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结构略论秦兆祥 作者简介:秦兆祥(1979-),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旅游高等教育。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基金项目“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NGZC13059)阶段性成果。联系地址: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办公室;邮编:010022;电话邮箱:(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呼和浩特010022)摘要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旅游的生命源泉和精神内核。依据文化空间理论,可将内蒙古划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阿拉善等五大草原文化旅游区。在每个相对独立的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内,旅游文化的分布都是非均质的,文化特征及影响力也呈不均匀态势。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形态可以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三个层面来分析,时空演化呈明显的扩散性特征。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呈多区域分布、多中心布局、各区域相对独立、分区发展的格局。关键词文化空间;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空间结构一、文化空间及其旅游学意义“文化空间”是当前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概念,是一种赋予了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空间”定义为 “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1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可见,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又是一种多维的,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等特征属性的空间存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空间是旅游的存在的载体形式。广义的文化空间是一种多元复合空间,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及其空间场所等多个层面。它既是旅游开发的空间场所,也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资源。3在旅游学研究中,导入“文化空间”理论,推动了旅游“地理本体论”和“文化本体论”的交叉研究,拓宽了旅游学研究的角度和领域。同时,将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行为等纳入文化空间的视角进行审视,有利于从空间、时间、物质、非物质等多维角度揭示旅游的本质和规律。 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解读关于草原文化,近年来学术界讨论颇多。“所谓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4从旅游的角度分析,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旅游的生命源泉和精神内核。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为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动力和竞争力。深度解读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和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与保障。(一)草原文化旅游区域划分以旅游文化圈(文化区)为载体的资源体系是文化旅游空间架构和关系优化的基础。关于草原文化分区,潘照东等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将内蒙古划分为大兴安岭文化圈、阴山文化圈和阿拉善文化圈三个草原文化区域。5这一划分方式对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呼日勒沙以自然生态环境、族群民族、部落聚居区等为依据把内蒙古草原文化划分为呼伦贝尔草原文化区、科尔沁草原文化区、锡林郭勒草原文化区、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区、阿拉善草原文化区。6该草原文化分区方法,粗线条地勾勒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特色差异,对旅游业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在内蒙古旅游区的划分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其一是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特色、区域经济特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行政区划等因素,划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赤峰、锡林郭勒、中部、阿拉善等六大旅游区。7这一分区基本上以地理空间为标准,忽视了草原文化空间与旅游的结合。其二是根据旅游资源、市场、旅游空间组合关系等因素,将内蒙古划分为东北部草原、森林和冰雪旅游区,东部草原、民俗与辽文化旅游区,中部历史与民俗文化都市圈旅游区,西部沙漠和历史文化遗迹旅游区。8 四大旅游区的划分方法综合考虑了地缘、文化、市场等要素,但对于地域广阔的内蒙古而言,略显笼统。在四大旅游区划分基础上,内蒙古旅游局重点推出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与呼日勒沙草原文化“五区”划分空间上基本吻合,说明内蒙古旅游开发格局与草原文化空间分布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见图1)所以,我们可以以草原文化空间为依据,将内蒙古划分为呼伦贝尔旅游区、科尔沁旅游区、锡林郭勒旅游区、鄂尔多斯旅游区和阿拉善旅游区。图1: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与五大草原文化旅游区空间分布关系(二)旅游文化因子特色与强度内蒙古五大草原文化旅游区,区域旅游文化特点差异具有相对性,文化区域界线较为模糊。因此,各旅游区特色草原文化因子和旅游区内强势文化因子的挖掘、确定、保护和传承成为旅游开发利用的前提。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族群分布、民族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草原文化旅游空间(旅游区)内,旅游文化的分布是非均质的,文化特征及影响力(文化强度)也呈不均匀态势。另外,草原的辽阔性、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以及古代北方民族兴衰交替的复杂性等因素还导致了草原文化区域划分中具有宽阔的过渡地带。以上这些认识在区域旅游开发中至关重要,是区域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旅游开发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自然景观、区位条件、客源市场等因素,对文化强度及该区域文化在整个文化空间中的地位重视不够,这也是许多景区内涵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源。