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2014届三模语文评讲一、作文题目 傍晚,荒野里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萎败了,它喃喃自语:“如果白昼马上来到,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田野,我就可以重新生气勃勃了。” 近旁掘土的甲虫对它说:“难道太阳会关心你?它没时间,也没胃口。太阳能使参天的橡树和雪松温暖繁荣,还把香气馥郁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只不过它们是那样的高贵美丽,完全不像你这般模样。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打扰太阳!”然而太阳上升了,照耀着万物。于是,在夜晚枯萎的矢车菊复苏了。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二、审题立意本则材料选自克雷洛夫寓言。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审题时应当注意把握“寓言”的特点。从矢车菊、甲虫、太阳三个角度立意:1从“矢车菊”角度:自信希望,重获新生。(不宜“妄自菲薄”;“坚持自我”)荣枯盛败,自有规律。 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应当“自我救赎”)2从“甲虫”角度:以貌取人,有失公正。 笑人无知,自己愚蠢。 同情关心,胜于嘲讽。3从“太阳”角度:公正无私,万物平等。(不以某种狭隘的立场或标准为中心)慈爱(仁爱),惠及万物。从整则材料角度立意:歌颂公正,赞美平等。讽刺无知,批判狭隘。呼唤仁爱,斥责无情。考生能紧扣上述角度,联系社会、人生展开议论或叙述,便视为符合题意。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但是,曲解、误读材料或者无中生有,可视为离题。例如:1寂寞孤独(矢车菊“喃喃自语”) 2勤奋刻苦(甲虫“近旁掘土”)3丰富多彩(“繁荣”“多姿多彩”) 4文明礼貌(“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打扰太阳”)优秀作文选:是故佛说菩萨心金刚经中有“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而太阳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它不仅仅关注到参天的橡树与雪松、香气馥郁的花朵,也关心了平凡面渺小的矢车菊。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样,不能一味只放眼于大事件、大人物,对身边的小人物,我们也应当股以关注,予以关心。中国,或者说全世界,一直都缺少一部历史一部平民史,因为许多的作家们也都一样,一直忽视着身边的小人物,使他们的悲哀无处诉说。是什么让我们的眼光从身边平凡的小人物上飘离的呢?从根本上说,无疑是因为小人物“小”。于作家而言,烈军属这些小人物,无疑是很难引起别人的关注与声援的,因而,他们被放任于黑暗的小角落中,默默忍受,自生自灭。阿尔贝加缪曾说:“当一个作家只为强权说话时,他将形影相吊,远离真正的艺术。”而在我看来,一个作家对于小人物的漠不关心,也是种变相的依附强权,也是一条远离艺术的途径。一个人,无论大小,只要存在,他就应当平等地享有受到关心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小人物“小”,他们遇到的事多半也“微不足道”。伊拉斯谟在信件中写道:“只要我的良知不要求我那么做,我就不会参加辩论,而去损害某个人。”但恰恰是我们对这些小恶的“温和态度”让为恶之人更加地肆无忌惮。因而,这些小人物不仅需要,也的确值得我们去关心。所以,停止犹豫吧,给予小人物们与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一样的关心。我相信,左拉与伏尔泰不朽名声的铸就不仅仅因为他们对于大事件与大人物的关心以及对人类提出的指导意义思想,也是因为有他们在为德雷福斯与卡拉斯这两个小人物辩护中投诸小人物的关心为他们增江添彩。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菩萨,也不是太阳,我没有那么伟大,也无法大小人物同时兼顾。一来,菩萨、太阳虽伟大,但也都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有心,也是可以与他们一样的。二来,如茨威格所言:“看似截然相反的事物,往往会在当初极端对立的地方找到共同的归宿。”大人物与小人物看似相差甚大,但关心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即佛家所言的慈悲,因而,对两者的关心从本质上说并无矛盾。拿出慈悲之心来吧,以同等的关心对待伟岸的大人物与平等的小人物,让自己也拥有一颗“菩萨心”。让你的爱的光辉如太阳一般普照这个世界。或许,一个人的力量并没有那么伟大,但只要每个人都能这样,我相信,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也会如阳光下复苏的矢车菊一般走上幸福的阳光大道,而不至于如车夫姚纳一般痴痴地发问:“该去向谁诉说我的悲哀?”愿做荒野的一枝矢车菊诗人叶芝告诉读者们,无论你觉得自己是参天的大树,还是地上的一株小草,你都代表了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大大出乎那只掘土向地的甲虫的预料,矢车菊注定在下一个白昼到来之时复苏,即使复苏的它仍不如橡树般参天入云,也不如香气馥郁的花朵般多姿多彩。而我,偏偏愿做这荒野上一枝平凡的矢车菊。矢车菊其实可以类比到那些在底层挣扎着的打工文学青年们同样的渴望阳光,同样的受到甲虫们的打击。然而正是有了这些真实的生存体验,使得一个人的人生得以完整,继而圆满。橡树、雪松、花朵,这些有着光鲜外表和优越处境的事物,正如如今“在写作中生存”的主流作家们,他们优越的条件使他们难以认识到真实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往往一部当代中国苦难史在他们手中变成了一部当代中国狂欢史,为一种“审美脱身术”所消解。恰恰相反,另外一批新兴的、觉醒的“矢车菊”们,正是在活着的边缘进行写作,正如荆棘鸟只有将喉咙抵到尖刺上才能唱出动人的歌,他们的作品不加美化地描绘着令人惊愕的生存之真实。这种真实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忍受与反抗。