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祠宣传资料.doc_第1页
韩文公祠宣传资料.doc_第2页
韩文公祠宣传资料.doc_第3页
韩文公祠宣传资料.doc_第4页
韩文公祠宣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文公祠,简称韩祠。韩祠约建于公元999年,距今千年有余,是中国现存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其存在,对于中华文学文化都具有巨大研究意义。 韩文公祠石牌坊,位于韩祠正门石甬道起端,放为四柱三 间式白石坊。坊文韩文公祠四个大字为胡耀邦手书。站在坊前眼望去,韩祠的青绿色藏不住给人清淡端肃的感觉,而屋脊高峻,居高临下却又让人感到雄伟巍峨。 韩文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在祠址的选择和整个建筑布局上,尤为成功。曾楚楠先生在韩愈在潮州一书中对韩文公祠的建筑艺术和布局有非常好的论述: “其一,(韩祠)获得了水色山光护古祠的良好景观;其二,主体建筑正处于 笔架山主峰的中轴线上,盖建时又让主座后退紧靠山峰,使左右的象山、狮山现得前突,成拱卫环抱之势,从而增添了祠宇肃穆幽深的环境气氛;其三,是把高 度定在海拔四十米左右,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令瞻仰者肃然起敬的仰视角度;” 不可否认,历史不会因人而改变,但人对历史却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种精神乃至一种文化会因着人的传承而百世未衰。在潮汕文化发展史上,韩愈确实有过独特的不可低估的贡献,江山易姓为韩的事实 就是韩愈在潮人心中崇高威望的最好证明。一座名胜抑或一个地方,不是因为历史尘埃的厚重而显得深厚,而是有可供研读的历史的文化遗留下来,有历史的巨人定格某一时代的精神,追根溯底就是有时代的精神影响一代代人的思想,成其所谓的古、名。韩文公祠、潮州以至潮汕就是这样,有一位象征意义的韩愈入潮学研究留下永远参不完的学问。而韩愈的这种精神,不是肤浅的停留在具体的办了多少事,构筑了多少形象工程。在韩祠的碑刻中有一篇祖植椿撰写的重修韩祠碑,跟其他的记载重修韩祠的碑文一样,包括苏轼写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都无不是对韩愈进 行了歌功颂德,对重修韩祠的有心人进行了追捧赞颂。但是,这一篇中有一段写的非常好,可以大概的概括韩愈的这种精神:“夫人一生事业,不在于得意有为而后为之。即死生患难中,其关于国计民情 者,未始不可为也;,当其谏迎佛骨来潮也,所谓不得于君,刁然以忧惧之 身,远窜荒陬之地,宜人将痛哭罔暇,自信患难有不可解,死生有不可必之时。 而公则义命安之,不鄙顽俗,师属赵天水首铎文教,” 韩愈之所以比其他历代入潮官员尤值称颂,不是因为其他官员毫无建树,而最重要的是韩愈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顺应历史潮流,弃个人切肤之痛于不顾,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于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的行动中去,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等等,言传身教,对潮汕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史无前例的拉动。 唐代的潮州是一处相对较荒凉偏僻的蛮烟瘴地,是惩罚罪臣的流放场所。五 十一岁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按照当 时的人均寿命来说,五十一岁已经是离死不远了,再加上一路山水跋涉,这时的韩愈已然心力交瘁,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于是在赴任途中对前来送行的侄儿留下了遗书般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政治前途眼看已成泡影,挫折带来的家庭不幸,也一齐降临到这个已知天命的封建官员身上。在这样一种凄凉的心境下,和这样一个远京师的荒蛮之地,我们还能指望韩愈在漩涡中造福一方吗?而韩愈还能期望让封建君主看到自己斐然的政绩吗?还是置身世外,度过一个平安、坦然的晚年!文起八代之衰文章已经足够让你名垂千古。中国文化会记得你,历史会记得你。但是韩愈不是的。儒家文化中那些关于为人、处事、治国的思想早已刻在韩愈心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他的为官、立身,大胆进谏是这样,因为进谏而被贬潮州后仍是这样。