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刻不容缓.doc_第1页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doc_第2页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doc_第3页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意识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使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垃圾围城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如今,全国600多座城市,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有专家预测称,我国城市垃圾2030年将达到4.09亿吨,2050年将达到5.28亿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垃圾围城”,不仅污染空气、耕地、地下水等宝贵的自然资源,更造成恶臭,滋生细菌病毒,严重地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联合国专家曾说,垃圾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在推进,不产生垃圾不可能,但减少垃圾却可实现。各界认为,破除“垃圾围城”,根本之道在于垃圾减量,即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再利用这项工作已在很多发达国家推行,日本成功实现了垃圾年年变少。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就曾施行过垃圾分类政策,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在本世纪初也曾轰轰烈烈地推行过“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试点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仍在探索,难以正式推行。 3月1日,国内首部地方“垃圾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意味着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将极大推动本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管理。然而,3月1日当天记者暗访了北京朝阳区多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发现试点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都不理想。 垃圾桶分类 垃圾不分类 记者首先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某社区,发现该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不仅有颜色、标识分类醒目的 “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垃圾桶,每组分类垃圾桶后面,还有“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栏,上面清楚地介绍了日常垃圾的分类方法,且配有图片说明,即使是小孩子也能看得懂,可谓“用心良苦”。 记者发现,很多的垃圾并不是按照桶上标识的要求分类投掷的,很多是一袋袋未经任何分类处理过的垃圾。“厨余垃圾”桶里有很多塑料瓶、报纸,甚至碎玻璃。仅有一些蛋壳、骨头和烂菜叶,属于“歪打正着”来对了地方。其他垃圾桶内也是如此,毫无经过人为分类后的迹象。 随后记者又来到团结湖街道某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发现与上一个社区的情况相同,各个桶里的垃圾还是“大杂烩”。正巧赶上一位大妈领着小孙子前来扔垃圾,记者趁机询问大妈是否知道该社区正在实行垃圾分类。 “知道是知道,但是我们自己从来都没实行过。”大妈坦言。 “为什么不分类呢,是不了解相关分类知识吗?” “没那个功夫,而且我分类了,别人不分类,不也是白忙活吗?”大妈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记者来到临近的“社区垃圾压缩站”,采访了正在进行垃圾集中分类的环卫工作人员张师傅,他向记者解释为什么很多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 “首先,应该派发分类垃圾袋,让居民在自己家里扔垃圾的第一时间就做到分类扔。”他还建议分类垃圾袋可以对应着分类垃圾桶的颜色,“厨余垃圾袋绿色,可回收垃圾袋绿色,其他垃圾袋黑色。” “其次,社区的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环卫部门多次进行宣传,但还是有不少的人我行我素。一个人不分类,会影响很多人分类的热情。”张师傅说。 环卫工人压力大 垃圾不分类,无疑加重了张师傅等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记者采访时,大约有五、六个工人正在进行,本该是第二次,但实际上是第一次的垃圾集中分类工作。 不大的垃圾站,共分为三间,每间有一台移动式的垃圾压缩设备,分别是厨余、可回收、其他垃圾压缩机。张师傅向记者介绍说,由于第一步垃圾桶分类没有起到实际效果,他们在垃圾压缩前,就不得不再次进行垃圾分类。记者看到有的环卫工人专门负责拣塑料袋,有的人专门负责拣玻璃、灯泡等。手套、铁钳是这些环卫工人们进行二次分类的主要工具,“戴手套是为了卫生,铁钳很少用,基本上都是用手拣,利索一些。” 记者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张师傅等人主要是对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进行筛检,厨余垃圾,由于太零碎,无法很细致的分拣,剩下大部分的垃圾都属于其他垃圾。