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doc_第1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doc_第2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doc_第3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doc_第4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五上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P5961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T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排列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猜猜看”的游戏。 老师摆一个白棋和一个黑棋后问:老师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棋,你猜下一个老师会放什么颜色的棋?(学生随便猜。) 再摆一个白的。问: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 “白、黑、白、黑” 问:下一个呢?(学生的猜测进入有序) 师:你们为什么都猜是黑的?(排列有规律) 师:当我们只看见一两颗棋子时,无法确认下一颗的颜色。只有重复出现几次之后才可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板书: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找规律”。找到规律后还要用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师:我校为了迎接元旦的到来,想把校园打扮得花团锦簇、彩旗招展,设计 了一套方案,你们想先睹为快吗? 多媒体展示例1的情景图。 提问:(1)你看到了哪些物体?(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我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 (2)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每几盆为一组,每组的第一盆都是什么颜色的花?第二盆呢?接着往下摆两盆应该怎么摆?(课件演示把两盆花圈一圈) 彩灯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呢?(引出每3盏为一组,每组是按红、紫、绿的规律摆放的。)每组的第一盏都是什么颜色?第二、第三盏呢?接着往下放应该怎么放?(课件演示把3盏彩灯圈一圈) 彩旗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呢?(课件演示把4面彩旗圈一圈) 交流小结:这些物体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而且同一物体每组中排列的顺序都是相同的。 三、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师: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那么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呢? 请您在自练本上表示出来。 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老师分享?与同学交流?学生可能有如下策略(预设1): a.分类思考的策略:在单数的位置上都是蓝花,在双数位置上的都是红花。 b.画图策略:用笔画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画到第15个。 c.计算策略:152=7(组)1(盆) 重点研究计算策略。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除以2?商7和余1各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盆花每2盆一组圈出来。 追问:可是我们只能看到四组,看不到第七组后面的一盆呀,怎么知道第七组后面的一盆一定是蓝花?(强调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就可以了。) 四、独立尝试,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1、解决彩灯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等办法解决了盆花问题。(出示彩灯图及问题)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盆花的问题。 学生尝试解答。 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你是怎么想的?第一道算式中余数是几,说明什么?第二道算式中没有余数又说明什么呢? 同桌互相提问:第几盏是什么颜色? 反思: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喜欢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都喜欢上计算的方法呢?(简便实用) 如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10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时学生都会自觉采用计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解决彩旗问题。 提问:第21面和第23面彩旗各是什么颜色的? 师:请你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试试看,相信你们一定行! 汇报 对列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小结:你们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彩旗的颜色? 问:当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3、小结。 刚才我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了彩灯和彩旗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看清物体的排列,弄清几个物体是一组,从而确定除数,再列式计算。然后看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颜色相同,没有余数,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最后一个的颜色相同)。 五、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做“练一练”题3 我校还准备在元旦时开展一些庆祝活动,你们想知道开展哪些活动吗?好!我们先去美术兴趣小组。刚入学的一年级美术小组的小朋友画得可认真了,你们想看看他们的作品吗? 出示题3。 学生独立解答,说想法。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题1 谈话:数学兴趣小组准备玩一个名叫“看谁猜得准”的游戏。你们想与他们一起玩吗? 媒体出示图(两个白一个黑)后问:猜猜看下面一个是什么颜色?再下面一个呢?照这样摆下去,第21枚是什么颜色? 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汇报说算式和想法。 媒体出示图(一个黑三个白)后问:如果这样摆,第21枚会是什么颜色呢?请你算一算。 师:如果让你们来摆个第21枚是黑棋,你会怎么摆呢? 同桌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动手摆一摆。 全班汇报、交流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做“练一练”题2 师:看完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让我们去手工小组看看吧。手工小组的小红正准备串一些珠子来打扮教室,你能告诉我她是按什么顺序串的吗? 提问: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学生独立解题。 师:刚才,小红是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第18颗是黄色。如果让你来穿,你想这样穿吗? 师:请你自己设计一种穿法(用图表示)。要求是第18颗珠子是红色的。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汇报。 4、游戏“抓老虎”。 师: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想到了这么多第十八个是红珠子的穿法。老师好佩服你们。为了奖励你们,我决定和你们做一个“抓老虎”的游戏。 出示儿歌: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山 打 老 虎。 老 虎 不 在 家, 我 们 就 捉 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淘汰掉一个再叫一个人,继续,还是从老师开始。如果学生有意见,请说明理由,然后可以有他们决定从谁开始游戏戏,并说说为什么。5人玩的规律被学生找到后换6人玩。还可以继续设问如果7人玩呢?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即周期现象,也就是规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其实我们的大自然中也蕴含着许多这样的规律。(屏幕显示)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我们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中有规律的周期现象,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科学领域和日常活动中(屏幕显示红绿灯,、花纹饰品) 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自然界和生活中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期待着你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四上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个。 这根绳子被打了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教具准备:课件、钟面和两圈时间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 两个6时:同学们会看钟表了,下面这个钟面表示几时?(6时)。这时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会有的同学在吃晚饭,而有的同学才刚起床?(因为一个是早上6时,一个是晚上6时),看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2、两个7时: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同上。说明一天中有两个7时。3、发散与设疑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也就是说一天中钟面上所有的时刻都会出现2次,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回忆完整的一天。二、明确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转2圈1、你们知道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比如今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的1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夜里12时既是昨天的结束,又是今天的开始,1天就从这里开始了。2、时针转第一圈(课件出示钟,时针指向12时),这就是夜里12时,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时间慢慢过去,我们要起床上学,上午上完了三节课,要吃午饭了,这时就到了什么时候?(中午12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走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时?(12个小时),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对呀,太阳正挂在头顶上,才过去了一天中的一半。3、时针转第二圈继续看屏幕,时针继续走着,上完了下午三节课同学就放学回家了,回到家吃饭写作业,又要睡觉了,睡呀、睡呀,就到了半夜12时,这时一天才结束了。如果再走(就是明天了)。对呀,这个半夜12时既是今天一天的结束,又是明天一天的开始。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时针又转了几圈?4、解疑(1)、完整叙述24小时与2圈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完整的一天,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在这一天里,一共经过了几小时、时针转了几圈呢?(2)、呼应刚上课时同学们都认为钟面上所有的时刻会出现2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