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物流信息技术讲评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新的水平。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码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软件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物流的功能以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 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同时,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新的物流经营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在供应链管 理方面,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成功的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它的经营战略并选择它的经营业务。通过利用 信息技术来提高供应链活动的效率性,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经营决策能力。物流信息技术的组成讲评1.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2.EDI技术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工作方式大体如下:用户在计算机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编辑处理,通过EDI转换软件(Mapper)将原始数据格式转换为平面文件 (FlatFile),平面文件是用户原始资料格式与EDI标准格式之间的对照性文件。通过翻译软件Translator)将平面文件变成EDI标准格 式文件。然后在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通过通信软件(EDI系统交换中心邮箱(Mailbox)发送到增值服务网络(VAN)或直 接传送给对方用户,对方用户则进行相反的处理过程,最后成为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接收的文件格式。3.射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短距离 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以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 识别车辆身份等。 4.GIS技术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 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 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 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和其它内容。5.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GPS在物流领域可以应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用于铁路运输管理,用于军事物流。条码技术在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形式?讲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管理不单纯要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传递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 高超的和不断改善的物流能力,实时地监督物流动态的信息系统,识别潜在的作业障碍,在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有可能失败之前,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创造完美的客户体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从产品的生产到成品下线、销售、运输、仓储、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应用条码技术,进行方便、快捷的管理。条码技术象一条纽带,把产品生命期中各阶段发生的信息联接在一起,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条码化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条码设备使用既方便又快捷。 以某工厂为例,详细介绍应用数据采集器如何与用户的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解决产品零部件入库、生产线管理(人员、生产管理),成品下线入库,销售、出入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流程。 1、生产线人员管理: 每个班次开始时,工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用数据采集器扫描他们员工卡上的条码,把考勤数据和小组成员记录到数据采集器;然后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根据当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相应的报酬或处罚。 开始加工操作时,先扫描当天的工作单或等待加工工件上的条码,表明某项任务的开始,加工结束后再扫描一次。安装在工作区的条码数据终端接受这些数据,自动加上小组号和时间信息,每天工作结束后,将每个员工的信息上传到PC机。系统计算出该小组劳动者生产率,激励生产小组的成员提高劳动生产率。 2、流水线的生产管理: 采用条码技术首先将订单号、零件种类、产品数量编号形成条码,在产品零件和装配的生产线上打印并粘贴条码。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产品订单在某条生产线上的生产工艺及所需的物料和零件。产品在生产线上完成后,由生产线质检员检验合格后扫入产品条码、生产线条码号,并按工序顺序扫入工人的条码(可一次确定后不变)。对于不合格的产品送维修,由维修确定故障的原因(工序位置)。整个过程无须手工记录。 3、零部件、产品仓储配送管理 在已经安装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工厂,只需在数据录入前增加一些条码数据采集器设备,就可能很小的投资收到可观的效益。 * 进货 为了开出一张收据或进行任何其它操作,材料管理员首先要从它的条码数据采集器上选择材料收据处理菜单,然后开始扫描物料包装上通常由供应商预先贴好的条码标签,标签上的条码表示了接受这一产品所需的全部信息,材料管理员通过扫描,就能快速准确地录入这些信息。如果卖主没有以条码的形式提供这些信息,材料管理员就要通过采集器的键盘将这些信息键入系统中,系统立即生成用于这些材料的条码标签。 进货时需要进行产品品种、数量的核对。这部分工作是由数据采集器来完成的。首先将所有本次进货的单据、产品信息下载到数据采集器中,数据采集器将提示材料管理员输入购货单的号码。