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n)地寒飞沙走砾(l) 辄(zh)返 廿(nin)二日倩(qin)女 髻(j)鬟(hun) 花朝(zhao)节乍(z)明脱笼之鹄(hu) 出于匣(xi)始掠(l) 浅鬣(li) 披风(p)泉而茗(mn)者 罍(l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n)者 曝(p)沙之鸟 呷(xi)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写河的小峦;写柳条麦苗;写游人;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具体郊外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 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课堂教学上,进修学校的谢如意老师提到了三点:预设教案科学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业发展性) 课堂动态生成性。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