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7吟诵讲座定稿.doc_第1页
20130707吟诵讲座定稿.doc_第2页
20130707吟诵讲座定稿.doc_第3页
20130707吟诵讲座定稿.doc_第4页
20130707吟诵讲座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近中华吟诵 继承传统雅音主讲人: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 周黎霞一、什么是吟诵(一)吟诵的定义吟诵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究竟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二)“吟”和“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吟”和“诵”的相同点:“吟”和“诵”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都是表现出一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吟”和“诵”都按一定的强调进行,行腔使调时又都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吟”和“诵”的不同点:“吟”重音乐的节奏;“诵”重语言的节奏。“吟”时旋律往往鲜明,比“诵”悦耳动听;“诵”时旋律一般不太鲜明,比“吟”表意明晰。“吟”时声音拉得较长,听起来好像唱歌;“诵”时声音相对较短,听起来不像歌唱。“吟”腔比较复杂,故学起来难些;“诵”腔比较简单,故学起来易些。举例:清明,西方的朗诵、古代的诵、吟,体验三者区别。二、吟诵的价值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手段。吟诵可以恢复诗乐传统,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或可使当代中国人活得更有信仰、更有价值、更有幸福感。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吟诵也是健身手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三、吟诵的历史了解了什么是吟诵,我们再来说说吟诵的历史。共分四块:古代吟诵、20世纪上半叶的吟诵、建国以来的吟诵与海外诗文吟诵。(一)古代吟诵诗歌从它在原始社会里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被先民们吟唱了;周代,诗歌吟诵是当时的大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先秦时代,国人喜尚吟诵诗文已形成传统;汉魏六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声律论的兴起,吟诵之学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唐代,近体诗产生,诗歌吟诵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宋元明清时代,吟诵的理论研究大为加强,吟诵之学更进一步发扬广大。(二)20世纪上半叶的吟诵“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吟诵被冷落,上世纪20年代起,不少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为继承吟诵传统作出种种努力。1920年太仓的唐文治先生办无锡国专,大力提倡吟诵。20年代常州的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两次录唱片。1946年北大中文系召开“吟诵与教育”研讨会,帮助台湾推行国语和国学。(三)建国以来的吟诵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文革以前很多著名学者撰文提倡吟诵。80年代学者聚会常有吟诵,亦有演出、研究,许多领导和学者提倡吟诵,但未能推广。80年代起,陈炳铮、劳在鸣等人专力做新吟诵。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华钟彦、王恩保、秦德祥、李西安等人专力搜集吟诵、研究。90年代末基本停止。1995年,茆家培主编中国古诗词吟诵曲选出版。1997年,陈少松著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出版。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海外汉诗文吟诵日本吟诗社众多,社员据说有数百万。有吟诵谱传世。上世纪经常来我国交流。已进入卡拉OK。韩国吟诵也在传承。台湾吟诵之风盛行,吟诵此幼儿园开始进入教育体系。大学普遍有此课程。古典文化学者多会吟诵。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华人吟诵之风尚在,多为闽语系统。欧美国家华人吟诵传统未绝,而且向当地传播。四、太仓吟诵名家1.唐文治近代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18651954)早年出使日本时,曾从桐城派巨子吴汝纶那里学得吟诵古文之法,自20年代起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期间,十分重视古诗文的吟诵。提出“熟读精审、循序渐进、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十六字读书法,并在吴汝纶传授的吟文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即出名的“唐调”,时人争相效法。