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简答.doc_第1页
温病学简答.doc_第2页
温病学简答.doc_第3页
温病学简答.doc_第4页
温病学简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述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风热病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性,故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风为阳邪,温亦为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伤肺胃阴阴津。风善行数变,温邪热变最速,故风热病邪入侵人体,其传变较快,易逆传心包。暑热病邪:暑为火热之气。其件炎热酷烈。其伤人最速,径犯阳明,出现暑热内炽的证候。暑热病邪属亢盛的火热之气,其性酷烈。既易伤津,又易伤气。津气耗伤过甚可致津气两脱。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故其可直中心包,闭塞机窍,引动肝风。暑季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暑热既盛,湿气亦重,因此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机。湿热病邪:湿性阴凝,重湿,粘腻淹滞,故湿热病邪传变较慢,难于速已。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故湿热病邪易伤脾胃,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湿性重浊,属阴,具闭阻之性,故其侵入人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燥热病邪,燥性属金,肺亦属金,故燥热病邪为病,病变以肺为主。燥胜则干,热盛则伤津,燥热病邪不仅易燥伤肺胃阴津,严重时亦可燥伤肝肾之阴。2、六淫中的寒邪在温病病因中有何作用六淫中的寒邪虽然不是温病致病的直接原因,但在下列情况下亦可成为温病的病因。一是寒邪伏藏体内,日久化热。阴邪变成了阳邪,寒邪变成了热邪,成为春温致病的主因。二是寒邪与其它温邪兼挟致病,如风温挟寒,暑湿兼寒等。三是寒邪作为诱因,可诱发伏邪致病。如伏暑内伏暑湿病邪,复感深秋或初冬的寒邪,时邪诱发伏邪而致病3、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成因 感邪后立即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机传变 起初病多在表,或从表解或自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 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 ,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透邪不尽,则病难痊愈证候特点 初起多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 初起即现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治疗 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 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1.试述卫气营血各分证的辨证要点和病理特点辨证要点病理特点卫发热恶寒,口微渴温邪袭表,肺卫失宣气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邪入气分,热炽津伤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血斑疹,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动血耗血,淤热内阻2.如何理解卫分证和气分证的辨证要点答: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发热与恶寒并见,可确定病邪在卫分,口微渴说明所感为温邪。这三个症候可判定是温邪在卫表,因此是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发热不恶寒说明邪不在表已入里,里证可在气在营在血,今口渴、苔黄是邪热在气之证,不同于在营血时的口干,反不甚渴饮,舍红绛,少苔或无苔之证。无论温热还是湿热,只要在气分都有口渴和苔黄的症状,因此以上四证是气分证的辨证要点。3.简述卫气营血各分证形成途径卫分证的形成:卫分证实温邪初袭卫表,邪正交争于卫分所致。气分证的形成:一是温邪自卫分传入,二是温邪径犯气分,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四是营分温邪转出气分。营分证的形成:一是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传入营分,二是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三是伏邪自营分外发。血分证的形成:一是营分邪热未及时透出气分,进而传入血分,二是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而越期传入血分,三是血分伏热自发。4.简述卫气营血各分证的转归情况卫分证的转归:温邪犯卫如感邪较轻,正气未衰,加上及时正确治疗,温邪就可从表外解。若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就可从卫入气;或因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不经气分,内陷营分。气分证的转归:邪在气分,若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病愈。相反,若正不敌邪,或误治、失治,温邪可自气分而陷入营血。营分证的转归:温邪初入营分,犹可透热转气;但若营分邪热久炽,营阴耗损,或失治、误治,温邪可深陷血分。血分证的转归:血分证虽病情危重凶险,但若能积极而恰当的救治,病情仍可望得到缓解;如热毒极盛,正不敌邪,也可造成死亡。5.简述卫气营血的病理转变卫气营血的病理传变大约有如下几种情况:1.自表入里:大多数温病从卫分开始,而后向里侵袭,由卫入气,由气入营,进而入血即卫-气-营-血,依次渐进深入,由表入里的传变,多见于新感温病。2.