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文化(来自知乎).doc_第1页
忍文化(来自知乎).doc_第2页
忍文化(来自知乎).doc_第3页
忍文化(来自知乎).doc_第4页
忍文化(来自知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汪曾祺在散文胡同文化中为了阐述北京人“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文化,例举了老舍茶馆中的王利发和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中的一段对话。茶馆无人不知,自然毋庸多言。八月骄阳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为何能与茶馆并举?从茶馆到八月骄阳再到现实中不愿主持正义的老北京,三者间是种怎样的关系? 八月骄阳是汪曾祺在198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全文仅四千余字,讲的是张百顺、刘宝利、顾止庵三个“闲人”在太平湖公园发现一位老人自杀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的太平湖公园实则是一片什么都没有的野水。“什么都没有”指的是“亭台楼阁,游船茶座”等人工痕迹,但花草鱼蝶等自然气息是随处可见的。张百顺是公园的看门人,他年轻时拉过车、卖过烤白薯,小商贩被取缔后托人谋了这个岗位。说是看门,其实没有具体工作,太平湖公园没有门票也没有贵重物品,张百顺每天除了摸点螺蛳卖,就是和刘宝利、顾止庵一块儿喝茶、聊天。刘宝利以前是个武生,因为扮相欠英俊当不了主角,但他会的多,是个优秀的配角。家里藏了不少珍贵的抄本和剧照,出再高的价也不卖,准备带到棺材里去。剧团开始演革命现代戏后他失去了用武之处不得不提前退休,每天准点到公园去遛鸟、踢腿、念戏词。顾止庵以前教私塾,私塾停了后代人抄书、写家信,解放后改代写检讨。因为检讨写得深刻字又好,一时生意兴隆。直到儿子们都成家立业才歇下来,每天看看报,到公园遛弯儿,找老友聊天。 光是介绍这三人,就用了千余字。之后详写了三人在故事发生当天的“闲聊”,又用去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在对话中我们渐渐得知,刘宝利此前一天目睹了红卫兵在孔庙烧戏服,殴打文艺界的头头脑脑,他回去后立马把养得很好的画眉鸟放了,把珍藏的所有剧本剧照都交公;张百顺对红卫兵小将“不用登记,不用批准,也没有个手续”就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想揪谁就揪谁”非常不解。对话行至此处,顾止庵说出那句经典的话:“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有棒子面就行。”没什么文化的张百顺对文革的乱象充满了恐惧,担心自己这种“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的人也会遭殃;对戏剧精熟、从戏文中了解历史的刘宝利意识到了文革是文化人的末日,忍痛“断腕”以求避祸;三人中文化最高、对时事了解最多的顾止庵反倒最笃定:我们三人都不在单位,而且岁数那么大,不与任何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只要饿不死,就过一天算一日,至少眼下再怎么乱也波及不到自己。 汪曾祺将这些心态概括为“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既精准,又悲哀。几百年来,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处于各种政治、战争的中心。“安土重迁”的北京人苟活于是,慢慢地形成了“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无可奈何,不忍苛责。王利发并不真的想做一辈子顺民,张百顺也并不想对乱世百依百顺。区区草民在乱世洪流中除了“忍”又能如何?刘宝利在讲述亲眼目睹红卫兵烧戏服打人的时候,顾止庵不评价、不表态,只连着叹出四个“唉!”言简意丰,令人唏嘘。 后来,一个“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进入了公园。他坐在长椅上望着湖水,就这么从早望到晚。知了、蝴蝶、蛐蛐、油葫芦、金铃子、柳树、野茉莉环绕着他。第二天,刘宝利在湖里发现了他的尸首。通过他随身的工作证,三人得知他叫舒舍予,北京文联主席。行文至此,读者终于明白,这位投湖的老人就是老舍,这部小说的内核是老舍之死。 无人不识老舍。顾止庵和老舍聊过几次,张百顺听过祥子的故事,刘宝利在孔庙看到的被殴打的人正是老舍。这位“净写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做小买卖的。苦哈哈、命穷人”的好人,一个“本心是想说共产党好”的好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三人想不通,照他们老北京人“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文化,“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忍过一阵肚子疼!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为何“粮店还卖棒子面”无法令老舍这样的人释怀。