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胆结石治疗汇总.docx_第1页
中医治疗胆结石治疗汇总.docx_第2页
中医治疗胆结石治疗汇总.docx_第3页
中医治疗胆结石治疗汇总.docx_第4页
中医治疗胆结石治疗汇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胆结石治疗汇总 医讯网药用柴胡1包(6g),黄芩1包(6g),黄连1包(3g),姜半夏1包(6g),枳实1包(6g),制大黄1包(6g),白芍1包(10g),炙甘草1包(3g)。兼黄疸者加茵陈1包(15g),栀子1包(10g);胁痛剧烈者加川楝子1包(10g),醋延胡索2包(20g);胆结石者加金钱草2包(30g),海金沙1包(15g),鸡内金1包(3g),脾虚失运,大便溏薄者加山药2包(20g);发热加连翘1包(10g),蒲公英1包(15g);呕恶加陈皮1包(6g),白术1包(10g)。 宁胆汤。药物组成:柴胡12 g,郁金15 g,鸡内金30 g,木香12 g,炒枳壳12 g,威灵仙20 g,黄芪20 g,茯苓15 g,白术15 g,党参20 g,当归12 g,白芍药15 g。痛甚加川楝子12 g、延胡索12 g;便秘加酒大黄(后下)10 g;纳呆加炒麦芽30 g、炒谷芽30 g;黄疸加茵陈30 g;热重加黄连10 g、龙胆草12 g;阴虚津伤加生地黄12 g;瘀滞甚加三棱12 金川组,以三金二川汤为主治疗。药物组成: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川朴、川军、柴胡、元胡、芦荟(为末)、公英、白花蛇舌草。肝郁气滞(51例):加香附、积壳等;瘀血组络(19例):加旋复花、茜草、丹参等;湿郁肝胆(29例):加胆草、枝子、黄芩等;肝阴不足(9例):加生地、枸杞、沙参等。 自制中药方,主要成分: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郁金、金钱草、金银花、连翘、栀子、大黄、延胡索。本病属中医的“胁痛”、“胆胀”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肝胆,但与脾、胃、肾有一定的关系。肝胆在五行属木,若肝气过盛,肝火内灼,炼液为石。肝与胆相系,肝之余气溢于胆而成胆汁。肝主疏泄,肝气条达,胆道通畅,胆汁才能循常道疏泄下行,助脾胃运化水谷。在中药治疗中,在胆囊炎、胆结石未发作时,可服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等中药调节免疫机能,其中柴胡、香附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节作用,白芍、枳壳可溶解胆结石,同时作气功和体育锻炼。 中医药治疗疾病讲究辨证施治,以金钱草为主的“排石汤”组成各有不同,但我们常用处方为:金钱草100克、海金沙25g、滑石20g、琥珀20g、延胡索15g、茯苓15g、泽泻15g、扁蓄15g、瞿麦15g、威灵仙12g、猪苓15g、车前子12g、甘草12g。现代药理研究资料表明:金钱草煎汁口服的作用有:利尿排石作用。其煎汁口服吸收入血,促进输尿管蠕动,有利于结石排出。抑制结石生成。金钱草中的多糖成分对草酸盐结晶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利胆排石。体外实验证明金钱草煎汁对结石有软化、侵蚀作用。海金沙煎汁口服能使输尿管蠕动频率增快,尿量增加,以推动结石排出。扁蓄、琥珀煎汁口服有利尿止血、促进创伤修复作用。延胡索其生物碱有中枢镇痛、镇静、催眠作用。茯苓、泽泻煎汁口服都有抑制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达到利尿作用。猪苓煎汁口服有对抗醛固酮的抗利尿作用而显利尿作用。滑石煎汁口服有抑制杆菌生长作用。瞿麦煎汁口服有排钠利尿,保护肾组织,抑制肾草酸钙晶体形成的作用。威灵仙煎汁口服有中枢镇痛、松弛平滑肌作用,其白头翁素对多种细菌及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有促进肾、输尿管损伤的修复作用。车前子煎汁口服有利尿排石及抑制结石形成、生长作用。 大柴胡三金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9 g,黄芩12 g,大黄9 g,枳壳9 g,半夏6 g,甘草5 g,白芍药15 g,郁金15 g,鸡内金15 g,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加减:胆绞痛加延胡索12 g、川楝子12g;恶心呕吐加竹茹12 g、陈皮6 g;气虚加黄芪30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服。在运用本方时,应注意调节大黄的用量,使患者每日保持稀软便,注意排石情况,患者饮食要清淡,忌油腻辛辣和烟酒。 溶排石汤,药物组成:金钱草20 g,海金沙15 g,鸡内金15 g,柴胡10 g,茵陈10g,川厚扑10 g,枳壳10 g,芒硝10 g,香附10 g,穿山甲10 g,白芍20 g,甘草6 g。