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整体内容分布:(一)数与代数 (三)统计与概率1因数与倍数 统计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数学思想方法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数学广角找次品(二)空间与图形 (五)综合应用1图形的变换 1粉刷围墙2长方体和正方体 2打电话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一、 教学内容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二、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三、编排特点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1节 轴对称教学总时数3第 一 课时教 学 目 标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教学重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具准备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1.54=2.60.2=0.123=2.40.2=7.20.01=1.58=6.40.8 =10.125 =0.320.04=7.20.9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2平方厘米,底边长5.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通过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很多事物设计出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现在,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研究对称、平移和旋转。2、学习第3页例1. 。(1)复习旧知,独立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3. 教学画对称图形:第4页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小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 课本第4页做一做。【提高练习】2.课本第8页第2题。【拓展练习】3. 课本第8页第1题。(四)全课总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角;线段;等腰三角形;扇形;三角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五边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2节 旋 转 教学总时数第 二 课时教 学 目 标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 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具准备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7005= 0.240.6 =02504= 0.1250.25=08125=0.490.7=1405=700.5 =00615=134=【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需要运几次?(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一、谈话导入:1师: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的?2本节课我们继续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学习新课1 学习第5页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2学习第5页例题4:(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小结】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 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提高练习】2. 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2题。【拓展练习】3.课本第9页第4题。4. 课本第10页第6题。(四)全课总结:你认为我们把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时应注意哪几点?师归纳以下四点:1、旋转的方向 2、旋转的度数 3、哪个点不动 4.那条边先动。(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画出给定图形绕0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3节 欣 赏 设 计教学总时数第 三 课时教 学 目 标1.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重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教具准备难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03602=0.560.28=6203=30205=1.530 =0.450.45 =3.20.16 =250708=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有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小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课本第8页第3题。【提高练习】2. 课本第9页第5题。【拓展练习】3. 课本第11页数学游戏。(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课本第10页第7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三方面的调整:A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B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C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一节 因数和倍数意义教学总时数8第 一 课时教 学 目 标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分清现在所学因数与以往乘法学习中因数的区别;2. 通过不完全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是否存在最大和最小的问题。3.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法。4.经历学习后,使学生初步感受原来学习的看似简单的整数乘法居然有如此大的深藏奥秘,激发学生进一步想学习它的热情!教学重点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性判断。教具准备难点完整地表达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26= 118= 215= ( )( )=24 ( )( )=30 34= 29= 130= ( )( )=24 ( )( )=30 112= 36= 56= ( )( )=24 ( )( )=30 ( )( )=30 【解答题】请你用一句话小结上面四组口算题(根据自己的学生说的)(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 请你说说下面两组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什么不同?(引入因数和倍数的前提学习条件)1.23=3.6 123=36 0.65=3 65=300.13=0.3 13=321.8=3.6 218=36( ) ( )2. 引入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情景图(1)第一种排法: 列式:( )得出:(2)第二种排法: 列式:( )得出:(3)你能想出第三种排列方法吗?不妨试试!(如果想出,要把图形排出) 排图: 列式: 结论:【小结】1、2、3、4、6是12的因数 反之,12是哪些数的倍数呢?3.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回到基础训练第一组题,请学生具体准确地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26= 118= 215= 34= 29= 130= 112= 36= 56= 310= (2)自己列举并叙述(3)【小结】根据因数和倍数个数的多少?你有什么发现?(三) 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在下面计算算式里,哪些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为什么?如果是请你用一句完整话把因数和倍数关系说出来。“如什么是什么的因数”1.23=3.6 123=36 0.65=3 65=300.13=0.3 13=3 21.8=3.6 218=36【提高练习】1.根据下面的几个算式把24和30的所有因数写出。 ( )( )=24 ( )( )=30 ( )( )=24 ( )( )=30 ( )( )=24 ( )( )=30 ( )( )=302.24是哪些数的倍数呢?30呢?【拓展练习】1.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2. 从中你能发现了什么?(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课本第16页第5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二节 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总时数第 二 课时教 学 目 标1.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掌握一般方法,学会用常见的几种形式表达。2.经过多次的求解经历过程,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自己;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也是自己。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常用方法及常用的几种书写表达形式教具准备难点完整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答】根据下面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49=36 2540=1000 327=224【解答题】18的因数有哪些?10是哪些数的倍数?(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教学: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1)你还能找出18的因数码?并说出你的找法(要板书)。(2)小比赛。看谁既快又能完整地把30和36所有因数找出来(基础练习)?(3)分享冠军经验(介绍方法)。(4)咱们再来一次寻找32和48的所有因数的比赛(基础练习)?(5)请你试着把18所有找出的因数表述出来。