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规范1.0 (1).docx_第1页
综合布线规范1.0 (1).docx_第2页
综合布线规范1.0 (1).docx_第3页
综合布线规范1.0 (1).docx_第4页
综合布线规范1.0 (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布线规范1.0发布控制编写:潘轶批准:日期:2014.3目录一、综合布线概述41.简介42.综合布线标准42.1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外标准:42.2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内标准:42.3常见项目参照依据53.综合布线主要特点53.1兼容性53.2开放性53.3灵活性63.4先进性63.5经济性63.6综合布线系统结构6二、综合布线施工流程及规范91.施工流程91.1施工准备阶段91.2施工工序101.3调试开通阶段101.4竣工验收102.施工工艺112.1强电部分112.2弱电部分133.施工注意事项143.1硬件要兼容143.2联线要当143.3防磁153.4散热153.5按规格连接线缆153.6留足网络接入点153.7施工方面163.8网络设备安装173.9设备安装183.10试运行开始19三、综合布线术语20一、 综合布线概述1. 简介综合布线系统集成了建筑物内所有弱电布线,包括自动监控系统、通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并对这些系统实施统一管理。当使用综合布线系统时,计算机系统、用户交换机系统以及局域网络系统的配线,是使用一套由公共配件所组成的配线系统综合在一起。综合布线系统可兼容各个不同厂家的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其开放的结构可以作为各种不同工业标准的基准,不再需要为不同的设备准备不同的配线零件以及复杂的线路标志与管理线路图表。 GCS使得配线系统将具有更大的适用性、灵活性,可以利用最低的成本在最小的干扰下,进行工作地点上的终端设备的重新安排与规划。2. 综合布线标准122.1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外标准:EIA/ TIA-570 住宅和N型商业电信布线标准ANSI/TIA/EIA- TSB-95 4对1005类线缆新增水平布线应用方法ANSWIA / EIA569(CSA T530)商业大楼通讯通路与空间标准ANSI / TIA / EIA568A(CSAT52995)商业大楼通讯布线标准ANSI / TIA / EIA607(CSA T527)商业大楼布线接地保护连接需求ANSI / TIA / EIA606(CSA T528)商业大楼通讯基础设施管理标准ANSI / TIA / EIA TSB67非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现场测试ANSI / TIA / EIA TSB72集中式光纤布线准则ANSI / TIA / EIA TSB-75开放型办公室水平布线附加标准ANSI / TIA / EIA568AI传输延迟和延迟差规范ANSI/TIA/EIA-570概要2.2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内标准: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2.3 常见项目参照依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9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 72: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及验收规范(CECS 89:97)客户建筑通用布线系统信息技术国标标准ISO/IEC11801通用布线系统技术欧洲标准EN50173商务楼通用信息建筑布线标准EIA/TIA568A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无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现场测试传输性能规范EIA/TIATSB673. 综合布线主要特点综合布线同传统的布线相比较,有着许多优越性,是传统布线所无法相比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33.1 兼容性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过去,为一幢大楼或一个建筑群内的语音或数据线路布线时,往往是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电缆线、配线插座以及接头等。例如用户交换机通常采用双绞线,计算机系统通常采用粗同轴电缆或细同轴电缆。这些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配线材料,而连接这些不同配线的插头、插座及端子板也各不相同,彼此互不相容。一旦需要改变终端机或电话机位置时,就必须敷设新的线缆,以及安装新的插座和接头。3.2 开放性对于传统的布线方式,只要用户选定了某种设备,也就选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布线方式和传输媒体。如果更换另一设备,那么原来的布线就要全部更换。对于一个已经完工的建筑物,这种变化是十分困难的,要增加很多投资。