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doc_第1页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doc_第2页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doc_第3页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doc_第4页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山地农业生物20(5):364372,2001JournalofMountainAgricultureandBioogy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王厚俊,李晓红,陈卫洪,马文彬(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经济贸易系,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从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出发,时青州省太方县竹目乡教育落后,师责力量薄弱,教育投不足,教育成苯高,教育观念藩后厦生产率低下,产业单一,生态脆弱,商品经济不发选等现状进行了教育对贫困的移响,贫田对教育的影响的相关性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在贫田地区建立可行的教育脱贫机制,一是加强教育.这是治奉之策;二是增加投,强制普噩初级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才日流.关麓词:教育;贫田;教育脱贫机制;贫困地区;现状;对策中围分类号:F127.7305盘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01)05036409Astudyoftheeducationandpovertyproblemintheoutlyingminoritynationalityre-OIlSinGuizhouprovinceWPuGHou-jun,LfXiahong,CHENWeihong,MAWen-bin(DepartmentEconomicsandTrade.CollegeofArtsandHumanities.GuizhouUniversity,C.uiyang550025,China)Absct:Fromtheviewotre/tiorLshipbetweeneducationandpoverty,theauthorarlysedthecuTLensituationineducationandpovertyproblemsinZhuyuantownBasedOntherelatedre,earthwork.itwasproposedrodeebpeamechanismofpoverty-alleviatethroughedueationaprogreKeywords:education;poverty;amechanism.poverty-alleviatethrougheducationprogress;povertystrickenalea$:status;countermeasures贫困是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现实.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育,作为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无疑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通过对贵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竹园乡的实地抽样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教育与贫困现状,并试图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来说明教育与贫困相互之间的正负面影响,关联度同时力求总结归纳出可行的通过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方法与途径以及运行机制.1教育与贫困的关系自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便开绐了声势浩大的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了资金扶贫,项目收稿日期:20001120基童项目:美国梧特基金会资助项目(9600857)作者茼介王厚傻(1958一),男,贵州遵义|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技术经挤研究第5期王厚俊.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365扶贫,科技扶贫几个阶段.经过数年的实践以后,通过输血便得以永久性脱贫的贫困地区凤毛鳞角,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扶贫团体一停止供血,便迅速返贫,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学者和政府的极大重视.到90年代中后期,以造血功能代替输血功能的呼声日益高涨.所谓造血功能,是指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因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因此资源利用成本高;更为糟糕的是,大多数贫困地区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区,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和贵州的大多数贫困地区.因此资源利用难度大,甚至以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作赌注,有的地区甚至就没有资源可用.在这样的现状面前,靠资金扶贫,项目扶贫焉能一劳永逸?因此,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被提上议事日程.它之所以在一开始被忽略,是因为它见效慢,而最终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同时它还是一种绿色扶贫方式,以保护和重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和最终目的,以保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关于这一问题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菝先生早在1961年的向人力资本投资和1971年的人力资本投资里就有详细论述.舒尔茨先生认为:要使贫困国家的农业得到发展,最有用的途径不是增加资金,技术的投资,而是增加向人力资本的投资即教育.我们知道,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而农业生产力落后,使人们长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是导致人们贫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只有先解决温饱,才有发展的需求.因此,贫困地区要想彻底脱贫,农业的发展是根本.(本研究不考虑那些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的地区).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而中国几年的实践和舒尔茨先生的理论都告诉我们同样一个事实,要使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教育是根本途径.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发达的开放的农业,应适当地给教育以有利的支持.