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的哲学观惨錥1].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7/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1.gif)
![一?《周易》的哲学观惨錥1].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7/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2.gif)
![一?《周易》的哲学观惨錥1].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7/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3.gif)
![一?《周易》的哲学观惨錥1].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7/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4.gif)
![一?《周易》的哲学观惨錥1].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7/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a7d4ec46-e5fc-47a5-ab47-8e428ed144c65.gif)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概括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天人之际,古今之间”的许多问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在改革开放以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只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社会上的多数人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有人将它视为东方的老古董予以鄙视,有人甚至把它作为封建的糟粕予以批判。包括“文革”后期的批儒(批孔),把它当作反动、落后的思潮予以批判和鞭挞。而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这些老掉牙的陈谷子、烂芝麻,也像满清时期男人脑袋后边的辫子、女人的小脚一样,除了可以作为人们的笑料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外,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实用价值。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而且使中国传统文化从被忽视、受冷落的地位,一跃而为当今的“显学”,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广大青年和国内外人民的广泛关注。我们学校也于2004年开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把它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文化素质课。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弄清什么是文化。进而弄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倒不是什么舶来品。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此也可以说: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两种。广义的文化 ,又称为“大文化”,即“文明”,应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即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故而称为“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是指我国的古代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谓“源远”,是说自从中国产生人类那天起,就有了中国的历史,也就有了中国的文化。 “流长”,可以从其流传的时代、文化的类型以及传播的地域来说明。(略)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如按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九个时代:史前文化、原始文化: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中又分为宗教文化、艺术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等。殷周文化:又称青铜文化。殷人尊神,有人称其为神本文化;周人强调重天保民,人称尊礼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是从此发源的。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它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秦汉:从一统帝国,到文化的大一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汉武帝建太学,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乱世中文化的多元化。玄学的兴盛,道教、佛教的兴起。隋唐:封建文化的辉煌。唐诗。两宋:市井文化的勃兴,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市民文化,程朱理学的兴盛。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元曲,中外文化的交流。明清: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考据学,古典小说,西学东渐等。第一讲周易的哲学观第一节周易简介同学们都知道“五经”,五经中的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周易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说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儒家以它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之一,无论研究天文、地理、音乐、兵法,还是研究数学、武术、气功,古人都喜欢援引、借助周易的学说。至于道士炼丹,术士算命,更是以它为根据,以它为招牌。在古人看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囊括了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它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以及宇宙变化的规律,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就是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也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至少是哲学指导的角色。它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罕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1、*周易的含义:关于书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周”指周遍、普遍,“易”指变易、变化,“周易”就是事物普遍的变易法则。外国人把它直接翻译成The Book of Changes另一种说法是:周指周代,易取变化之义。学术界有人认为,“易”本是个象形字,象蜥蜴的形状,蜥蜴就是我们平时叫做壁虎的动物,因它能十二时变色,善于变化是它的一大特点,正了符合占筮的神妙莫测之义,因此假借为“变易”之“易”。2、周易、易经、易传与易学:周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周易是指形成于西周初期的一部占筮用书,由乾、坤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题和爻辞组成。广义的周易包括狭义的周易和易传。易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中央办太学,置五经博士,将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并立于官学,从此被尊为“经”,表示其为千古不变之常道,世人必尊之天理。易经则被奉为五经之首。“传”相对于“经”而言,是对经义的说明与引申。易传就是注释和阐发周易的著作的通称。易学是指研究广义周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学问的一门学科。3、*关于周易的作者、创作时代及其性质:作者及及时代这些是易学史上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说法是:“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意思是说上古伏羲氏象天法地,始画八卦;中古周文王被囚羑里,推演出六十四卦;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现代多数学者认为,“人更三圣”“人更四圣”“人更多圣”等可能不尽如史书所说,但“世历三古”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周易的成书有一个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并非出自于一人或几人之手;在这个过程中,它分别受到了上古、中古、下古几个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从远古到春秋战国的集体作品。现在我们认为它当在西周以前的颇为远古的年代就已产生并出现了。*周易的性质:关于周易的性质,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应该承认,它起初是占筮之书,而且是一部系统而正宗的占筮用书。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周礼记载:“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指占筮。卜,指龟卜。卜和筮是当时一种决定国家大事的政治形式,是一种由极少数人操纵的极为高级、极为神圣的文化行为。在夏、商、周三代,卜、筮是赖以沟通天人、指导人事的重要方式,是统治阶级用以教化民众、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其实它是对天道、人道变化规律的探索,人们逐渐地注意到了它的哲学观和文化要义。第二节 易经简说1、*八卦及六十四卦:翻开周易,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以及与这些符号紧密关联的卦辞、爻辞。这就是周易的“经”文。十分明显,无论是后来的八卦或六十四卦,都是由阴阳两爻(- )组合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两种基本符号谈起。“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阴阳,具有哲学形上学意义,是世界构成的原始要素。古先民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归结为阴、阳对应系统,通过阴阳把宇宙万物进行哲学化的归纳。用两种符号表示:阴为“-”,阳为“”。关于阴阳概念的形成,在学界往往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阴阳取象于男女两性文化,男为阳,女为阴;另一种产生于对光的明暗度的标识,明者为阳而暗者为阴,起初,光的明暗不是取自于日月之象,而是取于山阳山阴。对山之阴阳面的关注,源于古先民的相宅卜居理念,即“负阴山,抱阳水,冲气为和”。后来,阴阳观念形成丰富的哲学对应系统:“”称为“阳爻”,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 ”称为“阴爻”,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爻”是阳和阴两种符号的总称,爻的本意是交错,这里指阳阴的交错。之所以用“”和“ ”作为爻的符号,是因为它们同卜筮用的蓍草形象一致。“”表示一根蓍草,为奇数,是阳的特征。“-”表示断开的两根蓍草,为偶数,是阴的特征。将三个爻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就是卦。卦”也就是一套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符号。最基本的卦有八种,称八卦。