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市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内蒙古巴市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内蒙古巴市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内蒙古巴市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内蒙古巴市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4月月考试卷高二历史试题试卷类型:a 说明: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 100分,第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卷和答题卡。第卷(选择题54分)一、选择题(36题1.5分=54分)1萨拉米岛丢失后,在几次收复无果后,雅典统治者下令不准人们提收回萨拉米岛,否则格杀勿论。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a、梭伦是雅典改革的最佳人选 b、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c、雅典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极点 d、雅典的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2.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如右图)。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这里的“两方”是指a地主、农民 b贵族、平民c平民、工商业奴隶主 d奴隶主、奴隶3梭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逊。”这里他反对的是 a贵族凭籍特权的专横与压榨 b“债务奴隶”被废除后的贪婪 c工商业者的财产富有与激进d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的现状 4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商鞅铜方升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5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6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8.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10.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魏书 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整顿吏治,实行傣禄制 b 移风易俗 c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 迁都洛阳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李悝变法12.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免役法1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挑战教会权威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否定信仰上帝14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1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16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a圣经高于一切 b上帝永恒 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d信仰得救17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a b c d18剑桥非洲史第五卷主编费林特曾断言说:“拿破仑对埃及的占领启动了北非现代化运动。”拿破仑在埃及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客观上具有这一作用的是a拉拢埃及上层人士 b建立后勤服务系统 c建立食品厂等工厂d迎回逃跑的帕夏19.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20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欧洲列强的干涉21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有识之士指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说明俄国有识之士强烈要求a改变现状,走向近代化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c进行资产阶级革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23.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敌对悄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24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的部分资金来自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赔款,铁矿石来自中国大冶铁矿。它投产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就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据此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日本政府大力发展近代企业 日本的钢铁行业已经出现垄断 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对外侵略和掠夺a b c d25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26.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2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28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29.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30.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d. 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31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得到清军的支持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2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33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引领思想启蒙 b实现富国强兵 c挽救民族危亡 d建立民主政治3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b.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35.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6.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卷 非选择题(共46分)二、材料题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 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材料五: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分)(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况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特征。(2分)(4)材料五中两幅图片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3分)42时人对王安石变法有褒有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三: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材料四:(王安石变法后)储积如丘山,屋尽溢不能容,又别置库增广之迨元丰间,年谷屡登,积粟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余财羡泽,至今蒙利。 神宗皇帝实录叙论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什么?从材料看,他认为变法招致 “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3)有人依据材料四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解读,请简要写出这两种解读,并指出这两种解读各自成立的理由(6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数量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2874200051937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三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有学者指出: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1分)(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此外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还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3分)(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44阅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