我们都知道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从供给方面看,形成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一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一低产出一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需求方面看,形成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一投资引诱不足一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一低产出一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里,我们不妨套用纳克斯先生的理论,来说明教育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从一方面看,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即教育落后一劳动者素质低一对先进生产要素利用能力低一农业生产落后一封闭状态难以打破一教育落后;从另一方面看,则表现为农业生产落后一封闭状态难以打破一教育落后一劳动者素质低一对先进生产要素利用能力低一农业生产落后的恶性循环.我们知道,既然成为一种循环,便带有一种强大的惯性,要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就需借助外力或内力打破循环的惯性,重建新的良性循环,这正是我们研究贵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的初衷如何根治贫困地区或帮助其产生一个摆脱教育与贫困之问的恶性循环的外力或内力,使其摆脱贫困,告别落后,实现良性循环.2教育现状竹园乡的教育状况除了具有中国教育的通病(重基础教育,轻技术教育;重升学率,轻素质教育等)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2.1劳动者文化素质低竹园乡现有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3个层次.各类在校学生人数为4121名,山地农业生枷2001焦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1641人,占39.82%.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毕业率均在80%以上,但小学毕业升中学的比率为48%,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全乡9257个劳动力,其中高中文化359人,占3.9%;初中文化1677人.占18.1%;小学,文盲,半文盲7220人,占78%;并且在脱盲人口中,许多妇女返盲;至少能掌握一门农业技术的劳动力人口不到总劳力的1%.2.2师资力薄弱对竹园乡7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表明,7所学校共有教师102人,其中最少的熊寨民小学仅有教师1人;而在7所学校中,教师人数超过10人的只有两所.在102位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占4.9%;中专学历28人,占27.45%;高中学历12人,占l1.76%;初中及以下学历57人.占55.89%.没有高级教师;中级教师l6人,占l5.69%;初级教师48人,占47.06%;无职称38人,占37.25%.公办教师43人,占42.16%;民办教师13人,占l2.75%:代课教师46人.占45.09%.更让人吃惊的是,在102名教师中,仅有11人是专职教师,占l0.78%,竟有91人为兼职教师,占89.22%.教师们一年至少任两门主课,最多者达4门主课;一年只上一个年级的课的教师占33.3%;而有大约50%左右的教师一年需任3个年级的课.这样一种师资状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直接导致村民送子女上学的目的只为让子女能算帐的占71%;为了接受新科技的仅占11%;为了让子女跳出农门的只占6%.这些数字表明竹园乡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2.3教育投入不足这一点或许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据对竹园乡7所学校的抽样调查,7所学校共拥有桌椅1014套,在校学生2272人.人均2.24人占有一套桌椅;4所学校有图书室,占57.14%;藏书共7140册,人均拥有图书仅为3册左右,且分布极不均衡.7140册图书有6500册是竹园完小的藏书,占91%;体育器材经费4500元,人均占有量为1.98元;在学校的资金来源中,国家拔款和社会捐款占绝大部分,而乡,村及村民对教育的投入能力极弱.据统计,学校经费来源中,约有33.3%来自国家拔款,58.3%来自于社会捐资,而其它来源包括乡,村拔款,村民集资以及贷款等仅占学校经费来源的8.4%.这样的教育经费投人结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设施是很难的.此外,由于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发放,教师工资无保障,难以及时发放是贫困地区的通病.在调查中,约有67%的学校教师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而在我们对村干部的抽样调查中,有80%的干部将本村教学质量差归因于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缺乏,拖欠教师工资;相应地,有80%的干部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为增加投入,希望工程,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增加教师工资.2.4教育成本高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后文将提到的机会成本,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前两者.在对村民现金收入支出的明细调查中发现,村民用于送子女上学的直接费用(现金支出)约占现金总支出的7%左右.也许这一比例并不高,但让我们先来看看其它支出的项目再下结论.村民其它的现金支出几乎都是为了维持再生产而进行的必要性支出.其支出按比例高低依次为购买化肥,燃料费用,购买食品,这几项支出高于学费支出,其余支出低于7%的比例.依次为医疗费用支出,养殖业投资,缴纳税金等.从这一顺序我们不难看出,村民除了准备第5期王厚俊.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367生产资料费用,解决吃饭问题外,教育费用开支是一个大问题,甚至排在医疗费用支出之前.这不意味着农民身体健康,医疗费用少,相反,是因为没有钱支付必需的医疗费.因此病人要么硬挺,要么拖一屁股债求医问药.调查表明,农民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除了直接的现金支出以外,竹园乡适龄儿童的教育成本高突出地表现在间接成本上,这包括家距学校的远近,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等.该乡距学校最近的为0.5km,最远的为4kn:.几乎都是步行上学.这似乎不足说明距学校远成为高成本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距离远的没有上学.所以,这一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现在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数据,即学校的分布状况.竹园乡总面积53.19km,共有学校l6所,则每3.32km才拥有一所学校,这样一来,学生到学校的平均距离为1.8kin左右.