现代医学认为,胆结石的成因主要是胆汁成分的改变、细菌感染和胆汁淤积3方面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胆石症属肋痛、肋胀范畴,主要病机是外邪内侵、七情不舒、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调或蛔虫上扰等各种原因作用于肝胆,均可导致肝胆疏泄失常,使气血淤滞、温热蕴结、痰饮内生,令胆汁浊而不清,淤积日久而渐成结石。本研究溶排石汤选用海金沙、鸡内金、芒硝、穿山甲溶石、化石;香附、柴胡、茵陈清热利胆,疏肝理气;甘草、芍药缓急止痛,松弛胆管。诸药配伍,共奏溶石排石、清热利胆、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之功效。 清胆汤治疗胆囊炎60例疗效观察. 郑淑英.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胆囊炎治疗原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清胆汤药物成:柴胡15 g,蒲公英30 g,金银花30 g,连翘20 g,黄芩10 g,黄连10 g,茵陈30 g,枳实15 g,龙胆草10 g,栀子10 g,大10 g,甘草5 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体质较弱,或服后腹胀者减大黄35 g,体质较强,服药不泻增大黄为35 g,或加芒硝12 g。7 d为1疗程,服药期间禁忌油腻及咸辛辣食品。清胆汤是由柴胡汤、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综合化裁而成。方中柴胡、蒲公英、茵陈三药为主,柴胡入少阳经疏利肝胆之热,蒲公英清热解毒、尤能利胆;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黄连、黄芩、栀子三味乃黄连解毒汤减去黄柏,义在专清中、上二焦之实热,借苦寒燥湿以泻火解毒。龙胆草清热凉肝,兼益胃气,导热下行至膀胱排出,而降转氨酶,枳实消痰散结,配大黄泻出热结,下气通便,以利结石及秽浊排出。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解毒消炎之功。故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伴有胆系感染者每收良效。 光明中医2007年4月第22卷第4期胆结石37例治疗小结.文荣钦广东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9000)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湿热两型。气滞型(28例):症见间歇的右上腹隐痛、胀痛,钝痛,有口干口苦,纳呆,或食后心窝部不适,或有轻度巩膜黄染,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明显压痛,小便清或微黄,大便正常,舌苔卜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滑。治则:疏肝理气。基础方:柴胡、黄芩、枳壳、郁金、鸡内金、山楂、海金沙各15g,虎杖、金钱草各30g,土茵陈25g,琥珀末(冲)15g,甘草8g,水煎服,每天1剂。温热型(9例):症见右上腹疼痛较剧,或有阵发性绞痛伴发作,有畏寒发热或黄疸,右上腹压痛或拒按,大便硬结难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洪数。治则:清热利湿通下。基础方:柴胡、黄芩、枳实、郁金、海金沙、鸡内金、山楂各15g,金钱草、虎杖、土茵陈各30g,大黄12g,木香(后下)10g。选用柴胡、枳壳、郁金疏肝利胆,郁金兼活血化瘀,以排石化石,虎杖、金钱草、海金沙、土茵陈、黄芩清利湿热,以溶石化石,鸡内金、芒硝软坚散结,活血祛瘀,以溶石化石,大黄、芒硝通便,活血以排石、溶石、化石。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软坚散法,活血通便之功,以达到排石、溶石、化石之效,并结合证型不同酌情加减,效果更满意。 金黄茵栀汤治疗胆石症56例.江苏省江都市中医院(225200)于小萍. 青海医药杂志年第卷期急性期方药:制大黄10克,茵陈、金钱草30克,栀子10克,海金沙包12克,龙胆草、郁金、制半夏、延胡索各10克,青陈皮各6克,木香6克,鸡内金、枳壳、山楂各10克,生甘草6克,7剂。缓解期方药制大黄10克,金钱草、茵陈各30克,栀子10克,海金沙包12克,青陈皮各6克,延胡索、鸡内金、枳壳、山楂、郁金各10克,党参15克,生甘草6克,20剂。临床上胆石症表现为急性胆道感染者较常见,采用清热毒,利胆排石中药治疗效果较好。有部分利胆中药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如大黄、陈茵有明显的利胆作用,海金沙作用与去氧熊胆酸相似。栀子、茵陈、山楂等药还能促进胆囊收缩,有利于利胆排石。