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课程开发模式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 这一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目标系统 课程系统 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构成的 如何确定可行的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内容 安排教育途径 设计教育活动 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 都是与课程有关的问题 所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 是学校育人的有效载体 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2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主要内容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3 一 泰勒的课程理论RalhpTyler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拉尔夫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949 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泰勒模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theobjectivesmodel 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 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泰勒模式 泰勒原理之四个问题 第一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 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泰勒原理示意图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目标的三个来源 学生 社会 学科专家选择目标的两个筛子 教育与社会哲学 学习心理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二维图表 内容与行为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课程目标的来源 博比特社会杜威儿童布鲁纳学科专家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课程目标的来源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 选择目标的两个筛子 教育与社会哲学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 什么是良好的社会 学习心理学可能目标与不可能目标目标的年龄阶段问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泰勒确定教育目标过程图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 二维图表 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 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 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 具有实践可能 2 使学生获得满足 3 力所能及 4 多种经验 同一目标 5 同一经验 多种目标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 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 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 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 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有助于获得信息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有助于培养兴趣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 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 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2 学习经验组织的原则3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4 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纵向组织 即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 即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条原则 连续性 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序列性 即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 整合性 即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逻辑组织反映学科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 心理组织体现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 具体科目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完全未分化的结构 中间层次按序列组织的学程 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 最低层次 课 课题 单元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4 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 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的含义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评价的一般程序 界说教育目标 确认评价情境 设计评价手段 利用评价结果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泰勒模式示意图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泰勒原理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课程领域很幸运 因为有了拉尔夫 泰勒 课程领域很悲哀 因为拉尔夫 泰勒久久不能被超越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从泰勒模式走向实践取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施瓦布斯滕豪斯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课程研究的 范式转换 一 范式转换 的背景1 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失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国防教育法 颁布 伍兹霍尔会议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课程研究的 范式转换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 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注重学科结构 课程的两个目的 一是利用课程所占有的知识容量 在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内 最大程度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训练迁移 培养学习的能力 提出 螺旋式 课程组织 倡导 发现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课程研究的 范式转换 2 泰勒原理 的困境以及由此遭至的批评课程的普适性 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课程开发模式 防教师 的性格 教师被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 课程开发的线性化 缺少课程内容的统整和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课程研究的 范式转换 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 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 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 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 新观点 新的方法 实践 课程的语言 施瓦布 1970 课程研究 已很虚弱 休伯纳 1975 杰克逊 1980 质疑课程领域是否真正 存在 派纳 1995 则宣称传统课程领域已 死亡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课程研究的 范式转换 二 范式 与课程研究的 范式转换 库恩 科学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思潮的冲击 存在主义 后结构主义 哲学诠释学 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派纳 课程研究的 范式革命 课程研究在总体上从 开发范式 转向 理解范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一 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 实践兴趣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二 施瓦布对 泰勒原理 的质疑 泰勒原理 试图为所有教育情境提供一种普适性的课程开发模式 这是可能的吗 是有效的吗 人们纷纷谴责学术中心课程的诸多缺陷 然而这些课程究竟有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同过 有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实施过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诊断 需要新的原则和方法才能继续推进课程的发展 课程领域的这一不幸遭遇在于错误地依赖于 理论 课程领域复兴的根本在于从原先的理论追求转变为实践模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三 基本观点1 课程研究的真正复兴 需要转向三种模式 实践模式 在目的 学科科目和问题来源方面区别于理论模式 准实践模式 关注变化与情境性 折中模式 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 2 实践性课程 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由教师 学生 教材 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 实践性课程 的基本内涵 实践3 转化为课程 教师 学生 教材 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 生态系统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学生是 实践性课程 的中心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由课程政策文件 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所构成的学习情境的问题 需要和兴趣具有优先性 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 学生 教材之外的物质的 心理的 社会的 文化的因素所构成的 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三 实践性课程 的开发方法 审议 课程审议 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 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 最终作出恰当的 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课程集体 一种民主的课程组织 该集体由校长 社区代表 教师 学生 教材专家 课程专家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 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一 对 泰勒原理 的批判目标模式不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的 把课程内容分解为行为目标 是与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相矛盾 把知识的深层结构转化为行为目标 是学校知识受到歪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于注重预期的目标 而忽视了非预期的目标 目标模式也不能帮助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 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二 教师应遵循的 过程原则 1 教师应该与青少年一起在课堂上讨论 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2 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 教师有必要保持中立原则 例如 教师不要以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 这应该被看作是其责任的一部分 3 探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领域的核心方式是讨论 而不是讲授 4 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 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 5 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 应该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责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 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三 对主导的课程假设的颠覆 没有目标就没有课程由此提出的重要观点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 教师作为研究者 课堂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室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 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四 行动研究勒温的 计划 行动 观察 反思 计划 指出了行动研究的几个特征 参与 民主 对于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的贡献 福特教学计划 中的教育行动研究埃利奥特的贡献 如何促进教师用讨论的方法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勒温的螺旋循环模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采访者 教师谈到他过去曾提出一个猜想式的说法 并且问过你们是否同意他这个说法 你们还记得这件事吗 学生们 是的 记得的 采访者 那时有一个人说 对 其余的人都保持沉默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 说 对 的那个学生是不是真的同意教师所说的 或者只是因为他想 教师要求他们回答 对 所以他才说 对 而其余的人为什么都保持沉默呢 学生甲 对 他是真想让我们说 对 的 原因我想你是理解的 学生乙 是的 你要是说 不对 教师会站在那儿接连不断地问个没完 学生丙 他会接连不断地问下去 一直到你所回答的和他所想的一致为止 学生丁 所以最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回答 对 采访者 所以即使你们对他所说的不同意 你们也不说了 是吗 学生甲 假使你说 不对 的话 他会继续不断地问你 直到你说 对 才完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 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凯米斯 格兰迪等的贡献 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使实践者的观察 解释和判断更有条理 更富有理性 并由此更具有科学的客观性 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使人获得解放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 简要评价 一 积极意义关注课程研究的实践问题 关注自下而上的课程发展模式 关注教师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 简要评价 二 缺陷实践的课程观注重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 但并没有彻底解放教师 因为当强势话语介入 很难达到民主参与和意见分享 在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下 课程审议的方法也难以有效运作 教师保守的文化对课程自主权的抵制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五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 一 代表人物派纳其人 课程理解范式 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藏自治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化工类试卷模拟卷
- 2025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技能操作试卷:企业HR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城市化与城市问题》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现代食品营养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指南试卷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模拟题集
- 2025年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岗位面试题分析手册
- 2024年版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感染控制管理》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面试题及解析集
- 电气控制及PLC应用-定时器、计数器指令介绍
- 100大产业链全景图正式版
- GB/T 22166-2008非校准起重圆环链和吊链使用和维护
- GB/T 12236-2008石油、化工及相关工业用的钢制旋启式止回阀
- 公共营养师三级模拟题
- GA/T 928-2011法庭科学线形痕迹的检验规范
- 《应用文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 社交网络分析
- (全科医学导论)4-全科医学的教育评价方法课件
- 烧结原料工技师实操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大管棚施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