余华在活着自序中说,“活着”这个词在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和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这即是说,如矢车菊一样的芸芸众生们,需要学会忍受,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白昼和黑夜、非难和滋润。也许有人会说,活着既是要忍受,便不存在反抗。但我想,这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正如不舍昼夜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只要他停止推动石头,下一秒便就被巨石碾压至死。也就是说,存在本身就已是一种反抗反抗绝望。随后才有以“忍受”为方式的“活着”。事实上,远非只有那些底层文学者们才是矢车菊,如此多的“我们”都是矢车菊。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中,生活本身如此无精打采,但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每个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却也像盐一样珍贵。每个人也都像矢车菊一样平凡却也像矢车菊一样珍贵,我愿做那枝荒野上的矢车菊,即使夜晚萎败,却能在白天复苏,有一段完整的生命体验,真实地“活着”。为何“中者”不善良?泰戈尔曾经感叹过:“大的不惧与小的同行。但中的却避而远之。”“小、大之辩”,庄子在逍遥游里已经说得很详尽了,而这也是古往今来文学家、思想家们乐于评述的重点。而在“小”与“大”之间的“中”,却往往被忽略。矢车菊确实足够卑微,可虔诚地祈求阳光的降临。又岂非一切生灵皆可拥有的小愿望呢?但甲虫却毫不留情地嘲之辱之,这大概便可归为“中者”的不善了。是的,甲虫自身当然并不比矢车菊高贵几分,但它显然已经“自觉”地将自己归类于“太阳”与“矢车菊”之间的一类人,即为“中者”。甲虫身上,恰恰折射出了几千年人类社会中所诞生的“中者”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对“高贵美丽”的雪松、花朵乃至太阳为代表的“上”的阶层敬畏不尽,所言所行甚至近乎谄媚;另一方面,对以“矢车菊”为代表的“下”的所在无限欺压、打击,以至于凌辱。凡此种种,应当算做“中者”的本质特点,同时也是其为人处世的不二法则。只是因为他们的“中”的特性,而令人忽略了这个群体的冷漠和残忍。而究其根源,是真有几分耐人寻味的。“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比暴君本身更为可怖。”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恰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者”的不善。其首要原因,正是因为“中者”们看得见“上者”的光辉与权势,想要靠近却又不敢做出任何努力、抗争,便轻而生出病态的乐趣,以凌辱在自己之下者为乐,从而满足自己畸形的骄傲与虚荣。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纠结于“长袍”与“短褂”之间的心理,恰是“中者”虚荣心理的写照。而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抹杀了他留给人的唯一一点可爱印象。中者不善,有时还正因为“中”的尴尬处境。他们既无望向上攀爬,又忌惮于身下人有朝一日凌驾于自己之上。有一种观点是,“魏晋之后中国已无贵族,而有的只是富户而已。”大概“贵”才是实力与良好修养的体现,而“富”者仅限于财力丰厚,而入不了“上”的等级。此般勉强为“中”者,对于突然而至的财富并不自信,一方面小心翼翼地藏,一面又生怕别人不知似地秀。这种从古延续至今的矛盾丑态正是源于“底气不足”。中者的不善还得归因于他们的好忘,因为忘了由“小”一路向上而至“中”的艰辛,而竟可以无所顾忌地嘲讽弱小了。资中筠拒不承认自己是廊桥遗梦的作者,正因为“此书太热,会让我忘了以前的安静书桌。”这种敢于“不忘”,恰恰体现了“大”的胸怀和姿态。中者不善,归根结底是一种畸形的心理在作怪。我们都应记住“小的是美好的”,不畏于“大”,不避于“小”,才是洒脱的“大”情怀。生命意义的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性格及复活世界文坛上永恒的星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性格及精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短篇小说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乡,一直到我们所熟知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一个作家性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们常说:只有一个人经历许多时,他才会去思考,才会对生命有所感悟,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思想者,他一生在思考社会、人生、爱情等,在思考中苦苦挣扎。寻找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对于作家、作品的分析,要结合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历程来看,否则只会与作家的宗旨相悖。托尔斯泰的思想历程、生活是怎样的呢?托尔斯泰少年时失去了父亲,父亲的逝世使他感受到死亡的痛苦、生命的孤独。从这时起,他开始了独自沉思,思考关于一个人的使命,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样活着,灵魂是否能够永存?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他以后乃至一生探索的方向。他的这一系列思考,使他常常感到自己是个伟大的人物,为人类的幸福而去发现真理,而其他的人却是凡人,在思考中用书籍来充实自己,以书为伴,孤独的思索。14岁以前,圣经故事、天方夜谭、普希金故事集等对他影响很大,物质上的贵族生活,纸醉金迷,而精神思考上的孤独又使他入地狱般盲乱,生活在天堂与地狱两极之间延伸,生命的孤独、彷徨、非难、迫害,以及浮名虚位蚕食他的灵魂,这位行走在布满苦难罪恶与荒诞大地上的圣徒,坚毅勇猛地从吞噬他的大浪中一次次挣扎出水面,并跨越一道道壁障向上飙升。正如上述所说的他是一个孤独的前行者,没有朋友,探索中的苦闷、迷茫,爱使他有合群与得到理解的强烈愿望,然而他身边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体谅他。