因此,草原文化旅游开发,必须重视旅游文化的分布和强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指标进行评估,筛选出具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文化特色鲜明、旅游文化因子活跃”三项特征的旅游地进行重点打造,同时减少或杜绝在草原文化呈弱态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从而改变内蒙古旅游景区数量多、规模小、文化氛围差的现状。(三)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形态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形态可以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三个层面来分析。1、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的物质维度物质层是构成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的基本元素,既包括业已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依靠历史积淀和人文传承的有待于组合旅游空间的旅游资源,也包括公共文化事业的旅游资源群,以及立足于物质形态的区域文化景观。其具体体现为草原文化赖以生成的自然环境,草原文化的传承载体社区居民,历史、民俗、宗教等文化中遗址、遗迹、建筑、文物等有形资源,已形成的景区景点,公共文化旅游景观等。物质维度是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最容易识别和感知的旅游形态。物质形态旅游资源勾勒了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基本框架,也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依托。在草原文化旅游空间中,物质维度是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物化形态的反映,决定着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和水平。2、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的时间维度时间维度是从纵向剖面的角度解析草原文化在文化空间内的存续形态。草原文化“从古至今相继产生过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工业等多种文化形态。”9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凝聚了现代旅游可利用的因子,存在于草原文化旅游空间中。尽管在表现形态上与物质维度有一定的重合,但时间维度本身是动态的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活跃的文化因子可能逐渐弱化,尤其是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功能就是将时间剖面上兼具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少数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和利用,借以呈现或维护时间维度的草原文化旅游空间。3、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的区域维度该层面主要体现在基于地脉、文脉形成的旅游地文化意象方面。旅游地意象是个人对目的地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10 基于旅游地意象的文化区划与文脉整合,旨在搏取和强化区域的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处理好各类特色文化的相互关系,确立特色文化的最佳组合体系。11在草原文化传承与演化的作用下,内蒙古草原意象形象概念逐渐生成,成为旅游者出行的重要驱动力。虽然内蒙古各草原文化旅游区文化特色不同,但根据乌铁红等人研究,地域文化的不同没有显著地影响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12这恰恰说明不同的草原文化旅游区差异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四)草原文化旅游时空演化内蒙古旅游业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体经历了接待化的无意识发展、市场化的自发发展和规范化的自觉发展三个阶段。13第一阶段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旅游空间范围限制在呼和浩特、包头、赤峰、海拉尔等几个中心城市周边,呈点线状。旅游形式上,以政府接待性自然观光为主,草原文化尚未得到重视。第二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旅游空间范围逐渐扩大,旅游开发开始注意自然风光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但总体上各地区草原文化内涵和特色挖掘不深,草原文化旅游形象差异不大。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各地区加大草原文化挖掘力度,草原文化旅游进入快速增长期,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空间分布域面扩大,初步形成了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阿拉善五大相对独立的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可见,不同的发展阶段草原文化旅游空间范围和结构有所不同,时空演化呈明显的扩散性特征。(图2)草原文化旅游的时空演化与区域旅游产业意识增强、旅游发展条件改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直接相关。但从旅游业发展的内驱力来看,各地区、各形态草原文化的不断激活与旅游化利用才是关键的推手。近年来,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指导下,内蒙古草原文化挖掘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与产业经济相对接。各地区立足自身草原文化优势纷纷发展旅游业,旅游空间格局由几点兴盛到多点开花,进而形成旅游协作区域。图2: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时空扩散示意图三、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格局内蒙古地域广大,东西狭长,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呈东西向依次分布态势。因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逐渐生成了多区域分布、多中心布局、各区域相对独立、分区发展的格局。笔者依据呼日勒沙等学者的研究成果8,结合旅游开发中的活跃文化因子,简单勾勒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格局。(图4)图4: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文化分布示意图1、呼伦贝尔草原文化旅游区呼伦贝尔草原文化由达斡尔文化、鄂伦春文化、鄂温克文化、巴尔虎文化、布里亚特文化、俄罗斯文化等构成。目前,该旅游区以海拉尔为核心,已打造了金帐汗游牧部落、巴尔虎蒙古部落、达斡尔族风情生态园等一大批旅游景区。但由于起步晚、受季节影响严重等原因,草原文化旅游景区规模普遍偏小,综合效益不高。另外,受区位、交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区呈现出西、南部巴尔虎文化、布里亚特文化的开发利用程度明显高于东、北部“三少”民族文化的特征,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结构不够协调。2、科尔沁草原文化旅游区科尔沁草原文化由科尔沁文化、喀喇沁文化、东土默特文化、巴林文化等构成,其中旅游开发较活跃的文化有科尔沁文化、契丹辽文化、红山文化、喀喇沁文化等。该旅游区拥有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喀喇沁王府、辽文化旅游区(辽上京遗址、辽祖陵、辽代召庙等)、阿尔山、大青沟、珠日河草原等知名景区。旅游空间以赤峰、通辽、乌兰浩特为核心,三核联动,分区发展。总体呈现东、西部发展(大体以乌兰浩特和赤峰为核心)优于中部(以通辽为核心)的态势。