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申论热点——杨善洲.doc_第1页
云南申论热点——杨善洲.doc_第2页
云南申论热点——杨善洲.doc_第3页
云南申论热点——杨善洲.doc_第4页
云南申论热点——杨善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善洲精神启示录 新华网昆明月日电(记者杨跃萍)“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家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杨善洲深入基层的精神启示我们,不同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远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杨善洲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文稿时读到:我对家庭欠债很多但当时只有如此选择,不然,革命不成功,家庭无从说起。他担任地委书记后,按照政策组织部门上交了他家人“农转非”的报告,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报告。当时,“农转非”指标很紧俏,他说,“机关里大多数干部家属的农转非没有解决,不能只解决我的嘛。”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辈子都在农村刨土取食。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多年,工资不低,可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他家的房曾经是全村最差的。他的钱,大多“散”到了困难群众那儿,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杨善洲先人后己的精神启示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产党人并非不体恤亲人,不讲亲情,但群众有困难,怎么能够只顾自家过好日子,而不顾群众利益呢?杨善洲持有并践行的朴素思想,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把党的光辉形象刻在了人民群众心坎上。杨善洲一辈子把“后门”关得紧紧的。然而,他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前门”却总是敞开的。多少年来,杨善洲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他的大女儿辍学回家务农,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杨善洲不同意。他的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上招工考试,但由于户口是农村的,不能报考,就请父亲找找人帮她转成城市户口,杨善洲不同意。后来,二女儿到乡下做了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正,至今一直在施甸乡下小学教书。但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不马虎。他了解到有科技人员和农村老教师的家属在农村,生活困难,就主动帮助解决他们后顾之忧,要求有关部门及时为一批科技干部和农村骨干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他说:“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我们,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杨善洲公私分明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做到权为民所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对人民群众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手中的权力当会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搞特殊化;行使权力以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后门”上的那把锁就不会轻易打开,但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可以揣上一大串,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杨善洲一辈子辛劳,忙的是公家的事、老百姓的事。乐中其中,他从来不计个人得失。退休后,他走进山光水枯的施甸县大亮山,与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年。为了节约造林资金,他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到村寨路上捡牲畜粪给树苗做底肥。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好的。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按照当地规定,这些年他创办林场前前后后引进的资金应该有40万元的提成,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他说:“引进项目是本分,怎好意思提成!”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万亩,经济价值超过亿元。年,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出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他说,“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杨善洲淡泊名利的精神启示我们,一个人对名利的态度,其实取决于他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党性。坚守理想信念,自然就会脚踏实地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的习惯。这些习惯,看似平凡,却清清楚楚地记录下共产党员的作风账和领导干部的纪律账。这些“账”,经得住考验。他下乡、出差,碰上饭点,大伙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绝无例外。他不允许别人为自己付伙食费。他的家在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有100多公里。他在职时回家,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回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到大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退休后领办大亮山林场,杨善洲还是坚持每次出差大家伙平摊吃饭钱。作为林场指挥长,年间,他在林场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他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过次林场的吉普车,事后杨善洲向林场交了元。杨善洲这样对人解释:“我觉得当个领导就想多占点便宜,太不应该了。”杨善洲“不占便宜”的精神启示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自重、自省、自警,是杜绝假公济私的思想基础,这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挥霍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说起来是小节问题,却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一颗饱含对群众体恤之情的公仆心,是不会容忍假公济私的。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论学习杨善洲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会所到之处,干部群众悉心聆听,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当场赋诗抒发体会,表示“松柏常青党旗红,新功更待后人续”。这样的场景告诉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追求,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立身、用权、干事、做人,一辈子为人民服务,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群众赋予杨善洲的一个个别名,形象中透着亲近,平实中饱含深情,生动诠释了他无论进退去留,都不忘崇高理想、不改公仆本色的政治品格。杨善洲把人民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把一辈子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树立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杨善洲认为草帽比官帽贵重,是因为他深知人民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党员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带头人。 杨善洲认为,锄头比说话实在,是因为他深知以身作则的号召力胜过任何形式的宣传动员。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要发展、事业要兴旺,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积极投身其中。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是动员组织群众的最好方式。 杨善洲认为,奉献比索取快乐,是因为他深知只有党员干部勇于奉献才能成就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奉献与索取是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问题面前作何种选择,是检验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试金石。作为党员干部,先进性就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为党和人民去奉献,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快乐。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要把“一时”变成“一世”,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公仆本色,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说到做到,用行动和业绩兑现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承诺。人民群众最讲实际,最怕形式主义。党员干部是否合格、是否值得信赖和尊重,不在于嘴上说得如何,而在于实际工作干得怎样。