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改.doc_第1页
二单元改.doc_第2页
二单元改.doc_第3页
二单元改.doc_第4页
二单元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助学案 六、枣核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设置的悬念,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2.品读课文,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3.体会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把握构思上设置悬念的特点和文章思乡爱国的主题。2.透过词语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它们的深刻含义。【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蹊跷( ) 殷( )切 嫣( )红 山坳( ) 萧乾() 玛瑙( )( ) 睡lin( ) fn( )舟 心jng( )qin( )艇 蜻tng( ) qi( )指一算我的生词:2.朗读课文两遍,标好小节号。次数8家长签字教师评价【课堂学习】一、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朗读课文,依照课文事情的发展,在下面横线上填一个字 枣核 枣核 枣核2.填写完上面的问题,你能发现枣核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吗?三、质疑问难,明确深意,把握感情1.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我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位华侨朋友为什么向我索要几颗生枣核。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疑惑,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放在全文角度看又是什么写作技巧?2.自主阅读2、3、4三节,动笔圈注课文,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加深我们的疑惑(蹊跷)的?3.至于为何要我带生枣核,你能结合文章的句子谈谈理解吗?(画出句子)4.文章结尾一句起到什么作用?对我们阅读记叙文有什么启发?四、品味语言1.本文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我踏访朋友后花园时的谈话,不加修饰,朴实无华,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你认为哪些句子具有这些特点?2.结合上下文思考、完成语文书P43/二。五、探究引申1.你能发挥你的智慧,结合上面所学的各个知识点,分析课文以“枣核”为题的好处吗?可以写出四点以上,这样对我们回答“文章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的题型和全面理解文章,也会有角度、思路上的启发。2.读完这个文章老师心里关于枣核的悬念解开了,可是又有一个新的悬念产生了。既然这位华侨这么思乡,那干脆回中国算了,为什么不回来呢,是不是贪图美国舒适的生活啊?从文章看,他在美国的日子过得相当的不错。你能读读文章,帮老师解决这个疑惑么?【课后作业】1.抄写预习部分字词和拼音两遍。 2.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2)“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3)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 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3.读读背背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家长签字教师评价大陆在那头。 后记:_ _ 七、最后一课(1)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结构情节。2.了解小说文体特点。3.学习故事的开端部分。 【重点难点】生字词学习;了解故事结构情节。【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思量( ) 踱( )步 诧 ( ) 异 字帖( ) 妥帖( ) 请帖( ) xun( )闹 o( )悔 gng( )住q( )do( )我的生词:2.朗读课文,标好小节号。3.查找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选择你认为重要的记录。 次数9家长签字教师评价 【课堂助学】一、导入课文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简要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属于哪些不同层次?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请按小说情节的发展,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小说的开端:( 节)小说的发展:( 节)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节)三、具体分析,深入理解情节 1.小说开端部分写了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心理活动,你觉得此时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哪些方面有不同?试着从文中找出依据。联系上下文说说渲染这些不同有什么作用?(提示作者对上“最后一课”的严肃、庄重和悲沉的气氛作了渲染,突出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不寻常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领土、祖国语言热爱和怀恋的感情。)4.课文题目既然叫最后一课,却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注意联系中心,思考文章的第一部分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后作业】1.抄写预习部分字词两遍。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家长签字教师评价【知识链接】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二、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教师评价家长签字后记: _ _ _ _ 七、最后一课(2)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环境氛围和人物的语言、行动、细节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2.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3.理解作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的观念。【重点难点】1.通过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意义。2.细节描写的作用和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是_国作家_,课文是在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2.选词填空。(1)“想起这些,我多么_(痛心、懊悔、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2)个个都那么_(留心、细心、专心),教室里那么_(安静、肃静、寂静)!(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_(忠诚、忠心、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_(谢意、敬意、敬爱)。3.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次数10家长签字教师评价 【课堂助学】一、回顾前课导入二、新课学习1.速读课文第二部分(1)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2)小弗朗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课文中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感到对方“可怜”,领悟“可怜”一词表达出的不同感情。(书P51三)2.朗读故事的高潮和结局(1)“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歌颂了什么?(4)“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5)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3.归纳中心意思。【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次数10家长签字教师评价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_ _ 【美文荐读】(一)梭罗论心灵:1.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2.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3.德行善举是惟一不败的投资。4.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5.人类,犹如一支浮标,任何风浪也无法使它沉没。(二)梭罗论孤独:6.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7.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8.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9.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10.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11.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三)梭罗论沉思:12.心灵永远是缺乏经验的。13.有时生病是有益于健康的。14.与其给我爱、金钱或名誉,不如给我真理。15.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16.善良是唯一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17.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18.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19.一所精美的房子又有何用,如果你没有一个可以容忍的摆放它的星球?20.世界只是我们的想象的画布。21.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当他们进入坟墓时,他们的歌还没有唱出来。22.不要雇一个为钱而替你工作的人。23.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紧要。24.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刺。25.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26.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27.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28.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一种阻碍。29.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四)梭罗论行动、生活:30.富裕是全然体验生活的能力。31.