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优化训练》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理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理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理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理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理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业考纲导航 第1讲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1 背景 政治和经济大变革 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士活跃起来 2 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 庄子 儒家学派的 孟子 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 3 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老子 孔子 韩非子 思想道德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地位 春秋末期学派创始人 2 思想 1 思想核心 要做到待人宽容 2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 3 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办学 主张 儒家 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三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1 孟子 1 政治思想 主张实行 进一步提出 民贵君轻 2 伦理观 主张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2 荀子 1 政治思想 主张施政用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提出 君舟民水 思想 2 伦理观 提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 为 使人向善 仁政 性本善 仁义 人之性恶 四 道家和法家1 道家代表人物 1 老子 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世界万物和人类 社会总在不断地 政治思想 提出 的政治主张 2 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 法家代表人物 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1 主张 君主要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2 影响 把的权力提高到极点 迎合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 历史发展趋势 道 运动 无为而治 相对 韩非子 以法治国 君主 五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背景 1 汉初的休养生息 使汉朝国力日益强盛 但社会也潜伏 着危机 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儒家思想受到重用提供 了契机 2 提出 将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的一些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家体系 董仲舒 3 内容 1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2 针对加强君主专制 宣扬 提出 天人合 一 和 学说 3 针对为人处世 提出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 义 礼 智 信五种道德标准 后人将其归纳为 三纲五常 4 影响 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有利于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君为臣纲 5 儒学成为正统 1 措施 用人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 成为政府选举人才 任官授爵的标准 定 五经 将规定为教科书 正式确立 书 礼 易 为 五经 办学校 在中央兴办 在地方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 了系统 2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 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经典 诗 春秋 太学 地方教育 传统文化 1 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景象 其根本 原因是 a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 善于思考b 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为 百家争鸣 提供条件c 王室衰微 思想控制不力d 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解析 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又是由分裂到统一时期 社会处于转型大变革当中 使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具备了合适的社会环境 答案 b 2 古人所谓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 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思想c 墨家思想 b 道家思想d 法家思想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 民德归厚 可得到答案 儒家思想主张 仁德 答案 a 4 2011年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高二期末 儒家思想在与其他 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 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b 保持传统思想不变c 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d 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答案 c 答案 c 典例1 单选 提出 仁 和 礼 的学说 主张调整 人际关系 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学派是 a 儒家c 法家 b 道家d 墨家 解析 本题考查对 百家争鸣 各学派的思想主张的认识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提倡 仁 的思想 主张 克己复礼 答案 a 配对练习1 2010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 教育家 下列思想中 孔子提出的是 a 无为而治 c 有教无类 b 格物致知 d 存天理 灭人欲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a项是荀子的观点 b项是孔子的主张 c项是董仲舒的主张 排除a b c三项 答案 c 答案 d 配对练习2 2011年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高二期末 先秦时 期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贡献是 a 仁爱 正义 自强的价值观b 变法革新 集权专制的治国理念c 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 兼爱 非攻 的和平理想 解析 b项是法家思想的贡献 c项是与道家相关的思想 d项则与墨家思想相关 答案 a 典例3 双项 有一说法是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 哪些说法比较完整地表 达了这一观点 a 天心之仁爱人君 而欲止其乱也 b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c 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d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答案 ab 解析 天人感应 的本质是 君权神授 而a b两项准确地说明了这点 配对练习3 双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 想 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