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讨论弧圈“打摩”问题的思考关于弧圈技术的讨论是不会停止的,因为广大球迷都钟情于弧圈技术,具有弧圈情节。弧圈作为当今乒坛的的主要技术无处不在,而高手精湛与美妙的弧圈技术总是令我们羡慕不已,比赛中弧圈的对抗精彩纷呈,叹为观止,以至使我们有了“得弧圈者得天下”的感觉。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不去研究和学习弧圈技术那才真正是件怪事。怎么样才能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弧圈技术呢?客观的讲,目前我们大多数球迷朋友还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一种情况是,对弧圈技术的定义和动作要领完全不知或知之不多,光凭自己对别人弧圈技术动作的直接感知,去模仿和学习;另一种情况是,从弧圈的定义和动作要领出发,机械的、教条式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照着练习,没有联系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考虑自己的技术基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对弧圈的理论知识也作过一些学习或研究,但缺乏对弧圈技术形成和质量提高过程的全面了解,也缺乏各种技术相互之间关系上的认识,因此会出现“见木不见林”和急于求成的毛病。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一、首先看看有关弧圈的动作要领,掌握弧圈技术的基本知识,徒手练习一下基本动作,体会弧圈技术的本体感觉;二、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弧圈技术的具体方法;三、对已经初步掌握了弧圈技术的朋友,应当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弧圈的质量和弧圈的使用技术与能力。这里,我还想强调两点,第一是方法问题。方法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足够认识,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讲究方法,尤其是业余球手,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练习,就更要讲究方法了。方法对头,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快学习的进度,加大进步的幅度。要注意的是,在技术学习的不同阶段,你要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和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方法是有时效性的,有些方法在初学时必不可少,如徒手练习,手步法练习,分解练习等;有些方法对有的练习有效果,但对其它的内容可能效果就不太明显。训练越深入,方法就显得越重要。练习的最佳效果,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最优化。第二是抓住技术的核心问题。弧圈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摩擦。离开摩擦去谈弧圈,是永远没办法掌握的。因为弧圈是以球的旋转为特征的,强烈的上旋是弧圈区别于其它技术的主要标志。那么,怎么样才能产生强烈的上旋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摩擦。因此,学习弧圈技术,就是学习摩擦技术,这才是抓到了学习弧圈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习和掌握弧圈的问题。我想,以上两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弧圈技术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思路,只有明确了这两点,我们的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少走弯路。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还有不少朋友,在学习弧圈和提高弧圈质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这源于对高水平弧圈的一种朦胧的理解和盲目的追求,也许有的朋友不能接受我这样的评价,但事实就是如此。