材料管理员首先扫描这个号码的条码,然后采集器的应用系统判断这个条码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会立刻向材料管理员做出警示;如果正确,材料管理员再扫描所购材料单上的项目号,系统随后检查购货单上的项目是否与实际进货相符。 接着,材料管理员扫描物料规格信息(体积、重量和成分等)和标识号的条码。这个标识号唯一标识购入的这件物料,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信息用于以后所有的库存管理环节中。如果有不符合订货要取的物料,系统将给出相应的信息。 * 入库管理 搬运工(或叉车司机)只需扫描准备入库的物料箱上的标签和准备存放此箱的货架的标签即可。入库可分间接和直接两种:间接入库指物料堆放在任意空位上后,通过条码扫描记录其地址;直接入库指将某一类货物存放在指定货架。通过入库管理,为每一个物料箱及其存放位置建立一个记录。 * 提料管理 提料指从库房中根据配料任务提取原料和半成品的操作。过程如下: 工作人员首先在便携式条码数据终端上扫描输入配料任务条码号。数据采集器的屏幕上显示哪些原料和半成品被分配给这一任务,他们存放在何地。 提料员领取物料,并扫描其标识号进行验证。 系统记录被提出的物料,并建立一份跟踪档案。 * 销售出库管理 提货作业要与同一顾客的各项货物订单结合。先将订单分解为按货箱为单位,或者按批、货盘的满载能力为单位,还可按特殊情况或容器来确定装货作业。 操作工从其条码数据终端上选择了销售出库模式后,扫描提货箱上的条码,系统便确认货箱里是否含有提货单上的物品,其数量和品种是否正确等。在应发货数量与实际提货数量之间出现不一致时,系统均要求操作工输入一个原代码,对此差异作出解释,再由系统重置代码和报告。这样系统就具有一定的柔性,可让操作工在货盘不满的时候能装载更多的货物,或在货盘已满时撤走一些货物。最后,系统把出库存的货物从数据库清除,并表明此订单已完成提货。 4、 市场供应链管理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见效最快的应用,在销售管理中有两种方式可以采集数据,一种是每一环节从产品上撕下一个条码,拿回来后进行扫描,另一种是采用数据采集器即时扫描,记录,不论用哪一种方式,都可记录哪一种产品在什么时间,哪一个部门,卖给了什么人,是谁卖的,完成哪一份订单或合同。有了这些基本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分析和统计。 5、 售后服务的管理 售后服务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形象和销售,而且要很大的投入,即要好的服务,又节约投资,这是一个矛盾,要想很好地解决,要有正确及时的数据作为保证。 如果用户来投诉或保修,厂家如何才能知道产品是否在保修期内,是否是正式销售产品,是否是本厂原装,以前是否进行过维修等。 在产品上、包装上、保修单和产品档案上贴上的条码,这些条码可以相同,也可不同但有对应关系。 当用户保修或发生质量投诉时,可以立即查到这一产品是何时在何地由何人售出的,价格是多少,销售合同内容,保修记录,发生问题的零部件是哪一个供应商提供的,什么人安装的。可以追究供应商或分销商的责任。通过售后服务体系,我们不但可以统计出产品的质量规律,还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投资。 条码技术、产品与用户的应用系统相结合,在用户的各个应用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企业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在物流仓储、物流配送、制造业、邮政、图书管理等行业的人工单品管理已经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出现对移动数据采集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便携式数据采集器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必备关键设备。条码扫描型掌上电脑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移动信息采集、处理终端,在国防、公共安全、医疗、工业、金融、商业、邮政、货物运输等领域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EDI技术含义讲评EDI就是按照协议的结构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商业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EDI用电子数据输入代替人工数据录入,以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人工数据交换的方法,最终用来消除处理的延迟和数据的重新录入。随之带来的就是信息流将先于物流到达。当整个医药供应链中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彼此同意使用EDI作业,并互换协议书(或使用同一种协议书);定义今后进行EDI作业所使用的文件类别及其 形式;确定使用何种通讯方式进行EDI的数据交换业务后,EDI也就随之构成了。各种信息的共享,包括订单、发货单、出库单、收货单、验收单等单据中的各 种信息都将在这些使用EDI作业的企业中共享。EDI作为医药供应链全新的“信息平台”受到广泛的关注。EDI物流模型讲评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EDI的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的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 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 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专业报送业者等)。下面我们看一个应用物流EDI系统的实例,是一个由发送货物业主、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组成的物流模型。这个物流模型的动作步骤如下:A、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定车辆调配计划和接收货物业主制定货物接收计划。B、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即SCM标 签,ShippingCartonMarking)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 主依据指示下达车辆调配指令。C、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送货物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D、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做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纳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货物业主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E、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条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物流EDI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各方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对零售商来说,应用 EDI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进货作业的出错率,节省进货商品检验的时间和成本,能迅速核对订货与到货的数据,易于发现差错。