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化学本科.doc_第1页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化学本科.doc_第2页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化学本科.doc_第3页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化学本科.doc_第4页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化学本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90142110,190242111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对象: 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 68学时 4学分编写单位: 化学系编 写 人:张铁莉审 定 人:刘欣编写时间: 2006年10月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本课程是学生学习了分析化学后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若干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分析原理和分析方法,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有初步了解。 2、教学目的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电解及库仑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等)的基本原理,对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分析操作条件等有较深入的理解,而对以结构分析为主的方法只做一般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有初步了解,为其以后的工作、科研及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各种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组成、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教学难点是各种仪器分析方法所涉及的原理及分析操作条件的选择。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注意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并结合课上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及对所教授内容的归纳总结,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任课教师讲授时应注意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中学教学实际和与本专业有关的前沿研究成果。(3)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及信息量大的优点,尤其是讲解仪器的构造、原理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会特别有益于学生的理解。6、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以书面笔答闭卷形式进行考试。(1)记分方式:百分制。(2)考试时间:120分钟。(3)题目类型:试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填空、选择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计算题。(4)成绩合成: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80。7、参考教材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编,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教学参考书1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2 李克安主编,分析化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 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 赵藻藩,周性尧,张悟铭等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 施荫玉,冯亚非著,仪器分析解题指南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 武汉大学编委会著,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1999年。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其中,课堂讲授62学时,习题课6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做课后作业,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新知识和新理念的引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每次课后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及课后思考题,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上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课堂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手段。习题课:教师适当启发,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总结,使学生更加系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作业: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选习题,做到难易适中、题量适度、认真批改、及时解惑;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章次教学内容讲授课学时数讨论(习题)课学时数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电化学分析导论2第三章电位分析法5第四章极谱分析法5第五章电解及库仑分析法4电化学分析法部分习题课2第六章色谱分析法142第七章光学分析法导论2第八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6第九章红外吸收光谱法4第十章分子发光分析法4第十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6第十二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6光学分析法部分习题课2第十三章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2总计62610、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本课程计划学时数由原来的54学时增加到了68学时,因此,本大纲中对各章的教学时数进行了适当调整。此外,根据仪器分析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本院的仪器设备条件,本大纲中新增加了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电解及库仑分析法的讲授,并对几种近代仪器分析方法,如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分析法等进行简介。二、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仪器分析概念。2.理解仪器分析的特点,研究对象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3.了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及与化学分析的关系。4.掌握仪器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本章重点仪器分析概念;仪器分析的特点、研究对象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仪器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本章难点 仪器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讲授内容第一节 仪器分析法概述(0.5学时)一、仪器分析法的特点(一)仪器分析的定义(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 (三)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二、仪器分析法的研究内容与分类三、仪器分析法的发展概况四、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仪器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1.5学时)一、标准曲线(一)标准曲线及其线性范围1、标准曲线2、线性范围(二)标准曲线的绘制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2、相关系数二、灵敏度三、精密度(一)精密度的定义(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四、准确度(一)准确度的定义(二)准确度的表示方法五、检出限(一)检出限的定义(二)检出限的表示方法(三)检出限的计算方法第二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2.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3.掌握电化学分析法中的基本概念(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不对称电位、膜电位、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等)。4.掌握电极的分类。