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安全使用.doc_第1页
煤气安全使用.doc_第2页
煤气安全使用.doc_第3页
煤气安全使用.doc_第4页
煤气安全使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气安全使用1 相关文件1.1 GB622286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1.2 济钢集团总公司1999年2月4日发布,1999年4月1日实施的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实施细则。2 基本要求(部分)2.1 煤气生产、使用、管理单位必须设立有经验的老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本单位的煤气安全管理工作。2.2 煤气生产、使用单位的操作岗位,煤气操作室和重点煤气区域应设置CO监测报警装置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报警装置应定期校验。2.3 凡用软管连接引导煤气,必须设有可靠的切断装置,并对接口进行捆扎,定期检查有无老化现象和泄漏,发现跑、冒、漏、冻要及时处理,有老化现象要及时更换。2.4 室内作业应通风良好,保证操作与生产环境CO含量不得超过24PPm(30mg/m3)。2.5 凡有煤气的单位,应对外来单位的检修和其他任何工作的煤气安全负责,如有设备泄漏、操作泄漏造成中毒、火灾、爆炸事故,应追究因果责任。2.6 煤气管网、设施未经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的书面同意,不得任意更改。2.7 各煤气用户的燃烧装置采用强制送风的烧咀时,煤气支管上应装逆止装置或自动隔断阀,在空气、煤气管道上应设泄爆膜或泄爆阀。2.8 煤气、空气管道必须安装低压报警装置。2.9 煤气管道的末端应设有放散管,放散管应引到厂房外。2.10各煤气管网、设施上的水封槽、排水器应始终保持溢流,防止压力击穿跑煤气,冬季应做好保温防冻措施。2.11煤气管网所需用的蒸汽或氮气管线,只有在通蒸汽或氮气时,才能把蒸汽管或氮气管与煤气管道连通,停用时必须断开或堵盲板。2.12凡进入煤气容器内作业或检修,必须彻底切断煤气来源,进行通风置换,经过测试合格后方可入内工作,并设专人监护。3 送煤气操作3.1 制定方案,包括作业时间、地点、工作要求,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3.2 全面检查,确认炉膛内和管道内无人,确认沿线没有泄漏点。3.3 打开末端放散,从送气点通入氮气,用氮气置换管道内的空气。3.4 关闭氮气,送入煤气,检查有无CO泄漏点。3.5 放散一定时间后,做煤气爆发试验或含氧量检测,三次合格后,关闭放散。注意事项:向炉前煤气管道(烧咀前)送煤气时,应先开启助燃风机(少量送风),并保证炉膛负压(开启引风机或烟道闸板),以防煤气窜入空气管道或在炉膛内积攒。4 点火操作注意事项4.1 先点火后送煤气,严禁先送煤气后点火。4.2 强制送风的炉子,点火前应先开启鼓风机,少量送风,待点火送煤气燃着后,再逐步增大供风量和煤气量。4.3 点火不着或着火后又熄灭,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查清原因,排净炉内混合气体后,再按规定程序重新点火。4.4 点火时煤气压力必须在1000Pa以上,低于1000Pa以下时停止使用。4.5 若炉膛温度超过800,可不点火直接送煤气,但应严密监视是否燃烧。5 停煤气操作5.1 关闭烧咀前煤气阀门。5.2 打开末端放散。5.3 关闭煤气总阀,同时通入氮气吹扫。5.4 吹扫合格后关闭氮气阀。5.5 若煤气设施需要检修或停炉时间较长时,煤气总管必须堵盲板,以有效切断煤气来源。6 煤气事故处理原则6.1 发生煤气中毒、着火、爆炸和大量泄漏煤气等事故,应立即报告生产部总调度室和安全环保处煤气防护站,如发生煤气着火事故应立即报火警;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应立即通知医院和煤气防护站,前来现场急救。6.2 发生事故后应迅速弄清事故现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冒险抢救,扩大事故,抢救事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服从统一领导和指挥。6.3 进入煤气危险区域的抢救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严禁只凭热情或一时冲动,以口罩或其他物品代替防毒误入险区,扩大事故。6.4 各煤气生产、使用单位,必须制定完善、可行的各类煤气事故抢救处理的预案预控书,并按计划定期进行各类事故抢救演习。7 煤气中毒事故的预防与抢救7.1 一氧化碳(CO)是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气体,根据国家卫生标准,在工作环境中CO最高允许浓度为24PPm,否则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中毒。