EDI的技术难题讲评虽然EDI辅以条码能够很好的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完善的医药物流和销售信息体系,使得物流数据和销售数据共享,有效控制窜货,和防止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也可以满足GSP的各种规定,对产品进行跟踪。但是其中也不乏有诸多技术难题。应用传统的EDI成本较高。一是因为通过VAN进行通讯的成本高,二是制定和满足EDI标准较为困难,因此过去仅仅大企业因得益于规模经济能从利用 EDI中得到利益。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将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物流活动提供坚 实的基础。药品条码的标准化是困扰物流配送的一个最大难题。目前有65%至70%的药品都没有条码。这大大影响了物流作业速 度。与大宗量批发性质的集件要货的不同之处,零售药店的物流配送频次比较大,但单品的配送量又小,这就大大增加了配送的难度。比如配送1000个品种,每 个门店只需要2盒,这就意味着,在一分钟之内必须到货架上把这1000个品种各拣选出2盒。此时,这个拣选环节对条码的要求非常高。没有办法,只好采取自 制条码。这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到底由谁在这个供应链体系中承担这部分工作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说法,由于需要添加设备,且有固定持续的投入,所以在没有强制 性规定之前各方面都不愿意投入。编码规则没有统一。采用哪种码制以及条码的编码规则迟迟没有统一,致使行业内企业各行其是,各企业之间只要不是上下游的关系就会形成技术壁垒,届时谁都不愿意让步,无法协调。现行分类标准滞后。为提高作业效率,物流中心一般根据药品的出货量对药品进行ABC分类。由于国家对这一块还没有放开,企业只好按照现行分类标准进行操作,但这大大影响了物流的周转速度,而且也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工作量。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讲评(一)RFID技术简介及其发展史射频识别技术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与传统的识别方式相比,RFID技术无 需直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且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跟踪、设备和资产 管理等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并被认为是条形码标签的未来替代品。RFID技术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它被用来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从历史上看,RFID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技 术。从分类上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13.56MHz以下的RFID技术已相对成熟,目前业界最关注的是位于中高频段的RFID技术,特别是 860MHz960MHz(UHF频段)的远距离RFID技术发展最快;而2.45GHz和5.8GHz频段由于产品拥挤,易受干扰,技术相对复杂,其 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探索的阶段。(二)RFID工作原理及技术现状1、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Reader):具备读取和写入标签信息功能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写器间传递射频信号。有些系统还通过读写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图1 RFID射频感应技术工作原理图RFID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或者内部,电子标签中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读写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如图1所示,在电磁场系统中,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出一个电磁(EM)波,电磁波以一个球形波向前传播。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读取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有关处理。2、RFID技术现状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读写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 的。与传统的条型码、磁卡及IC卡相比,射频识别具有非接触、读写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等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 张电子标签。目前定义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高频和甚高频的频率范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而且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和不 同的典型应用。一般低频(135KHz)主要应用在汽车防盗系统,畜牧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高频(13.56MHz)主要应用在图书馆管理、药品 的防伪、一卡通等领域的应用。甚高频(860MHz960MHz)主要应用在供应链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等领域的应用。 RFID使用的主要标准有:ISO/IEC 18000标准(涉及125KHz, 13.56MHz, 433MHz, 860960MHz, 2.45GHz等频段),ISO11785(低频),ISO/IEC 14443标准(13.56MHz),ISO/IEC 15693标准(13.56MHz),ISO/IEC10536等。其中,ISO/IEC 14443在非接触智能卡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根据信号调制及解调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ISO/IEC 14443A和ISO/IEC 14443B。以Philips为首的Philips、Siemens、Hitachi联盟致力于A型技术的研发,而OTI、ST、Motorola、 NEC、 SAMSUNG 、Infineon等公司则致力于B型技术的研发。Sony公司发行的Felica非接触式卡在日本的发卡量已经超过5百万张,该卡是基于由RFID衍生 出的NFC技术,并由ISO/IEC 18092标准支持。