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 (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学情分析: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教学方法: 1、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教时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教学过程: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3、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2)个别同学朗读(3)全班齐读。4、让学生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5、学生质疑、讨论,疏通句子含义。6、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7、检查学习讨论效果、请举手的学生回答。估计学生答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本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估计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自由发言。估计学生答出: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8、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收集有关孟子或人才造就的名言警句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强化训练 教学难点:优美语句摘抄、鉴赏一、内容概括本文论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二、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通“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四、优美语句摘抄、鉴赏课后作业一、积累运用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管夷吾举于士 士: 4、百里奚举于市 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于: 是: 6、苦其心志 苦: 7、劳其筋骨 劳: 8、饿其体肤 饿: 9、空乏其身 空乏: 10、行拂乱其所为 拂: 11、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动: 忍: 12、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 13、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过: 1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 出: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2、翻译下列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名著1、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_”。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 _这部作品叫_ 。2、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代表作品是鲁滨孙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80字左右)。答案:课前作业二、战国 儒 三、略 四、略课后作业二、1、经常犯错 弄断2、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从这件事情之后,孟子就不再遗忘了。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4、孟母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现实事物的现象以物示人,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道理: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专心致志的学习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三、1、星期五、鲁宾逊、鲁宾逊漂流记2、鲁滨孙四次航海。第一次出海他几乎被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在孤岛中生活了二十八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学情分析(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郭(gu) 粟(s) 亲戚(qng qi)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对抗赛。规则: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1)第一轮: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两人分别翻译课文,相互质疑、解疑、扣分。(2)第二轮: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加点词的用法: 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8、学生留心听 规则9、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知识练习。并相互对照看,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 11、学生根据教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第三板块(思读)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教师最后明确:(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12、学生边读边思考,共同合作讨论、交流。并作出发言1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第四板块(悟读)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教师作结: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且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希望继续发扬。四人一组,学生实行分组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意见第五板块(作业)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行)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 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