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ppt_第1页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ppt_第2页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ppt_第3页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ppt_第4页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3 2多边形的内角和 说课稿 旬阳县金寨初级中学梁钰 说课提纲 一 资源分析二 教法学法三 教学评价四 教学程序五 板书设计六 教学反思 一 资源分析 一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从认知基础看 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 相交线平行线及三角形有关概念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能够通过观察 实验 归纳 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能清晰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初步掌握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通过前两个学段学习 知道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 如长方形 正方形 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方形 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了解对角线可以将长方形 正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初步了解了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及其基本特征 会进行简单的说理 从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看 七年级学生沿袭着小学生的许多习惯 思维以经验型为主 理论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 好奇 好动 好表现是他们的天性 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无意注意还处于主导地位 虽然对数学学习重要性有所认识 但对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仍难以保持恒定持久的注意力和有效参与兴趣 对于采取不同的方法添加辅助线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探索获得多边形内角和问题一有定难度 因此 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手段采取直观手段 给学生创造主动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的机会 将学生的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 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习习惯上看 学生虽然经历了相交线平行线 三角形的学习 从说点理过渡到简单说理 但在具体说理过程中 还存在思路混乱 找不准问题切入点 表述不够准确简洁 书写不够规范等 这都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加以引导理顺 一 资源分析 二 教材分析 1 知识的前后联系 地位和作用 多边形的内角和 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第一小节内容 是在学生已学过了图形认识初步 相交线与平行线及本章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 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 图形的认识 部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章内容按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课题学习镶嵌 的程序呈现 这种新的结构是一种专题式设计 以内角和为主题 先三角形内角和 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 最后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 内容紧密联系 层层递进 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第七章第三节 共两课时 本课是第一课时 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探求解决有关多边形边数或角度数问题 多边形内角和是三角形内角和自然延伸 探索发现的过程蕴含着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 通过添加辅助线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不仅是探索内角和的关键 而且也是今后解决四边形及多边形问题的通法 更是进一步探究正多边形问题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探索和归纳能力 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简单到复杂 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思想 综上所述 本节无论是知识的传承 还是能力的发展 思维训练 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 资源分析 二 教材分析 2 学习目标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 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作用 地位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我将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边形内角和的猜想 探索 推理 归纳等过程 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 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训练发散性思维 发展创新意识 通过探索方法的交流 评价 进一步激发探究热情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梯次递进的变式训练 逐步发展 面对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途径 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资源分析 二 教材分析 3 重点 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地位 作用 本节课重点为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 多边形的基本概念 由于数学的认知规律 数学思想的学习不可能 一步到位 以及学生以前不经常接触推理 归纳思想 加之学生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确定本节课难点为 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 二 教法学法 一 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实现教学设计问题化 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教学期望 本节课以 自主探究 效果回授 教学法为主 以 引导 发现 法为辅 将问题 诱思 活动贯穿于教学始末 教学活动过程按照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诱导尝试 探究新知 示演操作 形成假设 验证假设 获得定论 变式反馈 强化认识 概括总结 拓展认识 推荐作业 延展新知 的程序开展 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效的问题 组织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合理运用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教具准备 直尺 三角板 量角器 同时 为增强直观性 以PowerPoint2003版为软件制作平台 充分利用自定义动画功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展示思维训练过程 暗示教学思路 调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 教法学法 一 学法指导 人们常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这些足以说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采取观察 实验 猜想 验证 推理 归纳和交流 类比等等的学习方法 以教会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达到教学目标 学具准备 三角板 直尺 量角器 画有四边形 五边形的A4纸 三 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情境的发展 适当地对学生的情绪状态 积极性 自信心 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给予评价 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进步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 评价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评价学生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评价过程中要恰当的运用激励和批评的手段 因为激励和批评是学生兴趣的生长基 是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 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 