本章重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不对称电位、膜电位、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极化、过电位等基本概念;电极的分类本章难点 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不对称电位、膜电位、过电位讲授内容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0.1学时)一、IUPAC的分类方法(一)不涉及双电层,也不涉及电极反应(二)涉及双电层,但不涉及电极反应(三)涉及电极反应二、习惯分类方法(按测量的电化学参数分类)(一)电导分析法(二)电位分析法(三)电解(电重量)分析法(四)库仑分析法(五)伏安分析法(六)极谱分析法第二节 化学电池(0.2学时)一、化学电池的分类 (一)原电池(二)电解池二、化学电池的表示方法第三节 电极电位(0.4学时)一、电极电位的产生二、电极电位的测量三、Nernst方程第四节 液体接界电位(0.3学时)一、 液体接界电位二、 液体接界电位产生的原因三、 盐桥第五节 极化和过电位(0.5学时)一、极化(一)浓差极化(二)电化学极化二、过电位(一)过电位(二)影响过电位的因素第六节 电极与电极分类(0.5学时)一、参比电极(一)甘汞电极(二)银-氯化银电极二、指示电极(一)金属-金属离子电极(二)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三)惰性金属电极(四)膜电极第三章 电位分析法(5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理解玻璃电极的响应原理及玻璃电极的特性。2.掌握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的原理及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浓度)的原理。3.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4.掌握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5.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及指示电极的选择。6.了解电位法的测试仪器及影响测定的因素。本章重点玻璃电极的响应原理及玻璃电极的特性;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的原理及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浓度)的原理;TISAB的组成;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及指示电极的选择。本章难点 玻璃电极的响应原理及玻璃电极的特性;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的原理及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浓度)的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电位滴定法的原理、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及指示电极的选择。讲授内容第一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及响应机理(2学时)一、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二、玻璃电极(一)玻璃电极的构造(二)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三)玻璃电极的特性1、不对称电位2、碱差和酸差(四)pH的测定(五)其他玻璃电极三、晶体膜电极(一)氟电极的构造(二)氟电极的响应机理(三)氟电极的特点第二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0.2学时)一、电位选择系数 二、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三、响应时间和温度系数第三节 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原理与方法(1.3学时)一、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原理二、测定方法(一)标准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三、影响电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及测量误差(一)影响电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1、测量温度2、线性范围和响应时间3、溶液特性4、电位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四、直接电位法的测试仪器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1.5学时)一、方法原理(一)电位滴定法(二)电位滴定装置二、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一)E-V曲线法(二)曲线法(三)曲线法三、指示电极的选择(一)酸碱反应(二)沉淀反应(三)氧化还原反应(四)络合反应第四章 极谱分析法(5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极谱分析过程及简单装置。2.掌握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3.掌握极谱定量分析基础及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4.掌握极谱定性分析原理。5.掌握干扰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6. 理解影响简单金属离子与金属络离子的半波电位的因素。7. 理解极谱定量分析的几种方法及有关公式的应用。8. 理解平行催化波的原理,掌握平行催化波定量分析的方法。9. 了解极谱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章重点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极谱定量分析基础及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极谱定性分析原理;简单金属离子与金属络离子的半波电位的影响因素;干扰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平行催化波的原理;平行催化波定量分析的方法。本章难点 极谱定量分析基础及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 干扰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平行催化波的原理。讲授内容第一节 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学时)一、极谱法的装置和分析过程(一)极谱法的装置(二)极谱法的分析过程二、极谱波的形成(一)残余电流部分(二)电流上升部分(三)极限扩散电流部分1、极限扩散电流2、半波电位三、极谱过程的特殊性(一)电极的特殊性(二)电解条件的特殊性四、滴汞电极的特点第二节 极谱定量分析(1学时)一、扩散电流方程式二、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一)毛细管特性(二)溶液组分(三)温度三、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一)残余电流(二)迁移电流(三)氧波(四)极谱极大(五)叠波、前波和氢波第三节 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2学时)一、极谱波的种类(一)可逆波和不可逆波1、可逆波2、不可逆波(二)还原波和氧化波1、还原波(阴极波)2、氧化波(阳极波)二、极谱波方程式(一)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二)金属络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三、半波电位的测定和可逆极谱波的判断(一)半波电位的测定(二)可逆极谱波的判断第四节 极谱定量分析法(0.5学时)一、波高的测量方法二、极谱定量的方法(一)标准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 极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0.1学时)一、极谱分析法的特点二、存在的问题第六节 极谱催化波(0.4学时)一、平行催化波二、氢催化波第五章 电解和库仑分析法(4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控制电位电解和控制电流电解两种电解过程的特点及应用。2.掌握库仑滴定法和微库仑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本章重点控制电位电解和控制电流电解两种电解过程的特点及应用; 库仑滴定法和微库仑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本章难点 控制电位电解和控制电流电解两种电解过程的特点及应用;库仑滴定法和微库仑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讲授内容第一节 电解分析法(2学时)一、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一)电解过程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二)分解电压和析出电位二、电解分析方法和应用(一)控制电流电解法1、基本装置2、阴极电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3、特点及应用范围(二)控制电位电解法1、基本装置2、阴极电位的选择3、电流-时间曲线4、特点及应用第二节 库仑分析法(2学时)一、库仑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法拉第电解定律(二)影响电流效率的主要因素二、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一)基本原理1、气体库仑计2、积分法和电子积分库仑计(二)特点及应用三、库仑滴定法(一)库仑滴定的基本原理(二)库仑滴定的装置(三)指示滴定终点的方法1、指示剂法 2、电位法3、死停终点法(四)库仑滴定的特点及应用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1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2.掌握色谱分离基本概念,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和测定原理。3.掌握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总分离效能指标。4.掌握气相色谱定性、定量方法及有关计算。5.理解固定相的选择原则。6.