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复习.doc_第1页
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复习.doc_第2页
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复习.doc_第3页
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复习.doc_第4页
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第二单元 大气2.4全球性大气环流学案导学学习要求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 3.掌握海陆分布影响下的大气环流实际状况。 技能目标 1.比较各气压带风带气流运动的方向、属性,对大气降水的影响。 2.能够分析亚洲季风的特点及成因。思想目标 1.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养成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课内直播知识点拨 低纬环流 三圈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分布: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移动: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全 陆地面积大 对气压带 形成一个个高球 北半球: 性 海陆分布的影响 海陆相间分布 影响明显 低气压中心大 海洋面积占 海洋面积占 气压带基本气 南半球: 环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 呈带状分布流 概念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成因 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移节移动 东亚季风: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 分布 南亚季风: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方法导引 本课的内容大多是在对图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学习过程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边学边绘。同时本课内容的展开多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方面:如南半球与北半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故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由此及彼,融汇贯通,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难解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何特点?如何确定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和各风带的风向? 解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再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两北对称分布。而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七个气压带中,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关于风向的确定,主要依据高低气压的相对位置和风带所在的半球(南或北),因为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高压带一定是风的辐散区,而低压带一定是风的辐合地。典例精评 例 读“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各气压带名称是:A 、 B 、C 、D 。(2)E、F、Q三个风带中,属于中纬西风的是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其风)。(3)根据图中所示气压带、风带位置判断,此时地球上应是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解题指导:此题首先应根据纬度位置判断四个气压带的名称,然后根据气压带的位置来确定风带的名称和风向,这里尤其要注意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最后根据气压带、风带与几条特殊纬线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其移动方向,从而判断出季节。 参考答案:(1)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2)F 西北风 (3)或能力演练 知识强化一、填空题 1.由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过来的空气在30附近上空受阻塞而堆积,而后产生 ,致使近地面气压 ,形成 带。2.由于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二、单选题 1.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 A.台风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 2.关于低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约纬度060的对流层大气中 B.近地面是东北信风(北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C.赤道附近为下沉气流 D.30纬度附近有上升气流 3.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4.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不具有( ) A.一年之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特点 B.雨热同期特点 C.夏季易涝、冬季干旱特点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特点 5.地球上的气压带有: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同属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 ) A. B. C. D. 6.地球上近地面风带的产生,除全球性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原因外,还有( ) A.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的影响 B.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影响 C.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地球上各种地形分布的影响 7.7月亚洲大陆最重要的气压系统为( ) A.冰岛低压 B.印度低亚 C.亚速尔高压 D.夏威夷高压 8.关于东亚风向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吹东北季风 B.夏季吹西南季风 C.冬季处在亚洲高压(反气旋)东部 D.夏季处在亚洲低压(气旋)南部 9.副热带高气压带是( ) A.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B.热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C.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D.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10.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 ) 素质优化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副热带高压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B.它通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 C.它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D.天气气候受它影响的地区很少 2.关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形成在夏季的亚洲地区上空 B.它形成在冬季的亚洲地区上空 C.它是全球最为强大的高压 D.它是全球影响最小的高压 3.关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时只有一个中心,位于夏威夷附近 B.有时分裂成两个中心,分别位于太平洋东部和西部 C.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最直接 D.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4.关于气压带有风带位置移动的说法有 1月份向南移 7月份向北移 导致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会引起季风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是形成地中海气候的重要原因,以下各组中正确的一组( ) A. B. C. D. 5.关于三圈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高纬地区 B.南北纬3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C.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D.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6.以下各项的一组风带中,风向相同的有( )A.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北半球的信风带 B.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C.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D.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与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 7.关于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温均比周围地区高 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 D.中纬西风带均由低纬吹向高纬 8.关于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B.风向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C.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南部 D.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之一 9.