自里达表:病变不从卫分开始,初起只见气分、营分、血分里热证。温邪自血营,由营转气,从气达表地演变,即血-营-气-卫。伏邪自里透外,病情逐渐减轻,预后较好。亦有先自内达表,后又逆向内陷,出现多次反复者,这是邪正消长决定的。3.不分表里渐次传变。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进行传变,出现越期或重叠,表现为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血)两燔,甚至卫气营血俱病。6.营热证与热闭心包证有何联系和区别营分证临床上可以分为两个证型。一为营热证,二为热闭心包证,也就是说这两个证型都属于营分证。二者的区别主要取决于热邪是否侵犯心包及侵犯的程度,入犯尚浅或只有营热而神志变化缺如或轻微者为营热证;神志变化明显或严重者为热闭心包证。7.如何理解三焦传变的“始上焦,终下焦”“始上焦,终下焦”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关于三焦传变的论述,反应了某些病发于表地新感温病的病程发展阶段。如上焦手太阴肺经的病变为温病的初期,中焦阳明胃的病变多为病程中期或极期,下焦阻少阴肾及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病程后期。但由于感邪性质不同,体质类型有异,所以温病三焦病机的发生及演变,不一定都是按照上述之规律固定不变。例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包,未必始于上焦手太阴;湿热病邪直犯中道,困阻脾胃;肾精素虚者,邪气伏藏下焦,病起于足少阴;还有其他一些伏气温病也可起病于营血分。同时,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邪之所感,随处可传,在温病过程中,常有上焦证未解而又见中焦证者,或中焦证未解而又有下焦证者。故上焦、中焦、下焦的病变不是截然划分的,有时相互交错,相互重叠。因此,对于温病“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只是指一般温病较常见的传变规律,而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僵化固定的形式,临床上要知常达变,方能掌握温病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到识证准确,施治无误。8.何谓“逆传”?它与“热陷心包”有何联系病邪在肺卫不解,病情进一步发展,不经过气分,直接进入营分,闭阻机窍谓之“逆传”,又称“逆传心包”。“逆传心包”只是“热陷心包”的一种,“热陷心包”包括多种邪热内陷途径所出现心包证者,如气分邪热内陷心包,营分热毒深陷心包等。9.手足太阴和手足厥阴的病机、症状如何手足太阴是指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温邪初犯肺卫,外则卫受邪郁,内则肺气失宣。症见发热、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如湿热病邪犯肺,使肺受邪郁,肺失肃降。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等。若温邪由表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阻,则症见身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等。足太阴脾的病变主要指湿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司。症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手足厥阴是指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病变包括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及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前者症见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后者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足厥阴的病变主要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虚风内动。症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瘲,脉虚弱等。10.试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异同共同点: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温病的辨证纲领,在归纳证候,阐明病机辨别病位,明确传变,分清轻重,拟定治则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重要意义。2.虽然卫气营血辨证是从横的方面来概括温病的病理变化和传变规律,而三焦辨证施从纵的方面来划分所病脏腑部位,概括温病病变过程,病理变化和传变规律,但都能较正确而客观地反映出上述规律,无论是以横的方法,或是纵的方法都能概括温病的病理和传变。不同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之内容各有主次和繁略之异: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之间不能相互等同。如上焦手太阴肺卫病变相当于邪在卫分,而热雍于肺则属气分范围;逆传心包的病变却又属于营分范围;中焦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虽都属于气分范围,但邪在气分不能仅限于脾胃之中焦病变。下焦肝肾的病变和邪在血分,其症候表现截然不同,前者是热伤肝肾之阴,其证属虚,后者为耗血迫血,其证属实中有虚,吴氏关于下焦的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1,白苔、黄苔、黑苔各有几种?各有什么病症?(表格题,你自己看着资料建一个表格吧。