3、RFID应用现状RFID技术应用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变革和新兴的行业机会,在如下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零售、物流行业:在欧美国家,包括美国的沃尔玛特(Wal-Mart)、英国的特易购(Tesco)、德国Metro等大型超市物流企业,均以 提升公司内部物流系统和安全、管理效率为目标,相继宣布在2005-2006年,正式导入RFID系统。2005年10月11日,中国的大型家电连锁销售 公司国美电器开通国内第一个RFID系统店面。门禁、汽车门锁和安全管理方面:不需刷卡,仅靠感应,RFID就可以识别和读取使用人或对象的相关信息。医药行业:借助RFID来解决目前供应链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防止假冒、改进产品库存管理、减少药品减量和转移带来的损失以及更快更有效地召回产品等。运输和通关:利用RFID技术交付高速公路使用费、提取行李或出境管理等;金融行业:MasterCard将推出由PayPass提供的RFID感应式信用卡,不需刷卡,便可支付货款。4、衍生NFC技术在非接触式识别(RFID)和互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飞利浦、诺基亚和索尼主推的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标准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填补了连接领域的空白。飞利浦电子在2004年3月就联合诺基亚、索尼发起并成立了NFC论坛。NFC论坛的有两个主要目 标,一是引领关于业务模式及服务的讨论;二是实现具备NFC技术的设备间的互连互通。NFC近距离通信是基于频率为13.6MHz的射频技术,典型操作距 离只有几厘米,数据交换率目前为424Kb,将来可提高至1Mb左右。NFC和现有的RFID基础设施兼容,符合ISO/IEC18092和 ECMA340标准;同时,NFC也能与非接触式智能卡连接,兼容广泛建设的基于ISO/IEC 14443A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基础设施。NFC用于快速建立各种设备之间其他类型的无线通信,可作为一种虚拟连接器。NFC技术可以满足任何两个无线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内容访问、服务 交换,并且使之更为简约只要任意两个设备靠近,不需要线缆接插,就可以实现相互间的通信,这将使任意两个无线设备间的“通信距离”大大缩短。在无线设 备环境中,NFC无需通过复杂的菜单就能建立连接,实现在非接触式智能卡、RF应答器等设备间的相互通信。与红外线技术相比,NFC设备能在有源和无源模 式下工作,从而实现在非接触式智能卡、RF应答器等许多无源设备间进行通信。而与蓝牙技术对比,NFC技术可以实现对等的一对一的通信。RFID技术及衍生NFC技术在全球支付领域内的应用讲评随着RFID技术在其它行业渐渐凸现,金融支付领域也开始逐步引入相关的RFID技术和NFC近距离通信技术,进一步改善全球支付环境。(一)北美在美国,非接触卡市场已经比预期提前升温。两大卡组织已于2005年3月宣布采用统一的非接触式支付标准,万事达的 PayPass成为卡与设备间标准通信协议。在此之前,万事达已在奥兰多进行PayPass信用卡测试,并在达拉斯与Nokia合作进行移动应用测试。 Visa的非接触式系统“Wave”也在亚洲的马来西亚与我国台湾地区推行试点项目。2005年5月,美国最大的发卡机构Chase正式大规模发行 “Blink”品牌的非接触式信用卡,首先在Georgia与Colorado发行,计划发行200万张。未来还将在5至6个地区推行,每个市场预计发卡 量100万张。预计至2006年1季度,大通发卡总量将达到800万张。由德州仪器提供芯片的运通ExpressPay也已开始全国性推广,合作商家包括 CVS连锁、Ritz Camera与Sheetz。(二)欧洲在欧洲,随着3G商用进程的逐步加快,各大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以芬兰为例,从2002年2月起,在赫 尔辛基乘地铁等公交工具出行的乘客,只要用手机发出短信代码给指定的服务商,就会得到购票信息反馈,并可在1小时的有效时间内乘坐地铁、有轨电车及部分公 共汽车,票款计入购票者每月的电话账单。2004年11月,芬兰手机购票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购买赫尔辛基地区的短途火车票。2002 年3月,芬兰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索内拉公司开始向首都居民提供用手机支付购物款的服务。凡加入索内拉公司建立的移动支付系统并设立了移动账户的用户,可以在 指定的数十家商店用手机购物。从2004年5月开始,芬兰国家铁路局在全国推广电子火车票,乘客不仅可以通过国家铁路局网站购买车票,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 订购电子火车票。在法国嘎纳,2005年10月针对近距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展开一项测试。根据飞利浦电子公司所提供的这项触控式技术(touch-based technology),参加测试的200位嘎纳居民将能够在为期六个月的测试期间在嘎纳特定的零售店、停车场和著名的观光景点使用内嵌有飞利浦NFC芯 片的移动电话进行安全的付款。在这项测试中,飞利浦将与法国电信的研发部门、运营商Orange、手机制造商三星电子以及知名零售公司Groupe LaSer和Vinci Park紧密合作。在嘎纳进行的近距无线通信NFC测试是这项新技术在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测试,将能直接从移动运营商、零售业者和消费者三方得到意见反 馈。这项测试也将有助于大众了解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只要将他们的移动电话在近距无线通信NFC终端机前轻松扫过,就能安全而便捷地完成付款并获取信 息。(三)亚洲在韩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实现POS支付,购买地铁车票,进行移动ATM取款。早在2001年,SK就 推出了名为MONETA的移动支付业务品牌。申请了该项业务的移动用户可以获得两张卡:一张是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另一张是供用户在没有 MONETA服务的场所使用的磁卡。移动用户只要将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安装到手机上,就可以在商场用手机进行结算,在内置有红外线端口的ATM上 提取现金、在自动售货机上买饮料,还可以用手机支付地铁等交通费用,无须携带专门的信用卡。2004年8月,SK将其移动支付业务整合为新的品牌 “MBANK”。通过在手机中内置智能型芯片,用户可以用手机办理各种金融服务。“MBANK”的特点在于将结算信息密码化,因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日本,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均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2004年,NTT DoCoMo先后推出了面向PDC用户和FOMA用户的基于非接触IC智能芯片的Felica业务。用户可以在各种零售、电子票务、娱乐消费等商户利用这 种手机进行支付。据统计,自去年7月以来,DoCoMo已经售出200万部芯片手机,而支持该支付方案的商家数量已经超过9000家,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扩 张中。 