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论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_第1页
23论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_第2页
23论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_第3页
23论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8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论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作 者 傅小春 学籍批次 200309 学习中心 绍兴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法学() 指导教师 邱艳老师 内 容 摘 要消费者在现实消费行为中,往往会遇到所谓的“最终解释权”。从公司到商场,在开展促销、店庆或者其他活动中,“最终解释权”的商家告示随处可见,而被“最终解释权”迷惑的消费者难以计数,由此导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当消费行为发生后,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实际上形成的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而消费者因合同条款与商家发生争议和分歧的,有权进行解释的只有法院和仲裁机构。商家所谓享有“最终解释权”,其既无法律依据,又无法律效力,因此,一旦碰到商家用“最终解释权”推卸责任,消费者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不公平的解释权说“不”。 关键词:消费行为 合同解释 最终解释权 目 录一、“最终解释权”的概念、性质及产生的原因 3(一)概念3(二)性质3(三)原因4二、“最终解释权”的不合理性及违法性分析 4(一)“最终解释权”的不合理性分析 4(二)“最终解释权”的违法性分析 5三、“最终解释权”的规制 5(一)“保留最终解释权”的做法毫无意义 5(二)运用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制“最终解释权” 6(三)从司法和立法的角度来规制“最终解释权” 7参考文献8论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时下,漫步商场、酒店等消费场所,诸如“买一送二”、“开业酬宾、半价优惠”等促销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这些广告促销用语中有许多都藏有“猫腻”,一旦消费者发生争议,商家总会以自己拥有“最终解释权”作为借口而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商家所谓的“最终解释权”已成为愚弄消费者和规避法律的“暗器”。浙江省某市商场在举办有奖销售广告中说:凡一次性购买本商场价值1000元商品者,赠奖券一张,本次活动设一、二、三等奖,中一等奖者获6万元。唐先生有幸得到一等奖,但当他拿着获奖券,高高兴兴去商场领奖时,却领到一张“人身保险单”,其保险单上写到:“投保金额为20元,投保人自投保24小时后一年内,若因意外身亡,可获理赔金6万元人民币。”唐先生认为:商场承诺一等奖获6万元,应该是商场直接兑现6万元现金。而商场解释说只能获6万元人身保险单。双方争持不下,唐先生将商家告到法院,庭审中商家高举广告牌说,我们有言在先,“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在本商场”。在我们面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何为“最终解释权”?商家是否享有“最终解释权”?商家作出的最终解释是否合法有效?在此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一、“最终解释权”的概念、性质及产生的原因(一)概念最终解释权是一个涵盖多领域的概念,包括司法最终解释权、学术最终解释权、行政最终解释权以及民间最终解释权等,此类“最终解释权”是享有解释权的主体对法律条款、阐述的学术内容及做出的行为等进行最终解释的权利,而本文所论述的“最终解释权”有别于上述类型,个人认为,本文所论述的“最终解释权”是商家在经营行为中与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发生消费纠纷时应尽的一种解释义务,并非是商家的一种权利。它只限经营者对其主办活动的内容进行说明、解释,而当在经营行为中与消费者发生消费纠纷时,商家无权对谁该负责任、负什么责任进行解释,应该是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处理。事实上,商家往往通过对“最终解释权”等有利于己方条款的“灵活运用”,在与消费者发生纠纷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商家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宝。“最终解释权”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陷阱和“不平等条约”,它隐蔽在“优惠”、“打折”甚至是“免费”之类对消费者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中,使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往往忽略了它,而商家则抓住手里的“最终解释权”,将各种促销活动演绎得得心应手,在出现消费纠纷时,令许多消费者哑巴吃黄连。(二)性质上述唐先生与商家纠纷的争议焦点在于如何认定商场的“最终解释权”的性质。就商家的“最终解释权”的性质,目前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存在二种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商场的“最终解释权”是一种由当事人约定的权利。唐先生参与了商场的促销活动,就是与商场缔结了一个合同,“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商场享有”作为合同中的一个条款已经为唐先生所接受。这表明,唐先生和商场通过约定产生了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并且该权利由商场独自享有。因此,商场解释说获6万元人身保险单,商场有权做出解释,且该解释直接发生法律效力。2.一种观点认为,商家的“最终解释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它不受法律保护。因为对合同的解释不等于对合同享有解释权,唐先生和商场都可以对合同提出自己的解释,但他们的解释都是单方的理解,并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 如果双方的解释不能达成一致,则应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来做出解释,只有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才享有这种对合同的解释权。无论双方做出何种约定,任何一方都不享有合同的最终解释权。3.本人支持第二种观点。商家的“最终解释权”就是合同中的格式条款。所谓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规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条款有如下特点:(1)它是当事人单方拟定的,不是协商确定的;(2)拟定格式条款的目的是为了与不特定人订立合同而重复使用;(3)在订立合同时,不允许相对人对格式条款予以修改或补充。拥有格式条款的合同是格式合同。