通过评价可以有效调控教学进程 适时改进教学 四 教学程序 一 教学流程图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我努力尝试将教学过程作为组织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下五个活动展开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3分钟 为了引起学生认知的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有效性 我从复习回顾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具体教学过程为 问题1 课前热身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2 请你策划 为配合双高普九和教育创强工作 学校拟在校园内修建一个六边形花坛 花坛底座平面图如图所示 若已知 A B C D E 600 你能帮助施工队准确算出 F的度数吗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活动二 诱导尝试 探究新知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定理教学特点 我将本活动肢解为两个子活动 具体如下 1 示演操作 形成假设 5分钟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 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 设计了 猜想结论 动手实践 证明结论 拓展猜想 的流程 此环节注重学生的大胆猜想精神 动手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意识 数学转化思想 教学过程为 猜想结论 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学生思考并同桌讨论 教师指名汇报猜想结论 动手实践 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四边形 用量角器量一下各个内角的度数 计算所画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汇报实践结论 证明结论 投影展示 利用辅助线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拓展猜想 上述问题是通过添加对角线将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得到的 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做几条对角线 这些对角线能将五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六边形呢 你能依次猜想出n边形的内角和吗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2 验证假设 获得定论 13分钟 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 六边形 七边形乃至n边形 运用背景复杂化手段增强图形的复杂性 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 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再一次经历化归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要追求多样化 同时在多样化的方法当中 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揭示方法与方法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交流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为 进一步探索五边形 六边形 七边形乃至n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独立思考 前后两排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指导 然后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教师对不同的分割方法及时的给予肯定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分割的方法 教师揭示本质 虽然方法不同 但是思想都是转化为三角形 详见课件 我为了拓展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 还有其他不同的证法吗 为索引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探讨 相机展示其他证法 解决引例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 教师板书 1 180 2 3 4 5 360 540 720 900 n 2 n 2 180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 2 180 探索多 n 边形的内角和 验证假设 获得定论 多边形分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其它的吗 多了什么 如何处理 这种分割方式 将多边形分成n 1个三角形 故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n 1 180 边上一点周围所形成的平角不是多边形的内角 因此n边形的内角和为 n 1 180 180 n 2 180 交流创新 该图中n边形共有n个三角形 故所有三角形内角和为n 180 但每个图中都有一个以红圈圈住的点 它是一个圆周角360 因此n边形的内角和为n 180 360 n 2 180 多了什么 如何处理 交流创新 A B D A B C D E F C A B C D E 多了什么 如何处理 该图中n边形共有n 1个三角形 故所有三角形内角和为 n 1 180 但每个图中都多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因此n边形的内角和为 n 1 180 180 n 2 180 交流创新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活动三 变式反馈 强化认识 16分钟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进一步加强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练习 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征 设计了选择 填空和解答题 详见多媒体课件 上述题目均以学生独立完成 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演练情况随机发动学生修正及补充完善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 促进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 活动三 变式反馈 强化认识 一 选一选 你能行1 若n边形每个内角都等于150 那么这个n边形是 A 九边形B 十边形C 十一边形D 十二边形2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 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 A 6条B 7条C 8条D 9条 D D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 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B 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 可以引出 n 2 条对角线 得到 n 2 个三角形 C 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B 二 比一比 看谁快4 五边形的对角线有条 它们内角和为 5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度数从小到大排列时 恰好依次增加相同的度数 其中最小角为100 最大的是140 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 则它的边数为 六 五 540 26 三 解答题数学活动课上 聪明的小强给小明出示了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 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小明百思不得其解 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解 如图 四边形ABCD中 A C 180 因为 A B C D 4 2 360 180所以 B D 360 A C 180 这就是说 如果四边形一组对角互补 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如果将上面的四边形变为五边形 已知这个五边形有两个角互补 再给出一个角的度数是160 你能求出剩下的两个角和的的度数吗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活动四 概括总结 拓展认识 5分钟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带着收获和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为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的掌握情况 我首先提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你解决吗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一个定理 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 一种方法 拆分法 两种思想 整体 转化 一项注意 辅助线 虚线 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程序 二 教学过程 活动五 推荐作业 延展新知 3分钟 为体现 面向全体 关注个体 分层要求 分类指导 异步达标 全员合格 的教学理念 我设计了必做题 选做题和课外探究题 其中必做题是基础题 要求全体学生完成 选做题为拓展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 课外探究题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体现课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