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教学重点】:实词、诵读。【教学安排】:两课时。【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课文和注释,借助背景知识梳理文意。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3回答下边的问题: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课导入新课。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则任选两章背诵。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二、学生简介论语,教师补充。三、孔子简介。四、解题。五、诵读第1段。1.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季氏将伐颛臾”: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见”():引见。“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以为东蒙主”: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社稷之臣”: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何以伐为”:照应本段起句。“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板书(略,见教材)2.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背诵;再领诵,然后检查背诵。诵读指导“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夫颛臾”后的停顿是提示性的。“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和“社稷之臣”三句并列说理由,课本“矣”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停顿要短一些,“臣也”后的逗号改句号,停顿长一些。“何以伐为”是本段主句,应突出地予以强调。六、诵读第2段:本段述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责备了冉有,并举出不当伐的三条理由。这是就事情本身说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政治主张作铺垫。1.注疏“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就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当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危而不持”三句: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差不多。这是对冉有的严厉批评。“虎兕”三句:虎兕在槛,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虎兕出槛必伤人,龟玉皆宝物,毁之可惜,以此喻季氏之将伐颛臾,颇有深意。板书(略,见教材)2.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检查背诵。诵读指导“子曰:求!”要读得恳切,停顿稍长,说明孔子已知冉有推卸责任,要进一步教育他。“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危而”三句,虽系设喻,但口气严厉。“且尔言过矣”,可以读得和缓一些,为进入本段高潮点作准备;“虎兕”三句是本段高潮点,口气更严厉。3.小结:本段先述冉求遁辞,再述夫子因势利导,指出“陈力就列”的原则,然后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严厉地批评了冉求的错误。七、布置作业。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段。2.说说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立场和观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连贯背诵第1、2段。二、诵读第3段。1.注疏要点。“冉有曰”: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甲利”。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君子疾夫”一句:这句话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指季氏夺取土地的野心);“而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指为了孙排忧),这种行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是孔子对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以下转入说理。板书(略,见教材) “丘也闻”: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有国有家者”: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寡”,指人民少。“贫”,指经济状况不好。“均”,各得其分。“安”,上下相安。参照下句“均无贫,和无寡”,这句中“寡”“贫”二字应颠倒位置才讲得通。这两句是孔子所“闻”。下面再作解释。“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因为季氏四分公室有其二,已是不均,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已是不安。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下文“季孙之忧”张本。“夫如是”:承上作进一步推论。“夫”,发议论的口气。“如是”,承上,亦即由治国的一般原则进而说到对“远人”的政策。“故远人”二句:“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颛臾为鲁之附庸,也包括在“远人”范围内,尽管地理位置还不算远。“文德”,指仁义礼乐的教化。全句的意思是,要使远人慕大国的“德化”而来,既来则应结之以恩惠,使其安存而不生异心。附附庸,是周初定名的。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不朝会),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要以国事附于大国,但不是大国之臣。颛臾是鲁的附庸,但季孙氏当权时已为鲁臣,所以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正因为颛臾已为鲁臣,听命于鲁侯,所以季孙想消灭它,据为己有。“今由与求也”:以上论述的都是一般性原则。由这句开始,再回到原来的议题上来。“也”作一顿,表示将有所责备。“远人不服而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邦分崩离析”:指鲁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包括国君与三桓之间的斗争、三桓与其他大夫之间的斗争,还有三桓及其家臣之间的斗争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是孔子的预见。有人说孔子见季氏家臣擅命,知其将为季氏之祸,且证之以阳虎囚季桓子一事按: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505年)。据此,则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必在此之前,但此前并无仲由、冉有为季氏家臣的记载。其实,从“邦分崩离”一句即可看出孔子作出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孔子对季孙氏的警告。.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重点是“孔子曰”一段,可以分层练习,而后进行连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细分与个性化服务的协同优化研究-洞察阐释
- 土壤清洁农业对茶园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洞察阐释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洞察阐释
- 云招聘平台发展趋势-洞察阐释
- 健康习惯培养与员工健康-洞察阐释
- 互联网直播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洞察阐释
- 儿童社会角色发展中的多元能力培养研究-洞察阐释
- 文化大数据在民族地区文化价值研究中的应用-洞察阐释
- GB/T 40425.2-2025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第2部分:充电连接装置
- 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的作用试题及答案
-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危险识别与应对
- 2024年管道燃气客服员(初级)技能鉴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专升本机构合同协议模板
- 置换合同模板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怎样申请公开物业前期合同
- 教务管理系统调研报告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英语口语复习-交际应答
- 毕业论文-绞肉机的设计
-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初试数学试题真题(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