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答案】1a2c3a【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仔细阅读文本第一、二段的基础上,将各选项表述同其对照,以发现错误。a项错误在于偷换因果,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产生的结果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郑雍,字公肃,襄邑人。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忤,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秩留。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邓润甫除翰林承旨,雍当制。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换为侍读学士。雍言:“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今中外咸谓朝廷姑以是塞言者,如此则邪正何由可辨,善恶何由可明?若每事必待言,是赏罚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道。”润甫仍为承旨。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从之。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朝廷重内轻外,选用牧伯,罕辍从班,以伐阅轻浅者充员,不复为来日虑。愿自今稍积资望,以渐试之。”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雍言:“此令一布,吏专料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哲宗悟,追止之。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不许。刑部谳囚,宰执论杀之,有司以为可生,不奉诏,得罪。雍言:“是固可罪,然究其用心,在于广好生之德耳,若遽以为罪,臣恐邻于嗜杀。今使有司欲杀而朝廷生之,犹恐仁恩德意不白于天下,而况反是者哉!”哲宗嘉纳,囚遂得生。元符元年,提举崇福宫,归,未至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 第一百一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转运使秩留 秩:官阶。b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 薄:轻微。c以伐阅轻浅者充员, 伐:惩罚。d哲宗嘉纳,囚遂得生 嘉:赞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b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c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d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雍任人唯贤。在兖州推官的任上,曾上表推荐韩琦,韩琦官至试秘阁校理;在邓润甫的任免上,他力排众议,使邓润甫得以担任翰林承旨一职。b郑雍凡事从大局出发。认为朝廷用人“重内轻外”,不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应该逐渐积累资质和威望;在救灾和清查户籍的问题上,主张把救灾放在首位。c郑雍忠直守正。在国家法令多有变更的情况下,他不违心地去迎合,静默自守;他坚决反对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弹劾侍御史贾易和中丞赵彦若。d郑雍为政有好生之德。在审理囚犯的时候,刑部与下属官吏产生分歧,刑部判定囚犯死罪。郑雍支持下属官吏,主张要弘扬好生之德,最后囚犯得以活下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2)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答案】4c5b6a7(1)如果不是先帝神明,疏远而不任用他,那么,他造成的损害,怎能说得尽呢!(远、所败坏、胜,每点1分,句意2分) (2)郑雍推辞说:“中丞因为我的言论而失去职位,而我自己却填补他的空缺,这不是用来让风俗淳厚的办法。”(以、厚、所以,每点1分,句意2分)【解析】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不难发现,c项对“伐”的解释不合语境。应解释为“功劳,功绩”。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文段的大意是:嘉王、岐王长大成人,还居住在宫中,郑雍献上四封规诫书,并且委婉劝导他们请求搬出皇宫住到诸王住宅。因此可这样标点: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曾上表推荐韩琦”的说法同文本不符。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远”是使动用法,疏远。“所败坏”,名词性短语,造成的损害。“胜”,尽,(说的)尽。第(2)句中的“以”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厚”,使动用法;“所以”表凭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郑雍,字公肃,是襄邑人。考取进士后,调任兖州推官。韩琦上表推荐郑雍的文章,朝廷征召郑雍任试秘阁校理、掌管太常礼院。英宗去世,郑雍主张宗室不当嫁娶,和当时的主张不一致,任峡州通判,掌管池州事物,后来又回到太常礼院,任职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年间,法令有所变更,士大夫们大多改变初衷来迎合新法,郑雍独自沉静默然不肯改变。之后改任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嘉王、岐王长大成人,还居住在宫中,郑雍献上四封规诫书,并且委婉劝导他们请求搬出皇宫住到诸王住宅。郑雍一共在王府七年,按照年资长短,凭转运使的官阶留在王府。宣仁皇后了解郑雍的贤能,待到临朝执政的时候,提拔郑雍为起居郎,进职中书舍人。邓润甫被授予翰林承旨,郑雍负责起草任命诏书,诏书没有草就,有五个向皇帝进言的大臣交互上奏章攻击邓润甫,(朝廷只好)更改任命邓润甫为侍读学士。郑雍说:“这两个职位都是天下的重要职位,鉴于邓润甫错误轻微,不应该撤销前面的任命;(如果)认为他是奸邪小人,就不应该留在皇帝身边。现在朝廷内外都说朝廷因为这个阻塞言路,像这样那么奸邪和端正从哪里可以区分,善良和邪恶从哪里可以明辨呢?如果每一件事情一定要人来挑毛病,这种赏罚的权利,是不得已才运用的,不是用来在天下人面前立信的方法。”邓润甫还是担任了翰林承旨。周穜请求把王安石的牌位立在神宗的庙宇里。郑雍说“王安石主持国政,对上不能完成朝廷的委任,如果不是先帝神明,疏远而不任用他,那么,他造成的恶劣影响,怎能说得尽呢!现在,周穜以一个小臣的身份妄加议论,希望皇帝治他的罪。”皇帝听从了郑雍的意见。郑雍出使契丹回来,调任右谏议大夫,说:“朝廷用人重内轻外,选用州郡的长官,很少从朝廷里派人,总是以功劳阅历轻浅的充数量,不再为将来打算。