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doc_第1页
自动控制理论.doc_第2页
自动控制理论.doc_第3页
自动控制理论.doc_第4页
自动控制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理论: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1. 比例(P)环节1.1 实验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1.2 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THBDC-1”软件1.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R1=100K,R2=200K(K=2),R0=200K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注:为了更好的观测实验曲线,实验时可适当调节软件上的分频系数(一般调至刻度2)和“” 按钮(时基自动),以下实验同样。2. 积分(I)环节2.1 实验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2.2 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2.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R=100K,C=10 uF,R0=200K ,(T=RC=100K10uF=1)时, 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注:当实验电路中有积分环节时,实验前一定要用锁零单元进行锁零。3. 比例积分(PI)环节3.1 实验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3.2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3.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R1=100K,R2=100K,C=10uF ,R0=200K ,(K= R2/ R1=1,T=R1C=100K10uF=1)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4. 比例微分(PD)环节4.1 实验电路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4.2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U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4.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R1=100K,R2=200K,C=1uF,R0=200K ,(K= R2/ R1=1,T=R1C=100K10uF=1)采样频率为150k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注:观测曲线时可适当调节虚拟示波器的分频系数滑动块,并适时将工具栏上的“时基自动”按钮选择为时基固定。5. 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5.1 实验电路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5.2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5.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R1=100K,R2=100K,C1=1uF、C2=1uF (K= (R1 C1+ R2 C2)/ R1 C2=2,TI=R1C2=100K1uF=0.1,TD=R2C1=100K1uF=0.1)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注:观测曲线时可适当调节虚拟示波器的分频系数滑动块,并适时将工具栏上的“时基自动”按钮选择为时基固定。6. 惯性环节6.1 实验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6.2 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6.3 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 R1=100K,R2=100K,C=1uF(K= R2/ R1=1,T=R2C=100K1uF=0.1)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实验二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1 、实验电路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Rx阻值可调范围为0470K。2、 实验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7,U10,U13,U9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3.1 C=1uF,R=100K时1)当可调电位器RX=250K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实际超调量约为:50%左右 (理论值为:53%)2)当可调电位器RX=70.7K时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实际超调量约为:3.9% (理论值为:4.3%)3)若可调电位器RX=50K时4)若可调电位器RX=25K时3.2 C=10uF,R =100K时1)若可调电位器RX=250K时3.3 C=0.1uF,R=100K时1)若可调电位器RX=250K时实验三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1 实验电路1) 若K=5时系统稳定,电路中的参数取:RX=100K。.2) 若K=12时系统稳定,电路中的参数取:RX=42.5K。(RX=47K)3) 若K=20时系统稳定,电路中的参数取:RX=25K。实验四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态误差1. 0型二阶系统1.1. 实验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2、 实验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7,U9,U11,U6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1.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1) 单位阶跃信号时2) 单位斜坡信号时注:单位斜坡信号的产生可通过一个积分环节(时间常数为1S)和一个反相器完成,如下图所示。2. 型二阶系统2.1. 实验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2.2 实验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7,U9,U11,U6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1) 单位阶跃信号时2) 单位斜坡信号时3. II型二阶系统3.1. 实验电路3.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U7、U9、U10、U7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3.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1)单位斜坡信号时注:单位斜坡信号的产生可通过一个积分环节(时间常数为1S)和一个反相器完成。