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在遥感导论 PPT整理(共六章) 来源: 潘顺的日志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遥感(RemoteSensing) 广义: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系统(RemoteSensingSystem)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一、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类: 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100m10000m);航天遥感(150Km);航宇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0.38 可见光遥感:0.380.76 红外遥感:0.761000 微波遥感:1mm10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3)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4)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三、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具有宏观、综合的特点,可以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时相特性)-在很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能够进行重复成像,有利于动态监测 (3)信息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反映 -卫星轨道的确定性、影像分幅的同一性、同一系列传感器信息的兼容性 (4)经济性-与传统信息获取手段相比 (5)局限性-相对于整个电磁波谱段而言 四、遥感技术发展趋势1.遥感发展现状 (1)自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开创了从空间对地球观测的新时代,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后各国向空间发射了大量的对地观测卫星,目前还有20余颗尚在运行; (2)遥感平台方面 (3)传感器方面:伊克诺斯(IKONOS)卫星影像 (4)遥感信息处理方面 (5)遥感应用方面 2.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3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 3高(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辩率) 3个结合(大小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用 六、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举例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主要农作物的遥感估产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天气与海洋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等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遥感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遥感探测的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1.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2.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3.电磁波(ElectroMagneticSpectrum)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4.电磁波的特性 (1)电磁波是横波 (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光速波长频率) (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波动性: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因此具有波动性粒子性:它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组成的,电磁辐射的实质是光子微粒的有规律的运动。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6.遥感学常使用的电磁波分类名称和波长()范围 名称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 可见光0.38-0.76 近红外076-3.0 中红外30-6.0 远红外60-15.0 超远红外15-1000 微波1-1000 7.电磁辐射源(1)自然辐射源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近红外);大于6m的波长(热红外),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3-6m之间(中红外),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 (2)人工辐射源:雷达二、地物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反射、发射、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地物的这种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1.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1)地物的反射率、吸收率和透射率 对于某波段反射率高的地物,其吸收率就低,即为弱辐射体;反之,吸收率高的地物,其反射率就低。(2)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 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度(3)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2.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1)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2)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3)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辐射通量密度: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地物的发射率发射率(Emissivity):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它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greybody):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发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5)地物发射光谱曲线温度一定时,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见图2.15各类岩浆岩的发射率 (6)亮度温度三、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1)大气吸收大气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大气成分:N2、O2、O3、CO2、H2O、烟、尘埃、雾、小水滴、气溶胶。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或完全不能通过大气。