(如果学生能用常见的两种表达最好;如果不能需要教师的引导)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有可能是乱的):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乱放 (6)通过眼看,自我感觉调整这些因数最好按序排列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按大小顺序):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按大小顺序 (7)做基础练习第2题【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2.教学例2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1)让学生自己尝试找 (2)有没有发什么问题?如何解决?(3)如何表达? (4)找出3和5的倍数【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三) 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1. 用尽快的速度找出30、36、32和48的所有因数?2. 填空。30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32的因数有 48的因数有 3. 5的倍数有: 3的倍数 【提高练习】1. 分别写出17的因数和倍数,再写出28 2、找因数和倍数相同吗?【拓展练习】数学小知识:了解完全数(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练习二第12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三节 因数和倍数对比教学总时数第 三 课时教 学 目 标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在意义、找的方法以及计数等几个方面对比,进一步理清因数与倍数的区别于联系,准确把握因数与倍数。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对比。教具准备难点用准确语言表达。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答】下面的说法对码?如果不对,请改正。(1)324=8,所以42是倍数,4是因数 (4)60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5)5一共有10000个倍数(3)1是1,2,3,的因数 (6)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解答题】因数能否数完?倍数呢?(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分别找出16的因数和倍数2.仔细想想,找出16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感受相同码?3.填表。不同方面联系意义寻找方法能否找完有无最大与最小表示因数倍数(三) 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面算式中能表示63是7的倍数的算式是( ) 79=63 638=77 6321=3(2)9的因数有( )个 2 3 4 (3)不能够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算式是( ) 193 = 61 246=4 174=68【提高练习】1. 按要求写数 6的倍数(写出5个) 32的所有因数 120的所有因数 2. 填表。(1)48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排数123456789每排人数4824每排都是48的因数码?(2)乘坐碰碰车每人应付8元,你能把表填完整码?乘坐人数12345应付元数816【拓展练习】1.填数。(练习二第6题)2.五年(1)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要植树24棵,如果要求每行植树的棵树相同,有几种不同的植法?如果要50棵树呢?(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1.24的因数有哪些?2.36是哪些数的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四节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总时数第 4 课时教 学 目 标1.初步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2.掌握奇数、偶数的概念。3.培养类推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的概念,利用概念综合判断。教具准备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的概念,利用概念综合判断。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 2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10= 212= 213= 510= 512= 513= 224= 215= 216= 515= 516= 524=【解答题】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我们表达时需要注意什么(可以举例说明)?2.联想刚才的口算,你发现积都是什么和什么的倍数?(二) 新知学习1.激趣考老师引入:随便你们说出一个什么数,老师想不用想立刻会判断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信码?不妨咱们试试。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和学习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典型例题】 1.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1)同学们看过电影码?那么,电影院的座位号你知道是怎么编排的?(双、单)(2)出示情景图:(P17) (3)观察分析2的倍数的特征什么是双号?也就是说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入口?(学生说的要板书出)什么是单号?也就是说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入口?(学生说的要板书出)观察这些座位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2、4 、6、8)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填写完书17页中这句不完整的一句话。学习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还把它叫做偶数;反之,就叫奇数)。试试用发现的规律判练习(老师说数,学生判;同桌相互说判)2.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1)学号是5的倍数同学们请举手?(2)出示情景图:(P18)(3)观察分析5的倍数的特征在教科书第18页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看看有什么规律。观察这些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填写完书18页中这句不完整的一句话。试试用发现的特征判(老师说数,学生判;同桌相互说判)。3. 教学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从上面的练习(2的倍数;5的倍数),有哪些是不仅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板书学生的找到的数) 观察这些是2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个位上是0)得出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在书18页记上这句话。提高练习(下面)。【小结】 (学生说)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1、(P17)做一做 2、下面哪些是5的倍数呢? 85 ,35 ,50003 ,170 ,51,230 ,44,50,76,101【提高练习】(P18)做一做【拓展练习】在下面的里填上一个合适的数字。48,25,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三)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练习三第13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五节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总时数第 五 课时教 学 目 标1.学生通过操作自主发现能3的倍数的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2.能运用这一特征,迅速判断一个数能否是3的倍数(能按要求找出符合要求的数)。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4.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具准备难点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答】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18 25 46 84 100 325 1872【解答题】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呢?是2又5呢?(二) 新知学习引入:现在我们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不是也是只看个位数字吗?揭示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典型例题】 1. 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并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 观察分析3的倍数的数的有什么规律?与我们前面所学2和5的特征是不是一样?(1)2和5只要数的个位 (2)用只看数的个位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不行。4. 小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5验证看是否是真的这样。(1)1684 (2)7317 (3)确定验证结论(刚才小结的一句话是成立的)。6.试试用得到特征快速判断(基础练习)。(1)哪组容易判断?为什么?(2)介绍一种针对较大数的判断方法(筛选法)。(3)用筛选法判较大的一组数。【小结】(三) 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的3的倍数?如是请在( )里打。 42( ) 655( ) 78( ) 5988( ) 111( ) 32456789( ) 311 ( ) 232323230 ( )【提高练习】1.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26,48,65,267,432,753,3240,2037,22222. 上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1)写出:( ) (2)你能说说是2的又是3的倍数的数特点码?【拓展练习】练习三第57题(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下列说法对码?