由于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再加上贫困儿童体质较差,所以,距离学校的远近成为决定学生上学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我们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了成本高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对子女不入学原因的抽样调查中,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入学者占53_8%,学校太远占5.8%.2.5观念落后前述提到,约有70%的家长认为送子女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能使其会算账和写字.这与都市人高叹不会玩计算机便是文盲的差距岂是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便可以计量的?据对各校六年级学生意识观念的抽样调查,约有12%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用处是能算账;约有11%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用处是接受科技;约有25.5%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考大学或中专;约有3O%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求得公职;有15%的学生是为了给家庭致富;有15%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光宗耀祖.与家长观念的集中相反,学生观念显得很分散.当问及不升学后愿干的情,孩子们的回答是:会干农活的占39.7%;会外出打工占28.7%;将去参军的占20.5%;11.1%将外出经商.这个比例和家长对此问题的回答惊人地相似不难看出.家长与孩子都认为上学的机会成本高.这一方面是由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极低,生产手段落后,主要动力仍为人畜力,因此劳力的投入与产出极为悬殊,再加上食品结构单一,粮食消费量大,因此,增加人手(而不是依靠增加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便成为解决一家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前些年外出打工热在贵州贫困地区兴起,现在虽然外出打工收入锐减,但这热仍未玲下去,很多年青人仍盼望出去见见世面.再加上有很多教师不能按时领到工资,这更直观地导致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不如干别的.3贫困现状竹园乡辖11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1995年有4273户,18863人,其中农业人口18745人,占总人口的99.37%,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4%.贫困农户占总农户的65%,贫困人口占总人I:1的77%,有3O%的农户及人口处于极贫状态,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极贫乡.其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3.1农民收入水平低竹园乡人均年纯收人最低的村仅为197元,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26kg.这样的收人水平是由其产出效益决定的.尽管全乡土地垦殖率达47.71%,土地利用率79.7%,但1995年土地生产率为1456.95元/hm,耕地生产率为2338.5元/hm,林地生产率为56.10元/hm.山地农业t枷2001薤3.2产业单一,生产手段落后农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占农民收入的37.96%,而养殖业收八只占l6.62%,手工业收八占6.72%,林业收八只占O.39%左右.而且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全乡农业耕作以役畜为主.现存役畜2043头,按每头役畜负担1hm2耕地计算,尚缺495头役畜.全乡大小拖拉机30台,由于耕地多分布在陡坡上,致使拖拉机不能耕作,只能作运输.3.3赍源利用不合理1995年全乡人口密度为355人/k,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县184人/km和246人/kn的水平.因此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0.13hmz.在无法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情况下,农民便通过扩大垦荒来扩大土地利用率以增加粮食产出.由于垦荒地坡度较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测算,垒乡水土流失面积3175.5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9.7%;耕地流失面积1896.77hm,占耕地总面积的74.7%.同时,由于垦荒以及对森林资源的重采轻抚的不台理利用,导致竹园乡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46.3%锐减到143%.这使得全乡自然灾害频繁,年年遭受冰雹的袭击3.4生产条件差全乡3035户通电,占总户数的71%.1995年用电94347kW?h,人均用电5至1995年底,全乡有9个行政村的43个村民小组可以在晴天路面干燥情况下通车,通车面占48.31%.但标准公路仅8km.全乡没有专门的邮电所,仅有一个代办点,邮件,报刊往往迟至一周左右.1995年底在乡政府安装了唯一的一门程控电话.电视差转台只能转播贵州电视台一套节目,仅覆盖乡政府所在地.全乡现有一所正式医院,但人员短缺,仅有中等学历的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不高,缺医少药仍是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另外,人畜饮水困难,有53.3%的人口和71.6%的牲畜饮水困难.3.5商品经济不发达全乡大多数村月赶集次数为6次,即每5天一集,少数村为每月4次.每7天一集.往返所需时间平均为2小时左右,因此赶场人数少,商品流通量少,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势必导致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使全乡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自给半自给封闭性农业生产阶段.这种封闭性的自我循环长期以来,如同老牛拉破车一样,使得竹园乡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越来越远,步子越来越慢,严重制约了其利用外力的能力.4教育与贫困的相关性4.1教育对贫困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杰米森在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研究中发现,每个农户成员多接受一年教育,农业产量就可增加8%,每个户主多接受一年教育则可增加3%的产量.据对贵州省不同文化层次农民收人的比较研究发现,农民收八水平与其文化素质高低密切关联.小学文化程度农民收入比文盲高12%;-N中文化程度农民收人比小学文化程度高17%,比文盲高25.6%;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农民收入比小学文化程度的高23%.如此推算,若竹园乡78%的文盲,半文盲施以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可使该乡人均纯收入在短期内比原来提高2O%而在竹园乡5个村(尖山,革新,箐脚,显母,海马宫)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小学户人均年收入420.58元;第5期王厚俊,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大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369初中户人均年收入629.56元,比前者多33.19%;而高中户人均年收人为925.62元,比小学户高出54.56%.