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参考答案.doc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参考答案.doc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参考答案.doc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参考答案.doc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3届高二语文学案009 编制:韦连兵 审定:徐静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参考答案【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始用笔名鲁迅。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十六部杂文集,等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2、背景介绍: 1926 年3月 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八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 48小时内即 18日午前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请愿群众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 47人,伤 123人的 “三 一八 ”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 “暴徒 ”,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 “民众领袖 ”身上,说 “民众领袖 ”“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 ”,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 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4月 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寥落(lio) 长歌当哭(dng) 菲薄(fi)【芳菲(fi)】洗涤(d) 踌躇(chu)(ch)桀骜锋利(ji)(o)赁屋(ln) 不惮 (dn) 喋血(di xu) 尸骸(hi)虐杀(n) 创伤(chung)攒射(cun)【积攒(zn)】 惩创(chung) 屠戮(l) 浸渍(z) 绯红(fi) 山阿() 殒身不恤(yn)( x) 二、理清文章行文思路1、文章由七个部分组成,哪几部分集中介绍刘和珍的事迹?介绍了刘和珍哪些事迹? 三、四、五三个部分集中介绍刘和珍的事迹。 刘和珍是学生自治会成员,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被开除;在宗帽胡同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被段政府杀害。2、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大意。第一层(第一、二两部分):交代写作缘由。第二层(第三、四、五三部分):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层(第六、七两部分):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文本研读】一、研读第一、二两部分,思考下面问题。1、第二自然段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早”的有何意味? “也”针对程君要求“我”为刘和珍写文章而言;“早”表明“我”在程君要求之前就有为刘和珍写文章之意,这是“我”的自觉行为。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四十多青年的被害使“我”极度悲伤,有话无法说出。结果:反动者的凶残下劣使“我”极度愤怒,促使“我”必须写文章揭露其罪恶行径。3、真的猛士、庸人分别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真的猛士为惨淡的人生而哀痛,以直面人生、为改变人生而流血牺牲为幸福,是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先锋战士;庸人是指有一定良知,能为死难者哀痛,但随时间的流驶而忘却悲伤的广大民众。作者赞颂真的猛士;批评、警示庸人,认为正是庸人的易于忘却,维持了这样黑暗的社会。4、归纳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 沉痛悼念逝者;揭露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罪恶;警醒庸人。二、研读第三、四、五三个部分,思考下面问题。1、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勇敢坚强的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2、多次写刘和珍始终微笑、和蔼的作用是什么?突出了刘和珍温和、善良的形象,表现她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用来反衬下文的遭枪杀,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诬陷爱国青年的罪行。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极度愤怒之情,强烈控诉反动者进行武力镇压并捏造罪名致使民众默无声息从而导致民族衰亡的罪恶。4、作者认为段政府屠杀请愿群众是预先设下了罗网,依据是什么? 刘和珍是背部中弹,可见是追杀;击中张静淑的有手枪,可见杀人者有领导、有组织;击中杨德群的子弹来自高处,可见高处有伏兵;刘和珍最后死于棍棒击打,可见杀人者必要置之于死地。 (写烈士们遇害的过程,赞颂了她们沉勇而友爱的精神,更是以铁的事实反击反动者对请愿群众的诬陷,揭露反动者凶残卑劣的本相。)5、如何理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几缕血痕”是指段祺瑞执政府屠杀请愿群众,“抹杀”“伟绩”、“武功”,表明这次屠杀之罪恶超过了以往中外杀人者的行为;“伟绩”、“武功”、“不幸”运用反语,深刻揭露了反动者凶残本相。三、研读第六、七两部分,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作者提出这一看法的目的是什么?鲁迅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的进步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徒手请愿也会付出血的代价,却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影响。鲁迅反对这种付出巨大代价却不能产生影响的斗争方式;他作为青年思想上的导师,有责任提醒青年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作无谓的牺牲。【附】一、鲁迅死地节选: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死地确乎已在前面。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二、鲁迅空谈节选: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2、引用陶潜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表明人们可能会忘记死难者,“死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