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页
【基础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2页
【基础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3页
【基础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4页
【基础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传媒的变迁基础练习一、单选题1. 电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电影是( )A. 定军山B. 红楼梦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2. 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A. 定军山B. 白毛女C. 红色娘子军D. 小兵张嘎3. 用手机微信,扫一扫、摇一摇、抢一抢,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主要得益于( )A. 互联网技术B. 生物技术C. 原子能技术D. 航天技术4. 1905年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A. 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B.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C. 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D. 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5. “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6.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7. 1911年广州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 )A. 控制政府B. 制造舆论C. 推广科技D. 刊登广告8.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9.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的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10. 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B.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 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11. 漫画网络暴民最有可能表明( )A.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B. 科技改变生活方式C.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D. 网络暴力可以消除12.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13. 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A. 电报等通信发展B. 轮船航运的发展C. 铁路运输的发展D. 报纸等传媒发展14. 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正在崛起的媒介是()A. 印刷媒介B. 电波媒介C. 互联网媒介D. 电视媒介15. 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式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A. 商业性弱化B. 时政性消失C. 社会性增强D. 经济味浓厚16.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l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A. B. C. D. 17.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 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 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 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18. “它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是( )A. 广播B. 报纸C. 互联网D. 杂志19. 1861年,上海新报在创刊词中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从该材料中可见该报刊载的内容主要是()A. 国际大事B. 娱乐消费C. 政治主张D. 商业信息20.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 )A. B. C. D. 21.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下列现象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B. 中共代表乘飞机赴重庆C. 双十协定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发布D.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成为各报刊的重大新闻22. 新浪网讯:2008年12月19日晚,新浪康师傅2008网络盛典庆典晚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拉开帷幕。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致词:“作为中国网络媒体最有影响力的年终盘点,新浪网络盛典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在这六年中新浪网络盛典梳理社会变迁,评点年度特色,引领时代潮流。它见证新浪的发展,也记录了中国的进步。”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 体现了电视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娱乐功能B.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C. 互联网已取代电视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D. 电视与网络技术的进步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23. 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一首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201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85亿人。这表明( )A.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B. 诗人的预测变为现实C.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网”D. 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24.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取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 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 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 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答案和解析1.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影视事业的掌握,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摄制于1905年,是我国电影的开端;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片;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故A项正确,BCD项均错误。故选A。2.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严格地讲这是一部舞台艺术纪录片,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所以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定军山,所以A符合题意。BCD都不是我国最早的电影,排除。故选A。3. 【答案】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依据材料“用手机微信,扫一扫、摇一摇、抢一抢,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技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人们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材料所述正是该技术的体现,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所述均与“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不符,排除。故选A。4. 【答案】A【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能够让国人领略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学习欧美各国的文化,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故A项正确。1905年中国电影刚刚诞生,B项中的“广泛”不合实际,应排除。CD两项材料都不能体现,应排除。故选A。5.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明显体现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故D正确;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城市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故选D。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传媒业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表明互联网、可视电话等新兴的传媒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落后的传统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C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说明的问题;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且表述错误。故选C。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报刊介绍了武昌起义之后的各界的反应,体现出了近代报刊具有制造舆论的作用,故B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均排除。故选B。8. 【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只能体现明代医学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只能体现康熙帝关注西方自然科学,不能说明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能说明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9. 【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西方文明对于中国的影响,D反映的是近代(外国)留声机,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中国的民间习俗;B反映的是中国的皮影戏;C反映的是中国的封建迷信。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10. 【答案】A【解析】 材料中“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的信息说明报纸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和D项说法绝对;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1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漫画主题网络暴民和漫画信息可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有网络暴力等伤害,要辩证看待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带来的影响,C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表述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信息,A项错误,排除;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无法呼应漫画主题网络暴民,B项错误,排除;网络暴力是否可以消除,漫画没有体现,D项错误,排除。故选C。12. 【答案】D【解析】 “申报刊载西装叹”中的一个“叹”字,以及“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说明对人们崇洋媚外、浪费金钱、轻视利权的叹息,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目的主题相背离;B、C两项程度词“主流”、“普遍”用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当时土洋并存的社会现实。故选D。13. 【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申报搜索新闻的速度非常快捷,是由于“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了关于此事的电讯稿”,即电报等通讯的发展,A正确;BC不是通讯工具,排除;材料不是突出信息传播的载体而是新闻传播快捷的特点,排除D。故选A。14. 【答案】C【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正在崛起”,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现在正崛起的媒介是互联网,故C项正确。A项古代就存在,应排除。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应排除。D项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排除。故选C。15.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等版式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等,可知该报的办报理念社会性增强,故C正确;AB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故AB错误;D项具有片面性,没有C项准确和核心,故D错误故选C。16.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报纸的出现与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帮助,大大繁荣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报刊具有关注国事、开阔视野、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故表述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C。故选D。1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的确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符合题意;报纸的宣传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但没有体现人民对其教化能力的肯定,故排除A;题干未涉及报纸产业多元化的内容,排除C;由“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兰万多字”可知报纸舆论未收到专制政府控制,排除D。故选B。18.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互联网的认识,考查学生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它以TCP/IP网络间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它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它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它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及时沟通。”据此,C为正确选项。ABD不符题意,故选C。19. 【答案】D【解析】从材料“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以看出该报刊载的内容主要是传播商业信息,故D项正确。故选D。20. 【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旨在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