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就要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用清正廉洁维护共产党干部的形象。为官之本在于做人。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二字,是对执政党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他贫穷,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著造林,心无旁骛;他豁达,淡泊名利,平凡铸就伟大!”杨善洲事迹报告团成员的讲述,揭示了共产党人对待名利应有的态度。能不能抵挡住名利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是检验党员干部素质的标尺。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要保持和发扬我们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为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奉献终身。为人民服务贵在“一辈子”二论学习杨善洲精神党员干部的一生该怎样度过?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用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一辈子为民奋斗的感人事迹给出了响亮回答,为当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共产党员一时克己奉公、自觉奉献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追求奉献、不求索取。杨善洲做到了,而且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他用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高尚情操,回答了什么叫党性纯洁、信念坚定、人格高尚,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 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权为民用的为政准则。杨善洲妻儿户口在偏远农村,生活艰苦,按政策规定本可转为城镇户口。但身居领导岗位的杨善洲几次坚决推辞,把“农转非”指标留给其他同志。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里招工考试,因为农村户口不符合招工条件而失掉机会。与对家人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相对,杨善洲千方百计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求有关部门及时为一批科技干部和农村骨干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一严一宽,充分彰显了杨善洲的高风亮节。 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情为民系的政治品格。担任领导干部多年,杨善洲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头戴草帽在乡下忙碌,人称“草帽书记”。退休后,杨善洲热情不减、信念不衰、本色不变,为改变家乡面貌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一干又是多年,直至生命终点。群众的冷暖他感同身受,群众的困难他系挂心头,不断激励着他为民办事的热情、为民造福的决心,不断坚定着他一辈子做人民公仆的理想信念。曾经的荒山披上葱绿的新装,挺拔的树木镌刻下他的功绩。 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利为民谋的价值取向。“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一生坚守的价值取向、不懈追求,也是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从“草帽书记”到“种树书记”,杨善洲一辈子都奔波在为人民谋利益的道路上。田间地头留下了他参加劳动、发展生产的串串足迹,农舍庭院回荡着他访贫问苦、促膝谈心的亲切话语。年过六旬,本可在城里颐养天年,杨善洲却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重返家乡钻进山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为家乡父老留下一片价值亿多元的人工林。作为林场主要创办人,杨善洲坚持不要报酬;按照当地规定可以领取的引资提成,他分文不取。杨善洲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展示出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可贵的价值追求。 杨善洲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追求理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执着坚定,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杨善洲的一辈子,应该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人生的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执政为民不松懈,坚守共产党人本色不改变。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在坚守中淬炼人格党性,在坚守中升华人生境界,踏踏实实干事业,勤勤恳恳为百姓;就要像他那样自觉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对人民的热爱化作创先争优的动力、岗位建功的成果,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就要像他那样襟怀坦荡、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甘于奉献,一辈子维护党的纯洁,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新华社评论员: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三论学习杨善洲精神 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杨善洲的模范事迹,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世界,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楷模。 杨善洲的事迹催人泪下,业绩极不平凡。他在担任领导职务时抓农业兴科教,改善民生;退休后上荒山植树造林,造福社会。他用满腔热情和执著追求实践入党誓言,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淡泊名利、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党的优秀分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 杨善洲令人敬佩,在于他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权力观为政。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用好手中权力,自觉接受监督,直接影响着党的事业成败、人民利益得失。杨善洲为官几十年,从不乱用手中权力,始终做到公正处事、公道用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对待权力的为政标杆。 杨善洲令人敬佩,在于他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带领群众闯出一片事业的新天地,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杨善洲在困难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退休后仍然投身绿化荒山,创造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杨善洲令人敬佩,在于他始终坚持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才能不断增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杨善洲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种树书记”“农民书记”,是因为他视百姓为亲人,宁可自家清贫,也要掏钱为困难群众添置衣物、买种子、买牲口,朴素的行为背后流淌的是大爱的甘泉,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理念。学习杨善洲精神: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杨善洲精神弥足珍贵。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守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不松劲,是杨善洲留给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广大党员干部成就事业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追求,矢志不渝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前景无比广阔,但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人民群众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要像杨善洲那样在岗认真做事,离岗也不褪色,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党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时刻想着群众,始终同群众同甘共苦,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做纯粹的、高尚的好党员好干部。名利对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始终都是一种重要考验,只有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财富观,像杨善洲那样“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才能抵御住各种诱惑,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以杨善洲为榜样,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像他那样为政、干事、做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奋斗。新华时评:郭明义的幸福观是面镜子 新华社沈阳月日电(记者王炳坤陈光明于力 )好事做了几十年,家里被捐得空空荡荡,而郭明义却从未感到倦和悔,日子过得充实和快乐。分析郭明义的精神动因,是他以助人为乐,坚守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