希望从现在起逐渐积累资质和威望,来逐渐的尝试着去做。”吴中发生大的饥荒,正在商议赈救抚恤,却因为那里的百姓习惯欺诳,命令所属官员挨家挨户检查清理(户籍?)。郑雍进言说:“这个命令一发布,官吏专门清查百姓而不去救灾,老百姓都被饿死。现在朝廷富足拥有天下,为什么要计较这小小的贪欲,而轻视了到处饿死的百姓呢?”哲宗醒悟,追令制止了错误的做法,侍御史贾易假装真情骗取名誉而自鸣得意,中丞赵彦若懦弱不能做好本职工作,郑雍一起弹劾了他们俩,(朝廷)于是罢免了贾易,贬降了赵彦若的官职,让郑雍担任中丞,郑雍推辞说“中丞因为我的话被免官,而我去担任这个空缺,不是风俗所提倡的事情”朝廷没有答应他。刑部审理囚犯,宰执判定杀掉囚犯,有官吏认为可以不杀,没有执行诏令,获罪。郑雍说:“这件事本应该判他(有司)的罪,然而推究他的用意,还在于弘扬好生之德,如果立即把这个做法作为他的罪状,我恐怕(天下人)会认为我们嗜杀成性,现在假使有司想要杀囚犯,而朝廷要使他活下来,还恐怕恩德仁义不大白于天下呢,何况反过来呢!”哲宗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囚犯于是得以活下来。元符元年,掌管崇福宫,回来,没有到家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在金日作三首(其一) 宇文虚中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注】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后因谋划南归而被杀。摧颓:蹉跎失时。抱朴:恪守质朴。胁肩:谄媚讨好的样子。8诗歌首联有“伤心”一语,“伤心”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9诗歌的第二、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案】8主要有频年流落之苦;异国为囚之愁;亡国思乡之痛;奸佞当道之恨;复国无望之憾。(5分)9第2联,用典,(1分)“南冠楚囚” “北雁”“上林”运用了晋侯、苏武的典故。(1分)委婉含蓄地(1分)表达了愁苦和思乡之情。第3联,对比,(1分)自己“抱朴”(恪守质朴)与奸佞的“胁肩”(谄媚)形成对比。(1分)突出(1分)表达了诗人高洁情操。【解析】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再筛选有关“伤心”的表现。诗的首联就有“频年流落易伤心”一句,颔联又有“终日囚军府”一语写作者的处境,还有“北雁何时到上林”一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颈联有“胁肩奔走尚腰金”一句表达对奸佞的痛恨,尾联有“莫邪利剑今安在”表达对复国无望的遗憾。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注意题干中“哪两种艺术手法”的提示。一是用“南冠”“北雁”的典故,二是将自己的“抱朴”和奸佞的“胁肩”作对比。答题时,既要指出所用的艺术手法,也要指出该种艺术手法的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用 “ , ”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 , 。”【答案】(1)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解析】试题分析:要答好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辨、受、缠、绡、曾等。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刻碑名手 聂鑫森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他长得高大魁梧,浓眉大眼,但面白无须。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那时他才三十来岁,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又过了些年,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现在恐怕是拆了花坛,再在原地重建了望江楼。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范玉成答应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字的大小、行距、结构,儿子是否都了然于心了?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儿子不做声了。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范玉成呵呵地笑了。“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篇重点对范玉成的手进行了描绘,小蒲扇一样,骨节突出,轻轻一握咔吧吧作响,主要表现他作为刻碑人的身份特征。b小说写范玉成尽管年已古稀,而且已退休多年,但仍愿意为儿子把关,目的是为下文纠正重修望江楼记碑文的情节做铺垫。c儿子范致远在小说中是个线索人物,所有重点情节都是由儿子引出,但儿子的性格却没有在小说中明确表现。d小说中华声市长这个人物虽没有出场却栩栩如生,其撰写的碑文“情文并茂”,可见其才华,转达对范玉成的敬意并改正错误,可见其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知错就改的工作作风。e小说娓娓道来,像讲述身边故事,详略处理得当,情节连贯顺畅,对儿子的工作程序通过范玉成的心理活动表现,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使情节发展自然。(2)简要分析小说中范玉成这一人物形象。(6分)(3)小说结尾处描写望江楼及周围风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中写范玉成纠正了碑文中时间的错误,但碑文的墨稿却无法由书法家修改,而是由范玉成补写,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答案】(1)ae(答e,3分;答a,2分;答b,1分)(2)范玉成是古城的年已古稀的刻碑名手。珍惜传统文化。文革时古楼遭破坏,他“泪水纵横”;雕刻技术娴熟,对儿子的工作程序了如指掌;一丝不苟。阅稿时从内容到墨迹都很详细;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发现碑文错误要求改正;性格耿直,若市长不改要退活。(写对3个要点即可)(3)渲染祥和、自然、和谐的气氛;烘托范玉成父子坦然舒畅的心情;突出主题,还原历史,才有和谐美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写对3个要点即可)(4)观点一:合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责任意识。把重修时间修改为1966年冬,符合历史事实,避免以讹传讹。华声市长决定一定要改,也尊重原作者。补写得和书法家分毫不差,体现范玉成雕刻技术高超,也能够给后人呈现一个完美的碑刻,得到了啧啧称赞。观点二:不合理。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不严密。虽然把时间修正是尊重历史,但书法家的墨迹已经无法重写,由范玉成模仿,这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即使模仿的分毫不差,也是对观赏者的欺骗。