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69 人民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69 人民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69 人民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69 人民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69 人民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 过失 粲然 明白 在中夏 中国 其法式 法令 制度 诒 遗留 于后嗣 后代 章太炎 訄书 哀焚书 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 新书 过秦论 始皇出世 李斯相之 天崩地坼 裂 掀翻一个世界 李贽 史纲评要 后秦记 秦始皇 蒙恬 意义 拓展了疆土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 是指君主专制 皇帝独裁 集权 是指中央集权 体现在中央和于地方的关系中 即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管理地方 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含义 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 作用 积极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需要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发展 进行重大工程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文化和保障国防发挥作用 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 影响深远 消极 地主阶级凭借专制权威 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 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 阻止新生产关系产生 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极易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 人物传记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 司马迁 黄仁宇 史景迁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恩格斯平行四边形理论 杰出人物往往凝聚一个时代的背影杰出人物个性具有感染力 容易引起人性的共鸣杰出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 很难一种观点统率到底 关于历史人物的一些看法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1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 论从史出 史由证来 历史的观点 2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 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 3 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 辩证的观点 a 是否完成国家统一 推动历史发展 b 是否调整政治措施 保证社会安定 c 是否调经济措施 重视改善生产条件 促进经济发展 d 是否采取措施 促进文化繁荣 e 是否采取措施 巩固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f 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这一单元的三位人物是中国古代政治家 都是中国的封建皇帝 他们三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 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 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嬴政 前259 前210 秦第34代君主赵正9年孤独生活13岁即位 前247年 21岁亲政 前239年 软禁太后逼死吕不韦东灭六国 南平百越 北征匈奴巩固统一措施第四次巡游病死 秦始皇 邯郸献姬 儿时历难少年成帝王 励精图治十年灭六国 政治改革建立大秦国 焚书坑儒苛政猛于虎 向东求仙寿终却归西 一 秦统一 过程 1 统一六国1 先灭弱韩 前230年2 离间灭赵 前228年3 水灌灭魏 前225年4 王翦灭楚 前223年5 北灭燕国 前222年6 完胜灭齐 前221年 屈原 返回 前221年 材料一夫山西饶材 竹 穀 纑 旄 玉石 山东多鱼 盐 漆 丝 声色 江南出棻 梓 姜 桂 金 锡 连 丹沙 犀 玳瑁 珠玑 齿革 龙门 碣石北多马 牛 羊 旃裘 筋角 铜 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材料二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 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贾谊 过秦论 材料四夫物不产于秦者 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史记 李斯列传 1 社会基础 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 地区之间联系加强2 民心因素 人民苦于战乱 渴望统一3 国力因素 变法彻底 封建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4 个人因素 统一原因 阅读与思考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贾谊 过秦论 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 论衡 书解 你从两则材料中得到哪些有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信息 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 2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北击匈奴 收回 修筑 和 开凿 沟通了 和 统一 地区在今天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 开辟 二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内容 2 特点 3 影响 确立皇帝制度 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名称及职责 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皇权至上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没有独立性 强干弱枝 皇帝直接任免主要官吏 巩固统一 加强了对人民统治 恶化了人民的处境 度 量 衡 统一度量衡 返回 秦驰道 兴安灵渠 秦朝 真正的统一 国土统一 权力统一 中央 地方 思想统一 为多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经济文化统一 材料一秦朝基本职掌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皇帝伺丛从警卫卫尉统辖卫士 卫护宫门九卿廷尉掌刑罚 为全国最高司法官太仆太仆掌皇室车马典客主管外事及少数民族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少府掌管供皇室用的山海地泽的收入 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汉时期九卿的性质 2 按其职掌 秦汉时期九卿负责的事物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从九卿的职掌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的那些情况 五种类型 一为宫廷事物 一为管理农业生产为主的财政事物 一为司法事物 一为管理少数民族事物 一为祭祀事物 说明 秦汉时期国家一体 皇权专制的政权机构的特点 农业是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部门 维护社会治安是国家机构的主要任务 处理民族关系开始成为国家管理的或者要内容 也说明秦朝起我国已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材料二 司马迁在 史记 中叙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意思是说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 车辆的轮距和书写的文字都相同 秦始皇还下令修筑由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 称为驰道 弛道宽50步 两旁每隔三丈种一颗树 今天的一些道路还是沿当年的驰道的遗迹修建的 材料三 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局延汉简中 有一部汉宣帝元康五年 公元61年 的诏书册 内容是要求全国吏民在夏至这一天寝兵息战 举行疏浚水井 更换水火的传统行事 诏书册中详细记录了该诏书由御使大夫经丞相 张掖太守 逐级下达到驻扎在边境上的基层军事组织候 隧的经过 候 隧相当于民政系统的乡 里 3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 指出局延汉简有关夏至日全国吏民寝兵息战 疏浚水井这一诏令得以实施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可行性 国家统一 政局稳定 这是诏令得以在全国实施的前提 特别是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承秦制 汉宣帝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结构和军事机构健全 诏令能够层层下达 这是诏令得以在全国实施的制度保障 秦始皇 车同轨 书同文 的建设活动极其对道路的保护措施 从交通和信息的交流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意义 有利于国家统一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秦始皇的暴政 1 焚书坑儒 2 严刑酷法 3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目的 焚书范围 后果 摧残文化 钳制思想 2 影响 1 暴政主要表现 激化了阶级矛盾 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 被农民起义推翻 秦始皇的暴政 1 焚书坑儒 2 急建长城 3 大兴土木 4 刑法严酷 5 赋税沉重 思考 郡县与分封之争 如果你是始皇帝 你如何决策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 燕 齐 荆地远 不为正义于伪反 置王 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 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於群臣 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後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 正义易音以职反 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 赖宗庙 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秦长城遗址 古风 三 李白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总体评价 统一中国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货币 度量衡等 对巩固国家统一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焚书坑儒 摧残了古代文化 钳制了思想发展 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 有作为的皇帝 苏洵在 六国论 中说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贿秦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西汉的贾谊在 过秦论 中说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 殽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结合你对秦灭六国和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分析评论苏洵和贾谊的观点 秦灭六国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渴望统一 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愿望 其次是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再次 在秦灭六国中 采用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各个击破 六国纷纷向秦割地求和是六国灭亡的表面原因 苏徇把这说成是唯一原因是错误的 六国破灭根本原因是分裂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