目前,在使用FeliCa手机的用户中,60的用户每周都会至少使用一次支付功能。为了推广移动支付计划,近期NTT DoCoMo还出资收购了一家信用卡公司。今年,公司计划在手机中整合完整的信用卡支付功能。非接触式支付的发展前景讲评RFID技术,尤其是由此衍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将在非接触式银行卡以及其它非接触式支付领域内,彻底改变持卡人使用科技和商户利用科技的模式,为我们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新兴支付方式。NFC技术选择了“兼容”的高起点,它能与非接触式智能卡连接,兼容广泛建设的基于ISO14443A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设备。相对于其它无线通 信技术应用所遭遇的一些应用瓶颈,NFC技术采用了更聪明的做法。与一般的非接触技术相比,NFC可将交易信息上载到手机上,同时也可通过手机把这个信息 再传到其他装置。NFC技术能轻松地实现手机到电子交易间的信息传输,使用户拥有一个无需浏览复杂的菜单或进行繁冗的设制程序就能进行交互的环境。NFC 使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连接到数码相机、PDA、机顶盒、计算机和手机上,轻松安全地在任意两个设备间实现信息交互、内容读取和服务享受。由于这两种技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所以也可以应用在磁卡、IC卡不适用的一些环境。此外,通过存储单元的划分,一张卡片可以同时应用于 不同的子系统.在香港非常普及的Octopus (八达通卡)就利用这一特点从而大量应用于超市、公交系统、餐厅酒店及其他消费场所。从银行角度来讲,在这样一张卡片上同时集成代理医疗保险、代收交通罚 款、代收税等多个功能,从而可以实现一卡多用,改变目前持卡人“一事一卡”的尴尬状态。未来,NFC技术应用将以手机作为最大的载体,而中国是手机用户最多的市场之一。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国内手机用户已达3.63亿,并且 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势。而北京2008数字奥运也将会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带来众多的商机,这是一个最不容忽视的市场。NFC既克服了其它无线通信技术应 用的制约因素,又成功借助他们建立的市场平台实现起跳,为手机提供的丰富功能将催生一个新的应用市场。GIS及其简史讲评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和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从表现形式来看,GIS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核心是管理、计算、分析地理坐标位置信息及相关位置上属性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它表达的是空间位置及所有与位置相关的信息,所以,GIS又是地球空间实体的再现和综合,其信息的基本表达形式是各种二维或三维电子地图。因此,GIS也可简单定义为“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GIS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要把地图变成数字形式的地图,便于计算机处理分析”这样的目的。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了GIS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那时的GIS注重于空间数据的地学处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部门在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需求,GIS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GIS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商业化的软件开始进入市场,其应用从基础信息管理与规划转向空间决策支持分析,地理信息产业的雏形开始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GIS的应用也日趋深化和广泛,在国土资源、农业、气象、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成为常备的工作系统。尤其是1998年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GIS在全球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GIS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GIS研究室为标志,经历了准备(19801985年)、发展(19851995年)、产业化(1996年以后)3个阶段。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国产GIS软件。GIS的最新发展讲评1.日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GIS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更广泛应用,并日趋与主流IT技术融合,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GIS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对GIS不断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GIS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许多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三维技术、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可直接应用到GIS中;同时,由于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地球空间环境中不同时相的数据,使GIS的作用日渐突出,GIS不断升级并能提供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地理数据的环境。组件式GIS技术的发展,使之可以与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无缝集成、跨语言使用,并提供了无限扩展的数据可视化表达形式。2.动态、多源、多维化最新GIS技术将逐渐摆脱先前的主要处理静态的、二维的、数字式的地图技术的约束,而从传统的静态地图、电子地图发展到能对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和动态分析、动态模拟,支持动态的、可视化的、交互的环境来处理、分析、显示多维和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其中,可视化仿真技术,能使人们在三维图形世界中直接对具有形态的信息进行实时交互操作;虚拟现实技术以三维图形为主,结合网络、多媒体、立体视觉、新型传感技术,能创造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的数字地球或数字城市。