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2).doc_第1页
《木兰诗》教案 (2).doc_第2页
《木兰诗》教案 (2).doc_第3页
《木兰诗》教案 (2).doc_第4页
《木兰诗》教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并背诵,理清故事基本脉络。(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掌握“互文” “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学习本文特色。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法、读讲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助学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2)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难点:1、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及文章中的多种修辞手法。学情分析 木兰诗是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首乐府诗,。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富有表现欲,因此,要鼓励学生,读悟品,引导学生正确审美、鉴赏、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花木兰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知识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赫赫有名的女英雄,你知道谁呢?学生回答。花木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木兰诗,一起走近花木兰、了解花木兰、领略欣赏这位女中豪杰的迷人风采。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3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诗文、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自学生字新词,词语质疑答疑。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帖花黄 辔头 霍霍 鸣溅溅 燕山 胡骑 鸣啾啾 朔气 金柝 戎机 红妆 著 云鬓 傍 十二转 2、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理清文章条理。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还朝辞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双兔难辨,隐喻作结(2)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如此安排详略的原因是什么?(一)、代父从军, 踏上征途(或“征前准备、征途情景”)。(详)(二)、十年征战生活。(略) ( 三)、还朝辞官,亲人团聚。(详)(四)、比喻赞美,讴歌英雄。(略)3、知识点归纳投影: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 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 今义行走。 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 今仅用作姓氏。 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 今义人家、门第。 迷离:古义为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十二:古义为虚数多, 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 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文章修辞:互文交错 (注意翻译)(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三、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读一读、思一思、找一找、品一品,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 朗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哪些句段写得好、你最喜欢,好在哪里?2、 在你眼中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探究课文内容: (一)、分析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三)、同学们同法学习第三部分 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四)、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教师点拨,总结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四、总结全文:1、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诗建 功 立 业征 战 沙 场辞 官 还 家代 父 从 军2、写作艺术五、背诵本诗1、生自读背。2、在小组内背诵你喜欢的段落。3、举手背诵你喜欢的。师生评议。4、全班齐背。一生领背全班齐背全诗 师生评议,鼓励提醒。六、巩固诗文内容1、给画配诗。老师出示画面,请同学们给画面配上木兰诗中的合适诗句,师生评议。2、 看画复述文中故事。老师出示画面,请同学看着画面讲述文中故事。师生评价。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