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课件_第1页
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课件_第2页
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课件_第3页
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课件_第4页
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国华2013年10月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 一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理论二 新型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构建三 新型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实践探索 主要内容 壹 新型城镇化与交通 1 新型城镇化2 新型理论 1 城镇化 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第二 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第二 第二 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 第三 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 第四 城市文明和意识等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2 新型城镇化 指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推动城市现代化 城市集群化 城市生态化 农村城镇化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科学发展 集约高效 功能完善 环境友好 社会和谐 个性鲜明 城乡一体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1 1 1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1 1新型城镇化与交通 交通与土地 一体化 TOD 公交都市 陷于鸡与蛋的纠结 产业是城镇化的源泉 没有产业就没有城镇化 产业规划难 但可探究规律 把握趋势 产业与交通间关系 需追根溯源 掌握规律 探索大道 1 1 1新型城镇化下综合交通规划的思考 1 1新型城镇化与交通 1 2 1理论模型 1 2交通 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 1 杜能农业区位论 19世纪初 获得最大地租 农作物经营根本目的是利润 运输距离大小决定农业耕种形态空间分布 利润的大小取决于运费 运费取决于距离 新经济地理学 以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 应用D S模型与冰山成本相结合 来解释产业空间集聚 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之间的互动机制 1 2 2新理论模型 1 2交通 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 经济地理学与规划实践的解读 1 2 3理论思考 1 2交通 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 理论转变实践 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 要素协同模型 1 2 4新型交通模型 1 2交通 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 贰 新型技术体系构建 1 传统技术路线的检讨2 新型技术体系重构 2 1 1城市总体规划技术要求剖析 2 1传统技术路线检讨 传统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对交通 产业 空间的互动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编制 以支撑空间结构 衔接对外交通为目标新形势下 在交通 产业 空间三要素互动统筹下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已成为必须 2 1 2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特征剖析 2 1传统技术路线检讨 方向与方法 常规城市交通规划技术流程与快速城镇化要求的关系解构 2 1 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技术流程检讨 2 1传统技术路线检讨 2 2体系重构与技术流程 2 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 新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技术流程 2 2 1体系重构与基础研究 2 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 2 2 2体系重构与要素协同 2 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 2 2 3体系重构与骨干网络 2 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 叁 新型体系实践探讨 1 基础研究2 动态规划 3 2 1铁路时代 3 1基础研究 铁路时代49年1 5平方公里 7千人口的株洲镇 1951年撤镇建市 一五 国家8个重点项目 硬质合金厂 南方动力机械厂 电厂 洗煤厂 依托铁路专用线而建 城市呈现各片区独立发展 板块式 布局 二五 建成中南最大铁路枢纽 安排冶炼 化工 电力机车 车辆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 一五 时期规划人口6 10万人 22平方公里 1962年第二次总规修编规划人口24 48 33 97万人 40平方公里 1 1他山之石 火车拖来的城市 产业 交通与空间的协同之路 高速公路时代市场经济初期 服装批发 医药食品等新兴民企 依托铁路枢纽发展 随着京珠 沪昆高速投入使用 商贸业快速发展与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之一 芦淞市场成为城市的一大品牌 河西新区实现超常规发展 形成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 建成以新材料为主导的天台工业区和以生物医药 光机电一体化研发生产为主的栗雨工业区 城市跨江向西发展 初现 一江两岸双中心 格局 2010年城市规模达到104 5万人 105平方公里 1 2他山之石 火车拖来的城市 产业 交通与空间的协同之路 3 1 2高速公路时代 3 1基础研究 航空高铁主导下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时代借助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四大新城 云龙 区域旅游服务和金融创新服务武广 长株潭第二CBD 创业型商务航空城 民用航空产业基地职教城 区域性职教服务基地一体化融城目标得以实现 城市功能向综合性发展 规划2030年城市规模达到280万人 260平方公里 1 3他山之石 火车拖来的城市 产业 交通与空间的协同之路 3 1 3高速交通时代 3 1基础研究 3 2 2交通 产业 空间统筹的顶层设计 3 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 综合考虑地方发展的需求和重大交通设施的引导作用 确定城市空间布局 4 统筹下三要素优化调整 一主四副河东老城 河西新区跨江联合形成主中心 依托株洲西站 七斗冲枢纽打造高新副城 罗塘副城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最终形成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调整方案 3 2 3轨道交通主导城市结构 3 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 2 由道路主导转向轨道主导 依托轨道引导城市空间廊道型增长 由道路均质蔓延转向轨道引导 城市廊道式扩展围绕轨道站点高密度开发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以 轨道 慢行 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导出行模式 3 2 2轨道交通主导城市结构 3 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 网络结构 规划形成 十字骨架为主 环形联络为辅 的城市轨道走廊网络 支持与强化 一主四副 的城市空间结构 3 轨道交通 主导城市发展规划原则 网络体系合理 分工明确双层体系 城际轨道 城市轨道枢纽布局与重点地区吻合衔接对外枢纽 提高转换效率 3 2 3骨干交通 城市层面 1 演化规律 道路主导的城市扩展模式是产生当前交通问题的根源 3 2规划实践与技术体系 解放前株洲主要围绕湘江码头发展 解放后国营大厂相继落户株洲 京广铁路与浙赣铁路建成 修建了建设路 新华路等主要道路 株洲受铁路和城市道路引导 在湘江东岸开始向周边扩张 但各片区呈独立发展 板块式 布局特征 交通干道的建设 进一步推动株洲河东片区的发展 车站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明显 株洲大桥通车 直接带动了湘江西岸的发展 城市沿主要道路发展特征明显 3 2 4快速路网支撑空间拓展 3 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 网络结构 顺应空间格局 构建 环形 射线 的快速路组织模式 强化环路的开放性与延伸性 形成 南北主通道 东西联络线 的快速路格局 2 推荐方案规划原则 支撑空间结构 组团边缘布局衔接区域枢纽 保障高效集散对接区域路网 内外交通快捷衔接产业布局 客货运输有序 3 2 5客运枢纽组织城市功能 3 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 枢纽体系都市区级 市级和区级共三级构成 30个枢纽 客运枢纽 契合中心规划原则 构建枢纽体系 分级分片组织建设模式转变 中心枢纽集聚便捷换乘 效率为先 3 2 6货运枢纽引领产业布局 3 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 枢纽网络 构建枢纽型 区域性 地区性三级枢纽体系 布局七大物流园区 按照 分级集散 的模式组织货运交通集散 依托快速路环构建城市货运保护环 货运枢纽 支撑产业集聚规划原则 协调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