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我以我知话和谐.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我以我知话和谐.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我以我知话和谐.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我以我知话和谐.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我以我知话和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以我知话和谐开篇之前,来段“序曲”:16世纪,瑞士著名的钟表匠塔布克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后人的研究证明了这一惊人预言的正确性。而且,人们在他的资料中还发现了这么一段话: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虽不是以史为镜,但足以受益:和谐创造奇迹,创造美;所以,教育也需要和谐。教育的和谐是什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众人皆知,不再一一赘述。教者以浅显、偏颇的一家之言,定义最简单意义上的“教育的和谐”便是一节课中,师生活动时具有心灵感应:师生呼应,一唱一和,向着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而运作。如何提升到这种“和谐教育”的境界,教者反思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色出发,摭谈为师者为“和谐”该何为。和谐之一:教师要学会倾听,使对话与探究的尴尬峰回路转。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明确指出:要学会倾听。这是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但拜读了江苏教育2005年3B版的视点后,为滨海县教育局的于建宏老师的一席话所触动:“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学会倾听对于为师者而言也许(比学生)更为重要。”时下的课堂,频频发出这样的声音:注意!认真听!这里的“认真倾听”的要求,仅仅定位在学生倾听学生的交流。其目的:也许是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也许是为了听出对方言谈中的不足或出错之处,好再作交流,营造出思维活跃、发言热烈的氛围。针对这一现象,于老师在文后诚挚地呼唤:老师,请你和孩子一起,学会倾听。实践也使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学会倾听,可以使教学对话少走弯路,从而避免一些无效的“探究”,学生得以轻松、便捷地完成学习目标。朗读与识字是一年级主要的学习任务,但适当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拔高训练,也不可不试。那是草原的早晨的第二课时常态课。书中有这么一句:“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一幅鲜活的“百羊出圈”图呈现有眼前,“涌”字的作用首当其冲。“一个涌字,让你知道了什么?”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许多羊争着出圈门时拥挤的情景。学生回答:“羊儿出来了”,“羊儿很快乐”我点头,允许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尊重学生独特而合情的阅读感受,但离我设想的预期目标还差些。我只好如是引导,像走了一个圆,重新回到起点:“一只羊能用涌吗?两只羊呢?”学生摇头。“什么情况下羊是涌出来的?”“许许多多的羊都出来了”,“羊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春到梅花山),“羊儿是从圈门里挤出来的。”我如释重负。课后,随堂听课的秦校长与我交流说:你没有好好听学生的回答,只想着自己的设计。其实,小朋友们说得都挺好,其中一个说“羊儿想出来吃草了”。你可以这样引导,“光一只羊想吃草吗?”学生肯定说“不是”,“是许许多多的羊儿都想出来”。“这样多的羊儿都想出来,将是一副什么样呢?”这样来体会“涌”的用意,就水到渠成了。这时的我,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读完了于老师的这一篇文章,再来回味那一课,便更真切地同感于老师的那些话:“真正的倾听是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默默走近、情与情的悄悄交流”,“真正的倾听是对成功的期待,对新知的呼唤”!教师学会了认真倾听,想学生所想,引导学生而不留破绽,学生接受语言熏陶而润物无声,这谓为“和谐”。整个课堂如一段琴瑟之音,行云流水;如一件艺术精品,巧夺天工。和谐之二:教师要独具慧眼,寻找语文与生活的切合点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生活的积累和发抒。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境,便成了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把生活和语文极好地融合起来,也便体现出了一种“教育的和谐”。教师便扮演了一个美丽的角色,或“月老”,或“红娘”,使生活与语文结下缕缕情缘。(一) 联系生活,自主体验。课堂是个有限的时空,但课改精神领悟下的教师就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大语文观。生活,须为我所用。一次外出观摩学习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年青教师季琳执教的小鹰学飞一课。学生读“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句时,开始总读不出小鹰呼吸的急促感。反复练了几次,倒让人听出了学生夹杂在其中的烦躁。如果这时教师范读,学生模仿,只是“神似而形不似”。此刻的执教者沉着调控课堂局面,大胆地让学生站起来,根据课文句子的提示,不停地表演小鹰飞翔的动作。学鸟儿飞,是低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的动作。兴趣所在,表演起来也特别带劲。但几个轮回,学生真得累了。但季老师仍然以文中“老鹰”的口吻不停地鼓励“小鹰”继续高飞。学生“气喘吁吁”,真实体验之下再来朗读这一句,他们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形、神俱备地演了一回“小鹰”。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一册“读读背背”训练中有个成语叫“书声琅琅”。我想:适当的理解会有助于语言的积累,便特意把这一教学安排在早读课。读准了这一成语,让学生静下来听窗外。“你听到了什么?”“哥哥、姐姐们的读书声。”“什么样的读书声?”“很高的读书声”,“响亮的读书声”。“对了,这就是书声琅琅”。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李吉林老师说:“儿童的悟性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正是生活,给了他们感觉,给了他们悟性。(二) 联系生活,生成意外。“预设”与“生成”是当前课改讨论得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预设”是教师对美好课堂的静态构思,“生成”则是学生思维的灵性勃发。“生成”好似正片的“花絮”,往往体现不了教学任务的本质,却点缀了整个课堂。它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接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距离。对春笋这一课的结尾,我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听!“哗啦”,这是小春笋们脱掉外衣的声音;“噼啪”,这是小春笋们拔节长高的声音。看!小春笋们正在往上长呢!把最后两句大声地读出来,这是你们对他们的赞美。“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又向上!”学生被我声情并茂地独白熏陶了,随情读出一种不断向上的气势。我被学生的真情实感感染了,又不由地提出这个问题作结:小春笋们长大了,长成一片挺拔、翠绿的竹林,这要感谢谁呀?“感谢”,是生活里的一个简单字眼。在这里,却把我们带进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感谢春雷,是春雷把他们唤醒了。”“这要感谢阳光和春雨。是阳光,给了他温暖;是春雨,给了他水分。”“多么流畅的回答”。我从心底赞叹。“感谢根,是根让他站稳了。”“我觉得要感谢人类,是人类给了他们生长的地方;也是人类的保护,他们才能一大片、一大片地活着。”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