在单药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大黄、茵陈、金钱草、青陈皮、海金沙等均有使胆汁流量上升的作用,尤其是青陈皮能使胆中的固体含量下降,以减少胆石的形成。陈皮的蒸馏油具有溶解胆固醇结石的作用。木香、枳壳、青陈皮、延胡索等均有降低十二指肠张力的作用。三棱、莪术、桃仁等活血化瘀药能引起规律性肠管兴奋,有利于十二指肠舒张和排空,有利于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从而能增强利胆药物的疗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李峻辉1,李晓玲2. 2003年6月第26卷第2期由小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而成。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法半夏、太子参、栀子、乌梅、姜黄、延胡索、川楝子、枳壳、丹参、郁金、甘草。水煎服, 3h1次,每次200ml,每日1剂。湿热盛加白花蛇舌草,或茵陈;血瘀甚加生三七、炮穿山甲粉;并胆结石加金钱草;胆道蛔虫加大乌梅剂量,加杭芍、川椒。方中必备的乌梅、姜黄,现代药理认为乌梅煎剂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并对平滑肌有弛缓作用。姜黄中的姜黄素个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的生成、分泌,并能促进胆囊收缩。中医认为,姜黄行气破血通经,尤长于行肢臂而活血利痹止痛,对胆绞痛放射肩臂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二者相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调畅气机,再配合延胡索、川楝子、枳壳、丹参、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之品,则经气畅通,通则不痛,共奏清肝利胆、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故临床上每获良效。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如有胆道狭窄,过大结石形成嵌顿,胆道壁炎症粘连畸形等情况,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6月第15卷第3期.疏肝利胆法为主治疗胆结石症80例张振琪疏肝利胆法为主,自拟基本方:茵陈、黄芩、郁金各25g,白花蛇舌草、枳壳各20g,栀子、金钱草、柴胡、木香(后入)、鸡内金、丹皮各15g,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大枣、甘草10g,白术50g。每天1剂,水煎2次分服。头晕加枸杞子15g,何首乌15g;胆绞痛加延胡索12g,苦楝子12g或注射东莨菪碱注射液40mg;气短加黄芪25g,党参25g;恶心呕吐加竹茹12g,法半夏10g。本法包括疏肝行气活血法和清利肝胆湿热法,前者常用药如柴胡、郁金、枳壳、木香、丹皮、苦楝子、枳实、姜黄、佛手、香附等;后者常用药如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田基黄、车前子、龙胆草、白花蛇舌草等。“六腑以通为用”,故辅以通里攻下法,常用药如大黄、芒硝、玄明粉、番泻叶等。据中药药理研究,疏肝利胆常用药中的柴胡、茵陈、大黄均能使胆汁排出增加;郁金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囊收缩,对泥沙状结石有良好的溶化作用;栀子能促进胆汁分泌;枳壳等显著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和降低胆囊压力;芒硝有一定的利胆作用;金钱草能增加肝脏胆汁流出量。说明疏肝利胆法治疗胆石症是有一定的药理依据的。 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4期. 扩管排石汤治疗胆石症145例.李晓强 党晓静 李 铭 陕西省三原县中医医院(713800)自拟扩管排石汤治疗,药物组成如下:柴胡、虎杖各15g,青皮、枳壳、木香、白芍、厚朴各12g,白术、郁金、元胡各10g,海金沙、鸡内金各20g,金钱草3040g,大黄810g(后下),甘草6g。随证加减:上腹部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乌药;脘腹胀满者加重厚朴、木香用量。排石治疗前,先用扩管排石汤取掉海金沙、大黄、鸡内金三位药物,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5d。