综合布线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因此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如计算机设备、交换机设备等;并对所有通信协议也是支持的,如ISO/IEC8802-3,ISO/IEC8802-5等。3.3 灵活性传统的布线方式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是固定的,若要迁移设备或增加设备是相当困难而麻烦的,甚至是不可能。综合布线采用标准的传输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通道都是通用的。每条通道可支持终端、以太网工作站及令牌环网工作站。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要改变布线,只需增减相应的应用设备以及在配线架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另外,组网也可灵活多样,甚至在同一房间可有多用户终端,以太网工作站、令牌环网工作站并存,为用户组织信息流提供了必要条件。可靠性:传统的布线方式由于各个应用系统互不兼容,因而在一个建筑物中往往要有多种布线方案。因此建筑系统的可靠性要由所选用的布线可靠性来保证,当各应用系统布线不当时,还会造成交叉干扰。3.4 先进性综合布线,采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方式,极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线配置。5类双绞线带宽可达100MHz,6类双绞线带宽可达200MHz。对于特殊用户的需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Fiber To The Desk)。语音干线部分用钢缆,数据部分用光缆,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 3.5 经济性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具有经济性优点,主要综合布线可适应相当长时间需求,传统布线改造很费时间,耽误工作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3.6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一般大厦布线系统采用光纤 -UTP铜缆混合方案。考虑到楼群的结构及多模光缆、双绞线支持的最远距离,设立计算机中心机房,在其它大楼各设1个楼宇配线间。楼群配线间与楼宇配线间的数据主干系统采用六芯室外多模光缆连接,可支持从传统以太网、令牌环网、100Mb/s快速以太网、FDDI,622Mb/s ATM、千兆位高速以太网等多种应用,水平子系统布线采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可支持高达622Mbps ATM和550MHz带宽图像应用,能更有效地减低串音干扰,使语音、数据及图像传输更清晰、更有效。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成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1. 建筑群子系统 (CAMPUS SUBSYSTEM)2. 设备子系统 (EQUIPMENT SUBSYSTEM)3. 垂直干线子系统 (RISER BACKBONE SUBSYSTEM)4. 管理子系统 (ADMINISTRATION SUBSYSTEM)5. 水平布线子系统 (HORIZONTAL SUBSYSTEM)6. 工作区子系统 (WORK AREA SUBSYSTEM)1233.13.23.33.43.53.63.6.1 工作区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标准信息出口,并实现了信息口与设备终端的匹配、连接。该部分主要包括跳线、软线等非有源器件,其数据部分采用( RJ45-RJ45)超五类压接跳线,每个信息插座应可支持如下的终端设备: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图像传输等。3.6.2 配线(水平)子系统水平(配线)子系统由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的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组成。信息插座均为 RJ-45制式。每一条数据水平双绞线的长度均不应超过90米。水平双绞线布线从房间内的信息点引出并布到相应的楼宇配线柜内。整个布线为星型拓扑结构连接方式。其敷设采用PVC线槽安装。3.6.3 干线(垂直)子系统管理应对设备间、交界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并符合以下规定: 1.1 规模较大的布线系统宜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简单的布线系统宜按图纸资料进行管理,并应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1.2 每条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安装通道和安装空间均应给定唯一的标志;1.3 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硬件均应设置不易脱落和磨损的标识,并应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和图纸资料;1.4 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编号。