尽管情节上造成大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人物性格,但在表达主题上却缺少了严密性。范玉成是一个雕刻名手,是一个对历史有责任意识的人,他自己却要模仿字迹改书法家的墨迹,这似乎与人物身份不相吻合。(观点2分,每点理由2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对“目的”的表述不完整,c项“儿子的性格却没有在小说中明确表现”的表述错,d项“对劳动者的尊重”的表述片面。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小说对范玉成这个人所作的各种描写(如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等)以及其他相关描叙性文字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比如,从范玉成在文革时看见古楼遭破坏,他“泪水纵横”,可知他珍惜传统文化;从范玉成在阅稿时从内容到墨迹都很详细,可看出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他发现碑文错误要求改正,可看出他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等等。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往往应该根据这段结尾的内容从其对表现或深化小说主题、完整故事结构、增强故事吸引力、展现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段结尾写的是父子俩在临走之前登楼所见的情形,气氛优美而祥和,有利于表现范玉成父子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核物理学家,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后来,被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在私下,于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虽然,他自己一直坚决反对,但就凭这一点,也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之后的12月28日,又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用“轰六”飞机空投,进行了全当量氢弹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工作条件之艰苦却难以想象。1969年,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大型空爆热试验并行准备连着做。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就见他头冒冷汗,脸色发白,气喘吁吁。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第一次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对此,如何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丧失了我们的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五十年代,就要受核讹诈。但我们还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们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保持我们的威慑。”他说。于敏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正式的职业是科学研究。而学术研究的环境和学术氛围比较浓的是欧美和过去的苏联。他说,我虽然在国内是一流的,但没有出过国总是一种遗憾。如果年轻时能够出国进修或留学,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与其他两弹元勋一样,在过去数十年中,于敏的所有工作都不为人知,甚至他的亲人。直到60岁后,他相继获得多个国家科技奖项,一系列档案解密,公众才得以了解,这是设计了中国第一枚氢弹的人。 (有删改)相关链接:1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百度)2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时,氢弹原理的主要设计者于敏并不在现场,他依然很平静,他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节选自生活周刊第821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于敏在上大学时之所以由工学院转入理学院去学习理论物理,是因为受钱三强的影响, 更是因为看到了我国科学一片空白的现状。b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明显超过美、英、法等国。c于敏一直坚守在中国氢弹原理的领域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使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d于敏认为,我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避免受到核讹诈。e于敏在中国核事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2)于敏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那些成就?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3)材料中引用钱三强和彭桓武对于敏的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4)有人评价于敏“一个名字,荡涤人心”,你认为于敏具有哪些“荡涤人心”的品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案】(1)e3分,b2分,d1分(2)1955年,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经过长期的努力,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每点1分)(3)从侧面突出了于敏科学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具有开创性;结构上承接上文叙述于敏令人瞩目的成绩,印证朝永振一郎的评价“国土专家一号”,引出下文叙述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丰富文章内容,增加阅读兴趣;突出传记的真实性。(每点2分)(4)意志坚强,1969年连续做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实验;在热实验前,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谦逊淡泊,别人称他是“氢弹之父”时,他坚决反对;渴望发展,积极追求,期望到学术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比较浓的地方进修和留学;热爱祖国,严守秘密,为国家放弃出国的机会,保守国家的机密,隐姓埋名数十年。