该打的字打了)苔色 苔象 主病 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温邪客于肺卫 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白厚而粘腻 湿热相搏,浊邪上泛 白厚而干燥舌质红 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白腻舌质红绛 湿遏热伏白苔 滑腻厚如积粉舌质紫绛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白苔如碱状 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白砂苔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白霉苔 秽浊偏盛,胃气衰败 薄黄苔 邪热初入气分,津液不著 黄白相兼而干 邪热初入气分,表证未罢黄苔 苔黄干燥 气分热灼,津液已伤 苔老黄燥裂 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黄腻或黄浊 湿热内蕴征象 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阳明腑实,肾阴衰竭 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 肾阴衰竭 遍舌黑润 温病兼夹痰湿黑苔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后期化燥伤络气随血脱 黑苔滑润,舌质不红 湿温后期湿从寒化,湿胜阳微2,斑疹的形态、成因和治法上有何不同? 斑 疹 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一般无碍手之质, 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形态 压之不褪色。 成因 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而成。 太阴风热,窜入营分,血从肌肤血络发出而成 治疗 清胃泻热,凉血化斑 宣肺达邪,清营透疹3,斑疹为什么“宜见而不宜多见”?“宜见”是指斑疹的出现表示体内的邪气得以外透。正如叶天士所说“斑疹宜见是邪气外露之象”,宜见的斑疹分布一定是稀疏均匀、颜色红活荣润,斑疹松浮无根。但斑疹毕竟是邪热波及营血所致,如斑疹稠密,色艳红赤或紫或紫黑,而且斑疹紧束有根,说明热毒深重,提示病情危重,这种情况则不宜多见。4,实风与虚风应如何鉴别?(形成机理、临床表现) 实风 虚风 形成机理 邪热炽盛,热极生风,筋脉受邪燔灼所致 邪热耗伤肝肾真阴,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发作急骤,抽搐频繁有力,可见手足抽搐、 抽搐乏力,仅为手足或手指蠕动或口角微微颤动、抽搐临床表现 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同时见壮热、神昏、 同时可见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疲口干、失语、 脉洪数,或滑数有力 耳聋、舌绛、脉细无力5,温病中哪些因素可导致神志异常?简述其病机?温病中导致神志异常的因素主要有邪热、湿热和瘀热三种。邪热内陷心包常可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邪热入营,营热扰心或邪入血分,血热扰心,可致神昏谵语;热结肠腑,或胃热炽盛亦可上扰心神出现神志异常,导致神昏谵语。只是程度较轻时间较短,病在气分。湿热之邪蒙蔽心包扰及心神,可致神志如朦,出现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下焦蓄血,瘀热互结,上扰心神,则可见神志如狂,躁扰不安。6,温病发热常见有哪些热型?说明其病变机理。温病发热常见的热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发热恶寒:邪郁肌表,正气奋起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邪在肌表,卫气不能正常温养肌肤则恶寒。 发热和恶寒都由邪犯卫表所致,故必同时发生。二,寒热往来: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所致。三,壮热:为病邪由表入里由卫到气,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四,日脯潮热:有型之邪结于阳明而呈腑实,而阳明之气旺于申时,阳明气旺与邪气剧争故发热更高。五,身热不扬:是湿蔽其热,热蒸其湿,湿热郁蒸气分的表现。六,身热夜甚:人体卫气昼行于外,夜行于内,夜间卫阳归于阴,与营分中邪热互搏,故表现为此热型。七,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卫阳夜间入于阴分与之相争,故夜间发热,清晨卫气出于阴,故热退。八,低热:温病后期,肝肾阴伤,阴虚不能配阳,阳热相对亢盛,而低热。7,如何从发热、口渴、舌苔舌质辨别邪在卫分、气分和营分?发热:病在卫分发热,恶寒并见,在气分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在营分以夜间发热为主,称身热夜甚。口渴:邪在卫分口微渴;邪在气分口大渴,且喜冷饮;营分则口渴反不甚渴饮。舌质:邪在卫分苔薄白,舌边尖红;在气分舌苔黄燥,在营分舌质红绛无苔1.试述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答: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1)审病因:即是明确引起各种温病发生的病邪性质。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的病邪侵袭人体,临床表现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集合发病季节,寻求致病的原因,依据病因,确定不同的治法。(2)审病机:不同的温病以及温病不同阶段的病机不同,所用的治则治法也有不同,辩查温病的病机变化以及共同规律是治疗的关键。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在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掌握了其辩证的方法,就能明确其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据此可确立治法。(3)察邪正:温病的治法不外祛邪与扶正。治疗前必须掌握其邪正消长的情况,酌情使用祛邪,扶正之法,或侧重于祛邪,或侧重于扶正,或扶正祛邪并施。2.三焦辩证各阶段的治则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三焦辩证各阶段的治则。治上焦如羽为上焦温病的治则,羽,原指羽毛,喻轻浮之意。即指治疗上焦病症要用轻清升浮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薄荷、荆芥穗、淡竹叶等,方用银翘散,桑菊饮。