2) 单位抛物线信号时实验五 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1、惯性环节2、二阶系统当RX=100K时当RX=10K时3、无源超前滞后环节实验六 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1、零极点对消法(时域法)1.1 实验电路校正前校正后1.2实验设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7,U9,U11,U2,U6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1.3 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校正前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稳态时偏差为0。超调量:左右;校正后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稳态时偏差为0。超调量:(理论值为左右,这是由于校正环节的各参数取近似值所致)另一种校正,更准(7,9,10,11,6)2、期望特性校正法(频域法)2.1 实验电路校正前校正后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校正前(7,9,11,6)红色曲线为输入ui,蓝色曲线为输出uo,稳态时偏差为0.34。校正后(7,9,11,12,6)实验七 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1. 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1.1 实验电路1.2实验设电路单元U5, “THBDC-1”软件1.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X轴为输入信号ui,Y轴为输出信号uo)1)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1.8K(M=1)时;实测值M=1.12)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3. 6K(M=2)时;实测值M=2.13)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5.4K(M=3)时;实测值M=3.24)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10K时;实测值M=6.162. 饱和型非线性环节2.1 实验电路2.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低频信号发生器(Vp-Vp:16V,频率:10Hz)- Vp-Vp用上位机软件测量;频率用低频频率计测量电路单元: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电压)上位机软件(X-Y显示方式)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X轴为输入信号ui,Y轴为输出信号uo) 以下均为前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10K1)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1.8K(M=1.06; k约为0.18)时;2)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3.6K(M=2.17;k约为0.36)时;3)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5.4K(M=3.16;k约为0.54)时;4) 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10K(M=5.96;k约为1)时;3. 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3.1 实验电路3.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低频信号发生器(Vp-Vp:16V,频率:10Hz)- Vp-Vp用上位机软件测量;频率用低频频率计测量电路单元: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电压)上位机软件(X-Y显示方式)3.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X轴为输入信号ui,Y轴为输出信号uo)1)E值采用15V。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2.0K,R2=8.0K(理论值:;)时;实测值;2) 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2.5K,R2=7.5K(理论值:;)时; 实测值;;E值采用15V。注: 实际测量时的死区电压应是和二极管的导通电压(约0.3V)之和。3) 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3.3K,R2=6.6K(;)时;E值采用15V。实测值:4. 具有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4.1 实验电路4.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低频信号发生器(Vp-Vp:16V,频率:10Hz)- Vp-Vp用上位机软件测量;频率用低频频率计测量电路单元:U4 、U13直流数字电压表(测电压)上位机软件(X-Y显示方式)4.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X轴为输入信号ui,Y轴为输出信号uo)1) 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2.0K,R2=8.0K时;2) 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2.5K,R2=7.5K时;4) 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3.3K,R2=6.6K时;注意:1)由于元件(二极管、电阻等)参数数值的分散性,造成电路不对称,因而引起电容上电荷累积,影响实验结果,故每次实验启动前,需对电容进行短接放电。2)本实验的E值也可采用5V。 实验八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1. 继电器型非线性三阶系统1.1 实验电路 没有加入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时 加入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后1.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加入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前 U3、U5、U9、U11 加入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后 U3、U5、U9、U11、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1.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7,9,13,15,5,6)1) 加入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前红色曲线为输入ui,绿色曲线为输出uo,稳态时偏差为0。超调量:2) 加入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后(自振荡频率:0.5Hz)1)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到1.8K左右(继电型非线性的特性参数M=1)时;红色曲线为输入r=1V(单位阶跃信号)ui,绿色曲线为输出uo,自振荡频率:0.49(理论值0.5)Hz;振荡幅值:0.168V(理论值0.18)2)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到3.6K左右 (继电型非线性的特性参数M=2)时;红色曲线为输入r=1V(单位阶跃信号)ui,绿色曲线为输出uo,自振荡频率:0.49(理论值0.5)Hz;振荡幅值:0.354V(理论值0.36)2. 饱和型非线性三阶系统 2.1 实验电路 没有加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时加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后2.