比初中户高31.99%.这一数据很清楚地表明,在竹园乡这样一个生态脆弱,贫困落后的地区,知识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回归分析法来看劳动者素质与劳动者收入的关联度.以尖山村为例,x表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y表示年总收入,根据计量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1.29+0.144X(r=0.86)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教育还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正如舒尔茨先生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所说的那样,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文化障碍.流行的文化价值观一般不仅排斥现代文化中的科学和技术部分.而且贬低教育学生的内容中的这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如当年哥伦布需耗时几年让葡萄牙国王相信地球是圆的.他向西航行也能到达印度一样,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贫困地区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其难度之大是城市里的直销员都难以想象的.我们的专家,技术人员在推广高产杂交水稻时,曾碰到这么一件事,无论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劝说.农民都不愿栽种杂交水稻,后来村干部带头,强制性地插上杂交水稻秧.没想到几天过后,水田里又全部换成了农民自已留种的秧苗.教育不仅影响着贫困山区劳动者对新生事物,对科技等的接受能力的接受程度,还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这一点,也正是贫困地区教育的关键所在.以生育观念为例.越是贫困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难度越大,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其它因素都相同的隋况下.教育对生育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仍以尖山村为例,以x表示农户受教育程度.y表示小孩数,根据计量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4.290.228X(r=一0.88)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所生育小孩数有着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教育对消费观念,投资观念,对教育观念本身的转变也是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的深远意义,不仅仅表现在每多受一年的教育便可增加农民收入多少.更重要的在于用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来改变贫困地区农民的行为观念,而观念转变所可能带来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无法量化的.4.2贫困对教育的影响贫困对教育的影响显然比教育对贫困的影响要直观得多.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的扶贫工作经历资金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这几个阶段的根本原因.贫困对教育的影响.首先最直接地表现为农户无法支付子女入学的费用.贫困不仅会使现有的教育费用显得难以承受.而且还会增加教育成本.在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或职业培训时,必然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费用.这是因为贫困人口若没有受过基础教育.那么.对受过基础教育起作用的教育方式便对其毫无作用,而这些方式往往要方便快捷得多.因此,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便只能采取口授方式.同时,这也使得贫困人口自动丧失若干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如电视,广播(听不懂普通话),报纸等媒体对他们的作用趋近于零.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说贫困会提高教育成本.其次,正如教育对贫困的影响一样.贫困也以一种间接的不易觉察的方式在影响着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这种村落文化的最显着特征便是370山地农业生枷200】年民族性和封闭性.各民族都有她辉煌的历史,因此,村落文化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正是这种民族特色,唯我独尊的心态,使得各山区的少数民族对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便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这使得贫困和奇风异俗似乎成了少数民族的注册商标.再加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一再强调要保护民族特色,更使得一些落后的风俗难以转变.我们认为,进步,摆脱贫困与保持民族特色并不是对立的,去除陋习,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让封闭的农村接受更多时代的信息.加速改变贫困现状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脱贫不仅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的硬件,更重要的是,摆脱贫困有利于打破贫困山区的封闭状态,增加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而这对营造一个有利于办学的软件环境所起的作用也是无法计量的.5教育脱贫机制5.1教育是贫困山区脱贫的治本之策首先,来自于改革的实践经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爨包责任制.这一改革使得农村仿佛在一夜之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国改革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也首次使决策者和广大民众真切地认识到,政策的变动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在以后的改革进程中,中国政府便对若干地区实行了若干优惠政策.其中效果最显着的,莫过于东南沿海省份的迅速发展,尤其广东省的发展更是神速.这些年来,广东省以点带面,通过大中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广大农村也富了起来.各类调查显示,广东省农民的索质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不高,相反,有许多致富的农民仍然大字不识,甚至连普通话也不会讲.而后,又有许多媒体报道,富起来的农民渴望知识,通过各类夜校,职业培训来拓宽自己的致富路等等.这些事实,使我们很容易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依靠政策先富起来,然后再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其次,来自于传统的认识.正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53,8%的适龄儿童失学原因为交不起学费.