7.2 煤气种类与毒性大小的关系:第一类:转炉煤气,CO含量6070左右第二类:高炉煤气,CO含量2426左右第三类:发生炉煤气,CO含量2630左右第四类:焦炉煤气,CO含量69左右7.3 在煤气设备上抽堵盲板,动火检修,必须到煤气主管部门(煤气防护站)办理相关手续,防护人员要到现场监护,严格安全措施落实,否则不能工作。7.4 发现冒、跑煤气或带煤气作业,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在使用前要确认呼吸器的灵敏、可靠。7.5 不准在煤气区域停留、睡觉或烤火。7.6 煤气设备、管道的下列部位较易造成泄漏,应经常检查,这些部位是:阀芯、法兰、膨胀器、焊缝口、计量导管、软管接口、铸铁管接头、排水器、煤气柜侧与活塞间、风机轴头、蝶阀轴头等,发现泄漏及时处理。7.7 正在生产的煤气设备和不生产的煤气设备之间,必须可靠切断,切断煤气来源时必须用盲板,不准用阀门替代。7.8 煤气中毒的抢救:1) 迅速将患者安置在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扣,腰带(有湿衣时应脱掉),使患者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冬季注意保暖,恢复后喝点浓茶,使血液循环加快,减轻症状,随后可根据症状轻重对症治疗。2) 及时输氧效果好,可加速CO排出体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送高压氧舱进一步治疗。3) 当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包括举臂压胸法、仰压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及体外心按摩术)。8 煤气爆炸事故的预防及处理8.1 各类煤气的爆炸浓度极限:焦炉煤气:5.630.4发生炉煤气:15.4584.4高炉煤气:4668转炉煤气:18.2283.228.2 煤气爆炸条件:1) 助燃剂(空气或氧气)和煤气的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2) 要有明火、电火花或达到煤气燃点以上的高温。3) 在一个有限空间或容器内。8.3 煤气爆炸事故的因素1) 煤气设备在动火时,没有吹扫干净,盲目动火造成煤气爆炸。2) 生产与非生产的煤气设备只使用闸阀而没有可靠地切断,点火时造成爆炸。3) 处理煤气泄漏时,由于没有安全措施或没有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进行。4) 长时间放置不用的煤气设备,没有处理残留的煤气就进行动火检修。5) 在送煤气操作中没有做爆发试验和气体检测,冒险进行点火。6) 强制通风的炉子,由于突然停风或发生故障,致使煤气窜入风管道造成爆炸事故。7) 焖炉时串漏引起。8.4 煤气爆炸事故的预防:1) 严格执行停、送煤气和煤气点火安全规定。2) 严格执行煤气动火安全规定。3) 对长时间未使用的煤气设备动火,必须进行重新检测,鉴定合格后方能动火。4) 凡停产的设备,必须及时处理残余煤气,直到合格。5) 煤气用户应装有煤气低压报警和煤气低压自动切断装置,以防回火爆炸。6) 停、送煤气时,下风侧严禁明火。8.5 煤气爆炸事故的处理发生煤气爆炸事故,一般是煤气设备被炸坏,导致冒煤气或冒出的煤气着火。因此,煤气爆炸事故发生后,一般接着而来的是:可能发生煤气中毒、着火事故或者产生二次爆炸,所以发生爆炸事故应立即采取措施:1) 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并迅速把煤气处理干净。2) 对出事地点严加警戒,绝对禁止通行,以防更多的人中毒。3) 在爆炸地点40米之内禁止火源,以防着火事故。4) 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在未查明原因和采取可靠措施前,不准送煤气。5) 煤气爆炸后,产生着火事故,按着火事故处理。产生煤气中毒事故,按煤气中毒事故处理。9 煤气着火事故的预防与处理9.1 引起煤气着火的原因:1) 多数是设备泄漏煤气遇明火引起。2) 煤气爆炸事故引起着火。3) 煤气设备、管网动火措施不到位。4) 静电、雷击或电火花遇到泄漏煤气而着火。5) 铁器具碰撞的火花遇煤气而着火。6) 煤气泄漏处、附近生火或吸烟而引起。9.2 煤气着火事故的预防:1) 保证煤气设备及管道的严密性,经常检查,发现泄漏及时处理。2) 严格动火制度的管理,强化防火措施的落实。3) 严格煤气区域及煤气作业区火源管理。4) 设备管道要有良好的接地线,电器设备要有良好的绝缘及接地装置,对接地线要定期检查测试。5) 带煤气工作时,必须使用铜制工具,如用钢制工具,要涂黄油,防止工作时遇设备碰撞产生火花。6) 对设备内可燃物质清扫干净或通入蒸汽、氮气,动火始终不能中断蒸汽或氮气。9.3 煤气着火事故的处理:1) 由于设备不严密而轻微泄漏引起着火,可用湿泥、湿麻袋等堵住着火处灭火,火熄灭后,再按有关规定补漏。2) 直径小于100mm的管道着火时,可直接关闭阀门,切断煤气灭火。3) 直径大于100mm的管道着火时,切记不能突然把煤气闸阀关死,以防回火爆炸。4) 煤气大量泄漏引起着火时,采用渐关阀门降压通入蒸汽或氮气灭火。在降压时必须在现场安装临时压力表,使压力逐渐下降,不致造成突然关死阀门引起回火爆炸。其压力不能低于100Pa。5) 煤气设备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以防管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