最后顾止庵环顾左右(确定四周无人),沉沉地叹了一口气揭示了根源:“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北京人究竟“忍”什么?胡同文化没说,但茶馆和八月骄阳说了:“忍辱”。老舍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却没有沾染“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汪曾祺认为,因为老舍是“士”,他不怕死、不怕挨打,但不能忍受辱。张百顺等三人可能无意中成为最后见过老舍和最早发现老舍遗体的人。三人口中不说,行动中(张百顺为老舍赶苍蝇,刘宝利找了张席子盖上)已经表露出十分的敬重和巨大的悲恸。同时三人也深深地意识到:文革离自己并不远,再怎么逆来顺受也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也许我们必须以胡同文化为纲,将茶馆、八月骄阳连起来读,才能完整地理解北京人“忍”文化的来龙去脉。上海的范飚老师曾这样解读:这样的三个材料连缀并置集合,形成了一条时间轴,从清末,经民国,到“文革”,直至1993年;空间轴,从茶馆,到太平湖公园,到钢筋水泥的高楼,但不离生活底层内容;从戏剧到小说,从文学作品到现实生活,人的命运既有一种连续性,又有一种延续性。老舍写王利发,汪曾祺写老舍,写眼下的人们,包括自己。王利发不能再忍而死,老舍不愿再忍而死;而很多人选择忍,他们忍着、耐着、眯着、活着。这些都紧紧围绕着“忍”字,让人看到忍的无奈、无用、无望,也让人不禁去思考“忍”生存的社会土壤、人心基础,追索其演变、蜕变的轨迹,追问其后果。就此而言,这三个材料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这句话本身。1 在胡同文化一文中,汪曾祺告诉人们“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方正、封闭造就了北京人“安土重迁、易与满足、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但实际上,方正、封闭、安土重迁、易于满足、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等等都是描述性、概括性的词汇。汪曾祺并没有明白地将“方正、封闭”与“安土重迁、易于满足、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因果关联阐释出来。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胡同、四合院并非北京独有,为何唯有北京的市民文化以“忍”为精义呢?这并不是汪曾祺解释不清,而是他一贯喜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写作风格看似没解释,其实留足了线索。 线索之一即茶馆、八月骄阳和不愿主持正义的老北京。正如范飈老师所分析的,汪曾祺将这三则材料连在一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出“忍”文化的延续性。两百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一代代北京市民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忍”是他们保全生命、躲避迫害的法宝,渐渐渗入了每个北京人的骨髓中。于是哪怕在和平年代,北京人也会下意识地回避冲突、固守自保。“忍”文化并不仅仅是胡同这一建筑形式所造成的,实则是百余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带给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 线索之二是一句尚未引起足够注意的话:“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市民文化不是北京文化最主要的部分,那么什么才是呢?北京城独有的,同时又不属于市民的文化,必然就是“皇城文化”。从元朝定都以来,北京充当中国政治、文化、经济、外交中心已近千年。正因为身处皇城根下,北京市民必须时时、处处安分守已、逆来顺受;也正因为身处皇城根下,北京市民产生了“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的迷之自信。 将这两条线索整合,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汪曾祺在文中对“胡同之没”的复杂感情。虽说“胡同文化就是市民文化”,可汪曾祺对于两者的感情是不统一的。胡同作为一种古老的、特征鲜明的建筑形式,连带附着于它的生活方式,都是汪曾祺很感兴趣的;但活在胡同中的“忍”文化则是汪曾祺所否定的(从“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可看出汪曾祺始终与这类北京人保持着距离)。如果能将胡同和市民文化分割开,那么我想汪曾祺一定想将胡同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将“忍”文化弃如敝帚。遗憾的是两者不仅分不开,恐怕胡同消失了,“忍”文化依然会延续下去。只要北京依然是皇城,只要北京人还会有对动荡生活的不安“记忆”,“忍”文化就会一直存在。同时也就能解释胡同文化的末尾为何是“再见吧胡同”,而非“再见吧胡同文化”。 汪曾祺小说有两个共同的主题:表现被大时代裹挟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在悲剧命运中依然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