具体表现在对弧圈技术的打与拉的认识上。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在你刚刚接触到弧圈的时候,有人指导你去打摩,或先打后摩,那么,你对弧圈会有个什么样的认识?你学习弧圈,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你的弧圈技术动作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看这个答案是不需要我来解答的。说到摩擦,有的朋友就说,纯摩擦会挂不住球;摩擦多了,会影响速度;弧圈的力量来自于正压力,来自于撞击和打。其实,我们谈到的弧圈的摩擦,是在弧圈定义上的摩擦,是在弧圈动作要领引导之下的摩擦,而不是我们自己想象中的任何摩擦。既然是一种技术,那就有作为技术的理由,就离不开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动作的基本要求,为什么我们总是离开技术本身的要求,而按照自己的一套理论去理解已经理论化了的技术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本身还没有掌握理论,还没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练习,还处于一种对知识的不惑和混沌的状态,试想,在这样的状态下,又怎么会对技术的学习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和对技术有一个很正确的解析呢。是的,弧圈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细节上的创新和变化,但这些新锐的技术,都没有离开技术的母体,因为它的名字还叫弧圈,而不是游离于弧圈之外。因此,它必定还是摩擦的产物,是旋转的特征。同样的道理,快攻技术也在演变和创新,但它的进步,也没有离开快攻的母体,撞击仍然是它的基本特征。我们不能说,弧圈有了爆冲,就脱离了旋转,背离了摩擦。同样,快攻加进了旋转,就演变成了弧圈。技术的进步都是有它牢固的根基,而这个根基,才是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技术的视点。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来看待技术的进步,我们就不至于迷惑于技术的细节上而“一叶障目”。我们学习任何技术的时候,都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技术的主体,什么是技术的内核,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技术,也才能在技术熟练到自动化的阶段后,去发展技术和创新技术。还有一种说法,海绵套胶的不同,说外套与国产的套胶在拉球的手法上是不同的。意思是说在拉球的时候,有的套胶是必须得打摩结合,其实不然。不管是什么套胶,只要是运用弧圈技术,都必须是首先要考虑摩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软、硬之间,粘、涩之间,脆、韧之间的的区别,但并不影响技术本身的基本特征。喜欢使用什么样的套胶,只是个人的习惯和适应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动作的结构和技术的特征。论坛中德瑞克先生上传了柳承敏正手弧圈技术的视频,大家可以去认真的看看。柳承敏的拉球,完全是摩擦的结果,他的拉球动作在直拍选手中间可以说是很规范的,无论是引拍的动作,还是击球点,都恰到好处。尤其是小臂加速的动作很明显,手腕在摩擦球的一瞬间用力很清晰,弧线的制造也很合理,其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柳承敏正手弧圈是业余球手值得仿效的典范。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在摩擦的基础上向前用力,是增加弧圈速度和增大弧圈力量的唯一途径。不把摩擦放在首位,而去强调“撞击”,或者强调“打”,就不是站在弧圈的立足点上来讨论弧圈的问题,或许是站在快攻的基础上来探讨怎么样使快攻带有旋转的性质。立足点的不同,视点就会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会不同了。离开弧圈的基本定义和动作要领,去研究属于拉打结合的问题有没有意义呢?根据目前乒乓球运动技术的现状,恐怕也还是有它讨论的价值,既然有这样的技术存在,就有讨论的必要。