(每点2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已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说明不完整;a项表述与实际不符;c项强拉因果。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找准答题区间。此题要求筛选概括于敏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本第3自然段有“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第4自然段有“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第5自然段有钱三强的评语:“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还有“于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在“相关链接”中有“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只要根据这些材料归纳即可得出。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结合钱三强、彭恒武等人的身份和地位分析。一般来说,引用名人的言语可增强其权威性和真实性,可丰富文章内容,可突出传主成就,可侧面映衬人物品德等。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荡涤人心”一语,在文本中筛选传主突出的能震撼人心的优秀品格。答题时必须有骨有肉,有论有据。比如,根据他1969年连续做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实验,可归纳出他意志坚强的品格;根据传主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的事迹,可知他对工作的辛劳;等等。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两周以来,上证指数一路攻城拔寨, ,突破3500点大关。中石化以营销模块为突破口,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中国大型垄断行业首次 之举,具有里程碑意义。遭遇乞丐讨要,有人 ,有人略表心意,但都无可厚非。a突飞猛进 革故鼎新 若无其事 b高歌猛进 推陈出新 行若无事c高歌猛进 革故鼎新 行若无事 d突飞猛进 推陈出新 若无其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高歌猛进”意思是形容行进中情绪高涨,斗志昂扬。不能用于。“突飞猛进”指事业或学问或其他工作进展非常迅速。句借来形容上证指数,适合。“革故鼎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可用于。“推陈出新”意思是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现多指对旧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指受迫害),吸取其精华,创造新文化。不适于。“行若无事”意思是在紧急关头镇静如常;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适于。“若无其事”指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喜剧片鸟人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大奖,颁奖现场主创团队一直笼罩着欢乐的气氛。b1958年福建医生潘明继立下每年回乡义诊的家规,5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义诊,一直到2012年去世前的那个春节。c教育部将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今年起各级各类中小学将逐步建立健全校园足球社团定期参加区域性比赛。d四川和陕西人吃青波面,采用干拌的做法,撒上红色的辣椒油、酥香的肉丁,把三者混合在一起,相当诱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体中,a项的“团队笼罩”不搭配,主谓搭配不当。c项的“相当诱人”偷换主语。d项的“建立健全的机制”属于中心语残缺。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历史上的下南洋,通常是因为生活所迫,写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的论南洋事宜书说:“闽广人稠地稀,田园不足以耕,望海谋生者十居五六。” 。 。 。 , 。 ,岛东的文昌、琼海一带,几乎户户有华侨。自清代以来,海南人抛弃家园,背井离乡,纷下南洋 而在海南,形成规模和移民高潮的情形却要比广东和福建晚很多 在南洋的岛东人达200多万,可以和福建人、广东人、潮州人媲美而且又都是居住在海南岛东部的移民 所以从古至今,下南洋一直是广东、福建和海南这些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 专家研究表明,这些闯南洋的人群,基本上是早期从福建和广东沿海迁徙而来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既要认真体会横线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又要仔细分析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它们之中的指代性词语和关联词语,同时根据选项适当采取排谬法。题中,横线上文讲的是闽广人下海谋生的很多,中的代词“这些”在上文没有指代对象,所以不能排在首位,于是排除ad选项。比较bc,按时间顺序,应排在之前,于是得出答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春联也叫对联、门对,是悬挂或张贴在楹柱门户之上的联语。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成人形悬于门以辟邪,后来蜕化为在桃木上画神以庇门户。春联的另一个源头可能是春贴:古人立春时多写“宜春”的帖子,日后渐成习俗。桃木色红,汉人认为红色辟邪、吉利, 。特殊的是庙宇用黄纸,丧家守制用白纸。现在春节张贴春联, ,还想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答案】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春联用红纸书写除了为了辟邪、迎春、求吉外【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仔细揣摩各道横线的上下文,从中寻找答案的内容。第道横线,上文说对联,下文讲桃符,于是可知此处应填作为春联的第一个源头的桃符。第道横线,上文讲桃木的红色,所以此处应填春联用红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