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概况.doc_第1页
日本国家概况.doc_第2页
日本国家概况.doc_第3页
日本国家概况.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茶道 人资11-2 张政久日本的茶道是一门严格的艺术,甚至是固化的禅意。味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内的余味。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日本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叶就称为“抹茶”(末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到十三世纪,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雄厚的财力经常举办以品尝各地茶叶来赌博的斗茶会,极尽奢华以用来炫耀财富并扩大交际。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院茶”过渡准备了条件。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全室铺满榻榻米的建筑设计为后世所借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到室町时代末期,日本茶道诞生了。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丰臣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深入一个日本人的真实生活,是一件困难的事。能够冷眼旁观而又不被触动,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个资源匮乏、风景优美、天灾频繁的岛国培养的国民,心性动荡,既“忍从”又“发作”,譬如菊与刀。有一种便捷的了解日本的方式,就是饮茶。喝茶,严格说是茶道,在日本已经上升到一种严谨的艺术用繁琐庄重的礼仪磨砺人心,用熟练严格的礼法使人超然物外,用苦涩的茶味使人沉思人生,从而达到悟禅的境界。久松真一1久松真一(18891980)日本佛教学者、禅思想家。1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的弟子村田珠光曾阐述其茶道要义:“一味清静,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相接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精髓和盘托出,其化神奇为平淡的语言造诣令人叹服。“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一方面追求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又极其刻意,仪式化、程式化的倾向明显。这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艺能界较为晚出的茶道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矛盾的统一,体现在茶道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草庵茶室的设计方面。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日本茶道界有“不饮夜茶”的说法当然不是说晚上不可以喝茶,而是日落之后不举行正式茶会。这是因为茶会中是不使用任何人工照明的,纯靠自然光源。人工照明会破坏茶汤、茶器的自然色泽,不利于赏鉴。这种惯例就是为了在茶会中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原貌。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茶人在设计草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采光的需要。点光源、主光源与辅助光源的配置是非常复杂的,从采光的角度到光影的对比效果,无不反复试验。再有,草庵的内部装潢看似简单,区区十几平米,寥寥几件器具。细细研究却是大有文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草庵里没有一处是对称的。哪怕是悬挂挂轴、供奉插花的壁龛,两边的立柱都是一曲一直的,而且还是用不同的木料制成的。之所以这样刻意设计,就是为了避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出现重复单调的感觉。看似农家草房的茶室草庵其实是反复酝酿调整的产物,往往要耗费茶人数年数十年的精力。除了营造环境,整个茶道活动的流程中也处处体现着刻意与自然的矛盾统一。要用文字叙述整个茶会流程中的仪轨礼法,那是非常繁琐的。但是,日本茶会并没有几句对话,也没有什么流于痕迹的环节步骤。以观赏添碳为例,茶人要给炉具加碳,主宾(与会客人中地位最高或茶道修养最好的一位被称之为主宾)率先上前,其余宾客依次前移。宾主互相致意后,茶人开始向炉中添加碳条,细心堆彻整齐。接近尾声时,末席的客人率先退回原位,然后客人们依次归位。主宾最后。整个过程历时不过十几分钟,看起来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很精确的要求。主宾何时前移,宾客之间不能遮挡视线,末席的客人何时后退,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在窄小的茶室里拥挤推搡就破坏了氛围,甚至难以为继。茶会中的礼法大都如此,要求很精确,但是都含有操作的必要性与相应的内在涵义。所谓高度程式化并不是想象中的繁文缛节,也没有多余的动作与废话,对礼法仪轨的刻意追求是要在进退行止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一次成功的茶会就是要有自然流畅、行云流水的感觉才能达到宾主融洽、一期一会的效果。日本茶道中的刻意与自然的统一自然之美是茶道活动追求的审美效果,程式化的刻意追求是达到审美需要的方法途径。当然,明治维新以后,茶道活动一度失去了传统的贵族武士阶层的支持。在商业化、平民化的过程中,茶人的素养与宾客的水准都有明显的下降。对刻意与自然、礼法与审美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明白礼法仪轨的本来用意,徒具形式地照本宣科使得茶道活动的审美价值被忽视,也妨碍了日本茶道的发展。茶道艺术中,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见器具的说法本身以可以证明这一点。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器具的种类及用途。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怀石餐用具。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炭礼法用具包括: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