但这种讨论应该是在另一个层面展开的,不要把这样的技术混同在弧圈的技术里边来讨论,不然会引起大多数初涉乒坛的球迷朋友思想上的混乱,使他们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只有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后,讨论才有可能持久下去,不然,就会没有任何结果。反观专业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讨论呢?这是因为,讨论是要建立在对弧圈技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之上的,专业界对弧圈的定义都十分明白,没有不同的意见,还需要讨论什么的呢?需要讨论的倒是怎么样在旋转的基础上来提高弧圈本身的质量,也就是弧圈的稳定性和威胁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和威胁性,绝对不是离开旋转来讨论的,而是在旋转前提下对提高速度和力量方面的研究,重点又是在研究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给予提高和改进。现在的关键是,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研究这些问题的程度,我们对弧圈技术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制约着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那么,当务之急是尽快的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只有技术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弧圈的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之后,我们研究这样的问题才会条件成熟。发一个“恶狠狠”的下旋球最近陪朋友练球,忽然掌握了一种发下旋的方法。本来是要着重练习正手位的攻球的,球发过去就要注意还原,对手练习反手位拧球上手,对手不上手,如果搓球,我就要侧身上手。发力时,重心先压在右腿上,左腿随抛球抬起,球下落时转腰放松上臂、前臂和手腕向前迎球发力。这个过程中前臂和手腕用甩的方法形成一个加力弧线,由于要充分放松,发力全在重心和转腰上,手腕就可以解放出来做一些细节的小动作。可以通过拍型和击球位置控制球的旋转,可以通过入球摩擦角度和高度来控制球的长短和速度。这个甩的动作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显得有点“恶狠狠”的。本来是给对手准备反手拉球做练习的,结果把他吓坏了,居然搓了半天都起不来,上手时也找不好节奏,失误很多。配合一些节奏、落点和旋转变化,杀伤力居然出奇的高。这个发球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渗透了发力顺序协调的道理,小臂和手腕随动用以调整方向,切不可主动发力,用好了可以协调基本功的发力顺序。马琳和王皓在握拍方面其实大同小异,不同点是正面王皓的食指是直接扣住拇指的,马琳没有完全扣上,还留了一厘米左右的缝隙,关键点是背面,马琳是完全中指挺直顶住拍子的中央左右的部位,而王皓则中指稍微弯曲一点点,这两种握法就分别王皓中指稍弯曲更有利于直板横拉,而马琳的更有利于正手拉球,今天我才发现我自己的握法中指的弯曲比较多,所以我直板横拉比较好,正手容易啦出台,刚好想起几年前有个直板打得很牛逼的教练(市里)跟我说过,拉正手时中指伸直点顶住,直板横拉时食指稍微缩进去自然弯曲点,这样更有利于拉球,现在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发球技巧业余选手,水平高一些的,基本上人人都有一到二手发球抢攻技术,但真正思考过哪种发球与自己的哪种抢攻技术配套的不多,大多数是自己在实战中形成的风格。笔者打了四年实战,对发球抢攻有一些感悟,跟大家分享: 一、发急下旋应多与挑打配合,因为业余选手直拍居多,急下旋以到反手搓易冒高,推易下网,有直拍横打的好处理些,但因是急下旋,球速较快,能把回球落点处理好的人少,如果我们平时多练与挑打配合,对方反应还是慢些。 二、上旋长球应与攻球结合,这个就不多说了,业余练削球的少,能把你的上旋变成下旋的少而又少,因此,发完上旋,对方过来的球多为上旋,对上旋球,攻打还是最好的方法。 三、下旋应与拉球配套。最好是发对方反手长的重下旋,让对手无法拉起,一般搓过来出台的多,只要你拉球技术过关,机会很大。当然如果对方能拉起你的长下旋,你就要赶紧改短。转帖发球是乒乓球中唯一能够直接得分的手段!