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互操作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压缩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空间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都为GIS的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新的手段。3第4代GIS技术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以及面向对象、网络和数据挖掘等主流IT技术的发展,在科技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目前国内学术界又提出了第4代GIS技术的概念。第4代GIS技术将主要有如下特点。支持“数字地球”或“数字城市”概念的实现,从二维向多维发展,从静态数据处理向动态发展,具有时序数据处理能力。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数据管理及计算、Web-GIS和B/S体系结构,用户可以实现远程空间数据调用、检索、查询、分析,具有联机事务管理(OLTP)和联机分析(OLAP)管理能力。面向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组织和融合,具有矢量和遥感影像数据互动等多源数据的装载与融合能力,多尺度比例尺数据无缝融合、互动。具有统一的海量数据存储、查询和分析处理能力、基于空间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强大的模型支持能力。具有与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整体集成能力。例如与MIS、ERP、OA等各种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无缝集成;微型、嵌入式GIS与各种掌上终端设备集成,如PDA、手机、GPS接收设备等。具有虚拟现实表达及自适应可视化能力,针对不同的用户出现不同的用户界面及地图和虚拟现实效果。GIS的应用及趋势讲评1.GIS的应用范围人类的信息中有80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所以GIS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GIS已经比较成熟地应用于军事、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和城市管理、电力、电信、石油和天然气、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和保护、110和120快速反应系统等。今后,GIS的应用将在市场分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银行、保险、人口统计、房地产开发、个人位置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领域将是GIS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实际上,GIS的应用将加速度地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地理信息在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GIS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成为IT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2.GIS与数字城市GIS、RS(RemoteSensing,遥感)和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构成了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即通常所说的3S技术,其中GIS技术是核心技术。城市是人类活动最活跃的环节,GIS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城市应用中。近2年来,数字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信息化的热点问题,而且还有持续升温趋势。而以GI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是数字城市的核心应用技术,它与无线通信、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日趋融合在一起,为城市生活和商务提供了一种立体的,多层面的信息服务体系。数字城市建设包括4部分内容,即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公众信息服务。而GIS应用贯穿上述4个部分和各个层面,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到政府空间数据共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基于网络的公众地理信息服务,GIS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从具体的应用来说,GIS已经广泛应用于构成数字城市的众多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管网、电力、电信、公安、消防、急救等等方面。3.GIS与企业信息化GIS技术在企业整个商务过程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图1)。以GI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可以无缝集成到企业信息化的整体业务平台中,与企业的财务系统、销售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融合,并且在底层数据库层面上实现数据的相互调用。当建立在网络架构上时则可以实现远程和分布式计算(如图2)。4.GIS与人们的生活近几年来,随着GSM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GI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集成GIS、GPS、GSM的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车辆安全防范系统和调度系统,为人们提供车辆反劫防盗、报警、道路指引、医疗救护以及在此系统平台基础上扩展各种电子商务增值服务。以医疗救护为例(如图3),当患者向监控中心请求急救时,监控中心可以从GIS电子地图上查看到患者的具体位置,并同时搜索最近的急救车辆,让最近的车辆前去接患者。患者进入救护车后,监控中心可以通过双向通话功能,指导救护车上的医生实施救护治疗,同时通过GIS的最优路径功能,给救护车指引道路,使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医院或急救中心。而在救护车行进的过程中,患者的家属可以通过互联网立即上网查询救护车的行进位置及患者的状态信息。通过GIS,并结合GPS和GSM无线通信及网络,使患者、家属、救护车及医生之间建立了无缝沟通体系,最终使患者能得到快速、及时的治疗。如果在车辆移动目标、家居固定点目标、重点保护单位甚至路灯上都安装了GPS、GSM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那么我们在城市生活中,无论是开车、行走或者是在单位、在家里,都可以通过由GIS、GPS、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构成的综合服务系统获得急救、报警和各种商务服务,真正使我们处于立体的、全方位的数字化生活中,体验数字空间高科技价值。