1.4根据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板。7.1.5稀释液移入平板后,应及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板约15ml,并转动平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灭菌平板内作空白对照。7.1.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h2h,进行活菌计数。7.1.7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食品的霉菌、酵母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霉菌、酵母菌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的霉菌、酵母菌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GB/T4789.2-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5-28),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8、操作方法8.1稀释及培养:8.1.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0g(ml),放入2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具塞锥形瓶中(带有玻璃珠),振摇30min,即为1:10稀释液。8.1.2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中,另用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使霉菌孢子充分散开。8.1.3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另取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五次,此为1:100稀释液。8.1.4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根据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合适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稀释的同时,吸取1ml稀释液注入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然后将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如PDA或孟加拉红培养基)注入平皿中,转动平皿使之与样液混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于25-28温箱中,3天后开始观察,共观察5天。8.1.5计算方法:通常选择菌落数在10-150(30-100)之间的平皿进行计数,同稀释度的两个平皿的菌落平均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g(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菌落总数测定。8.1.6报告:每g(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以cfu/g(ml)表示。8.1.7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食品的沙门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沙门菌的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的沙门菌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GB/T4789.2-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霉菌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5-28),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营养肉汤培养基、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胆盐乳糖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操作方法7.1稀释及培养:7.1.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0g(ml),放入2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做成1:10的稀释液。用均质器混匀,培养18-24小时。7.1.2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接种于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培养18-24小时后,分别划线接种于胆盐乳糖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0-48小时)。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不符合沙门菌菌落形态特征,判供试品未检出沙门菌。7.1.3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GB/T4789.2-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霉菌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5-28),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营养肉汤培养基、卵黄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或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操作方法7.1稀释及培养:7.1.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0g(ml),放入200ml2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具塞锥形瓶中(带有玻璃珠),振摇30min,即为1:10稀释液。7.1.2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cm2),直接接种于100 ml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7.1.3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卵黄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或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24-72小时。8、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不符合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形态特征,判供试品未检出沙门菌。9、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食品的无菌检验规程1、目的:证明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经灭菌处理后无菌生长的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的无菌检验测定。3、引用文件GB/T4789.2-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无菌检验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霉菌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261),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2医用剪刀、镊子5、培养基5.1胰酪胨大豆肉汤(TSB)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分装(每试管大约40ml)经121蒸汽灭菌20min。6、操作方法6.1直接接种法6.1.1取规定数量供试品,以无菌操作拆开每个包装,直接接种至各培养管中。取一支未加供试品的TSB培养管为空白对照。6.1.2经261培养14天,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7、结果判断7.1若供试品管均澄清,或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食品的大肠菌群检验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的大肠菌群检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的鸭肉、猪蹄、鸡爪、海鲜产品大肠菌群检查测定。3、引用文件GB/T4789.2-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MRC活菌计数操作规程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仪器与用具4.1无菌平皿 直径90mm的硬质玻璃平皿,碟低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气泡。4.2灭菌刻度吸管 刻度吸管(1ml、10 ml)用于吸取稀释液和供试液。4.3恒温培养箱 使用隔水式培养箱(3537),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4.4托盘天平 感量1mg5、稀释液5.1 0.85%的Nac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后分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经121蒸汽灭菌20min,备用。