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从“自比夷齐”看贾宝玉出家的原因 (2)_第1页
【课外阅读】从“自比夷齐”看贾宝玉出家的原因 (2)_第2页
【课外阅读】从“自比夷齐”看贾宝玉出家的原因 (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从“自比夷齐”看贾宝玉出家的原因从表面看,贾宝玉出家是由于“悟仙缘”、看破红尘。其实不然。第118回写道:“那宝玉拿着书子,笑嘻嘻走进来递给麝月收了,便出来将那本庄子收了,把几部向来最得意的,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之类,叫出麝月秋纹莺儿等都搬了搁在一边。宝钗见他这番举动,甚为罕异,因欲试探他,便笑问道;“不看他倒是正经,但又何必搬开呢。”宝玉道;“如今才明白过来了。这些书都算不得什么,我还要一火焚之,方为干净。”这说明,宝玉有过精神苦闷时期,他曾经企图从道、佛理论中寻找精神解脱和寄托。如果最后他出家是由于悟仙缘,那么这些“向来最得意的”书对他的思想和行为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他要离家出走,或把这些书带走,或不动它就是了,为何要“一火焚之”?这说明宝玉最后离家出走,不是因为看破红尘归于空门,而恰恰是抛弃他一直以来的精神寄托佛、道思想。那么宝玉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同一回写道:“宝钗道:你既说“赤子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若你方才所说的,忍于抛弃天伦,还成什么道理?宝玉点头笑道: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强夷齐。宝钗不等他说完,便道:你这个话益发不是了。古来若都是巢许夷齐,为什么如今人又把尧舜周孔称为圣贤呢!况且你自比夷齐, 更不成话”。 这就是说,宝玉出家的真正原因是效仿夷、齐。夷、齐是逸民的代表。逸民就是遗民,即“遗留”之民,在多数场合,指的是亡国之民,或前朝留下之民。论语微子第十八:“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不做新朝的顺民,所以才会“饿于首阳之下”。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公孙丑上)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万章下)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告子下)因此,夷、齐是古代保持节操、不仕新朝的代表。在清初是抗节不仕的遗民的象征。“不降其身,不辱其志”的夷、齐,是反清志士的榜样。清史稿遗逸列传所云:“太史公伯夷列传,忧愤悲叹,百世下犹想见其人。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既不能行其志,不得已乃遁西山,歌采薇,痛心疾首,岂果自甘饿死哉?清初,代明平贼,顺天应人,得天下之正,古未有也。天命既定,遗臣逸士犹不惜九死一生以图再造,及事不成,虽浮海入山,而回天之志终不少衰。迄于国亡已数十年,呼号奔走,逐坠日以终其身,至老死不变,何其壮欤!今为遗逸传,凡明末遗臣如李清等,逸士如李孔昭等,分著于篇,虽寥寥数十人,皆大节凛然,足风后世者也。”也就是说,明遗民是一些在明亡后“不惜九死一生以图再造,及事不成,虽浮海入山,而回天之志终不少衰”的志士。顾炎武在1674年还作诗云:“彩笔夏枯湘水竹,清风春尽首阳薇。”晚清的颜君猷论屈大均:“顽民不颂周家圣,手掬寒泉吊首阳。”可见“夷齐”是不仕清人士效法的榜样,“夷齐”、“首阳”、“薇蕨”都是遗民气节的象征。而那些民族立场不坚定的人,被讽刺为“失节夷齐”。雷瑨说梦对顺治三年乡试情况作如下记载: “鼎革之初,诸生多抗节不应仕者。後文宗按试出示云:山林隐逸,有志进取,一体收录。诸生乃相率而来。好事者乃为诗曰: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太凄凉。顶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当日义不食周粟,近日翻思补鞑粮。早知薇蕨终难咽,悔煞无端谏武王。试日进院,以桌椅限于数,仍被驱出。人又以前韵为诗,曰: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太凄凉。头上打歪新结束,胸中惊乱旧文章。朝来饱饭周家粟,暮去仍炊仲子粮。从今决意还山去,薇蕨堪嗟已吃光。”因此贾宝玉出家不是“悟仙缘”,而是不仕清,是民族立场的表现。 “离尘歌”反映的思想与宝玉“自比夷齐”完全一致。“我所居兮,青埂之峰。”青埂峰位于大荒山,大荒山即长白山,满洲的发祥地;“无稽”即“勿吉”,女真人的古称;青埂谐音“清根”,即清之根基。所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意思是:大荒山是“勿吉”(女真)的根基(发祥地)。为什么要写得如此隐晦?因为作者不愿提清的国号,所以用“大荒山”来隐指满洲。顽石“补天”不成,即抗清救亡失败,山河变色,故国不复,故“补天之石”落在清朝。作者不愿提清朝,所以说落在“大荒山”。“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清朝的代称。所以“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是说“我”生活在“大清”国,而非故国大明国。“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出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的一段论述:“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杨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严光、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这里把逸民比作翱翔在太空的鸿雁。冥冥:高空;篡,取也。鸿飞高空,弓箭射不着。顾炎武在寄次耕时被蔫在燕中一诗中也写道:“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矰”,以鸿雁自喻。矰:带绳的箭。顾炎武反“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之意,说虽然飞翔在高空,但仍要担心、提放地面射来的弓箭,以此说明清统治之残酷。“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即从“鸿飞冥冥”、“孤迹似鸿冥”化出,描写的是隐士的行迹和志向。“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的意思是:我四处游历的目的是结交与我同游的同志,寻找我可以追随的人。“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大荒”是“彼荒山”,而非“吾大荒”。所以这里的“彼大荒”即“彼满洲”。“归彼大荒”即“使之归彼满洲”。全句的意思是:我的奋斗目标是把满清贵族赶回老家去(“归彼大荒”)。尽管这个目标的实现还很渺茫,但我义无反顾,矢志不渝。清初反清斗争被镇压后,反清志士并没有放弃救亡复国的抱负。如顾炎武,“春谒长陵秋孝陵”,遍历南北各省,结交豪杰,时时刻刻意图恢复。精卫一诗表达了他的救亡复国抱负和矢志不移的决心。“离尘歌”反映的正是反清志士的这种活动和决心。所以,从“自比夷齐”到“离尘歌”,都说明贾宝玉出家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拒绝仕清。这也说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一体,而绝非程高等沽名钓誉之辈所续。也许有人会说:跟着僧、道走,不是割断尘缘、遁入空门是什么?其实不然。僧、道可以作朋友,但整天在一起则反常,因为僧、道道不同,这是其一;其二,出家或僧或道,没有佛、道兼修的。因此,贾宝玉跟一僧一道出走,不是真正出家。满洲贵族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