商家的广告宣传品等,是向不特定人作出的,商家事先把商品的品名、价格、数量、质量、性能以及双方具体权利、义务设定好,就是要约过程,消费者一旦按照商家要求购买其商品,就是向商家承诺,此时合同成立的要约和承诺两个要件已具备,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合同法律关系。而商家在合同中设立的“最终解释权”条款,是商家单方拟订的,未与消费者协商,是向不特定的消费者重复使用且不允许消费者修改或补充,该条款已符合格式条款的定义和特点,那么“最终解释权”就应该属于格式条款的性质。(三)原因消费行为中的“最终解释权”,是目前许多行业内约定俗成的一个用语,商家在广告宣传品、店堂告示等等标有自己享有“最终解释权”,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避免误解造成纷争,同时也为了避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于是商家多爱在广告末尾附加一句“本公司享有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据了解,目前全国大多数行业基本上都存在这种现象。2.商家往往在促销活动广告中表明对促销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这一保留开了一扇后门,商家似乎随时可以带着他对消费者的承诺溜走。“保留最终解释权”的做法似乎已形成了一个“商业惯例”,商家想以此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3.在消费市场上,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垄断性生产经营企业,他们凭借自己各种优势,事先设立一个“不平等条约”,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在200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十大不平等格式条款”中,消费场所类占到了2条;在2005年,全国消协的点评活动更是将由垄断行业转为对消费者权益损害严重的日常生活和高科技消费领域。其中绍兴市消协组织的“霸王条款”点评会上,特别是涉及“最终解释权”问题的“霸王条例”达20多条。二、“最终解释权”的不合理性及违法性分析最终解释权作为格式合同条款,此一合同条款是否有效、是否合法,就涉及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的相关内容。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一)“最终解释权”的不合理性分析“最终解释权”是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它的存在是不合理的。1.任何商家出笼的“最终解释权”,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是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面对商家设立的“最终解释权”,显得手足无措,无可奈何。个别商家在消费纠纷中做出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切解释都是无效的,根本不具任何法律效力。因此当广大消费者在消费中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而商家又抬出“解释权”做出不合理的“解释”时,应向消协等有关部门投诉。2.商家打出“本店享有最终解释权”等用词,多是在玩文字游戏,文字中暗藏着对消费者极为不利的条款,或说其中潜伏陷阱。一旦发生纠纷,商家就会拿“最终解释权”耍花样,以期达到保护自己最大利益的目的,从而损害大多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商家不合法的单方规定的流行同时说明了有关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约束的滞后性,没有具体的可操作规则规范这种市场促销行为,造成漏洞,才让商家钻了空子,消费者有了苦衷因无法可依只能不了了之。规范市场行为,靠自律肯定不行,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有了可操作规定细则,真正让商家和消费者处在平等的地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二)“最终解释权”的违法性分析个人认为,“最终解释权”条款违背了有关法律强制性规定,应该属于无效条款,商家并不享有合同的最终解释权。其理由有如下几点:1.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条款违反了合同法中有关合同解释的强制性规定,应先从合同解释谈起。所谓合同解释是指阐明合同条款的含义,从而确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1)合同解释是指阐明合同条款的含义,从而确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合同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语言文字有多义性。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词句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不经解释不能判明其真实意思。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也往往造成合同中的用词不当。还可能有当事人出于不正当目的,故意使用不适当的文字词句,掩盖其真实意思。(2)合同法第125条合同解释规则的一般性规定:即在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该条款规定了合同解释的几种基本方法,即所谓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习惯解释和诚信解释。合同法第41条还规定了关于格式合同的特殊解释规则。在解释合同文本、店堂告示、商品广告、优惠券、赠券内容和含义时,首先应采用合同法第125条规定的各种解释方法。如果经解释仍然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意见,则应进一步采用合同法第41条规定的特殊解释方法。(3)合同法中对格式合同的限制及对格式条款的解释,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为了防止格式条款的滥用及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使用进行了法律限制。一是规定了格式条款使用的义务。二是规定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三是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2.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违反了公权利法定原则。合同的解释权在性质上已不是一种民事权利,而属于司法权范畴,即具有公权力的性质。民事权利中的一部分可以适用约定主义,如合同债权,但公权力只能适用严格法定主义。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某些主体才享有解释权,如立法机关对于法律的解释权,司法机关对于合同的解释权。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约定的“最终解释权”,因为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不受法律保护,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权利。当双方发生争议时,生产经营者不能依据该条款对合同作出最终解释。3.