6、培养基6.1乳糖胆盐发酵管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按瓶上标签配制,经121蒸汽灭菌20min。7、操作方法7.1检样稀释:见药品的细菌测定,稀释培养。7.2乳糖初步发酵试验7.2.1将1:1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1g或0.1ml)、1:1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1g或0.01ml)、1:10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01g或0.001ml),分别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3支内,另取1支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管加入稀释液1ml作为阴性对照管。培养1824小时.7.2.3乳糖胆盐发酵管若无菌生长或有菌但不产气,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如有产气者,经查检索表大肠菌群(MPM)已达合格标准,以后二步可不做,可在24h内发报告。如不合格,则按下列程序做下去。8.分离培养8.1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置361温箱内,培养18-24h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8.2若平板上无菌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表4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不符或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4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且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应进行确认实验。表4 大肠菌群菌落形态特征培养基菌落形态曙红亚甲蓝琼脂 紫黑色、紫红色、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麦康凯琼脂 鲜桃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9、 证实试验9.1在上述平板上挑取45疑似菌落,分别接种于乳糖发酵管中,置361温箱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发酵管产气,G-无芽孢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10、报告10.1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数,按表5报告每1g或1ml供试品中的大肠菌群数。表5 可能的大肠菌群数检索表各供试品量的检出结果可能大大肠菌群数N0.1g或0.1ml0.01g或0.01ml0.001g或0.001ml(个/g或ml)+103+-10N103+-10N102-10注:+代表检出大肠菌群数;-代表未检出大肠菌群数。 11.检测后,得出结果,出具报告。活菌计数操作规程1、 目的:本作业指导书为活菌计数操作规程所作的技术指导。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作业指导书为活菌计数操作规程的要领指南。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活菌操作规程工序岗位。3、 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MRC检测培养基的准备4、 关键指南内容4.1设备、培养基及质量要求、器具灭菌和无菌室要求均按无菌检查法规定的要求执行。4.2培养基采用NA。4.3洗脱液:0.2%蛋白胨,0.05%Tween-80和0.9%NaCl。4.4处理:旋涡混合器,2800次/min,振荡2min.。4.5培养条件: 3035培养48h。5、试验方法:5.1取样品整件或部分,以无菌操作移入灭菌的洗脱液中混合,使成1:10稀释。5.2用无菌吸管取上述样品洗脱液混合物2 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另取1ml注入到9ml灭菌洗脱液管中,用旋涡混合器振荡(2800次/min)1min充分混匀,使成1:100稀释液,另取一支吸管吸取2 ml,分别注入到两个灭菌平皿内,每皿1ml,如样品含菌量高,还可再稀释1:1000、1:10000-等,每个稀释度应换一支吸管。5.3将溶化并冷至4547的营养琼脂倾注于平皿内,每皿约15 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的灭菌空平皿内,作空白对照。随即转动平皿,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035 培养箱内培养48 h。6、菌落计数方法6.1先用肉眼观察计数菌落,然后再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计下各平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一稀释度各平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若平皿中有连成片状的菌落或蔓延生长时,该平皿不宜计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皿中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数分布又很均匀,则可将此半个平皿菌落计数再乘2,以代表全平皿菌落数。7、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7.1首先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的范围。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即以该平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7.2若有两个稀释度,其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应求出两个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菌落数。7.3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个,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7.4若所有稀释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个,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检测培养基的准备本作业指导书为检测培养基的准备所作的技术指导。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为检测培养基的准备工序的要领指南。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检测培养基准备工序岗位。2. 引用文件ISO1173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3.关键指南的内容3.1所有的脱水培养基均需储存于暗处和25 以下,购买人应注意生产批号,并检查有效期。3.2第一次使用时,应记录培养基启用日期。3.3配制培养基所用玻璃容器应彻底冲洗干净。按玻璃器皿清洁规程执行。3.4配制时应选比欲配制量大一倍的容器配制。3.5打开脱水培养基容器,应尽量缩短开盖时间,以防潮解,并避免污染。3.6迅速称量,完毕加入约所需水的一半并混合,然后加入剩余的水,小心加热,防止烧焦,待完全溶解即可。3. 7培养基配制后,分装于所需容器中,按要求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灭菌处理。3.8所有准备的培养基均需检查有否污染存在。即液体培养基经30 温箱中培养72 h,固体培养基30 经48 h温箱培养,确认无污染(无菌生长者)方可提供使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应标明名称、批号,应保存在225、避光的环境,若保存于非密闭容器中,一般在3周内使用;若保存于密闭容器中一般可在1年内使用。3.10所有制备的操作步骤,应按序记录在培养基准备单上。计数培养基的适应性检查1、目的:确认该培养基是否符合规定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计数培养基的适应性验证制定的严格控制程序3、本标准依据药品卫生检方、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J及一部附录XIIIC制定4、检查方法4.1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各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4.2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做2个平行平皿,混匀,凝固。4.3置30-35培养48小时,计数。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5、结果判定5.1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应性检查符合规定。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规程1.目的:对本公司菌检室培养基、玻璃器皿高压蒸汽灭菌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2.范围:适应于本公司菌检室培养基、玻璃器皿的蒸汽灭菌操作。3.消毒容积:5L4.最高工作压力:0.165MPa5.最高工作温度:1266.计时器最大计时:0-60min7.电热电压:220V8.电热管功率:1.5KW三档,总功率4.5KW9.操作方法:9.1加水 9.1.1取出消毒桶,在容器内加水至最高水位,每次消毒会损耗一定的水量,故再次使用时需补足额度水量,若水低于最低水位时再继续使用将会损坏电热管。9.2堆放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