且用药剂量也要轻,放煮时间也要短,不要过用苦寒沉降之品。治中焦如衡为中焦温病的治则。衡,原指秤杆,喻平衡之意。其意有三:对于中焦温热性质病证,热势亢盛,要注意祛邪气之盛而复正气之衰,平其亢历,使归于平;对于中焦湿热性质病证,要注意分消湿热,必视湿热之轻重,升脾降胃,不可偏治一边;邪入中焦,用药既不可轻清上越,也不可重坠下趋,宜平衡气机升降为法则。治下焦如权为下焦温病治则,权,原指秤砣,喻沉重之意。病在下焦,邪及肝肾,非味后质重潜镇之药,不能达到病所。如龟板、鳖甲、牡蛎等,方如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以填补肝肾之阴或镇肝熄风。3.卫气营血辩证各阶段的治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答: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卫气营血辩证各阶段的治疗大法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邪在卫分,属表证,宜透汗解表,使邪从外解。但用药忌辛温,亦不可过于寒凉,即“在卫汗之”。如病邪不解,深入气分,里热炽盛,治当清气泄热。但由于气分药物多属寒凉,过早使用,会使病邪冰伏不解,故须确入气分才能使用,故曰“到气才可清气”。邪热入营,主以清营,且应尽力逐邪外出,故在清营泄热的基础上,伍以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等引营分的邪热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热入血分,病位最深,病情最重,有“耗血动血”之变。治疗时应采用凉血养阴,活血散血,以清解血分热毒,消散血络瘀滞,滋阴养血,故叶氏提出“直须凉血散血”。4.宣气化湿法与轻清宣气法的作用和适应症代表方有何不同?答:宣气化湿作用:用芳香宣散之品以宣通气机,透化在表的湿热之邪 适应症: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 代表方:三仁汤轻清宣气作用:用轻清之品透泄热邪,宣畅气机 适应症:主治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 代表方:栀鼓汤加味5.解表法在温病治疗中有何意义?有哪些主要治法?答:解表法即泄卫透表法,可通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种治法。其具有发汗、疏表、透疹等作用,适用本法可使皮毛、腠理疏通,驱除在表的病邪。由于引起温病表证的病邪有风热、暑湿兼寒、湿热、燥热的不同,解表法又可分疏风泄热法,透表清暑化湿法、宣表化湿法和疏表润燥法。6.举出五个含有石膏的温病常用方剂(加减方除外),并简言其适应症。答:常用方剂有:白虎汤、宣白承气汤、加减玉女汤、麻杏石甘汤、清燥救肺汤等。白虎汤适用于无形的泄热炽盛于阳明胃的征候。宣白承气汤适用于肺热俯实的症候。加减玉女煎适用于气营两燔的证候。麻杏石甘汤适用于邪热壅肺的证候;清燥救肺汤适用于秋燥燥热伤肺的证候。7.滋阴生津法在温病的治疗中有何意义,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的方法。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它是一种阳邪,最易耗损阴液。病变的初期就可出现津液耗损;进入气分,因热盛亢炽,耗津更烈,进入营血分阶段,直接耗伤阴精。阴津的耗损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吴鞠通说“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治温病刻刻顾护其津液”。在温病的初期,便应预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由于阴液耗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滋阴生津法又可分为:滋养肺胃法、增液润肠法、填补真阴法三种。8.试述通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答:温病中如果出现里实与邪热相结的病机就可使用通下法。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温病有形里实邪热内结,具体包括热邪与燥屎结于肠腑,湿热夹滞胶结胃肠,瘀血热邪互结下焦等证。邪热炽盛,热邪与燥屎内结胃肠而呈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者,当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为调胃承气汤。若肠腑热结阴津亏虚,症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者,当用增液通下,代表方为增液承气汤。若湿热之邪不化,与饮食积滞胶结胃肠,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加酱,舌苔黄腻者,当用导滞通便法,代表方为枳实导滞汤。若淤血与热邪交结于下焦,症见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绛紫、脉沉实者,可用通瘀破结法,方用桃仁承气汤。简述风温的病因和病理? 风温的病因为感受春季或冬季的风热病邪所致,人体正气不足时,风热病邪则可入侵而发病。本病初起的病位以邪犯肺卫,病在上焦手太阴肺经为多见。如感受的病邪不重,又得到正确的治疗则邪去病愈。如病情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可顺传于气,肺经邪热亢盛,肺气壅滞,宣降失常,或热郁于胸膈,或侵入阳明胃肠;一方面可逆传心包,邪热有肺卫直接内传心包,闭阻心窍,出现神昏谵语,身热肢厥,舍蹇舍绛等危重证候。病变后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象 风温与春温如何鉴别? 风温 春温 病原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证后表现 表热证 里热证病变部位 初起邪在肺卫 初起邪在气,在营阴伤特点 易伤肺胃之阴 易伤肝肾之阴初起治则 以辛凉透解表热为主 以苦寒清里,宣郁透邪为主,兼表者佐以辛凉解表如何理解吴鞠通运用白虎汤时的“四禁”?吴鞠通明确地提出用白虎汤的四禁,即“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脉浮弦而细者,为邪热未至阳明,表证未解;脉沉者,为病在里,邪热无外达之机;口不渴者,里热未甚,津未伤;汗不出者,虽见里证,恐表邪未尽,故皆在禁用之列。