3、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旅游区锡林郭勒草原文化由察哈尔文化、乌珠穆沁文化、苏尼特文化、阿巴嘎文化、阿巴哈纳尔文化等构成。该旅游区开发建设了元上都博物馆、蒙古汗城、太仆寺御马苑、蒙元文化苑、山西会馆等草原文化旅游景区,是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旅游区空间结构以锡林浩特为核心支点,呈放射状扩散,旅游要素空间布局相对均匀。但由于各文化区内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或同质化严重,文化区之间空间距离又相对较远,因而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成为旅游区发展的制约因素。4、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包括鄂尔多斯文化、土默特文化、乌拉特文化等,其中成吉思汗文化、昭君文化、匈奴文化、黄教文化等旅游开发价值较大。该旅游区景区密集,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草原文化开发和利用相对充分,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昭君博物院、大召寺、格根塔拉草原、秦直道等一大批景区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构成了该旅游区空间结构中的核心支点和黄金环线。加强扩展功能,带动巴彦淖尔、乌海等地区旅游业发展是该旅游区空间拓展的重点。5、阿拉善草原文化旅游区阿拉善草原文化包括和硕特文化、土尔扈特文化、航天科技文化、西夏文化等。其中藏传佛教文化、土尔扈特文化、航天科技文化、西夏文化等已被旅游开发利用,形成了贺兰山南寺、额济纳胡杨生态旅游区、东风航天城、黑城、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等景区。该旅游区空间结构较为特殊,以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为核心形成了空间相对独立的两个旅游圈。四、结论与讨论本文以文化空间视角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进行了解读,简单描述了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的布局与结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依据文化空间理论,可将内蒙古划分为呼伦贝尔草原文化旅游区、科尔沁草原文化旅游区、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旅游区、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和阿拉善草原文化旅游区。(二)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族群分布、民族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草原文化旅游空间(旅游区)内,旅游文化的分布是非均质的,文化特征及影响力(文化强度)也呈不均匀态势。因此,旅游开发必须筛选具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文化特色鲜明、旅游文化因子活跃”三项特征的旅游地进行重点打造。(三)草原文化旅游空间形态可以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三个层面来分析,旅游时空演化呈明显的扩散性特征。(四)内蒙古各草原文化旅游区整体呈现多区域分布、多中心布局、各区域相对独立、分区发展的格局。另外,关于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各草原文化旅游区的竞合发展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以做进一步讨论。参考文献1 阚如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分级保护初探J.商业时代,2010(34):102-1032 李金领.基于文化空间的民间工艺文化生态研究J.生态经济,2010(10):197-1993 黄泰,保继刚,Geoffrey Wall.基于文化空间解读的城市水上旅游组织策划模式研究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案例分析.规划师,2008(8):37-404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5):1-65潘照东,刘俊宝.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J.前沿,2005(9):7-106呼日勒沙.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43-457董笑梅.内蒙古导游知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344-3608中科院等.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2-1719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论草原文化的建构特征.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1日 10 Crompton J 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18-2311 徐小波.纵横聚焦: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以宁镇扬旅游文化圈为例J.旅游学刊,2007(11) :212712乌铁红,张捷,李文杰. 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旅游学刊,2010(6):66-7213王玉海.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0-125On the tourism space of grassland 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Qin Zhaoxiang(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Tourism College, Huhhot 010022Abstract:Grassland culture tourism is the source of life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间管理授课课件
- 高三班级成绩质量分析
- 初中历史学科试卷质量分析
- 爱护环境读书课件
- 二零二五版汽车抵押贷款合同借款人信用记录查询与维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应急借款合同担保公证及援助方案
- 2025版彩瓦租赁与销售结合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彩钢房租赁与临时办公解决方案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修复工程承包垫资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大渡口吸污车出租包含租赁服务满意度调查合同
- 围手术期管理总结
- 勇气三声部合唱简谱川师音乐学院
- DB32/T 2283-2024 公路工程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检测规程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各章综合测验及期中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4标准版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记录
- 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与升级
- 《如何治理小金库》课件
- 脓肿切开引流术
- 汽车电器维修:雨刮系统电路分析
- 协及医院老年综合评估表格
- 建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