在几乎绝望中,他开始在信仰中寻求生存的空间,他信仰正教,但他的信仰不是一些虚伪的、表面的,他的信仰不受当时的教会影响,因为他研究俄罗斯正教后,发现教会使伟大的信仰变质,圣经福音书中的善良、爱己及人、尽善尽美等面目全非,这并不是怀疑宗教本身,而是对当时教会的一种怀疑、批判,在作品中他也对其进行批判。他说:“有些人有着天神的翅膀,而故意地-出于对人们的爱-降到地上来,教人们飞。当他们不再被人需要的时候,他们就飞走:基督一切在于你,一切在于爱”。最后他得出一个结果-人活着就是为了爱,信仰让他走出了精神困境。在信仰中,他找到了爱,他曾写到:“爱是人类唯一的有理性的活动,爱是最合理最光明的精神境界。它需要的便是什么也不掩蔽理智的光芒,因为惟有理智的光芒方能长存。爱是真实的善,至高的善,能解决人生的一切矛盾,它使死的恐怖消灭,令人为之牺牲。”由此可以看出是爱的哲学拯救了一位伟人,也拯救了许多人。生命是对世界的态度,而生命的唯一要事,就是确立对世界的新态度,去扩大爱,在爱的扩大中看到自己的生命,最后的结论是:人生就是追求幸福。对于生之意义的疯狂探索,使他孤独,此时,似乎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耶稣刚开始传教的情景,没有人理解他,都认为他是疯子,说疯话“什么上帝的儿子”,而其实是肉体凡胎,而托尔斯泰也被看作堂吉诃德。从圣经的爱的学问中,他找到了生的意义,把这种爱广泛开去,波及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他的作品就是在他的苦苦探寻中创作出来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闪烁着爱的光环,用爱的视角来揭示当时的社会。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复活是其中一篇,而这部小说中突显了圣经的某些因素,也正与托尔斯泰寻求生之意义相联系,其中两位主人公的“复活”也正是在其影响下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再次相遇,开启了小说中主人公忏悔的开始,仿佛以前的生活只是虚度,悔恨与自嘲开始滋长,在福音书的引导下,开始了心灵的救赎。女主人公的“复活”可以说是在男主人公的忏悔中逐步发展的。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的引导下,由对玛丝洛娃的同情而推及到农民的解放,虽然这条路走的很难,但灵魂的救赎让他不遗余力,甚至在误解中坚持做下去。对待玛丝洛娃也是如此,是他的真诚以及产生的爱让她“复活”,重新拾回逝去的一切,而这个历程虽经历了许多波折,但这正是福音书上讲的,人在炼狱中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拯救了一切。对农民的解放,这一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本人的影子,他也曾极力为农奴解放而行动,可结果却失败了,但这却反映了他对农民的爱,因为他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真实、坦诚,也宣扬基督教义的平等性、爱己及人。人们曾认为复活中大量引用的福音书的内容,削弱了复活的艺术性,而我认为,这正是托尔斯泰本人要向我们说明的,复活中男女主人公的“复活”,一个是“忏悔”、一个是“宽恕”,这完全是福音书中提倡的,深受福音的影响,灵魂得以“复活”,我们不得不说是福音书所起的作用,而男主人公的形象似乎就是圣经中任务的化身。托尔斯泰借此让我们忏悔,“即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只要有一颗向善的心,灵魂就会得到洗涤,得到救赎。回想托尔斯泰的人生之路,孤独的探索者,他的一生充满混乱和矛盾、浪荡与严峻、放纵与沉郁、激越的反叛与自由的虚无,美丽逸乐与生之痛苦,然而,他浮出生活痛苦、迷茫、惆怅的水面,转过身来面对世界,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笔,无情的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陋、现实的残酷,激励人民寻找更美好的社会图画。他个人的生之意义的探索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画,是福音中的爱让他走到尽头,最后离群索居,钉在十字架上,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为全人类而受苦。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1、“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作。“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指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农人生活的作品。2、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真谛,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3、(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2)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3)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4)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作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致橡树 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从比较文学视角看鲁迅与契科夫提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大家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中国的文学大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为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而奋斗。年轻的他选择学习医术,救死扶伤。后来却毅然弃医从文,转而用文字激发和唤醒国人的心灵,环顾中国历史,鲁迅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契科夫是俄国现实批判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作品硕果累累。