“我们人力有限,只能进行粗略的分类,附近上千户居民,有5个垃圾压缩站,只有20个左右的环卫工人。” 垃圾经过分类后,就要进行第二个步骤给垃圾挤水“减肥”。记者看到,环卫工人把分类后的垃圾分别放入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压缩箱内。站在操控台前的工作人员按下电钮,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仓里的垃圾被钢板缓缓挤到最深处,原来汤汤水水、松松散散的袋装垃圾被挤去了水分,体积也小了很多。一个垃圾压缩仓大约可以存放2025吨左右的垃圾。压缩仓下有个球状阀门,又脏又臭的垃圾水通过它,从箱体下排入下水井,避免了在路面挤压垃圾造成脏水污染的现象。 压缩完毕后,一辆带钩臂的大型运输车,通过车后部一个强有力的钩臂,像“大力士”一样把垃圾压缩箱钩住后,直接拽上车,然后这辆垃圾车一路飞驰开到朝阳区高安屯垃圾处理场。 先焚烧 再填埋 建成于2002年底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占地600亩,作为朝阳区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原预计的垃圾处理量为1000吨/天。 2003年投入使用后,处理量很快达到1534吨/天,随后处理量逐年增加。 2008年奥运期间,高安屯更是迎来了“最艰难的日子”。由于奥运期间不允许拉泔水车进京,致使餐厨垃圾量陡增,七八月时,高安屯垃圾填埋场一度达到了极限,3400吨/天。 由于超负荷运转导致填埋场产生大量臭气,并引起周围居民抗议。从2012年开始,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已经不再接受混合生活垃圾,也不再直接填埋垃圾每天2000吨经过分类后的生活垃圾经先焚烧后再填埋。至此,垃圾处理完成最后一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垃圾处理专家王维平接受媒体访问称,目前朝阳区每天生产垃圾约3000吨,其中向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运送2000吨,经过5天的控水处理等工艺,大约还有1600吨,由高安屯焚烧厂焚烧处理。还有1000吨生活垃圾则运到市属其他垃圾场。王维平表示,焚烧后的填埋物与生活垃圾相比,基本没有臭味,也没有渗沥液,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会大幅度减小。 垃圾分类是前提 网名“驴屎蛋”的黄小山,本职为律师,也是北京奥北别墅区的一名业主,他被大家熟知是因为“反对政府在家门口垃圾焚烧厂”。2011年2月份,他作为北京市民的唯一代表,受邀跟随市政府到日本、澳门考察垃圾处理项目。黄小山说,过去他强烈反对垃圾焚烧,这次考察让他另有收获。 黄小山说:“在日本,我们共同看到百姓举国的、自觉地、高度地这种垃圾分类,这我认为是解决垃圾问题之本,这件事对我来讲,当时也是顿悟的过程,我觉得开了窍了。”他坦言,关于垃圾处理,他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他认识到,不论采用填埋还是焚烧,垃圾处理的关键在于分类。 “过去一味反对建垃圾焚烧厂,后来到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邀请到日本、澳门去考察,考察回来后,我喊出垃圾不分类,坚决不焚烧的口号,这不光是我“驴屎蛋儿”在进步,也我们的百姓在进步,政府也在进步,从我们过去仅仅是围绕着垃圾该不该烧的话题,进而已经提升到垃圾焚烧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么一个问题上。”黄小山如是说。 去年7月开始,这位住别墅、开豪车的大律师在自家小区附近建造了一所绿房子,花了14万,旨在帮助居民实现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的意识能够深入人心。不仅如此,黄小山还起草了一份垃圾分类手册,分发到“绿房子”辐射到的周围一两千户居民手里。 各国垃圾分类经验 英国:每个英国家庭都有3个垃圾箱:一个黑色,装普通生活垃圾;一个绿色,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一个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社区会安排三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种垃圾,如眼镜、家具等。 美国: 美国纽约的垃圾分类制度开始于1986年。为便于民众分类,市政府规定,在学校、机关等地,垃圾桶分蓝色和绿色。凡纸类垃圾都应放在蓝色桶中;而瓶子罐头等则放在绿桶里。秋季的落叶和冬季的圣诞树则会在特定季节由专人回收当落叶满地时,市政府就会明确要求居民把落叶装入纸垃圾袋中,按指定时间放在房屋前,由垃圾车收走。 澳大利亚: 一般澳大利亚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有3个深绿色大塑料桶,盖子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绿盖子的桶里,放清理花园时剪下来的草、树叶、花等;黄盖子的桶里,则放可回收资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红盖子的桶放其他垃圾。 瑞典: 瑞典的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机器便会吐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可以领取一小笔钱。瑞典的清扫公司由三家民间团体联合组成,该公司给每户居民四种纤维袋,分别盛放可以再利用的废纸、废金属、废玻璃瓶和废纤维。清扫公司利用特制的废弃物回收车每月登门收集一次,对其他垃圾则是每周收一次。此外在公寓、旅馆等公共住宅区,还设有专门的收集装置,用以回收各类废弃物。 芬兰: 芬兰各个城镇的居民区和购物中心,都设有不同颜色的废品分类回收箱。芬兰人外出时习惯将家里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