3.6.4 设备间子系统整个大厦的主设备间(计算机中心机房),主要放置主配线机柜、网络服务器、交换机及其它网络设备等。考虑到大楼的高度及宽度,在楼层间分别设立分配线间。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所有的配线设备及网络设备必须置于机柜内。 设备间 (机房)的环境要求: 根据综合布线系统有关设备和器件对温、湿度的要求,设备间安 B级执行。即温度为12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3570,温度变化率10度/小时; 这些因素会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及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使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在对计算机机房装修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应加以考虑。建议地板选用抗静电活动地板,墙壁采用防火涂料或装金属塑铝板,天花吊顶选用金属天花; 设备间在距地面 0.8m处,照度不应低于200Lx; 设备间的供电电源应满足以下要求:频率: 50Hz;电压:380V/220V;建议提供独立电源。3.6.5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是由交接间的 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3.6.6 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 个建筑群子系统,它是室外设备与室内网络设备的接口,它终结进入建 筑物的铜缆和/ 或光缆,提供避雷及电源超荷保护等。二、 综合布线施工流程及规范1. 施工流程11.1 施工准备阶段l 设备、工具检查光纤模块面板/插座双绞线跳线光缆光纤跳线光纤尾纤配线架布线工具桌面终端产品智能布线箱l 施工图纸与现场进行核对l 制定施工进度表1.2 施工工序11.11.2l 预留孔洞和预埋管线l 线槽架施工l 管线施工l 各控制室及配件安装l 机房的设备,配线架,模块,面板的安装1.3 调试开通阶段先单体设备或部件调试,而后局部或区域调试,最后整体系统调试,具体调试按系统种类而定。1.4 竣工验收本工程验收分为隐蔽工程、分项工程和竣工工程三项步骤进行l 隐蔽工程验收弱是安装中的线管预埋、直埋电缆、接地极等都有属隐蔽工程,这些工程在下道工序施工前,应由建设单位代表(或监理人员)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并认真输好隐蔽工程验收手续,纳入技术档案;l 分项工程验收某阶段工程结束,或某一分项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单位进行分项验收;有些单项工程则由建设单位申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验收;l 竣工验收工程竣工验收是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性检查验收。在工程正式验收前,由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检查有关的技术资料、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好。2. 施工工艺22.1 强电部分22.12.1.1 配线 电缆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可用万用表测量其通断、阻值、绝缘等。 配线时,相线与零线的颜色应不同;同一相线(L)颜色应统一,零线(N)宜用蓝色,保护线(PE)有条件的话尽量采用黄绿双色线,如采购困难宜采用绿色。 配线时,所用导线横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杜绝不同线径混用或并用,例如6平方毫米的线不能与4平方毫的米线相搭配,不同位置电源端不能并用同一根零(N)线。 配线必须穿管(阻燃型PVC管材)。 在线路安装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火线进开关,零线进灯头”、“左零右火、接地在上”的规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对未连接开关、插座等线路端,要进行处理,用胶布将线头缠绕、顺序为PE、L、N。 2.1.2 确定点位 点位确定的依据: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墙上的点位,用铅笔、直尺或墨斗将各点位处的暗盒位置标注出来。 暗盒高度的确定:除特殊要求外,所有暗盒距地高度30cm,开关安装距地1.214m,距门框15cm20cm。 测量出配线箱到各点位端的长度,各点位出口处线的长度为20cm30cm,配线箱内预留线的长度为50cm。 确定标签:将各类配线按一定长度剪断后在线的两端分别贴上标签,并注明名称房间序号。 