他和欧亨利,莫泊桑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鲁迅和契科夫都是在文学史上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是二人无论是接触和学习的文化,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生经历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我们阅读了他们二位大师的作品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小说的创作上居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这一方面,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就曾经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能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上,鲁迅和契科夫是极其相似的。”可以说在很多文学创作的层面上,鲁迅都深受契科夫的影响。契诃夫小说常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文章短小精悍、含而不露。鲁迅的文风与其十分接近,也是对社会中的黑暗面和现实的残酷问题给予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冷酷无情的分析批判。他们在语言的简练、擅长于讽刺、善于以小人物为描写对象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在由于当时的世界黑暗残酷的大社会背景之下,使得契诃夫和鲁迅在作品都充满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鞭挞。.在我对鲁迅和契科夫作品的一些比较分析上,可以看出,鲁迅和契科夫作品的相似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在鲁迅和契科夫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这些鲜活的人物大都是当时社会中普通民众的代表和缩影,两位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寄予的多是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例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契科夫凡卡中的少年凡卡。这些人物的故事和悲惨命运,读来让人不禁伤感和悲愤。底层人民是黑暗残酷社会最直接的受害者和受压迫者。他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的人。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毒害。被剥削和被压榨使得他们贫困,贫困又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教育,从而变得无知,长此以往,无限的轮回循环,罪恶的社会葬送了数不清可怜的生命和灵魂。自幼就亲眼目睹过农民和城市贫民悲惨生活的契诃夫和鲁迅,深知人民的痛苦。他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创作,表现了他们对受压迫、受剥削、受歧视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二、对黑暗腐朽会的批判和揭露借文学作品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十九世纪批判实施主义作家作品的主要特点。我们不妨来看看二位作家的代表作。第六病室是契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阴暗恐怖的第六病室原型正是俄国当时黑暗的社会。在小说中“被虐狂”格罗莫夫实际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被当做疯子关进第六病室之前,他针砭时弊抨击黑暗,被关进病室后,他还清醒的驳斥拉京医生的“懒汉哲学”和“托钵僧精神”。契诃夫通过对格罗莫夫这一人物的塑造告诉读者,在沙皇专制的俄国,动脑筋和爱思考的人被认为是“疯子”,而能洞察专制制度罪恶的人却恰好是这些“疯子”。契诃夫通过对格罗莫夫的描绘,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库对外招租协议书
- 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数据分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宠物脊柱健康监测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摩托车安全驾驶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 客车海外销售代理网络拓展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试用期劳动合同模板
- 2026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之七选五解题技巧课件
- 2024年茂名信宜市公路事务中心选调公务员真题
- 2024年临沧市镇康县妇幼保健院招聘真题
- 四川省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卫生公共基础》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食管裂孔疝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药膳与食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EXCEL基础知识课件教学
- 警察讲幼儿园安全教育
- 网红推广产品合作协议范本
- 私募基金 劳动合同及保密协议(2025年版)
- 2025南通辅警考试题库
- 钢结构企业安全知识培训
- 2025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一套
- 钣金加工工艺流程优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