发一手隐蔽性强,旋转强,变化多的发球往往在比赛中占很大便宜!1,下旋,慢下旋比较转,是拍子端平,用摩擦力擦过去的,球转但没力,很易下网,但不利于抢攻,因为对手肯定摆短,急下旋则不同,不易摆短,是弧快类打法的常有发球,但是急下旋不是很强烈,还易被对手强攻,要多多注意!具体方法是:拍稍立,猛烈向侧下摩擦,球拍立的角度越大球越急,但旋转越弱,要针对不同选手使用,比如对手步法不好,可发急些,注意,一定要发反手,一定一定!并积极准备抢攻,最好拉他正手侧拐,我经常是这样的!最转的下旋是拍子端平,抛球后,下落迅速摩擦球下部,球没有和拍子有一点碰撞,只有摩擦,靠向前的摩擦力使球行进,弹跳过网!这样的球很慢,很转,如果对手不接的话,球会因旋转自己反跳回来,这就是最转的下旋!可自己练,找摩擦感觉,看球是否回跳,判断自己下旋的强弱!急下旋因为需要球快速向前,使对手不易摆短,所以要用拍子给球一个向前的速度!就需要碰球!这样拍子就需要稍立起来给球速度!球拍立的角度越大球越急,但旋转越弱,拍子角度与球转速是成反比的!具体该多转多急要看对手抢攻成功率和步法的灵活程度了!抢攻意识好,步法灵活,就稍转一点,反之则稍急一些。我的经验是再不被对手抢攻的条件下,快一点更容易自己上手!对战时可发几个不同速度的急下旋试探一下!我一般发急下旋拍子调整在30度或45度!其实急下旋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和不转发球相象,对手经常会当不转来接,易下网!我们常称这种球叫带转不转球,经常有选手吃了之后摸不着头脑!明明看是不转的嘛!为什麽下网?所以急下旋 还要和不转结合发,效果更好些!他们之所以很象,是因为球的速度几乎相同,急下旋不象下旋那麽飘,慢!很象不转! 要多练,注意即摩擦又碰球之间的配合关系!急下旋练好也是比较转的!2,上旋,发上旋很简单,就是拍向上摩擦球!不过关键在于隐蔽性!正手发上旋一般有两种发法:1:先把拍向下砍,作下旋动作,但不要触球,然后向后撤拍归位时轻向上薄擦球的中上部,发完动作正好归位!这种隐蔽性还可以,主要取决于你的遮挡动作是否好!2:先把拍向下砍,作下旋动作,但不要触球,然后拍继续向前,突然勾腕(拍平胸勾),猛力摩擦球中下部,这种球很转,隐蔽性也比前者好,是现在直拍选手常用的(横板困难一点)! 注意拍接触球时挺腰动作。横板可以考虑发反手上旋,注意要和发下旋动作一样,但开始接触球的时间点不一样!我建议你学第二种,第一种还是不太好,因为很难做的连贯,这种动作还是发下旋和不转更隐蔽!3,侧旋,侧旋很简单,向下做下旋摩擦动作,不触拍,拍从侧面还原动作时立拍摩擦球体侧部!反手动作相同!4,反旋转!反旋转是现在比较先进的发球,迷惑性很强,孔令辉的已经发的很成熟了!一般多为侧旋或侧上,动作是先向一边假摩擦,(动作要小,但明显)不触球,动作向反方向还原时发力摩擦!5,辅助动作,抛球手将球抛出后,可以挡在与触球点平行前方,除球后略抬!或挡在前上方!可以先想好发球位置,侧向站在球台前,球从腋下发出并转身,用上体挡住发球动作!多看刘国梁的发球!6,最后介绍高抛发球,高抛主要是落点变化,球行进路线拐弯,这里只介绍拐的最厉害的侧上,侧下!因为下旋与其他效果一样!将球抛高,落至腰部时发力向侧上摩擦球侧下部!注意要掌握好触球时机!抛要稳,直,要注意调整拍子去适应球的落点!我认为球不要抛的太高,不好控制!虽然抛的越高理论上效果越好,但由于空气摩擦,最高抛一米左右就可以了!发球要多练,越练球越转!发球和打球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打的好不一定发球就好,但打的差的发球就不可能很好,因为发球手感是很重要的.还和个人的悟性有关. 旋转,球转的道理很简单,接触球瞬间速度较快,摩擦较薄.不过不具有相当的手感要做到这两点基本不可能.部位,比如转的下旋要磨擦球偏底部,部位不好难发出强的旋转.然后是速度,落点,变化,隐蔽性(迷惑性)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没个球都必须具备这几点,比如,快的球旋转可以减弱,短的球速度就减弱了.主要看要以什么为主.短球,应该算在落点里.如何发短球,先说如何发长球,你的球怎样发的长呢?和第一落点和发力的方向有关,第一点应该尽量靠近自己的边线(角),水平的发力,有个向前送球的力,向下的分力较少否则使球变高.发短球时,简单来说就是第一点相对靠近网,用力较长球较小.但想发既转又短的球不容易(主流发球),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既摩擦球又要不能使球蹦出去.关键是不要有撞击球的力,要把力用在摩擦上,再加上第一落点的控制,就能发出一个好的短球.特别注意的是,接触球的空间位置,一个是指接触球的点与你身体的位置,离身体太远是发不出力的,找到合适的发力点很重要(和击球相同),二是与球台的空间位置,接触的点的高低很重要,点过高容易发高,点太低容易下网,理想的点应该是和网平行.发球时动作的协调性,抛球的时间和挥臂的时间是统一的,还要用上腰腿的力量,收腹,把全身的力集中在接触球的一瞬.