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doc_第1页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doc_第2页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doc_第3页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doc_第4页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理念,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方法毋庸置疑确定活动单导学。学法:1“边读边思”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活动单的引领下,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中得到提高。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醉”。四、说教学过程一、背诗引词1. 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投影仪出示全词:过度: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二、读词,感受词韵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活动一,来读读这首词。预设: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阙呢!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师小结: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吧。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使孩子们在一次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词独有的韵律之美。三、品词,感悟词境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词也一样。透过这些文字,你能看到哪些画面呢?让我们进入活动二。交流“景”2.你看,词中藏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能用语言描绘出来吗?(老师提示:这片荷花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这小草长得怎样?这座茅草屋,豆田里的豆苗)3.我们一同合作来将这迷人的乡村风景描绘出来!(出示:一条玉带般弯弯曲曲的小溪潺潺地流过小村庄。小溪中,溪岸上,小溪的东边)交流“人”1.就在这迷人的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你看见了哪些人?他们又在哪儿干着什么呢?2.多么有趣、多么温馨的画面呀!谁能读好它的?3.这么多的景,这么多的人,都浓缩在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当中。拿起书,让我们连起来再来读读这首词。别忘记读出你眼前看到的景象。设计意图: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句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四、畅谈感受,聚焦“醉”字1这样的生活情景给您怎样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2. 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幕幕呀!词中就有一个字眼就在表达着我们的这种种感受。(醉)3. 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4.其实醉的何止是这对老夫妻呀,还有谁? (词人) 5.辛弃疾到底为何而醉,让我们看看活动单后面所附的资料,相信看了以后,同学们会对辛弃疾有更多的了解,对他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也有所了解,你就会理解这个爱国词人为何而醉。(生阅读资料,然后交流)预设:生: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直主张抗击金兵,可是遭到朝廷的排挤而贬职,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心中有些伤感,也有些担忧。师:是啊!诗人他忧国忧民,虽然遭受打击,但是心系国家和人民,见到眼前的情景,会想些什么呢?生: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要是没有战争,那里的人们也能过上安宁的生活,那该多好!师:你不仅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还读懂了诗人的心声,了不起!生:回到家里,诗人忍不住写下了这首词,一遍又一遍地吟唱,他陶醉在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里。此时此刻,老师也醉了。不仅被画面上温磐的农家生活所陶醉,而且为诗人巧妙的文笔所陶醉,更为你们精彩的发言陶醉。让我们也来吟唱吧。(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还要关注诗歌的文化底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通过“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再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 五、完成检测反馈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一写。情境一:茅屋前,那对略带醉意的老夫妻正亲热地聊着天。_情境二:小溪边,那可爱的小儿子_点评,完善。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