2.1.3 配线线径选择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的安全截流量为28A,4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35A,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48A,10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65A,1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为91A,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120A。铝芯线线径要取铜线的1.52倍。 2.1.4 暗装开槽 开槽路线根据以下原则:路线最短,不破坏原有强电,不破坏防水,不与其他线路交叉。 确定开槽宽度:根据线路走向的多少确定PVC管的多少,进而确定槽的宽度。 确定开槽深度:若选用16mm的PVC管,则开槽深度为20mm;若选用20mm的PVC管,则开槽深度为25mm。 线槽外观要求:横平竖直,大小均匀,开槽时要先用墨斗或其他方式进行线路走向标示。 2.1.5 明装 室外部分必须采用PVC管,室外布线沿墙敷设每米不少于2个固定线卡;所用附件须齐全,穿墙孔应内高外低,防止有些环境施工后雨水流入室内。室内部分可采用PVC管和PVC线槽板,施工要求横平竖直、整齐美观,接头和转弯处要使用附件。 从如端至终端(先干线后支线)找好水平或垂直线,在线路中心弹线,然后在固定点位置进行钻孔,埋入塑料胀管或伞形螺栓。弹线时不应弄脏建筑物表面。 根据膨胀管直径和长度选择钻头,在标出的固定点位置上垂直钻孔,塑料胀管敲入后就与建筑物表面平齐为准,用半圆头自攻螺丝4mm*30mm加垫圈将线槽底板固定在塑料胀管上,两点间距离不大于1米,紧贴建筑物表面。应先固定两端,再固定中间。 2.1.6 桥架安装 电缆桥架的安装主要有沿顶板安装。沿墙水平和垂直安装、沿竖井安装、沿地面安装。各种弯通及附件规格应符合工程布置条件并与金属桥架相配套。 桥架安装前,避免与大口径消防管、排水管及空调、排风设备发生矛盾。 跨距一般为2m就要进行支撑,垂直敷设时其固定点间距为1.5m。 将桥架举升到预定位置,与支架采用螺栓固定,在转弯处需仔细校核尺寸,桥架与桥架之间用连接板连接,连接采用半圆头在桥架内侧,经切割后的桥架需重新钻孔连接。 桥架安装横平竖直、整齐美观、距离一致、连接牢固,同一水平面内水平度偏差不超过5mm/m,直线度偏差不超过5mm/m。 如需接地处理,在连接板两端的两只连接螺栓上加镀锌弹簧垫圈,桥架之间用不小于4平方软铜线进行跨接,再将桥架与接地线相连,形成电气通路。桥架整体与接地干线应有不少于两处的连接。 与弱电电缆桥架距离不小于5cm。 2.1.7 配电箱安装 配电箱定位:根据设计要求现场确定配电箱位置以及现场实际设备安装情况,按照箱的外形尺寸进行弹线定位。 应按施工图的布置,将配电柜按照顺序逐一就位在基础钢板上。钻孔时应先用定位冲进行预定位再钻孔,防止孔位移动,造成安装歪斜。 箱体安装高应在1.4M以上。 多股线应涮锡,不准有断股。150A上断路器接线时应做线鼻并浸锡处理。 安装完成后检查进线输入端、设备上有无遗留下的杂物、工具等。2.2 弱电部分2.22.2.1 外观及导通检查网线可先进行开路测量后分别将双绞线一端短路,另一端时行测量,确认无误后方可放线。 语音、视频、信号等检测同上。 2.2.2 质量保证规范 应按照“先远后近”进行放线,拉线时每段线的长度不超过20米,超过部分必须有人接送。 在线路转弯处必须有人接送,拉线时就轻拉轻放,避免线缆损伤。 管路两端设备处导线应根据实际情况留有足够的冗余。 布放线缆时,线缆不能放成死角或打结,以保证线缆的性能良好,水平线槽中敷设电缆时,电缆应顺直,尽量避免交叉。 留线长度:楼层配线间、设备问端预留长度宜为0.51.0m,网络机柜留长度3m以上,无法确定设备点应按安装房间最长可能安装位置进行预留。信息出口端预留长度为4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线缆敷设时,两端应做好标记,线缆标记要表示清楚,在一根线缆的两端必须有一致的标识,线标应清晰可读。标线号时要求以左手拿线头,线尾向右,以便于以后线号的确认。 2.2.3 语音、网络模块 网络线序标准为EIA/TIA的布线标准中的568B。 标准568B: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绿-6,棕白-7,棕-8。 语音无线序,打在中间两芯上即可,但为了便于维护,应统一颜色。 压接水晶头时应注意,剥线长度为水晶头长度,过长会引起网线松动且不美观,过短会造成插针同网线芯接触不良。 配线架、网络模块按568B标准打好后,应用测试仪对线路进行检测,确定无误后才对配线架、进行理线,否则如出现配线架打线错误引起返工。 信息墙盒与电源墙座的间距应大于20cm,高度一致,属旧楼改造的视情况而定。在无法避免网络同电力电缆交叉时,宜成直角。3. 施工注意事项33.1 硬件要兼容在网络设备选择上,尽量使所有网络设备都采用一家公司的产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端与低端甚至是同等级别不同设备间的不兼容问题。而且不要为了省几十块钱而选择没有质量保证的网络基础材料,例如跳线、面板、网线等。这些东西在布线时都会安放在天花板或墙体中,出现问题后很难解决。同时,即使是大品牌的产品也要在安装前用专业工具检测一下质量。3.2 联线要当当我们完成结构化布线工作后就应该把多余的线材、设备拿走,防止普通用户乱接这些线材。另外,有些时候,用户私自使用一分二线头这样的设备也会造成网络中出现广播风暴,因此布线时遵循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布线后不要遗留任何部件,因为使用者一般对网络不太熟悉,出现问题时很有可能病急乱投医,看到多余设备就会随便使用,使问题更加严重。3.3 防磁为什么电磁设备可以干扰到网络传输速度呢?