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邶风·静女》(语文北师大必修2) (2).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邶风·静女》(语文北师大必修2) (2).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邶风·静女》(语文北师大必修2) (2).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邶风·静女》(语文北师大必修2) (2).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邶风·静女》(语文北师大必修2) (2).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邶风静女教学设计宜阳一高 李金霞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有关民间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写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相约在城隅相会的有趣情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示了青年男女生活的诗画场景,极具特色。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本诗属于“风”,即民歌。诗题为“静女”,是诗经的编者摘取此诗的头两个字所加。对于本诗文的学习,一定要寄予深厚的情感。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了解“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而理解本诗文蕴含的情感。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学习静女中“赋”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4.感受诗中静女的形象美。教学重难点:重点:1.领会全诗运用“赋”的手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1.体会本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感受诗中静女的形象。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熟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情感。教学过程:一、真情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更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爱情的诗句,我们大家又知道多少呢?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上面这些我们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就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部著作。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爱情名句的了解,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兴趣。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诗经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的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于赋、比、兴的解释,有很多说法,在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三、学习本诗 1、初读诗文,纠正字音 (提问学生诵读诗文,注意字词读音,读完后,电子白板出示词语,然后正音)姝 (sh) 俟 (s) 见 (xin) 蜘蹰(ch ch)娈(lun) 贻(y) 彤(tng)管 炜(wi)说(yu)怿(y) 归(ku)荑(t) 洵(xn) 匪女(r)2、再读诗文,读出节奏,了解诗文大意,理清诗文结构(1)诗文大意明确: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角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解说: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踟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意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也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2)诗文结构 明确:全诗十二句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含义的把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诗文结构,从而清晰地把握诗文中男女形象。3、三读诗文,学习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问:这篇诗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在什么地方?试分析重章叠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表现手法:(1)“赋”的表现手法。全诗直陈约会的场景和经过,不刻意描写和渲染,抒情直白。(2)“比”的表现手法。诗文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3)“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二)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本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意图】对诗歌中重章叠句和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经中此类手法的具体运用,提高学生鉴赏诗经诗歌的能力。四、探究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静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文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文之中的女主人公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文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子形象。 2.女主人公的形象我们已知晓了,那么诗文中男主人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 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感受人物的美好形象,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歌以男主角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了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六、布置作业1.把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2.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现在请大家转换叙述角度,以“静女”的口吻叙述故事。【设计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诗经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古代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字词读音把握的不错,不过对于诗文的内容把握的不是很理想,对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故而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