GPS的概念讲评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是由空 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 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 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GPS系统的组成讲评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1, GPS卫星星座: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GPS星座。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倾角为55度各个轨道平面 之间相距60度即轨道的升交点赤经各相差60度。每个轨道平面内各颗卫星之间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 30度。在两万公里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 同一颗GPS卫星。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颗数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结算测站的三维坐 标必须观测4颗GPS1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 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GPS工作卫星的编号和试验卫 星基本相同。 2, 地面监控系统: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 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 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 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3,GPS信号接收机: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 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 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GPS卫星发送的 导航定位信号是一种可供无数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对于陆地、海洋和空间的广大用户只要用户拥有能够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信号的接收设备即GPS信 号接收机。可以在任何时候用GPS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测量。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用户要求的GPS信号接收机也各有差异。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家工厂生产GPS 接收机产品也有几百种。这些产品可以按照原理、用途、功能等来分类。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 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 动物体的运行轨迹。GPS信号接收机所位于的运动物体叫做载体(如航行中的船舰空中的飞机行走的车辆等)。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 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 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大部分。对于测地型接收机来说两个单元一般分成两个独立的部件 观测时将天线单元安置在测站上接收单元置于测站附近的适当地方用电缆线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机。也有的将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制作成一个整体观测时将其安置在 测站点上。GPS接收机一般用蓄电池做电源。同时采用机内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池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池的过程中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丢失数据。近几年国内引进了许多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各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相对定位时其双频接收机精度可达5MM+1PPM.D单频接收机在一定距离内精度可达10MM+2PPM.D。用于差分定位其精度可达亚米级至厘米级。 目前各种类型的GPS2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GPS的定位原理讲评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四、GPS系统的特点讲评GPS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定位精度高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100-500KM可达10-71000KM可达10-9。在 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的解其平面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与ME-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委托家人卖房子合同范本
- 工地合同协议书模板模板
- 宅基地买卖协议合同范本
- 土地房产转让合同协议书
- 家具工厂转让合同协议书
- 安装维修旧换新合同范本
- 小吃车摊点转让合同范本
- 商场租查看物业合同范本
- 委托茶产品加工合同范本
- 婚介合同书样本合同范本
-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第3版)课件全套 张有光 00 课程简介 - 12 中国大学教育:理念与实践
- 馕小屋管理办法
- (2025)全国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钢结构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 2025年财会类考试-精算师-寿险精算实务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
- 2025至2030中国无痛伤口闭合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集资修路管理办法
- 脊髓梗死护理课件
- 洞穴探险活动方案
- 线长考试题库及答案
- 初中生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