变化是很重要的一环,你的旋转再强,但旋转落点单调,也不是一个好的发球,很容易被对手适应.一个好的运动员通常有2-3套发球,其中为一种主要发球.发球后的衔接,自己要很清楚自己发的是什么球,对方会怎么接.发抢是配套战术,需要针对性的训练和在比赛中的不断完善.我个人比较看重最后一点,也就是发球的隐蔽性.隐蔽不是说遮挡.下面讨论都为不遮挡发球.举个例子,在北京时北京卓隆名誉校长稀恩庭,在球馆指导运动员发球.稀导的发球可是没有一点遮挡,直接说最后结果,他和我们说了是上旋还是下旋都接不上,原因很简单,那个上旋怎么看都不像上旋,下旋也是,凭直觉接了,没想到那么转,向下摩擦的球居然接飞到头上,下旋直接接自己桌子上.迷惑性太强. 黄煌多年前去国青队的时候向席敏杰等学了一手发球,后来可谓一绝,球就发你手上,完全看不出来旋转,看出来也容易吃强旋转.他们曾获得全国电力系统团体第3 的惊人成绩(几乎全是专业队参加,还有许多现役的),全靠了这手发球(团体3人全是挫刀,汗!).学到皮毛,也能吃不少人了.一个是悟性要好,第二是练得要勤.原重庆队每天至少一小时发球,黄煌每天十几二十盆的训练也少不了.甲A巍炎涛,有天没对手就自己练了5个小时发球,直到教练说你休息会才停.说明刻苦是好发球的必要条件.以上是总结下来的许多经验,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用.接球 侧旋球是乒乓球中的一种击球。击球时球拍由后部向内侧(身体方向为内侧)平行挥动,使球产生由外向内的侧旋转,所以叫侧旋球。这种球飞行路线呈水平向外侧的弧线飞行,落地后向外跳。不善于接侧旋球的人,不是往左出台就是往右出台,常常被弄得晕头转向。接侧旋球其实很简单:一是分清球的受力方向;二是拍面要迎着球的受力方向侧接;三是注意球的上下旋。要分清球的受力方向,就要盯住对方拍子,一般来说,拍子朝哪个方向去,就是往哪里用力,你就要提防球从那个方向出台。当然,还须分清楚真假动作,不要被假像所迷惑,如果南辕北辙,球就要飞了。二是拍面要迎着球的受力方向侧接。就是拍子向球的受力方向倾斜,迎着球的受力方向接球,向前用力的同时由外向内磨擦,化解掉球的侧旋。当然,也可以侧切,从球的外侧,由后向前切去,避免球从侧面出台。再者,还要注意球的上下旋转,如果是上旋,拍子要接触球的外侧中上部或上中部乃至顶部,向内前上方摩擦,拍面前倾一些盖住球,防止球出界。如果是下旋,拍子就要后仰一些,由外中上部向前下方用力,防止球下网。如果是不转球,拍面基本上是立的。.以上,我只是抛砖引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指正,没有说到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郗 恩 庭 谈 发 球我国发球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5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刚起步,水平还较低,发球也无大特色。6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发球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比较突出的有: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徐寅生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正反手侧上、下旋球和直线急上旋球,及庄则栋的反手侧上、下旋短球。他们的发球多以近网为主,不仅动作上近似,旋转差异大,而且能配合抢攻,所以威胁较大。容国团发球后,侧身能拉一板侧旋:徐寅生的发球能与侧身发力抢攻相结合;庄则栋则用两面起板作为发球抢攻手段。他们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对夺取比赛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顺便提一下,在第26届世乒赛后,我国山西队发明了一种合力发球:把球上抛与球拍撞击、摩擦,产生较大的旋转力。国家队曾请山西队李崇明来传授发球技巧,王志良等在第27届世乒赛中,运用了这项技术,很成功,27届后,发球规则作了修改。该发球被禁用。70年代,我国的前三板技术有了新发展。发球技术也有了突破。许绍发的侧身高抛发球、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我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并配合一些侧上、下旋球,以及郭跃华的高抛发球都是有代表性的。许绍发的高抛发球在第32届世乒赛时,曾引起国际乒坛的轰动。