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预习导学一、 背景知识 1写作背景:沁园春雪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2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l 4.有关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橘()子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 岁月稠()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答案:qnjmnchngliokuchuzhngrngqihu 2多音字 ()中流()曾祖父()干劲 ()中肯()曾经()劲敌 ()空洞()看望()年度 ()空白()看守()揣度 答案:zhng/zhngzng/cngjin/jingkng/kngkn/knd/du 3根据拼音写汉字。 mn()山遍野无比chu()怅ji()石qn()人心脾 轻歌mn()舞未雨chu()缪j()子分m()物wn藤()一chu()莫展()止b()阳县 答案:(1)漫曼蔓(2)惆绸筹(3)碣偈遏(4)沁泌泌 4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的天空()的山川 (2)峥嵘狰狞()岁月面目() (3)激扬激昂()士气群情() (4)意气义气()风发讲究() (5)独立独力()经营经济() 答案:(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山川、幅员辽阔。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高峻。如:山势峥嵘。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 “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面目狰狞。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不依靠别人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1)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 (2)旷远迷茫。() (3)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 (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5)不平凡,不平常() (6)风采才华正盛。() 答案:(1)寥廓(2)苍茫(3)沉浮(4)激扬(5)峥嵘(6)风华正茂 6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7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答案: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8文常填空 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答案:D 2)词的流派分派和派。苏轼和辛弃疾属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属派。答案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婉约派 3)找一下,词中“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答案: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作用。 答案: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 合作探究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2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答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3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案:想到了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暗示了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6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答案: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7认真想想,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答案: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8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有人认为“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你的看法呢? 答案:(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二样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诗词,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3,领会本诗,弄清思路,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4,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说明: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比如,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背景与内容又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 二,文学常识: 1,词: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的长达十一字,短的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为“长短句”。 2,根据篇幅大小,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根据段落多少,词可分为双调、三叠、四叠等;根据词的章法,词可分为开头、过片、结尾。 3,双调的词分为上下两阕/片,上阕的起始为开头,下阕的首句为过片,下阕的最后为结尾。 4,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其段数、句数、韵律、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典一般只有词牌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加上小序。 5,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有个园林叫沁水公主园,该园林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因此而得名。 三,导入: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主席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我们一起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主席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柳亚子赠毛主席的诗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毛主席就是一位诗词的爱好者。古典诗词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 四,朗读课文: 1,纠正读音: 沁(qin)舸(ge)怅(chang)廖(liao)廓(kuo)携(xie)峥(zheng)嵘(rong)稠(chou)逎(qiu)遏(e) 2,断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找韵脚:秋、头、由、浮、游、稠、遒、侯、舟。 五,写作背景: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进行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10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湖南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生机昂然而绚丽多彩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联想到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和革命前景,心中诗潮如涌,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六,讲解课文: (一),上阙:秋景,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常省略一些成分,需要我们诗意组合起来。这里就是一个倒装句加省略句。恢复成原样应该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是一幅“独立寒秋图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写出了作者虽身处险境却毫无畏惧,坦荡从容的精神风貌。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铺叙)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错,对照鲜明,总分有序。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远眺(群山远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江中近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长空高景) 鹰击长空 俯瞰(水底低景) 鱼翔浅底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比: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字: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尾/小结) 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作者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细的词眼。 词:廖廓:指宇宙的广阔;苍茫:旷远迷茫;主:主宰;沉浮:这里指兴衰。 (二),下阙:抒情,意气风发,激昂慷慨,设问回答“谁住沉浮?”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变/换头)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是一幅“峥嵘岁月图”,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词:百侣:很多的伴侣,这里指同学;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铺叙) 一个“恰”字,总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战斗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比:动作对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词: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煞尾) 象征,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遗迹在新的时代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这里是一幅“中流击水图”,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词:中流:江水中间;击水:指游泳;遏:遏止。 (三)总结: 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感情;“象”所写的客观事物。 这首革命事业初创的词,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励着革命同志发扬当年激流勇进的精神,肩负起革命的领导重任,来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纵 观 全词 造像写意 游人 借景抒情 诗人 深沉发问 哲人 怀人忆事 斗士 七,赏析: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2,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青春;秋天让我想起。 3,预习采桑子重阳。 三样子【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导语: 要点: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地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伟人的宽阔胸怀,走进词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做君王,伟大啊!伟大啊!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尧仿效于天。)”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四)相关诗词的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2、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课前预习(一)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u()头层林尽rn()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jng()自由怅()lioku()问cngmng()大地Zhngrng()岁月稠挥斥方qi() 万户hu()mn()江碧透浪()飞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遒:苍茫:主: 峥嵘:激扬文字:稠:风华正茂:遏:挥斥: 击水: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4、背诵全文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 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 4、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二)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七)再反复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总结朗读技巧:(七)前三句要读得深沉、有力、稳定,读出词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读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看”要读得响亮、铿锵;看的内容要语调激昂、抑扬顿挫;“万类”要有深沉之感,“怅”稍长一点。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什么内容,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三)再读,总结下阙朗读技巧: 答案(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由哪个字统领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携”句从容深沉,“恰”句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节奏要有变化;“曾记”句铿锵有力,深情呼唤。1、阅读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3、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四样子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1684:2025 EN Fans -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for air circulating fans
- 压力管道培训课件合集
- 2025年制造业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员工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工业0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压力容器维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民族文化宫招聘拟聘用人员(第三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第一次招聘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2025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合伙制合同协议书
- 福建省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广工建筑电气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招聘真题
- 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课件
- 乡镇人大主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讨论发言材料
- 2025年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用户反馈收集及问题分析表
- 无人机飞行操作规范手册
- 【里斯】年轻一代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 -新物种 新理念 新趋势(2024-2025)
- 医院收费室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