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加入饱和型型非线性环节前 U3、U5、U9、U11 加入饱和型型非线性环节后 U3、U5、U9、U11、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2.3.1 没有加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1)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原图得到如下波形红色曲线为输入r=1V(单位阶跃信号)ui,绿色曲线为输出uo 2.3.2 加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后1) 当非线性环节的第一级470K调至55.6K时(k=1,S=1;M= kS)红色曲线为输入r=1V(单位阶跃信号)ui,绿色曲线为输出uo自振荡频率:0.49(理论值0.5)Hz2)将加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后的电路中第五个运放单元的100K电阻更换为510K电阻后系统自振荡消失,超调量 系统呈稳定运行,稳态偏差为0。2.3.2.2 1)在步骤2.3.2.1的基础上将非线性环节的第一级470K调至20K时,系统自振荡消失,系统呈稳定运行,稳态偏差为0。实验九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1. 未加速度反馈的继电器型非线性闭环系统1.1 实验电路2.2 实验单元(U7、U5、U13、U15、U6)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U3、U9、U13、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1.1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1.8K(M=1)时;注:显示时,X轴()与Y()轴均放大3倍;系统的超调量为35%左右;稳态偏差为0。1.2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3. 6K(M=2)时;注:显示时,X轴()与Y()轴均放大3倍;系统的超调量为48.6%左右;稳态偏差为0。1.3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5.4K(M=3)时;注:显示时,X轴()与Y()轴均放大3倍;系统的超调量为51.7%左右;稳态偏差为0。2. 带有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器型非线性闭环控制系统2.1 实验电路2.2 实验单元( U7、U9、U5、U13、U15、U16、U6)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U7、U、U9、U12、U13、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M=1时)1) R1=500K,R2=100K()时;注:系统的超调量为24.3%左右;稳态偏差为0。2)R1=200K,R2=100K()时;2.4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M=2时)1) R1=500K,R2=100K()时;2) R1=200K,R2=100K()时;3. 饱和型非线性控制系统3.1 实验电路3.2 实验单元(U7、U5、U13、U15、U6)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U3、U9、U13、非线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3.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K=1时)1) 当后一技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1.8K(M=1)时;注:显示时,X轴()与Y()轴均放大3倍;无超调量;稳态偏差为0。2)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3.6K(M=2)时;注:显示时,X轴()与Y()轴均放大3倍;超调量约为18.8%;稳态偏差为0。3.3.3 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5.4K(M=3)时;实验十 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1. 实验电路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电路单元: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单元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3. 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1) 当R1/R2R3/R4时,通过测量a、b、c、d四点电压可知,系统既不能控又不能观;2) 当R1/R2=R3/R4时,通过测量a、b、c、d四点电压可知,系统既能控又能观;实验十一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1. 典型二阶系统1.1 实验电路引入状态反馈前引入状态反馈后1.2 实验单元(U7、U13、U15、U6)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U3、U9、U11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1.3 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引入状态反馈前白色曲线为输入ui,黄色曲线为输出uo,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稳态时偏差为0。实际超调量为46%(理论值48)引入状态反馈后白色曲线为输入ui,黄色曲线为输出uo。稳态偏差为0.772(理论计算值为0.75), 系统动态特性明显改善2. 典型三阶系统2.1 实验电路引入状态反馈前引入状态反馈后2.2 实验单元(U7、U9、U13、U15、U6)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U3、U5、U9、U11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2.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引入状态反馈前白色曲线为输入ui,黄色曲线为输出uo。超调量约为13%,稳态偏差为0。引入状态反馈后白色曲线为输入ui,黄色曲线为输出uo。系统动态特性明显改善,稳态偏差为0.86V(理论计算值为0.85)。实验十二 具有内部模型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1 实验电路 极点配置前系统引入极点配置 加内模控制后2 实验单元(U7、U8、U9、U11、U13 、U14、 U6)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极点配置前:U3、U5、U7、U9 系统引入极点配置:U3、U4、U5、U7、U9 、U9 加内模控制后:U10、U11、U12、U13、U14 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 3实验数据及实验曲线极点配置前白色曲线为输入ui,黄色曲线为输出uo,稳态偏差为0.75V(理论计算值为0.75)。超调量为50%左右(理论值约为50%)。引入极点配置后引入内部模型后 U7、U9,U13、U15、U16 、U6实验十三 状态观测器及其应用1 实验电路 2 实验单元输入信号单元: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出)电路单元: U7、U9、U11、U13 、U15、U16、U14、U12、U10、U8、U6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上位机软件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