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短歌行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短歌行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短歌行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歌行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丹纳的艺术哲学认为时代是主宰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接触诗歌之前先介绍汉魏之际的时代特色,让学生理解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上形成的。文学作品又必然是作家才情与风格的体现,所以对曹操的基本情况也应该作一介绍。这里尤其要把历史中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被丑化的曹操区别开。诗歌学习中可以抓住“忧”这个关键字,理出一个线索:忧思难忘忧的源头何以解忧归心解忧。诗歌中多处用典,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应该是教师讲解的重点。另外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也不宜简单化,曹操既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诗歌中也回荡着对人与人之间友谊和感情的渴望,这些是应该指出的。二、学情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可能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三、教学目标:1.体味诗人“忧”而奋发、慷慨激昂的情绪,了解建安诗歌的基本特色。2.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欣赏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学积淀。3.丰富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对诗歌已经的体味. 2.教学难点是对曹操深沉情感的把握.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感知诗歌大意。教师幻制作灯片六、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工作检查。二、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但因为曹嵩的养父曹腾是东汉的得宠宦官,所以曹操的出身常常被人讥笑。显赫的权势与低贱的血统使得他蔑视传统的礼仪、道德。曹操生性机警通达,年轻时得到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可以插入“床头捉刀人”的典故。曹操精通书法、音乐、围棋、文学,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三、时代背景: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万。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在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怖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四、整体感知诗歌.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音调,读出慷慨之情。.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五、具体研习诗句。.读前8句,想象一下曹操吟诗的画面,找出这一层中写心情的两个字。教师提示:在平定北方之后曹操挥师南下,剑指东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明月之下,长江之边,手中举酒,口中高歌。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百感交集,诗兴大发。“苦”和“忧”写出此刻的心情。为什么在捷报频传、节节推进的时候还有“苦”的感情?教师提示:人生短促、韶华流逝;统一的大业仍然未竟;征战中挫折与艰险频仍。杜康真的可以解忧吗?教师提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另外,在“苦”和“忧”的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慷慨的情绪,即昂扬、奋发、充满正气。2.读9-12句,这里曹操如何自比?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比喻?教师提示:介绍“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一个暮年的烈士自比为青年的女子,是很不容易的,他并不是屈原那种有着浓重的自恋与阴柔气质的人,这四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但为君故”也写出了“忧”的源头。.读14-16句,这四句全部出自小雅鹿鸣,鹿鸣、鼓瑟吹笙与曹操此时的心情有什么联系?教师提示:“呦呦”是鹿见到吃食呼朋引伴的叫声,淮南子上说“鹿鸣兴于野而君子美之,取其见食而相呼也”。鹿鸣是友谊之声、友爱之音,而鼓瑟吹笙写出了对宾客、对朋友、对贤士的热烈欢迎。在诗经中小雅鹿鸣是统治者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合乎曹操的身份,更合乎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这8句,前4句写忧,后4句写喜,忧为贤士不来,喜为嘉宾投奔。4.“明明如月”4句较难,请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结合上下文大多会认为这里的明月比喻人才,这当然是可以的,明月和人才都是美好的,都给人世间带来了光明。而且“忧从中来”也和前面“沉吟至今”相应。教师也可以作另一方向的引导:摘取月亮,这是一个追求的姿态。(手势:向上够)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里面都有豪情在:或是追求自由率性的豪情,或是追求国富民强的豪情,或是追求华夏统一的豪情。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其实这两种理解是不矛盾的: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5.21-24句写曹操想象贤士到来,畅叙友情的情景。这里不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笼络,一个渴望友谊、珍重感情的君子形象呼之欲出。6.说说你对最后8句的理解,诗中哪几处使用了比?作者的提问在文本中能否找到答案?作者反复抒发的“忧”在这里有无照应?教师提示:可能在宴会中的确有乌鸦飞过,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山、海、周公全部是自比。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在三国中,曹操有最多的战将、最多的谋臣、最多的诗人、最多的学者、最多的工程师、最多的音乐家,但他还在呼唤更多的贤才投入自己的怀抱。以周公自比,是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自己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是最好的选择。这里也暗暗地照应了前面反复点到的“忧”:只有天下英豪尽入毂中之时,他才能真正地解忧吧。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七、讨论、交流对全诗内容和格调的理解。教师提示:1.诗歌展现了曹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对统一九州的渴望,对友谊、友情的珍视,对贤才归依的期盼。但最突出的一点是思慕贤才,所以有学者说短歌行是曹操谱写的一首思贤曲。2.诗歌中有嗟叹、有忧伤、有苦闷,但这是进取中的忧伤,是追求中的苦闷,是英雄之叹。读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幽燕老将。 八、课堂练习:阅读曹操的龟虽寿(出示投影),总结曹操的创作风格。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教师提示:曹操的诗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其特点是悲凉慷慨。内容上刚健有生气,形式上简练、峻拔。曹操的诗歌绝少华美的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喜欢从大处落笔,语气古朴,气势恢弘,内涵厚重,抒发感情跌宕起伏。七、板书设计:忧思难忘忧的源头何以解忧归心解忧八、作业设计1.背诵全诗2.选择诗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写写感受。【课后反思】这首诗歌抒写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更抒发了要求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慷慨悲凉情调,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但由于学生的经历、认识、情感与作者悬殊,他们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另外较多的用典和引用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作足够的补充、引导、重构工作,使学生能够将诗经、管子、史记中的片段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老英雄联系起来,将枯燥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读出一个跃然纸上的宿将曹操,进而读出质朴的语句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进入了诗歌意境,“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作品深深打动了这些十六七岁的学子。有人认为后现代时期的到来意味着“敲响教授时代的丧钟”,削弱教师主导作用的论调也颇有声势。但对难度较大的作品,教师如果不发挥指导作用就是一种渎职。即使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