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缺失带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2)大气散射 大气中的粒子与细小微粒如烟、尘埃、雾霾、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对大气具有散射作用。散射的作用使在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减弱,增加了向其他各个方向的辐射。我们把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称为散射。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向各个方向散开。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瑞利散射(分子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大气颗粒对可见光,距离地面9-10km,电磁波长小于1um)-天为什么是蓝的?日出日落时天空是橙红色?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米氏散射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云雾对红外的散射、潮湿天气;距地面05km,电磁波长集中在0.7615um) 非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云雾中水滴粒子的直径与可见光相比;云为什么是白色的? 大气散射作用与波长的关系: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米氏散射发生在近紫外红外波段,但在红外波段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 在微波波段,由于微波波长远大于云层中水滴的直径,因而属于瑞利散射类型;此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散射强度相对很弱,透射能力很强,故微波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3)大气的折射与反射大气的折射率与大气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因而,电磁波(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轨迹是一条曲线(P31,F2.17)。大气折射只是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并不改变太阳辐射的强度。 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并与云量密切相关。(4)大气窗口 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P32) v0.31.3紫外近红外 v1.51.8和2.03.5近中红外 v3.55.5中红外 v814远红外 v0.82.5c微波 四、遥感的三种模式(1)可见光/近红外遥感 (2)热红外遥感 (3)雷达遥感 第三章遥感图像的获取一、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1.遥感卫星 轨道倾角轨道形状:椭圆型轨道高度卫星离地面的平均距离。低轨卫星:150200KM,寿命13周, 举例:多数是军事卫星 中轨卫星:3001500KM,寿命1年以上, 举例: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 高轨卫星:35800KM,寿命很长, 举例:通信卫星;GPS卫星:22000KM 近极轨卫星与赤道卫星近极轨卫星:约等于90,对地球覆盖范围广。如陆地资源卫星。赤道卫星:=0或180时,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 举例: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卫星。 太阳同步卫星卫星与太阳同步,光照角保持不变化。卫星轨道上每一点的平均太阳时保持不变。(相同的纬度,所有点具有相同的太阳时)LANDSAT:经过赤道9:45AM,北京:10:00AM左右。 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始终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同一地区。举例:某些气象卫星、电视转播卫星。3.陆地卫星系列美国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 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05公里 倾角:98.22 运行周期:98.9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9:45分 扫描带宽度:185公里 重复周期:16天卫星绕行:233圈 法国资源卫星系列SPOT 轨道高度:约830公里 卫星覆盖周期:26天 扫描宽度:60(60)公里 最高空间分辨率:全色波段-2.5米;多光谱波段-10米 优势特征: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具有倾斜(侧视)能力,可以获取相邻轨道的地表信息,使重叠率达到60,构成“立体像对”。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1999.10.14,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重访周期:26天,设计寿命:2年。 轨道:太阳同步近极地轨道。H:778km 最高空间分辨率:19.5m 高分辨率商业卫星系列IKONOS&QuickbridQuickbrid卫星 空间分辨率:全色0.62米 多光谱2.7米 全景成像面积:16.516.5平方公里 IKONOS卫星 空间分辨率:全色1米 多光谱4米(蓝、绿、红、近红外) 全景成像面积:1111平方公里 二、摄影成像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较多用于航空遥感探测。 (光学镜头、感光胶片)航空摄影机彩色红外照相机1.摄影成像分类按记录方式分:传统摄影成像: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成像: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的影像。 按探测波长分:紫外摄影、可见光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特点:1)历史悠久、较为完善、使用广泛。 2)信息量大、分辨率高 3)受到感光剂的限制,感光范围0.291.10微米,而且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工作。 4)瞬间成像,属于中心投影。 5)分为模拟影像和数字影像两类。 一般遥感中应用最多的是航空摄影机和多光谱摄影机。2.摄影机(1)分幅式摄影机 (2)全景式摄影机 (3)多光谱摄影机 (4)数码摄影机 3.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 (1)投影 (2)比例尺 (3)像点位移 (1)航空像片属于中心投影 垂直投影:物体影像是通过相互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比例尺一致、与投影距离无关)。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一平面(投影平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2)像片的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3)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起伏,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三、扫描成像1.含义: 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2.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3.