它们两两相对,分别代表自然界八种相生相克的自然现象。周易概括地、明确地指出阳爻和阴爻是“效天下之动者”,也就是仿效天下事物运动、变化的产物。用阴阳两爻代表世间两种最基本的对立势力,并且用它们来说明自然和人事的变化,这也表明了古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八卦”有不同的名称、形式,分别是:(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代表着宇宙间的一种事物,这八种基本物质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表明,八卦的取象,已经从阴阳二爻对事物的广泛象征,发展到对自然界八种基本物质的具体象征了。 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既是介绍“八卦”的生成过程,又反映了易经学者对宇宙构成的看法。他们认为:宇宙原始于太极(宇宙的原始状态、天地混沌时期。这种混沌未分的“元气”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包含 万物的胚胎),太极生出两仪(阴、阳二气),两仪生出四象(只要宇宙在运动,就必然会出现四象。四季/另说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再生出“八卦”。八卦图形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举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帮助理解。 太极 两 仪 四 象卦名卦形/卦象象征物乾(刚健)天坤(柔弱)地震(危殆)雷xn巽(生机)风 坎水离火gn艮山兑泽其中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根源,因而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八种事物,在古人心目中是极为威严而又神圣的。周易的作者从自然现象和人事变迁中,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并且认为人们可以根据八卦的演变,对这些变化做出预测。这反映了一种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且认为事物变化有规律可循的哲学观念。而且,八卦中还包含了四对矛盾,即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矛盾。尽管这些观念都十分朴素,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将八卦两两相叠便构成了六十四卦。它们的组合显示了客观事物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复杂的。周易的易部分就是对六十四卦逐卦进行解释。2、*周易的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易是一个富含辩证思想的概念。“易”本是一个象形字,上日下月,即一阳一阴。它有三种互为一体的含义,称“三易”:变易、简易、不易。第一,变易。指一切事物如同日月之行,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永无止境。这种变化表现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阳到阴,又由阴到阳。从白昼、四季、生死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到朝代的更替、世事变迁等社会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即矛盾相互转化的结果。八卦太极图这个图形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它是卜卦算命的工具,而在于它所深藏的生命玄机,一种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它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矛盾观。第二,发展观。第三,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第四,无终极论和循环论。第五,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1)、矛盾观:讲八卦的时候就提到了,八卦中包含了四对矛盾,即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矛盾。在矛盾统一体中,阴消阳长,反之亦然。(2)、发展观:它说明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曲折地向前推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或由大到小,由强到弱,没有停止的时候。(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它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结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3、天地人“三才”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生生不息。君子应当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奋力拼搏、自强不息。 大地的态势柔顺宽厚,君子要效法大地的胸怀博大、柔顺恬静。 “天行健”,它要求人们,首先要处理好天与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听天由命,也不依赖别人,而应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要努力克服与战胜个人的私欲及缺点、错误,力求不断进步,造福于天下。其次,要树立一种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凡事都要积极进取,拼搏向上,而不能消极等待,得过且过;要胸怀壮志,志存高远,而不是鼠目寸光、无所用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不是忽冷忽热、兴趣经常转移。另外还要正确地对待困难与挫折,一是不怕困难,不畏强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二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要有一种失败了再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地势坤”,在宇宙万物创始与生长的过程中,天的法则是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大地的法则是安详而纯正,阴柔而顺从。大地养充万物,有如慈母,包容一切,好比海纳百川。君子也应该效法大地的这种精神,一方面要像慈母对待子女一样,为政以德,施政以仁,对人民的翔要无微不致;另一方面,又要像大地和海洋那样,虚怀若谷,无所不容:既要容纳和团结拥护自己的人,也要努力容纳和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包括要用大度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敌人;要努力学习和吸取别人的优点与长处,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与错误。要学习“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学习大肚弥勒佛那种大度包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精神。思考题: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4、翻译“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5、“三才”指什么?6、列出六组阴阳对应关系。第二节、天人合一、中和之美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肯定在“天”(神)与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民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用现代语言来表示,这就是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较为全面正确的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他援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之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在张载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他这种观点,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我们应当大胆地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二、中和之美1、中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总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从其哲学价值构成上来说,中和之美实际上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主要以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范式进入到审美领域。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人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它有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执两用中”。孔子在其中庸第六章中表明了他基本的社会人生态度:“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对“中”的崇尚是非常明确的。“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态势。中,有中正、正确、适度等意思,很显然,“中”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德性。“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这里的“中”,不是“中间、中心”,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发展、才能平衡,才能和谐有序。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得“中”的一整套思想或者说是方法、原则中庸。“中庸”也就是“用中”,即掌握事物对立两端、两极、两面并在其间选取、运用正确之点。“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杆上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务防寒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空作业工程施工合同(3篇)
- 安徽滁州辅警笔试题目及答案
- 文化旅游项目土地征用及文化保护协议范本
- 高效节能个人鱼塘承包管理合同
- 高端单位职工食堂承包与餐饮品牌形象打造合同
- 语言教育政策与全球化的影响-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药用香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大学班委述职报告演讲
- 2025至2030中国航空煤油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创业投资免责声明范本
- SJ-T 11805-2022 人工智能从业人员能力要求
- 办案审讯员培训课件模板
-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版 课件 第二单元 完善自我意识
- 员工绩效汇报
- 急诊科护士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 DB4401T 68-2020 停车诱导屏技术规范
-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知识图谱构建
- 妇产科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改进QCC品管圈PDCA案4例
- 邯郸城市介绍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推介图文课件
-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检修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