记得中国队与苏联队男团比赛出现了4比4的对峙局面,在关键性的第9盘,许绍发的发球大显神威。使对方“吃”发球接连不断,他用发球打开了局面,为取得这场比赛胜利立了奇功。刁文元发球后,能侧身抢攻。有时配合反手发力打,颇有威力;我的发球以中路短球为主,配合发两角长球,发球后主要用侧身抢拉、冲,郭跃华主要是发对方反手位,并配合弧圈球抢拉抢冲。张立、张德英等女将的发球也有独到之处,她们主要运用侧身高抛发球。进入80年代,发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显得更为重要,何志文、范长茂、谢赛克、江嘉良和陈龙灿在发球方面是很有特点的。前三名运动员都擅长侧身高抛发球,以何志文最为突出。他的发球角度大、速度快、突然性强,并有长短落点变化,发上、下旋球的动作比较相似。发长球时,直线有急下旋球,配合上旋和不转球,然后侧身快攻,争取主动。发斜线球时。对方提起到反手、他用推挤使对方出高球;如果对方拉球速度慢、弧线高,他便用侧身发力打。他发短球时,也能靠抢拉争得主动。江嘉良以侧身发侧上、下旋球为主。反手也有一套发球,落点有长有短。发球后能配合拉、攻。陈龙灿靠侧身中抛发球,另外,他反手发的侧上、下旋球也有一定质量,发球后抢攻有较大威胁。女运动员中。曹燕华、戴丽丽、焦志敏和孪惠芬的发球较有代表性,她们以侧身高抛侧上、下旋发球为主。速度快,动作近似。抢拉抢攻技术也衔接比较好。尤其是曹燕华比别人多了一板反手高抛发球,更显得技高一筹。由于充分发挥了前三板球的威力,我国在世界乒坛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所以,外国运动员纷纷效法前三板球技术,目前,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南朝鲜的金浣、和曰本的宫崎发球均有独到之处。瓦尔德内尔主要是侧身半高抛发球,其特点是:手法隐蔽球板接触球时用身体挡住对方的视线。出手快,线路活,落点多为近网中路偏左或偏右,发球后抢拉两大角的意识强。他的发球在欧洲首屈一指,给我国选手造成了很大威胁。金浣和宫崎则以反手侧上、下旋发球见长。金浣使用的是生胶皮,他发不同旋转球的动作相似,出手快,旋转差别较大,落点以中路短球为主,左半台用反手发力抢攻,有一定威胁。宫崎用反胶皮,发球的特点与金浣类似。落点主要是对方正手和中路位置,抢攻手段有侧身抢攻直线和正手走位抢攻等。为什么我国运动员的发球不如过去衡量发球质量优劣的标准有两点:一是看能否直接得分,二是看能否为后面的进攻创造条件。我们的立足点显然是在后一方面,因此,发球质量的好坏与抢攻有直接联系。一个好的发球除了能直接得分或为抢攻创造机会外。还能破坏对方接发球的节骤,使对方难于进行接发球攻抢。1987年全欧乒乓球赛的前四名:佩尔森、林德、库哈尔斯基,格鲁巴他们的发球种类比我们多,也比较活,而且与后面的抢攻成龙配套。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路子越打越窄,发球的质量和效果不如以前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抢攻技术与发球衔接得不稳定,缺少固定的发球抢攻套路,单凭场上的情况或自己的经验去抢攻,影响了前三板的质量。二是抢攻一板质量不高,有时靠发球出了机会。但抢攻时没有威力,把机会错过了,同样没有显露出发球的作用。从世界比赛来看,由于外国运动员重视前三板技术,提高了接发球的水平,无形中使我国的发球威力减弱了。从发球种类看,我国选手现在的发球种类确实不如60、70年代的老运动员。如前所述,自70年代起,我国运动员基本上以高抛发球为主。近年的全国比赛中,选手不分男女,握拍不分直横,发球时统统把球抛到天上,由于大家都”抛”。使得发球种类单一,互相之间也很容易适应,这也是发球效果下降的一个因素。记得在第35届世乒赛时,外国运动员破了我们一个运动员的高抛发球,便破了全体中国选手的发球,使我们前三板的优势难以发挥,丢了男子团体冠军。这个教训应该记取。提高发球质量的秘诀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自己有几套好的发球,但一些运动员练发球时急于求成,缺乏恒心,短时间内见不到效果或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继续钻研了,这是很可惜的。要练好发球,我认为首先要有恒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发球作用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对发球的兴趣,有了兴趣,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它。我当运动员的时侯,训练之余,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练习发球,这对我提高发球技术大有帮助。