熟悉气相色谱仪的构造,理解热导池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俘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应用范围。7.理解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8.掌握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9.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及适用范围。10.了解各种分离方式的分离原理、适用范围及其选择原则。本章重点色谱分离基本概念;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和测定原理;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总分离效能指标;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的方法;固定相及其选择方法; 各种分离方式的分离原理、适用范围及其选择原则。本章难点 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和测定原理;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总分离效能指标;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方法;固定相及其选择方法;各种分离方式的分离原理及其选择原则。讲授内容第一节 概述(2学时)一、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二、色谱法的分离过程三、色谱法的分类(一)按流动相状态分类(二)按固定相的形式分类(三)按分离原理分类四、色谱法的特点五、色谱有关术语(一)色谱流出曲线(二)色谱峰(三)基线(四)保留值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2、体积表示的保留值(五)相对保留值(六)峰高(七)峰面积(八)色谱峰区域宽度1、标准偏差2、半峰宽3、峰底宽第二节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4学时)一、塔板理论(一)分配平衡1、分配系数2、分配比(容量因子)(二)塔板理论1、塔板理论的假设2、色谱流出曲线方程3、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4、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二、速率理论(一)速率方程1、涡流扩散项2、分子扩散项3、传质阻力项(二)载气流速对理论塔板高度的影响三、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一)分离度(二)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2、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3、分离度与容量因子k的关系第三节 气相色谱法(6学时)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仪(一)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流程(二)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1、气路系统2、进样系统3、分离系统4、检测记录系统5、温度控制系统三、气相色谱流动相与固定相(一)流动相(二)固体固定相(三)液体固定相1、载体2、固定液四、气相色谱检测器(一)热导池检测器1、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2、热导池检测器的检测原理3、影响热导池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1、特点2、氢焰检测器的结构3、氢焰检测器的原理 4、影响氢焰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 (三)电子捕获检测器(四)火焰光度检测器五、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一)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二)柱长的选择(三)固定液配比(涂渍量)的选择(四)柱温的选择 (五)检测器的选择(六)其它操作条件的选择六、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一)色谱定性分析方法1、利用保留值与纯物质对照定性2、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3、利用保留指数定性(二)色谱定量分析方法1、色谱峰面积的测量2、定量校正因子3、常用的几种定量方法(归一化法、标准曲线法、内标法)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2学时)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一)高压输液系统(二)进样系统(三)分离系统(四)检测记录系统 1、紫外光度检测器2、示差折光检测器3、荧光检测器4、电化学检测器三、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一)液-固吸附色谱(二)液-液分配色谱1、正相色谱2、反相色谱(三)化学键合相色谱(四)离子交换色谱(五)离子色谱(六)排阻色谱(凝胶色谱)第七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2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了解电磁波谱的区域划分。2.理解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的产生及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的区别。本章重点电磁辐射的性质及电磁波谱的区域划分;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的产生及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的区别。本章难点 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的产生及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的区别。讲授内容第一节 电磁辐射(0.2学时)一、电磁辐射的性质(一)波动性(二)微粒性二、电磁波谱第二节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1.8学时)一、原子光谱(一)原子光谱的产生(二)原子光谱的分类及特点1、原子发射光谱2、原子吸收光谱3、原子荧光光谱二、分子光谱(一)分子光谱的产生(二)分子光谱的分类及特点1、分子吸收光谱2、分子发光光谱3、拉曼光谱第八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6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机化合物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掌握电子跃迁的类型、生色团的共轭作用,理解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2.理解无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3.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4.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有机物结构的确定)。本章重点有机化合物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电子跃迁的类型、生色团的共轭作用;电子跃迁的类型、生色团的共轭作用;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无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本章难点 有机化合物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电子跃迁的类型、生色团的共轭作用;电子跃迁的类型、生色团的共轭作用;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无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讲授内容第一节 概 述(0.2学时)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一)紫外光和可见光(二)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特点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3.8学时)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一)电子跃迁类型1、s s* 跃迁和np* 跃迁2、pp*跃迁和np*跃迁(二)生色团的共轭效应1、多烯化合物2、含碳氧双键的化合物3、芳香族化合物(三)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1、溶剂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2、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二、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一)d-d 配位场跃迁(二)电荷转移跃迁(三)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pp*跃迁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学时)一、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及作用(一)光源(二)单色器(三)吸收池(四)检测器(五)信号显示器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一)单光束分光光度计(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三)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第四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1学时)一、 化合物的鉴定二、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推断第九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4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红外光谱基团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了解红外吸收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3.