成像方式: 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1)光学机械扫描仪 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光学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描。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几种光机扫描一仪多光谱扫描仪(MSS) 专题制图仪TM (2)固体自扫描成像(推帚式扫描仪) 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采用线列(或面阵)探测器CCD作为敏感元件,线列探测器在垂直于飞行方向排列。 (3)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高光谱成像光谱仪) 成像光谱仪: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特点:图像由多达数百个波段的非常窄的连续的光谱波段组成(200个以上波段数据)。图像中的每一像元均得到连续的反射率曲线。 四、遥感图像的特征遥感解译目标: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图像的几何特征(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物理特征(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图像的时间特征(时间分辩率)1.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辩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遥感最大成图比例尺TM图像(30米分辨率):1:10万 ETM(15米分辨率):1:5万 SPOT5(5米分辨率):1:2.5万 SPOT5(2.5米分辨率):1:1万 IKONOS(4米分辨率):1:2.5万 IKONOS(1米分辨率):1:3000 Quickbird(2.44米分辨率):1:1万 Quickbird(0.61米分辨率)1:2000 2.遥感图像的波谱分辨率传感器所用的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3.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表示。4、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时间分辨率对动态监测很重要。第四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第一节航空摄影像片判读一、目标地物的特征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色调、颜色和阴影。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形状、纹理、大小、图形等。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包括目标地物分布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二、像片的种类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黑白红外像片彩色像片彩红外像片多波段摄影像片三、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特点绝大部分为大中比例尺像片,各种人造地物的形状特征与图型结构清晰可辨; 绝大部分采用中心投影,可以看到地物的顶部轮廓。四、遥感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够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1)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物间的内在联系。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五、目视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使用的直接判读标志有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 对比分析法:同类地物对比分析、空间对比分析、时相动态对比法。 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复合,根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 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 六、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3、室内详细判 统筹规划、分区判度,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4、野外验证与补判 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 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第二节遥感制图一、遥感影像地图1、遥感影像地图的特点 丰富的信息量直观形象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现势性强2、遥感影像地图的发展趋势 电子影像地图多媒体影像地图立体全息影像地图二、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地图制作和成果表现的技术方法。1、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选取合适时相、恰当波段与指定地区的遥感图像。对航空像片与影像胶片需要数字化。2、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底图数字化前的准备工作:图面质量检查:地图变形情况、图面的清晰程度;按类别进行分要素标描,以免漏掉要素。多幅相邻底图内容检查:成图时相、内容等;图面要素分类编码。底图数字化。3、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几何纠正应尽量选取永久性地物;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影像噪音。4、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遥感影像镶嵌原则镶嵌的影像投影相同、比例尺相同,有足够的重叠区域;图像的时相保持一致多幅图像镶嵌时,以中间一幅为准进行几何拼接和灰度平衡;有必要时应进行局部区域二次几何纠正和灰度调整;镶嵌后的影像应是一幅信息完整、比例尺统一和灰度一致的图像。地理基础底图拼接利用GIS提供的拼接功能进行。 5、地理基础底图与遥感影像复合将同一区域的图像与图型准确套合,目的是提高遥感影像地图的定位精度与解译效果。6、符号注记图层生成注记是对地物属性的补充说明,可以提高影像地图的易读性。7、影像地图图面配置影像地图:放在图的中心区域;添加影像标题:常放在影像图上方或左侧;配置图例:放在地图中的右侧或下部;配置参考图:放在图的四周任意位置;放置比例尺:放在影像图下部右侧;配置指北箭头:放在影像右侧;图幅边框生成;配置结果可单独保存在一个数据图层中。8、遥感影像地图制作与印刷 数字图像与数据底图、符号注记图层、图面配置数字图层精确配准。最大误差不得大于1个像元。 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喷墨打印机、热转移打印机、色升华打印机、彩色喷墨绘图仪、洗印制作遥感影像图等。第五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一、遥感数字图像1.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由被称作像素的小块区域组成的二维矩阵。将物理图像行列划分后,每个小块区域称为像素(pixel)。 每个像素包括两个属性:位置和灰度。2.数字化:将连续的图像变化,作等间距的抽样和量化。通常是以像元的亮度值表示。数字量和模拟量的本质区别:连续变量,离散变量。3.数字图像的表示:矩阵函数对于单色即灰度图像而言,每个像素的亮度用一个字节来表示,通常数值范围在0到255之间,即可用一个字节来表示,0表示黑、255表示白,而其它表示灰度级别。 4.数字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5.