如果运动员不喜欢练发球,靠教练员逼著练或陪著练时间再长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便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练好发球的首要秘诀,是必须对发球有浓厚的、如魔一般的兴趣。有了兴趣,还必须经常自觉地开动脑筋去琢磨,千方百计地去练。过去,我常在宿舍的床上铺一块塑料布,自己发的上旋、下旋或侧旋以及旋转的强弱在塑料布上都看得很清楚。能够检验自己发球的质量。我在发球方面有许多窍门便是在宿舍里先体会出来的,然后上球台,很快就练出来了,空余时间多比划发球动作等于增加了很多发球训练时间。我当初有一个习惯,无论在路上还是在宿舍、在食堂,一有空手就不停地比划,琢磨发球动作,时间长了,发球动作也就熟练了。我们再分析一下发球技术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发球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持拍手在触球前要放松,使手腕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发挥前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加快球拍碰球时的摆速。如果握拍太深、太死,就不利于发挥手腕的灵活性,这样摩擦球就不能充分。2、引拍时,手臂与身体要拉开一些,不要靠得很紧,使整个发球动作舒展些,以便充分发力摩擦球。3、击球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在球下降的不同时刻击球,发出球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在练习发球时体会到,击球位置总有一个最佳点。在这点触球。便能产生最大的合力,这个位置随每个人的身高、力量和发球动作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在腰部位置上下。只要能”吃”住球就行了。每个人多练习,多体会,才能把握其规律。4、击球部位。一组好的发球,不仅要求上旋、下旋或不转球之间的差距要大而且发球动作要近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击球部位上做文章,因为击球部位相近,发球动作就可以类似,这样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效果就好。所以。要尽量在球同一部位的左、右或上、下接触球,并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这样的发球就容易迷惑对方。如果发上旋时击球上部,发下旋时击球下部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一般来说,发不同旋转的球,接触球的中后部附近比较理想。练习发转与不转球时,先在中部左右触球发出转球,直到基本掌握为止,然后练习在同一部位触球发不转球,如触球时推或裹球等。待球出手的一刹那,作出发转球的随后动作。动作熟练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吃”球程度、击球声音和发力的动作等方面不要有明显差别,以增加对方判断的难度,发侧上、下旋球时,都需要摩擦球,摩擦部位也在球的中后部附近,只是触球瞬间,动作一个往侧或往上勾,一个往下切,随后动作要力求近似。5、球拍接触球时,应注意两条:一是发力、二是摩擦。其中,发力更为重要,光有摩擦而没有足够的爆发力。是发不出高质量球的,当然光有力量而缺少摩擦,球的旋转程度就差。发球时出手动作一定要快。因为发不同旋转球,不管动作如何近似,总还是不一样。如果出手较快,即使对方意识到有点不同,但心里会犹豫。这样,在接发球时就不会很从容。发上旋时,球的弧线要低。这样与下旋球的弧线接近,既能迷惑对方,又能限制对方进攻。对方一旦察觉来球是上旋,由于弧线低,进攻起来也不容易。发球时,身体、前臂、手腕和手指要协调配合,使发球动作既稳定又放松,发球的第一落点要准确、稳定。如发长球第一落点要靠近端线。发球力量要大;放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手腕的灵活性,以加强对球的摩擦。有些运动员不敢用大力去发球,怕球发出界,其实不必有此顾虑。只要第一落点稳定,用力去摩擦球,就不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手臂向后引拍时,最好配合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向前挥拍击球时,身体也随之前移,并在移动过程中加速挥拍击球.