熟悉光谱图解析方法。本章重点红外光谱基团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红外吸收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本章难点 红外光谱基团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讲授内容第一节 概 述(0.2学时)一、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二、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2 .3学时)一、分子的振动(一)谐振子(二)非谐振子(三)分子的振动形式(四)振动自由度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谱带强度(一)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条件(二)吸收谱带的强度三、基团振动与红外光谱区域(一)基频区1、X-H伸缩振动区2、三键及累积双键区3、双键伸缩振动区4、X-H弯曲振动区(二)指纹区四、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一)内部因素1、诱导效应2、共轭效应3、氢键(二)外部因素1、测定试样的状态2、溶剂效应第三节 红外吸收光谱仪(0.5学时)一、红外光谱仪主要部件(一)光源(二)吸收池(三)单色器(四)检测器 (五)记录系统二、红外光谱仪的类型(一)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1学时)一、试样的制备(一)固态试样(二)液态试样(三)气态试样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一)了解试样的来源、性质及其他实验资料(二)谱图解析(三)和标准谱图进行对照第十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4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2.理解磷光产生的原理、磷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3.理解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了解发光反应的类型。本章重点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磷光产生的原理;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本章难点 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磷光产生的原理;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讲授内容第一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3学时)一、概述二、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二)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1、荧光效率2、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环境因素对荧光的影响(三)荧光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四)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1、激发光谱2、发射光谱三、荧光光谱仪(一)光源(二)单色器(三)检测器 四、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一)无机化合物的分析(二)有机化合物的分析第二节 磷光分析法(0.5学时)一、概述二、基本原理(一)磷光的产生和磷光强度(二)温度对磷光强度的影响(三)重原子效应(四)室温磷光三、磷光光谱仪(一)试样室(二)磷光镜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法(0.5学时)一、概述二、基本原理(一)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二)化学发光效率和发光强度(三)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1、液相化学发光2、气相化学发光三、液相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一)分立取样式仪器(二)流动注射式仪器四、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第十一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有关概念。2.熟悉仪器主要部件的原理、性能及特点。3.理解光谱定性分析方法。4.掌握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罗马金公式Iacb 。5.掌握内标法定量的基本公式及光谱定量分析法(三标准试样法、标准加入法)。6.了解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7.了解光谱半定量分析的方法。8.了解火焰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本章重点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有关概念;仪器主要部件的原理、性能及特点; 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内标法定量的基本公式及光谱定量分析法;火焰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本章难点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仪器主要部件的原理;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内标法定量的基本公式。讲授内容第一节 概述(0.1学时)一、原子发射光谱法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分析步骤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0.9学时)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二、谱线的强度(一)谱线强度表达式(二)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1、谱线的性质2、原子总密度3、激发温度(三)谱线的自吸和自蚀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2学时)一、激发光源(一)直流电弧光源1、工作原理2、分析性能(二)低压交流电弧光源1、工作原理2、分析性能(三)高压火花光源1、工作原理2、分析性能(四)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1、工作原理2、分析性能二、光谱仪(摄谱仪)(一)棱镜摄谱仪1、照明系统2、准光系统3、色散系统4、记录系统(二)光栅摄谱仪1、光栅的色散原理2、光栅光谱仪的光学特性(三)光电直读光谱仪第四节 光谱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1学时)一、光谱定性分析(一)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1、共振线2、灵敏线3、最后线4、特征线组5、分析线(二)光谱定性分析的方法1、标准光谱图比较法(铁光谱比较法)2、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二)光谱半定量分析1、谱线黑度比较法2、谱线呈现法(显线法)第五节 光谱定量分析(2学时)一、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一)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罗马金公式)(二)内标法光谱定量分析基本原理1、分析线对2、内标法定量的基本公式(三)摄谱法光谱定量分析原理1、感光板与谱线黑度2、感光板的乳剂特性曲线二、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曲线法 (三标准试样法)(二)标准加入法三、光谱定量分析工作条件的选择第十二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其应用。2.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理解共振线与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等概念及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3.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结构原理上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区别。4.掌握原子吸收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5.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主要干扰及其抑制,重点掌握背景吸收及其抑制,理解光谱干扰,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及其抑制。6.掌握灵敏度及检出限的计算。7.了解原则荧光光谱的原理及特点。本章重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共振线与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等概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结构原理上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区别; 原子吸收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主要干扰及其抑制( 背景吸收及其抑制;光谱干扰、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及其抑制); 灵敏度及检出限的计算。本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