但令床上不必完全拘泥于此“四禁”,大凡掌握表证未解者当慎用,而里热未盛,或病非阳明邪热浮盛,或属阳明腑实,或属里虚证者,多在禁用之例。 4、风温病,邪热壅肺与肺热腑实证如何区别?(证候、治法、代表方)。 邪热壅肺 肺热腑实证候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或咳痰黄酬或带血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或呈铁锈,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治法 清热宣肺平喘 宣肺化痰 ,泻热攻下治方 麻杏石甘汤 宣白承气汤温病治疗中怎样区别使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由芳香开窍,清热解毒,镇痉的药物组成。均有清热解毒,透络开窍之功,是传统治疗温病神昏之急救要药。但三方药物组成不同,其功效也有差异。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兼能解毒,主要用于热陷心包而热毒壅盛者。紫雪丹长于止痉熄风,主要用于热陷心包,高热烦躁而痉厥较甚者。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主要用于热陷心包,痰浊壅盛昏迷较深者。三者各有所长,临床必须辩证选用,方能奏效。试述春温初起的证治?春温初起有病发于气和发于营的不同。病发于气多为热郁胆腑,热郁胸膈和热灼胸膈。a热郁胆腑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用黄芩加豆豉汤。b热郁胸膈症见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c热灼胸膈症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郁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泄膈热,方用凉膈散。如由新感引发气分的伏热,则见卫气同病,除见气分里热症外,还有卫气的症候。治疗时应解表清里,具体的治法则随证而定。如由新感引发营分的伏热,除营热伤阴证外,亦有表征,又治宜宣泄卫透营。2春温气分郁热症可以分为几个证型分述各证型的症候、治法、代表方剂?春温气分郁热症包括三个证型: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胸膈。其症候、治法、代表方剂为:a热郁胆腑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用黄芩加豆豉汤。b热郁胸膈症见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c热灼胸膈症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郁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泄膈热,方用凉膈散。3分述春温热结肠腑三个证型的病机、症候、治法?春温热结肠府的三个证型是:腑实兼阴液亏虚,腑实兼气阴两伤,腑实兼小肠热盛,其病机、症候、治法分述如下:a腑实兼阴液亏虚:病机为腑实兼阴液亏虚。症候为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躁,脉沉细。治法为增液滋阴,攻下腑实。b腑实兼气阴两伤:病机为腑实兼气阴两伤。症候为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c腑实兼小肠热盛:病机为腑实兼小肠热盛。证型为身热腹满便秘,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舌红脉数。治法:通大便之秘,泄小肠之热。4春温真阴亏损和阴虚火炽的症候、治法、代表方有何不同真阴亏损症候: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急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萎软,脉虚软或结代。治法:滋补肝肾,滋养阴液。代表方:加减复脉汤。阴虚火炽症候: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治法:清热降火,育阴安神。代表方:黄连阿胶汤。5分述吴鞠通五个加减承气汤的病机、症候、治法。a宣白承气汤的病机是肺热腑实。症见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其治法为宣肺化痰,泄热攻下。b牛黄承气汤的病机是热闭心包兼阳明腑实。症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其治法是清心开窍,攻下腑实。c增液承气汤的病机是热结液亏。症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象沉细。其治法为滋阴攻下。d新加承气汤的病机是腑实兼气阴两虚。症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苔黄或焦黑、脉象细弱。其治法是攻下腑实,补益气阴。e导赤承气汤的病机是热结肠府,小肠热盛。症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痛疼、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之脉数。其治法是通大便秘,泄小肠之热6如何理解春温的病因和发病?春温的病因目前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主张按传统所论,为伏寒化温所致。认为本病的发生时冬令人体精气失于固藏,正气不足,感受了当令的寒邪,当时未及时发病,以致寒邪伏藏于里,久郁化热,暗烁阴液,至春阳气升泄,伏热外发,或再感受新邪而引起。而是春温的致病主因是温热病邪,而素体阴精亏损只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这一论点的提出是以本病特有的病变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其与风温有别就是所感受的病邪不同看,其温热性质较显著,致病后病势重而阴伤甚,兼之素体阴虚,正气不足,邪入体内,阴精更亏,热势更重,以致出现内迫营血,闭窍动风等病理变化。三是认为所感受之邪是风热病邪中温热性质偏甚的一种。这三种观点都有不完善之处,因此还有争论。