要想提高发球质量,还应注重手臂力量的训练,提高手臂的爆发力。上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实的东西,因此,要加强训练。一般来说,做些引体向上、俯卧撑和跳绳等,对于发展手臂力量是有好处的。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以前我曾做过一个握力橡胶圈,弹性很大,握一会儿,前臂及手腕、手指的有关肌肉群就累了,天天练习,将有助于提高手腕、手指小肌群的力量,陈龙灿也采用过这种训练方法来加强手腕、手指的力量。再如,在哑铃上拴一根绳,绳上系一根很长的木棒,然后双手转动哑铃,通过绳子在哑铃上的缠绕,把木棒提上来,然后,再做反向动作,把木棒放下去。放时,手腕做伸的动作,更累。这样做上几组,手就酸胀得很厉害,但效果很好。手腕柔韧性的好与差对于发球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我常做一些手腕柔韧性练习,以致手腕做伸的动作时与前臂的夹角可以小于90度。由于手腕的柔韧性较好,因此在发球时,手腕摆幅大,发力足。1、多球训练:这是发球最基础的训练方法。它对于摸索发球规律、提高发球质量是很有效的。运动应每天坚持这种练习20分钟。练习时一定要结合自己比赛战术的需要,不要为练而练。2、单项战术。练定点的发球抢攻,把发球与抢攻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发球和抢攻的配套,提高发球的效果。练习时,对接发球一方可以提出要求,比如,自己要练习发侧下旋球与近网点球技术相结合,即要求对方摆短到近网接球为主,适当配合一些其它接发球技术(落点有时也可变化),自己发球后,即练习近网点球技术,这样,既练了发球,也练了发球抢攻,即使定点练习,也要求有点判断,是一种符合实战需要,比较活的训练方法。3、实战训练在以上两种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全面的实战训练,如记分练习、比赛等,以检验发球和发球抢攻的实效。进行这种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大胆运用自己已经学会的发球和抢攻技术。4、制定一些指标、数量。在发球或与抢攻结合练习时,还可以根据队员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些指标或数量要求。如:练习单个发球时,要求队员发球质量要高,命中率达80一90%。国家乒乓球队对发球与抢攻结合性技术要求多一些,我们要求运动员要带著实战观念练习发球及发球抢攻技术,不断提高抢攻的命中率和落点的准确性,逐渐加大抢攻的力量,提高发球抢攻的威力。综上所述,我国运动员现在的发球种类不如从前老一代运动员,好的发球技术也没有很好继承。相反,外国运动员倒学会不少我们的发球,而且有相当的质量。以高抛发球为例,现在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发得比我们好;反手发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鹭课件生字组
- Unit2SectionA1a-1d课件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快递行业物流配送管理办法
- 儿童花样跳绳动作教学详细方案
- 土地现状转让合同(标准版)
- 高中数学函数专题强化训练题库
- 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之第七单元租船问题和方案选择问题专项练习苏教版
- 六年级语文单元复习指导方案
- 网络调研委托合同
- 副高护理岗位职责与晋升指南
- 标准档案盒脊背(格式已设置好)
- 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考试资料)
- GB/T 21475-2008造船指示灯颜色
- 园林绿化工高级技师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安医大生殖医学课件04胚胎的培养
- 可下载打印的公司章程
- 关于推荐评审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意见报告
- Q∕GDW 10356-2020 三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
- 教研工作手册
- CINV化疗相关呕吐课件
- 应届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