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32.活出你的信念,你就能转动世界。33.我们的生活都被耗费在细节上简单,再简单。34.不要回头看,除非你想走回去。35.任何事物的代价等于你用多少生命去换取它。36.天堂在我们的头上,也在我们的脚下。37.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寻找另一片陆地。没有别的陆地,除了这一生,没有别的生命。38 .爱就是试图去将梦中的世界变为现实。39.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40.我们最真实的生活是当我们清醒地活在自己的梦中。41.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42.当我们从容不迫而睿智,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43.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44.于身体有益的是劳作,与灵魂有益的是灵魂的工作,于两者都有益的是为他人工作。45.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46.最大的收获和价值远不能受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来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的收获,就像朝霞暮霭那样难以捉摸,无法言传。那是我抓到的一点儿星尘,一片彩虹。47.我们被迫生活得如此认真,敬畏自己的生命,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我们说,这是唯一的方式;而事实上,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生活方式。后记: _ _ _ _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重点难点】1.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课前预习】1.注音或写汉字庚( ) o( )游 jun( )恋 拘( )留 ch( )怒 m( )捐 恐吓( ) 萌( )发 诬蔑( )我的生词:2.朗读课文两遍3.文本简介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4.查找资料,了解钱学森 次数11家长签字教师评价【课堂助学】一、导入课文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2.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3.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4.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5.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思想内涵读读句子,讨论问题:1.课题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一词?从文中找找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2.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3.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4.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四、课文探究诗文中哪几句最能概括钱学森爱国思想和行动,谈谈理由。(书P57探究练习二)【课后作业】一、抄写预习中词语及拼音两遍。 二、课外阅读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此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甲)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乙)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三、补充阅读学记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后记: _ _ _ 九、古诗四首(1)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春望、泊秦淮熟读能诵。2.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3.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把握名句,深入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爱国情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白头搔( )更短 浑欲不胜簪( ) 泊( ) 秦淮 烟笼( )寒水我的生词:2.抄写古诗4.朗读课文两遍。次数12家长签字教师评价 【课堂助学】一、导入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朗诵。2.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3.品味全诗。(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1)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2)“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4.当堂背诵诗歌。 【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下来。2.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教师评价家长签字九、古诗四首(2) 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课前预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僵( )卧孤村不自哀( ) 戍( )轮台夜阑( ) 干戈( )寥( )落四周星我的生词:2.抄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过零丁洋,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次数13家长签字教师评价【课堂助学】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2.释题3.理解诗意4.明确诗歌主旨。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1.解题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疑问。4.品析鉴赏【课后作业】一、按要求默写。1.春望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 ,_ _ 。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 ,_ 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_ ,_ 。4.过零丁洋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_ ,_ _ 。【知识积累】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师评价家长签字后记: _ _ _ 十、晏子使楚(1)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文意。2.把握文言文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3.背诵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重点难点】1.读背课文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古今词义差异【课前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酣( ) 缚( ) 诣( ) 曷( ) 枳( ) 耶( )我的生词:2.常识填空。晏子使楚选自 。晏子,名 ,字 , 后期著名的 。以 、 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3.朗读课文两遍。次数14家长签字教师评价 【课堂助学】一、导入二、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四、自主翻译课文【课后作业】1.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知识积累】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教师评价家长签字后记: _ _ _ 十、晏子使楚(2)主 备:丁增珍 课 型:阅 读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晏子和楚王人物形象分析2.理解晏子辩驳的方式,从而认识晏子机智善辩的特点,和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重点难点】1.晏子和楚王形象理解2.了解情节发展,认识人物形象,理解辩驳的方式【课前预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 3.熟读课文。次数15家长签字教师评价【课堂助学】一、继续学习课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2.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3.晏子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4.分角色朗读。5.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1)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特点(2)楚王的最后一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后作业】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B. 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C. 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D. 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知识积累】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教师评价家长签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主 备:丁增珍 课 型:作文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做到详略得当。3.引导学生挖掘作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和做人的关系。【重点难点】1.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作文中如何确定详略。【课堂助学】一、导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主要部分),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二、写作指导写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呢?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工夫。1.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2.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3.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地说: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