从发病来看,其类型分为两种:一是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称为“伏邪自发”;由于感邪轻重不同,正虚程度不同,有病发于气和营两种。而是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的,称为“新感引发”,临床可见卫气同病卫营同病。1.简述湿温病的特点?答:(1)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2)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的变化,但主要羁留于气分,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本病初起虽为卫气同病,但卫分证候较轻,时间短暂。表解后即进入气分,且演变的全过程主要在气分,围绕着湿、热的转化或在阳明胃,或在太阴脾,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即使部分病例化燥后进入营血,时间亦很短。(3)湿热病邪可蒙犯上焦,流注下焦,或充斥三焦,出现较为复杂的病证。(4)临床表现有湿热两个方面的证候,初起以湿为主;病程中有湿化,热化;后期可出现寒化、燥化。热化、燥化伤阴,湿化、寒化伤阳。2.如何全面理解湿温初起治疗“三禁”?答:吴鞠通在湿温初起治疗时提出三禁,即禁汗、禁下、禁润。湿温初起邪遏卫气,可见发热、恶寒、头身困重等症,但不可认为属寒邪犯表,误用辛温,使湿热上蒙清窍,引起神昏耳聋。湿邪中阻可见脘痞、腹胀、舌苔厚腻等症,但不可认为是实邪积滞中阻,而妄投攻下之剂。如误用攻下,则重伤脾胃阳气,引起洞泄不止。湿温病每因午后湿热交争加剧而发热较高,或湿阻滞着、不化,病邪更难解除。但“三禁”仅指湿温初起而言,如湿热郁闭太过,湿温化燥化火而成阳明腑实或湿热积滞、湿热化燥伤阴者,也可发汗、攻下、滋阴。3.试述湿温病的病机变化?答:湿温初起,湿热病邪多从口鼻,或由肌表侵入人体,阳明、太阴受病,病变以脾胃为中心。依据脾胃中气的盛衰常发为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和热重于湿。本病病变重心在脾胃,但湿热病邪也可蒙犯上焦,流注下焦,或充斥三焦。邪在气分阶段治疗得当,脾胃功能得到调节,湿热渐解转入恢复期。恢复期可见余邪未净,胃气未复,脾气未醒。如湿重热轻,湿浊久郁不解,则湿渐伤发展为湿胜阳微。如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化燥,耗伤阴液,深入营血,出现动风动血,闭窍昏厥。严重者肠络受伤,破血下注,导致气随血脱。4.分述湿温病,湿热困阻中焦与湿热蕴毒的证候、治法、代表方剂? 湿热困阻中焦 湿热蕴毒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饮脘痞呕恶,心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证候 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 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 脉濡数。 身黄目黄,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则 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清热解毒化湿代表方 王氏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5如何理解湿温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答:湿温的致病因素是湿热病邪。长夏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气交之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病。脾胃的功能状态在湿热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湿热偏盛的季节,脾胃运化功能呆滞,容易产生内湿。如 恣食生冷,欲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也可使运化失常,湿饮内聚。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能形成湿温,惟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方能发病。6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的主治证候、作用及方药组成有何不同?答: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有开上、畅中、渗下作用,能宣化表里之湿,而用于邪遏卫气证。其中藿朴夏苓汤因有豆豉、藿香疏表透邪,故用于湿郁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湿盛热微者适宜;三仁汤因有竹叶、滑石能泄湿中之热,故用于湿渐化热,卫表湿郁稍轻者为佳。7分述湿温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风温热陷心包的症候、治法、代表方?答:热陷心包:症候:神昏澹语,或昏聩不语,身体灼热,舌蹇肢厥,舌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窍 方剂: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死热酿痰蒙蔽心包 症候:身热不退,朝轻木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苔黄腻,脉濡滑而数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剂;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8怎么理解湿温中“蒙上流下”病理特点?答:湿温病中虽然病机以湿热郁蒸气分为主,病变以中焦脾胃为重心,但由于热蒸湿动,湿热之邪可弥漫上下内外,充斥三焦。 蒙上 是指 湿热之邪蒙犯上焦,清阳受阻,清窍被蒙,致热蒸头胀,神识昏迷。 流下 是指湿热之邪流注下焦,泌别失职,致小便不利。蒙上流下的病理特点:是在湿温病强调以脾胃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的,告诉人们在研究湿温病时既要重视脾胃在病变中的中心作用,又要注意湿热病邪可影响上下内外的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