配合用654-2片5mg,每日3次,口服,先行扩管消炎治疗,一般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即可服用扩管排石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250ml,每15d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无症状者开始即服扩管排石汤)先消除排石管道局部组织炎症所致的水肿、粘连、狭窄、阻塞等症状,使用扩张管道的药物,促使管道平汤肌松弛,管腔溶积增大,形成利于结石排出的顺畅通道,然后予以强效系列的药物排石,以提高排石率和治愈率。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腹痛”范畴。在临床上多以湿热为主,故清利肝胆湿热、行气止痛,扩管排石为之治疗大法。方中选用柴胡、青皮、枳壳、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并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胆汁流量增加;金钱草、海金沙、虎杖,大黄相互配伍,清热利胆、泻下排石;鸡内金化石消积,帮助消化;莪术、郁金破血祛瘀,使瘀阻不通之管道得到畅通,促使结石的顺利通过;大黄“以通为用,以泻为用”,有人报道,大黄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扩张奥狄氏括约肌,用药后经快速胆石定性诊断及电镜扫描确定,1周内排石者为80.6%;白芍配元胡缓急止痛,缓解状;白术固护脾胃,防止大黄苦寒伤及胃气,诸合用,达到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的效果。 消石散治疗肝胆结石48例.梁金尧 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223001). 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1期消石散组成及制法白芍、柴胡各2份,茵陈、金钱草各3份,黄芩、大黄、郁金、青皮、法半夏、香附,生鸡内金各1份。将金钱草、茵陈、柴胡浓煎取汁,其余粉碎成细末,再将二者搅拌均匀,置烘箱干燥后即成。消石散每kg体重每天0.4g,分2次口服,1月为1个疗程。最多的服3个疗程。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定期服用消炎利胆汤预防胆石症胆囊炎复发黄茂英王家和. 1997年第16卷第2期消炎利胆汤组成:茵陈、金钱草各30g,柴胡、黄芩、木香各10g,枳壳、郁金各610g,大黄(后下)6g。疼痛明显加用延胡索6g,消化功能差加用鸡内金6g。除大黄后下外,将上药置容器内加水约500ml,在未煮沸之前用武火,沸后则用文火再煮煎2530min,在沸后15min左右加入生大黄然后再煎10min左右,煎成药液约400ml,分2次早晚服用。必要时也可进行二煎,但是水不宜太多,以免病人喝不完。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出院后不论有无发作,均需每36个月服用消炎利胆汤7天,每日1剂,煎服。随着无症状时间的延长,服药间隔的时间也可延长至每612月服用7天。对于胆囊炎尚无结石者,在首次胆囊炎发作后,也按上述方法进行服用。为了防止胆石的生成,1986年国际胆结石预防会议提出了对胆石症的三级预防。初级预防是针对患者胆汁有成石的倾向,但结石尚末形成的高危人群的预防;二级预防是针对无症状结石的病人预防出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三级预防是针对进行溶石疗法的病人,预防溶石后的复发。我国的胆石症以胆石素混合结石即泥水样结石为主,此类结石术中难以清除干净,术后又易复发,且目前溶石的药物对此类结石效果不佳。本人针对此情况,特别是考虑到生成结石的病因是由于该病人胆管内环境的紊乱,这种紊乱并不因胆囊切除或胆总管探查而消除或得到矫正,特别是也需要清除胆管内形成的微小结石,即对此类病人实施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采用定期服用消炎利胆汤进行消炎利胆排石,以使达到这一作用。定期服用一定剂量的消炎利胆汤,可有效地清理胆管,防止结石的形成和积聚。 1.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48例董远琳 张明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08期采用中药煎剂内服治疗:自拟方:柴胡15g,黄芩15g,郁金15g,白术15g,茯苓15g,延胡索15g,川楝15g,枳壳15g,香附15g,白芍15g,大黄(后下)12g,甘草10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若发热、黄胆者加茵陈、栀子增强清热利胆退黄,若疼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加乌梅、使君子安蛔止痛,若湿热煎熬结石阻滞胆道者加金钱草、海金沙利胆排石,若胁痛,恶心呕吐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