直方图的作用:直观地了解图像的亮度值分布范围、峰值的位置、均值以及亮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直方图的曲线可以反映图像的质量差异。6.正态分布:反差适中,亮度分布均匀,层次丰富,图像质量高。7.偏态分布:图像偏亮或偏暗,层次少,质量较差。二、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目的:改变图像的表现形式和影像特征,使目标物更加突出易辨。(一)对比度变换将图像中过于集中的像元分布区域(亮度值分布范围)拉开扩展,扩大图像反差的对比度,增强图像表现的层次性。方法: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二)彩色变换把数字图像组合转换成彩色图形,或者把各种增强或分类图像组合叠加,以彩色图像显示出来。(彩色的视觉分辨能力比黑白高)方法:假彩色密度分割;彩色合成1、单波段彩色变换(假彩色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叫密度分割。2、多波段色彩变换(Band3、4、5) 概念:利用计算机将同一地区不同波段的图像存放在不同通道的存储器中,并依照彩色合成原理,分别对各通道的图像进行单基色变换,在彩色屏幕上进行叠置,从而构成彩色合成图像。合成方案:真彩色合成、假彩色合成。标准假彩色合成:TM4(红)TM3(绿)TM2(蓝) 真彩色合成:TM3(红)TM2(绿)TM1(蓝) (1)颜色三要素明度(Lightness,强度,Intensity):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与物体的反射率有关) 物体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白比灰,黄比红色调(Hue):指色彩的差异。(与视觉接收到的波长有关) 饱和度(Saturation):指色彩纯洁的程度。(与色光中是否混有白光以及白光占有的比例) (2)三原色与彩色合成原理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它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实验证明,红、绿、蓝三种颜色是最优的三原色。加色法原理:采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为基色,按比例混合叠加产生其它色彩的方法。1/3蓝1/3绿1/3红1白 (三)邻域变换基本思想:在对图像的每一像元进行处理时,不仅仅考虑被处理像元,而且要考虑到其周围各个像元对被处理像元的影响,这就是邻域处理。空间滤波:以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通过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取邻域处理方法进行的图像增强方法。1、平滑-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值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用平滑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亮点。 均值平滑:取平均值来代替该像元值亮度值。中值滤波: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亮度值2、锐化突出图像的边缘、线性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四)图像间运算1.概念: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 2.原理:地物不同波段/不同时段的光谱差异。 3.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4.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5.应用实例 (1)植被指数的计算。 近红外波段/红波段,(近红外-红)/(近红外+红) (2)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三、遥感数字图像的校正(一)辐射校正1、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2、影响辐射畸变的因素 传感器本身的影响:导致图像不均匀,产生条纹和噪音。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地形起伏太阳高度角3、大气校正的原理与方法 (1)大气会引起太阳光的吸收、散射,也会引起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及散射光的吸收散射,消除并校正这些影响的处理过程,即为大气纠正。 (2)校正方法: 最小值去除法基本思路: 每幅图像上都有辐射亮度或反射亮度为0的地区,而事实上并不等于0,说明亮度最小值必定是这一地区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度值。 程辐射度主要来自米氏散射,其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到红外波段可能接近于零。校正方法: 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利用地面实况数据的回归分析方法基本思路: 将各类地物(在可见光波段亮度特征从黑到白)同一像元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的亮度值为纵横坐标,建立回归方程,其截距即为各个波段应减去的亮度值。(二)几何校正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几何畸变是平移、缩放、旋转、偏扭、弯曲等作用的结果。1、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a.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b.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c.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距星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d.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e.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2、几何畸变校正基本思路:把存在几何畸变的图像,纠正成符合某种地图投影的图像,且要找到新图像中每一像元的亮度值。基本步骤:(1)计算校正后每一点所对应原图中的位置(像元空间位置变换); (2)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像元灰度值的内插)。 具体方法:在图像和对应的地形图上找一些典型的地物目标作为控制点。控制点要均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拔牙后健康宣教
- 便秘护理健康宣教
-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 工程质保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宿州市五年级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竞业协议书 补偿标准
- 外科手术呼吸训练教案
- 2025版白内障症状辨析及护理知识分享
- 小学阶段写景方法
- 公司新员工汇报
- 湾汇云中心公馆500㎡超豪宅方案
-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踏勘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个人电动汽车购买协议
- 无人机测绘课件
- 学堂在线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 章节测试答案
- 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2)PPT
- Opera、绿云、西软、中软酒店管理系统对比分析
-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 蔬菜捆扎机机械部分的设计说明书
- 钢的碳当量公式及其在焊接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