关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极地东风被南来的中纬西风抬升 B.中纬西风与信风在北纬30附近辐合 C.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形成极锋 D.北纬30、90附近均盛行下沉气流 10.关于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7月份,北半球海洋上出现亚洲低压 B.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C.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势力强、范围广 D.大气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1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造成的影响有 ( ) A.使大气环流比理想模式复杂得多 B.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从北半球消失 C.使北半球的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D.使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夏季时被太平洋上的热低压切断 12.关于季风叙述正确的是 ( ) A.季风是夏季才有的风 B.季风是冬季才有的风 C.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风 D.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1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七个气压带有四个低压带、三个高压带 B.六个风带中有两个偏西风带,四个偏东风带 C.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对称分布 D.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很稳定 14.亚洲季风环流中,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季风是(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15.关于风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南亚盛行西风 B.夏季,英国盛行东南风 C.南半球气旋西部吹偏北风 D.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南风 创新深化 1.右图为北半球冬季中纬度等压线分布图 (1)在地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A、B两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 ;此时该气压带断裂成 ,体现了 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图中气压中心名称: A B (3)此时,东亚吹 风,南亚吹 风。其中哪些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用字母表示) 。 2.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是 。 (2)图中B处盛行 季风,C处盛行 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3.读下图,填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各字母所在气压带名称是:A. B. C. D. (2)在气压带之间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注出各风带的名称。(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成的? 。(4)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的情况相反,北半球低纬环流近地面的风向将如何变化? 。4.读图比较表中内容: 冬 季 风夏 季 风类 型形成原因冷暖性质干湿性质在我国作用面积的大小考点预测 1.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及移动规律 3.亚洲季风的特点、成因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自主探究综合实践 季风与人类生产生活 提示 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气象部门查阅,收集当地冬季和夏季风向的变化情况,对比当地降水的变化,分析季风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讨论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弊以及人类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非季风区学校可从报上查阅外地资料)。 探究学习 关于气压带成因的研究 1.情境创设:按照热力环流的形成理论,一个地区受热多,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另一区域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而在副热带和副极地地区却恰好相反。2.基本要求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弄清气压带形成的基本原因。 3.揭示 气压带的形成受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根本动力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由于热力因素的影响,赤道和极地之间受热不均,热的地方成为低压,冷的地方成为高压,即赤道附近的热力暖低压和极地附近的热力冷高压。而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并非热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动力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南北纬30附近,由于在高空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为西风不能向高纬行进,在此堆积下沉而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而在南北纬60附近,尽管气温不高,但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在此辐合上升并形成锋面,致使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这两个气压带的形成是动力作用的结果,即动力暖高压和热力冷低压。互动渗透情感态度1.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2.培养崇高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科内渗透 与第一、三、四单元渗透 1.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 (1)当地球位于A点附近时,阳光直射 纬线附近,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2)当地球位于C点附近时,受海陆分布影响,北半球气压带、风带被破坏,副热带高气压在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大陆形成 气压。 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3)受上述气压形势影响,此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多吹 风,即 季风。(4)在季风影响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 气候。(5)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的北缘常年吹 在此盛行风影响下,形成北大西洋的 (洋流)。(6)上述洋流对西欧 气候的形成有巨大作用,该洋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洋流相遇的附近海域形成著名的 渔场。2.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B 带 C 带 D 带 (2)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其特点是夏季 ,冬季 。(3)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和 。(4)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风向。 科间渗透 与历史学科综合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读后回答:(1)当时,郑和率队航行使用的非机动船,主要是借助风力和洋流。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出发时为 季,回来时是 季。(2)郑和所处时代是 朝;他率队航海的出发地是 。郑和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剑麻和丁香,这两种物产主要产自非洲的 (国名)。资料集锦 “马纬度”的故事 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常来这儿作客,这可苦坏了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们,使他们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着顺风的到来。那时候,帆船除了装载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 因为美洲大陆在被发现前,那儿没有马。货物倒不要紧,马匹则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而马肉又吃不掉,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马抛入大海给鱼吃。人们因此把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气压就变得高低不同了。高低气压的分布就像几条带子一样,相互平行地环绕在地球表面上。赤道附近,阳光直射,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大约上升到8千米以后,向南北两极方向流动。这种向南北运行的大气,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逐渐改变方向:向北的偏向东北,向南的偏向东南。这种偏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纬3035上空,差不多都变成了西风,不再向前推进。而赤道附近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于是,大量的空气都拥挤在南北纬3035上空,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这里缺云少雨,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