因此,贫困成了少数民族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根治了贫困,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发展才是可能的但我们在实施了资金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以后,不仅没有通过治贫来促进贫困山区的发展,相反连脱贫都很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贫困山区的贫困形成原因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别的地方适用的方式,在贫困地区可能作用不大,甚至完全无效.通过调查比较,我们认为贫困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导致其贫困的因素上.与地处沿海的广大农村不同,内地的贫困山区要么是生态脆弱区,要么山高坡陡,自然环境复杂.而贵州大多数贫困地区是两个特征兼而有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依靠资金扶贫,由于技术含量并未增加,在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下,并不能带来很大的产出;依靠项目扶贫,由于山高路陡,农产品即使丰收了,或开采什么矿产资源,运输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因此,在贵州才有了要想富,先修路一说.所以,内地脱贫地区返贫率极高.这导致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只有另辟蹊径,教育,科技扶贫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认为是脱贫的治本之策的.在这里,我们把教育当作内生变量,而贫困是外生变量,这与以前的看法刚好相反.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由内地贫困地区贫困的特殊性决定的.从长远来看,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第5期王厚俊,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问题探讨太方县竹园乡个案调查371素质,才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贫困地区人口与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而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一事实,又加剧了贫困地区人口与资源的不协调.实践告诉我们,资金,项目扶贫都事倍功半那么,改变贫困地区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关系,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一现状,只有依靠观念的转变.我们都清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但在我们利用这一决定作用失败以后,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把教育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正是利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一事实.因此,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来看,教育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都是可行的.5.2建立可行的教育脱贫机制5.2.1中央,地方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贫困地区多数学校教室不能遮风挡雨,教材不配套,教学器械缺乏,教育事业难以发展.由于贫困地区自身对教育的投人能力弱,要改变基本的教学条件,只有依靠外界的帮助.在这个问题上,中史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应占最主要的地位,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投资.使贫困地区的教学硬件有一个太的提高.5.2.2依据教育法,强制普及初级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育硬件以后,要对其充分利用.决不能再犯形式主义的毛病,把新建多少所小学作为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要使贫阻山区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除了依据教育法,对其父母进行说服,教育以外,严格计蜘生育工作至关重要.另外.对男,女儿童入学要区别对待.因为贫困山区普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女童辍学率长期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可对症下药,对失学女童父母舶惩罚要加倍,女童入学可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5.2.3大力发展贫困山区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都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与我国的用工就业制度关系很大.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可谓一片空白,有的地区即使有技术学校,也是名存实亡,发挥的作用很小.其原因很多,主要是当地居民文化索质低.无法接受技术培训.由于贫困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技术推广很难.使得技校生存困难.因此,技校的人员太多在其位不谋其职.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村民都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后,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较之以前要容易得多.因此,职业技术培训对脱贫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要以普及初级教育为前提).当前,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这包括当地原有的技术人员,该省的各级农业院校(本科,大专,中专)的师生.对当地技术人员可以对其采取鼓励措施,同时鼓励太中专院校师生利用假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机会到贫困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其次,要规范职业技术培训.除了要有一套较好的教材以外,还要对其进行有力的管理,以免坑农害农的事情发生.5.2.4鼓励人才回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曾一度陷入恶性循环一由于教师工资低,考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因此.师范院校考生收分较低毕业以后,宁愿留在大城市教小学.也不愿回乡支持家乡的中学教育.这导致贫困地区教学质量直线下滑.较好的教学条件是教育的基础,而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改变贫困山区的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应当鼓励本地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回流.同时吸引外地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