说说你的理由(1)3的倍数一定不是偶数。(2)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3)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4)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六节 2、5、3的倍数的练习教学总时数第 六 课时教 学 目 标1.加深2、3、5倍数特征认识,熟练找出符合要求的数。2.纠正新课学习中存在的模糊认识。3.提升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加深2、3、5倍数特征认识,熟练找出符合要求的数教具准备难点加深2、3、5倍数特征认识,熟练找出符合要求的数导学过程:【基础练习】1.口答:2、3、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是2又是5的数的特征?是2又3的倍数特征?2.把下面是2、3、5的倍数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12,21,36,45,60,105,144,255,78,153,501,135,101(1)2的倍数:( )(2)3的倍数:( )(3)5的倍数:( )(4)是2又是3的倍数:( )(5)是2又是5的倍数:( )(6)是偶数:( ) (7)是奇数:( )3.小结:【提高练习】1.练习三第8题2.练习三第10题【拓展练习】1.超市运来425千克面粉,如果每2千克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5千克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2.有一堆苹果,数量在2050个之间,4个4个分或者9个9个分,都能正好分完。想一想,这堆苹果可能有多少?3.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4.练习三第11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七节 质数和合数教学总时数第 七 课时教 学 目 标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了解1的特殊性。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尽量记住,熟记20以内质数。教学重点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教具准备难点质数、合数同奇数、偶数的区别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答】怎样既快又完整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如何表达呢?能否表达完?怎样体现?(没有省略号)【解答题】找出120各数的因数(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引入: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2.出示P23情景图:3.分类然后填表(三类):命 名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 )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4.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5.学用刚才的规定来判断。(1) P23页做一做(2) 教学P24例1讨论找法。画出质数,看有什么特点?。制一个质数表。特殊2是一个偶质数。【小结】内容省略。(三) 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练习四第1题【提高练习】练习四第2题【拓展练习】练习四第3题(四)教学效果评价(练习四第45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八节 分解质因数教学总时数第 八 课时教 学 目 标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并会用一种方法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分解质因数。教学重点分解质因数教具准备难点准确分解导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答】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1是什么?【解答题】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把你判断的填在指定的圈里。19,21,43,67,27,37,41,51,57,69,83,87,81,91 质数 合数 (二) 新知学习引入:今天,我们学习合数与质数之间关系揭示课题-分解质因数【典型例题】 21、27、51、57、87、81 合数1. 看合数21(1) 有多少个因数?并写出:1、3、7、21(2) 回到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合数与质数之间的关系,排除1和它本身21,即121=21。(3) 只剩下研究37=21的问题,表示成21=37。那么,3和7叫做21的质因数(4) 质因数与因数的分别?(也就是1和合数做质因数,也就是分解质因数中不能有1和合数;什么数都可以做因数)2. 研究讨论合数的分解方法。(P24你知道吗?)(1)“树枝”图式分解法。(2)“短除法”分解质因数。3.把27,51,57,87,81分解质因数【小结】(分解质因数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三) 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的横式哪些是分解质因数?哪些不是?理由?24=226 6=123 60=2235 2.把分解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提高练习】把16,12,45,56分解质因数。【拓展练习】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并分别写出它们所有的因数。分解质因数因数1515=1818=2020=(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把8,72分解质因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表面积计算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三、编写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先通过 “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总时数第 一 课时教 学 目 标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 ,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4.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导学过程:一、初步感知 , 导入新课 。1、 引导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 ,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 :“ 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3、 出示反例教师拿出 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 ( 四棱台 ) , 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 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 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 教师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 ,探索新知。( 一 ) 认识长方体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 ,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 ,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引导谈话 : 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2活动一: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活动二: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4活动三:完成P29做一做 ( 二 ) 认识正方体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三、巩固深化 ,培养能力。1、 填空。(1) 长方体有( )个面,6个面都是( )(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 ), 相对的面的面积( ), 长方体有( )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 ),长方体有( )个顶点。(2)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 ),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 ),6个面的面积都( ),12 条棱的长度都( )。2. 判断。(1)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6 个面、 12 条棱和 8 个顶点。 (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3) 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 )(4)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5)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四、课后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一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总时数第 二 课时教 学 目 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总和的计算。教学重点1、长正方体的特征。2、棱长和计算方法。教具准备模 型难点棱长总和计算方法。导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 )(3)、 1 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8)、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 )(9)、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10)、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二、计算: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汇报:你是怎样想的?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问:根据是什么?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