因为在网线中走的是电信号,而大功率用电器附近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又会对附近的网线起作用,生成新的电场,自然会出现信号减弱或丢失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干扰除了要避开干扰源之外,网线接头的连接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采用568A还是568B标准来制作网线,一定要保证1和2、3和6是两对芯线,这样才能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结构化布线时一定要事先把网线的路线设计好,远离大辐射设备与大的干扰源。3.4 散热高温环境下,设备总是频频出现故障。为什么会这样呢?使用过计算机的读者都知道,当CPU风扇散热不佳时计算机系统经常会死机或自动重启,网络设备更是如此,高速运行的CPU与核心组件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下运转,温度太高会使它们损坏。设备散热工作是一定要做的,特别是对于核心设备以及服务器来说,需要把它们放置在一个专门的机房中进行管理,并且还需要配备空调等降温设备。3.5 按规格连接线缆众所周知网线有很多种,如交叉线、直通线等,不同的线缆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用途。如果混淆种类随意使用就会出现网络不通的情况。因此在结构化布线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分清线缆的种类。线缆使用不符合要求就会出现网络不通的问题。3.6 留足网络接入点确实如此,很多时候在结构化布线过程中没有考虑未来的升级性,网络接口数量很有限,刚够眼前使用,如果以后来住宅布局出现变化的话,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此在结构化布线时需要事先留出多出一倍的网络接入点。众所周知,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几年前还在为10Mbps到桌面而努力,而今已经是100Mbps,甚至是1000Mbps到桌面了。网络的扩展性是需要我们重视的,谁都不想仅仅使用23年便对布线系统进行翻修、扩容,所以留出富余的接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满足日后升级的需求。3.7 施工方面33.13.23.33.43.53.63.73.7.1 明确要求、方法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熟悉网络施工要求、施工方法、材料使用,并能向施工人员说明网络施工要求、施工方法、材料使用,而且要经常在施工现场指挥施 工,检查质量,随时解决现场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3.7.2 掌握环境资料尽量掌握网络施工场所的环境资料,根据环境资料提出保证网络可靠性的防护措施:为防止意外破坏,室外电缆一般应穿入埋在地下的 管道内,如需架空,则应架高(高4米以上),而且一定要固定在墙上或电线杆上,切勿搭架在电杆上、 电线上、墙头上甚至门框、窗框上。室内电缆一般应铺设在墙壁顶端的电缆槽内。通信设备和各种电缆线都应加以固定,防止随意移 动,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为了保护室内环境,室内要安装电缆槽,电缆放在电缆槽内,全部电缆进房间、穿楼层均需打电缆洞,全部走线都要横平竖直。3.7.3 区分不同介质保证通信介质性能,根据介质材料特点,提出不同施工要求。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通信介质有许多种,不同通信介质的施工要求不同,具体如下:光纤电缆l 光纤电缆铺设不应绞结;l 光纤电缆弯角时,其曲律半径应大于30cm;l 光纤裸露在室外的部分应加保护钢管,钢管应牢固地固定在墙壁上;l 光纤穿在地下管道中时,应加PVC管;l 光缆室内走线应安装在线槽内;l 光纤铺设应有胀缩余量,并且余量要适当,不 可拉得太紧或太松。同轴粗缆l 粗缆铺设不应绞结和扭曲,应自然平直铺设;l 粗缆弯角半径应大于30cm;l 安装在粗缆上各工作站点间的距离应大于25米;l 粗缆接头安装要牢靠,并且要防止信号短路;l 粗缆走线应在电缆槽内,防止电缆损坏;l 粗缆铺设拉线时不可用力过猛,防止扭曲;l 每一网络段的粗缆应小于500米,数段粗缆可以用粗缆连结器连接使用,但总长度不可大于5 00米,连接器不可太多;l 每一网络段的粗缆两端一定要安装终端器,其中有一个终端器必须接地;l 同轴粗缆可安装在室外,但要加防护措施,埋 入地下和沿墙走线的部分要外加钢管,防止意外损坏。同轴细缆l 细缆铺设不应绞结;l 细缆弯角半径应大于20cm;l 安装在细缆上各工作站点间的距离应大于0. 5米;l 细缆接头安装要牢靠,且应防止信号短路;l 细缆走线应在电缆槽内,防止电缆损坏;l 细缆铺设时,不可用力拉扯,防止拉断;l 一段细缆应小于183米,183米以内的两段细缆一般可用T头连结加长;l 两端一定要安装终端器,每段至少有一个终端 器要接地;l 同轴细缆一般不可安装在室外,安装在室外的部分应加装套管。3.8 网络设备安装Hub的安装l Hub应安装在干燥、干净的房间内;l Hub应安装在固定的托架上;l Hub固定的托架一般应距地面500mm以上;l 插入Hub的电缆线要固定在托架或墙上,防止意 外脱落。