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何实现持久免疫控制.doc_第1页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何实现持久免疫控制.doc_第2页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何实现持久免疫控制.doc_第3页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何实现持久免疫控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何实现持久免疫控制?2014年01月26日09:18编者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简称专家建议)是国内有关专家为临床医师科学合理应用IFN而制定的。专家建议源于临床需求,以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根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07年发表以来,专家建议已两度更新。从最初确立IFN适用人群、根据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或对症处理等的八条建议,到基于临床更高需求的应答指导治疗策略的补充建议,专家建议加深了临床医师对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对合理应用IFN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专家建议,参与专家建议讨论的部分专家深入解读,分享IFN临床应用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临床医师真正用好IFN,为患者造福。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简称专家建议)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即实现持久免疫控制,也就是停药后持久应答,同时强调选择聚乙二醇IFN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现对免疫控制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以及抗病毒药物在实现持久免疫控制中的价值作一探讨。一、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的概念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控制概念起源于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的研究,并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实践中得以充实和深化。乙型肝炎的自然史研究发现,根据宿主与HBV的相互作用可将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自然史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性携带期和再活动期。宿主在免疫清除期识别并开始清除HBV,在清除HBV的过程中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事件,未经治疗而发生自发性血清学转换的比例极低,一般为215,但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往往可获得持续性的缓解,而且结局较好,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较低。若是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并且HBVDNA转阴,则认为病情到达相对稳定的阶段,即可称之为非活动性携带期。但非活动性携带期并不意味着病毒得到彻底的清除。近年来发现,即使是实现了HBs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也并未真正达到病毒的彻底清除,特别是HBsAg血清学转换后的患者因风湿病或者肿瘤接受化学治疗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可出现HBV复制的再活跃,并且出现肝炎的发作甚至重症化。这些现象提示,所谓的非活动性携带和HBsAg血清学转换均不代表病毒的清除,只是说明宿主控制了病毒的复制,疾病进入了稳定的阶段,因而称之为免疫控制比免疫清除更为恰当。关于免疫控制概念的广泛使用是在抗病毒治疗,特别是免疫调节剂如IFN等使用后,才被普遍接受,如Chan等较早应用这一概念评价聚乙二醇IFN的疗效,Liaw也提出应用免疫控制来取代治疗后所获得的非活动性携带概念。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获得的免疫控制即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停药后,机体免疫系统仍能达到持久应答状态,能够抑制HBV的复制,维持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控制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和复发,同时有望进一步实现更高治疗目标,获得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因而,免疫控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可以被认为是非活动性携带期,而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则为停药后的持久应答。二、持久免疫控制的临床标志持久免疫控制并非一个宽泛的免疫学概念,而是有着具体临床涵义的一个治疗目标。当前对于持久免疫控制的临床涵义是:停药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仍对HBV有显著而明确的控制,HBVDNA处于不可测水平,且在停药后长期(一般要求6个月以上)不出现病毒学和临床的复发。当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停药后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低水平(甚至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预示宿主对病毒复制成功实现了免疫控制,病情将长期处于非活动和稳定状态。自然史告诉我们,HBeAg血清学转换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事件,未经治疗而发生自发性血清学转换的比例较低,但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往往可获得病情持续性缓解,疾病进展延缓,而且预后良好。因此,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是免疫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虽然获得了HBeAg血清学转换,但由于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控制出现了逃逸,在临床上属于再活动期。再活动期与实现免疫控制的非活动性携带状态的区别在于后者的HBVDNA水平低于或接近不可测水平,而且HBsAg的水平更低。因此临床上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既要求控制HBV复制,又要求HBsAg清除,或者降至不易出现复发的低水平。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经过充分的抗病毒治疗,若HBsAg在停药后仍然维持低水平亦可能预测持久免疫控制。迄今为止,HBsAg清除仍是最能反映免疫控制且最接近治愈的临床指标。血清HBsAg水平与肝内闭合环状DNA(cccDNA)水平呈正相关,是感染肝细胞的替代性指标,HBsAg清除可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完全缓解和长期预后的改善。不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即使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也仅少数患者可获得HBsAg消失。在自然史中,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一项对1068例HBeAg阴性、HBVDNA2000IU/mL的HBV携带者进行长达13年的随访研究根据患者基线HBsAg水平,探讨其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发作和肝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低HBVDNA水平、ALT正常、且HBsAg低水平的疾病进展风险最小,这类患者的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仅为0.03;而HBVDNA2000IU/mL、不考虑ALT水平或HBVDNA2000IU/mL且ALT40U/mL者的肝细胞癌发生率,分别为0.18和0.10。研究结果提示,HBsAg定量水平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HBsAg定量低水平患者预后较好。近年来研究显示,低水平的HBsAg(100IU/mL)亦预示宿主对病毒复制的免疫控制,出现疾病进展的比例更低。目前有较多证据显示,抗病毒治疗期间的HBsAg定量水平可作为治疗能否实现持久免疫控制的预测指标。Liaw等的结果显示,聚乙二醇IFN类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HBsAg20000IU/mL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7%、45%和0。24周达到HBsAg1500IU/mL和20000IU/m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0%和86%。Marcelli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有56%的患者HBsAg水平下降10%,与HBsAg水平下降10%者相比,停药后持久应答率显著增加(43%比13%,P=0.0004);治疗24周HBsAg水平下降10%者,停药后5年HBsAg清除率为22.4%,显著高于HBsAg水平下降510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达61%。另有研究提示,聚乙二醇IFN停药后HBsAg清除率可持续增加,HBeAg阳性患者停药后3年HBsAg清除率为11%,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5年HBsAg清除率为12%,充分证实聚乙二醇IFN在持久免疫控制方面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专家建议推荐:对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考虑追求更高的治疗目标,即停药后持久的病毒学应答和HBeAg血清学转换。对难以实现以上目标的患者,则可采取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以达到维持HBV控制,降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等远期并发症的目的。这也与2012年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以及2013年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相关指南的推荐一致。四、小结持久免疫控制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实现疾病长期缓解,停药后持久应答的关键。慢性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应该是既维持对HBV复制的长期抑制,又能帮助宿主建立持久的免疫控制。由于免疫控制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在停药后往往可以获得持久的治疗应答,因而是当前抗病毒治疗可以追求的现实目标。HBe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