儒家学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正统,从西汉初年,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直到隋唐,成了传统知识分子进仕的指定教材,其价值观在整个社会的影响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作为知识分子的韩愈,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包括忧患精神、笃行精神,在其身上体现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忧国忧民、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骨子里头的这个东西,促使他不管是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在追求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价值实现。所以,他到任后即以振兴文教为首务,化腐朽为神奇,在潮七、八个月间,开启了边远州郡的一代文风,开创了潮汕文明不老的传说。 孤臣羁旅,独占江山。正是韩愈积极入世的精神影响了其身后潮汕千年文化,促进潮汕爱国爱家、勤劳善良、艰苦奋斗的淳朴民风的形成,受到历代的景仰和后世的标榜,以至潮州江山易姓为韩。一座建筑物,一个名胜景点,或者一座名城,让人们留恋的不是其可观性有多大,或者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因着文化,探求文化的根源,让我们从中找到一种人格的精神、文化的精神,告慰故去的精神的传承者,激励后来的精神的发扬者。 潮州的第一座韩文公祠,是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通判陈尧佐在金山麓创建的韩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涤把韩祠祠址迁徙到潮州城南,苏轼为他撰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随着文章的广泛传播,潮州韩文公祠也广为人知。它从宋代就被列入潮州的祀典,潮州历朝方志,记载不断。然而韩祠毕竟是地方性的祠祀,它的建筑,并不像庙学那样,要被国家根据不同的等级严格限制,因而也就有了自由发挥的余地。事实上,这座朴质而端庄的祠宇建筑,决不会给人以逾礼越制的感觉,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它的个性是通过选址和空间组织的完美结合来体现的。 千余年来,韩愈一直是潮州文教的象征。在绝大多数潮人的心目中,韩文公的地位远远高于孔夫子。韩祠的建筑,同样必须体现出政教的庄严与郑重,必须让拜谒者感觉到韩文公地位的崇高。这种效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呢? 出城,过江,沿山径逶迤,一路视听开阔,眺韩祠于山林中,心与景,同幽清。来到祠下,空间感觉骤然收敛。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祠堂,必须经过51级台阶上攀。台阶迫使谒祠者视线上仰,于是,祠堂数米青墙,却让人产生高楼杰阁般的感受。随着脚步的前移,建筑的细部接连进入视野:“韩文公之祠”门额,前厅梁上悬挂着的“三启南云”、“百世师”匾,接着,是后堂的“尊贤有祠”、“百代文宗”匾,踏上外庭平台,可以瞻见后堂的韩愈像。祠前外庭的小跨度,使视线很自然地被引向祠内。后堂依山势辟建在更高的一层平台上,自内庭上后堂,又是12级台阶。内庭也很小,建筑师似乎有意抹杀后堂上的韩文公像,在上仰的视角里,刹那间显得特别高大。它的空间存在,使人一跨过门厅,就又得抬头仰视。韩祠的空间,是一个陡然迭起的高潮。它以高度上的气势,强制性地让谒祠者感受到韩文公使“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的那种崇高。韩祠选址的巧妙,也通过相反视角得以体现。当你从祠里回眸,或者在祠外凭栏,与谒祠的感觉相反,视野变得如许宽阔。韩江舟楫,湘桥车马,隆崇城郭,扑地闾阎,万种风流毕呈于眼前。偌大一个潮州城,竟就像韩文公祠的外庭。这是一种“由庄严变为平凡的反高潮作风”(李约瑟语)。在这种视角里,韩愈形象的崇高反转为亲切。这就是韩祠与庙学的不同。在庙学建筑空间中,孔子示予人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而韩祠,使人感觉到韩文公的崇高,也使人感受到韩文公与潮汕人的接近。韩文公祠的平面结构很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