收发器的安装l 选好收发器安装在粗缆上的位置(收发器在粗缆上安装,两个收发器最短距离应为25米);l 用收发器安装专用工具,在粗缆上钻孔,钻孔 时要钻在粗缆中间位置,要钻到底(即钻头全部钻入);l 安装收发器连结器,收发器连结器上有三根针( 中间一只信号针,信号针两边各有一只接地针),信号针要垂直接入粗缆上的孔中,上好固定螺栓(要安 装紧固);l 用万用表测信号针和接地针间电阻,电阻值约为25欧姆(粗缆两端粗缆终端器已安装好),如电阻无穷大,一般是信号针与粗缆芯没接触上,或收 发器连结器固定不紧,或钻孔时没有钻到底,需要重新钻孔或再用力把收发器连结器固定紧;l 安装好收发器,固定好螺钉;l 收发器要固定在墙上或托架上,不可悬挂在空 中;l 安装好收发器电缆;l 收发器电缆首先与粗缆平行走一段,然后拐弯,以保证收发器电缆插头与收发器连接可靠。网卡安装l 网卡安装不要选计算机最边上的插槽,最边上的插槽有机器框架,影响网络电缆的拔插,给调试带来不便;l 网卡安装与其它计算机卡安装方法一样,因网 卡有外接线,网卡一定要用螺钉固定在计算机的机架上。3.9 设备安装为保证网络安装的质量,网络设备的安装应遵循如 下步骤:首先阅读设备手册和设备安装说明书。l 设备开箱要按装箱单进行清点,对设备外观进行检查,认真详细地做好记录;l 设备就位;l 安装工作应从服务器开始,按说明书要求逐一接好电缆;l 逐台设备分别进行加电,做好自检;l 逐台设备分别联到服务器上,进行联机检查,出现 问题应逐一解决。有故障的设备留在最后解决。安装系统软件,进行主系统的联调工作;l 安装各工作站软件,各工作站可正常上网工作;l 逐个解决遗留的所有问题;l 用户按操作规程可任意上机检查,熟悉网络系统的各种功能。3.10 试运行开始 构架设计合理,保证合适的线缆弯曲半径。上下左右绕过其他线槽时,转弯坡度要平缓,重点注意两端线缆下垂受力后是否还能在不压损线缆的前提下盖上盖板;放线过程中主要是注意对拉力的控制,对于带卷轴包装的线缆,建议两头至少各安排一名工人,把卷轴套在资质的拉线杆上,放线端的工人先从卷轴箱内预拉出一部分线缆,供合作者在管线另一端抽取,预拉出的线不能过多,避免多根线咋场地上缠结环绕; 拉线工序结束后,两端流出的冗余线缆要整理和保护好,盘线时要顺着原来的旋转方向,线圈直径不要太小,有可能的话用废线头规定在桥架、吊顶上或纸箱内,做好标注,提醒其他人员勿踩勿动;在整理、绑扎、安置线缆时,冗余线缆不要太长,不要让线缆叠加受力,线圈顺势盘整,固定扎线绳不要勒得过紧;在整个施工期间,工艺流程及时通报,各工种负责人做好沟通,发现问题马上通知甲方,在其他后续工种开始前及时完成本工种任务;如果安装的是非屏蔽双绞线,对接地要求不高,可在与机柜相连的主线槽处接地。线槽的规格是这样来确定的:线槽的横截面积留40%的富余量以备扩充,超5类双绞线的横截面积为0.3平方厘米。线槽安装时,应注意与强电线槽的隔离。布线系统应避免与强电线路在无线屏蔽、距离小于20cm情况下平行走3米以上。如果无法避免,该段线槽需采取屏蔽隔离措施。进入家居的电缆线管由最近的吊顶线槽沿隔墙下到地面,并从地面镗槽埋管到家居隔离下。管槽过渡、接口不应有毛刺,线槽过渡要平滑。线管超过两个弯头必须留分线盒。墙装底盒安装应该距地面30厘米以上,并与其他地和保持等高、平行。线管采用镀锌薄壁钢管或PVC。三、 综合布线术语AU:Administration Unit 管理单元AUG:Administration Unit Group 管理单元组BAC:Building Automation & Control net建筑物自动化和控制网络B-ISDN:Brand band 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智能建筑管理系统CD:Campus Distributor 建筑群配线架ER:Equipment Room设备间FCC:Fire Alarm System火灾报警系统FCS:Field Control System 现场总线FDDI:Fiber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纤缆分布式数据接口。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频分多址FPD:Fire Public Derice 消防设施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大楼FTTC:Fiber To The Curb光纤到路边FTTH: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家庭FW:fire Wall防火墙PACR:Attonuation to Crosstalk Ratio 衰减与串扰比.GC:Generic Cabling 综合布线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HFC:Hybrid fiber coax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系统I:Interference 串扰IA:Intruder Alarm防盗报警IB:Intelligent Building 智能建筑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信息协议IDC:Insuc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ion绝缘层信移连接件IDF: Intermediate Distribution Frame 分配线架IDS:Industrial Distribution System 工业布线系统IMA:Interactive Multimedia Association交互式多媒体协议IN:Information Network 信息网IO:Information Outlet信息插座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国际电信联盟LE:Local Exchange本地交换网MDF: Main Distribution Frame 主配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