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因此,当消费者与商家为“最终解释权”发生纠纷时,应由司法机关依法解释。根据以上法律条文,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最终解释权”造成了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权益的侵害,那么它将是无效的。或者说,在发生争议时,第三方要向有利于格式合同非制定方解释。可以说,商家的所谓“最终解释权”侵害了不特定的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三、“最终解释权”的规制(一)“保留最终解释权” 的做法毫无意义1.一方面,从程序法来看,如果消费者认为商家行使所谓的最终解释权侵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完全可以起诉。“保留最终解释权” 的做法起不到排除消费者诉权行使的作用。消费者诉权行使的结果是将引起讼争的促销活动的最终解释权交给了法院。所以,可以说,只有法院才有“最终解释权”。 2.一方面,从实体法来看,合同法对于格式化合同条款的解释方式有专门规定。起草格式条款一方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免除己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对格式条款应按照常理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作出不利于格式条款提供一方的解释。商家起草的促销广告或优惠券是格式合同的一种形式,按照合同法,只能根据常理,按照不利于起草一方的原则理解。 3.一方面,防止对消费者欺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之一。如果商家以违背常理的方式行使“最终解释权”,将构成对消费者欺诈,并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因此,在法庭上,商家这一“最终解释权”得不到法律支持。(二)运用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制“最终解释权”商家提出的所谓“最终解释权”是不合法的。因为商家和消费者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而商家制定所谓的最终解释权无非是把市场游戏规则倾斜于自己,变换一种形式凌驾于消费者之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违背了公平交易的社会准则。1.运用合同法规制“最终解释权”为了防止商家格式条款的滥用及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使用进行了法律限制。(1)规定了格式条款使用的义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在确定格式条款的内容时,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款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2)规定格式条款无效情形。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合同有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3)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当消费者与商家为“最终解释权”发生纠纷时,应由司法机关依法解释;2.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制“最终解释权”“最终解释权”实际上是商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种行为作了严格的规制。(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已明确规定了“最终解释权”的违法与无效,严令禁止商家在合同中设立“最终解释权”的条款。商家这种标有享有“最终解释权”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用格式合同做出的一种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前面案例中,商场承诺一等奖获6万元,如果是6万元的人身保险金,商家必须事先向消费者明示,解释清楚,提请消费者注意,但是,本想欺骗消费者的商家是不会愿意这样做的。假如商家事先讲明一等是6万元“人身保险金”,而不是6万元现金,那么唐先生还会花1000元去购买该商场商品吗?事实上,唐先生如果想得到6万元现金,必须在一年内因意外事故死亡,这就是说唐先生只要活着永远得不到这6万元现金。这种靠玩弄文字游戏和假设前置条件却不明说的做法不论商家如何解释,都违背了公平交易、诚实信用的准则。(2)应该说,商家压根就没有利用所谓“最终解释权”来误导、搪塞消费者的权利,相反消费者倒可以依法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遗憾的是,多数消费者感觉自己“吃亏上当”后也会去找商家理论一番,但如果商家打出自己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招牌,就很少去深追细究。对于商家以“最终解释权”为托词,蒙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很少有消费者对此提出过投诉,甚至到消协和有关部门对商家所谓的“最终解释权”提出过质疑的人都鲜为罕见。事实上,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19条同时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3)广告法第9条也有类似规定:“广告中表明推销商品、提供服务附带赠送礼品的,应当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此外,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当消费行为发生后,消费者与商家、厂家之间形成一种合同法律关系,而消费者因合同条款与商家、厂家发生争议和分歧的,有权进行解释的只有法院和仲裁机构。由此可见,商家宣称的所谓拥有的“最终解释权”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幌子。现在所谓的“最终解释权”将在福建省寿终正寝,无疑是净化消费环境的一件利好消息,更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仿效。(4)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当消费者因商家打折促销活动的“最终解释权”而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及时向消委及有关职能部门投诉。消费者在参加商家的促销活动时,应科学理性地消费。很显然,商家单方面设定“最终解释权”是为自己独设的特权,违背了公平合理原则;一些商家将其用作挡箭牌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没有法律依据,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三)从司法和立法的角度规制“最终解释权”面对铺天盖地的“最终解释权”之侵权陷阱,消费者你逃得脱这一个,就会有另一个等着你往里跳,也总不能为了一点利益损失动辄付诸法律,其维权因成本过高而显得失去了必要。因此,要防止消费者受害,必须从源头上终止商家的“最终解释权”。1.“法无明文禁止的不为罪(违法)”是我国的一项司法原则。虽然从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可以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