1934年、1948年唐文治两次录唱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唐文治先生前后主持无锡国专长达3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学专门人才,他们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著名的学者,唐调通过他们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2.季位东(看照片简介)3. 太仓市“唐调”的申遗“唐调”于2012年5月被批准为太仓市非遗代表作项目,太仓市诗词协会为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批准为苏州市非遗代表项目,定名为“苏州吟诵(唐调)”,太仓诗词协会和苏州诗词协会并列为保护单位。五、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多调回环、反复模进;情通古人、自成曲调;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一)什么叫“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长仄短”是指吟诵格律体诗文的时候,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加上平声的韵脚也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变化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 其节奏与现代的朗诵有着明显的差异。附带说明几点: (1)一、三、五等非节奏点上的字不长,即使是平声也不长。 (2)仄声韵脚可以拖长,这是在词曲的吟诵里是这样。 (3)仄声的非韵脚的尾字不能拖长。 (4)长短是相对而言的,其实近体诗词的吟诵本来就是比较慢的,只是相对而言,二四六的平声更长而已。 (5)平长仄短的规则不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的,只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效。有时吟诵者会根据文意情绪做一点微调,比如有的该长的字并没有那么长,该短的字却比较长等,但是这种情况必须是个别的,如果成规模地破坏平长仄短的规则,就不能再视为是吟诵了。(6)近体诗、词、曲的吟诵是肯定遵循平长仄短原则的,但是格律体的文,比如骈文、律赋等的吟诵,就不一定遵循这个原则。原因是,有些格律体的文赋,尤其是长的文赋,其吟诵之法和古体诗文是一样的。实际上,大部分文赋的吟诵都是和古体诗文一样,不遵循平长仄短原则的 。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依字行腔”是指按照字音的声调来决定旋律曲调,不能“倒字”。所谓“倒字”,就是听起来这个字的声调与它本来应该的声调不一致了。吟诵,严格说起来,是不能倒字的。 (二)多调回环、反复模进 平长仄短是格律体诗文的一个吟诵规则,那么非格律体(古体)诗文的吟诵有什么规则呢?这就是多调回环。这是我们考察现有的吟诵资料时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则。 古体诗、散体赋、古文的吟诵,基本上都不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几个高低不同的曲调,循环往复来使用。调最少的情况,只有两个调,一般三个调的居多,也有四五个调的,但是没有更复杂的了。这几个曲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定都是同一个旋律发展起来的。在音乐学上,主题(主旋律)发展的手法有重复、变奏、展开、对比、再现五种。古体诗文吟诵的主旋律的发展,以展开手法中的“模进”居多,即在不同的高度上重复或基本重复原来的旋律线。其次是变奏。当然多调回环本身就是再现的手法。举例分析。 朱家溍先生曾化用昆曲玉簪记的“琴调”一折中潘必正、陈妙常唱的两支琴曲的曲调,来吟诵九歌湘夫人。3 2 3 2 1 | 2 0 | 6 5 6 0 |1 6 6 5 4 2 | 5 0 | 1 1 2 |帝 子 降 兮 北 渚, 目 眇 眇 兮 愁 予。3 2 1 2 | 2 0 | 6 5 6 0 |1 6 6 5 4 2 | 5 0 | 1 1 2 |嫋 嫋 兮 秋 风,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这就是由两个曲调构成的吟诵调。两个曲调之间的关系是模进,后一个曲调是前一个曲调向下纯五度的模进。整首诗20句,两个曲调组合为一句,就这样反复20遍。其中也会根据词的变化略做调整,比如“嫋嫋兮”、“木叶下”因为与第一句的字数不同,所以曲调有一点变化。叶嘉莹先生的古体诗吟诵调是这样的:3 3 5 3 2 3 3 2 3 | 3 3 5 3 2 3 2 1 . 7 |人生 不 相 见, 动 如 参 与 商。6 6 1 6 5 6 6 5 6. 6 | 2 3 5 7 6 7 6 5 |今夕 复 何 夕,(我) 共 此 灯 烛 光。3 3 5 3 2 3 3 2 3 | 3 3 5 3 2 3 2 1 . 7 |少壮 能 几 时, 鬓 发 各 已 苍。6 6 1 6 5 6 6 5 6 | 2 3 7 6 7 6 5 |访旧 半 为 鬼, 惊 呼 热 衷 肠。3 3 5 6 6 5 6 | 2 3 5 7 6 7 6 5 |岂 知 二 十 载, 重 上 君 子 堂。 这就是一个由三个曲调构成的吟诵调。上调 3 3 5 3 2 3 3 2 3 | 3 3 5 3 2 3 2 1 . 7 | 与中调 6 6 1 6 5 6 6 5 6 | 2 3 7 6 7 6 5 | 也是纯五度的关系,也是一个不严格的模进。下调只有一半3 3 5 6 6 5 6 |与中调是纯四度关系的模进,后一半与中调是一样的。杜甫的这首赠卫八处士一共12句,就是由这三个调反复回环而完成的。叶先生用这个吟诵调吟诵所有的五言古体诗。钱绍武先生吟诵的曹操的短歌行:5 5 3 i i | 6 6 i 5 5 |对酒 当 歌, 人生 几 何?5 i 5 2 2 | 3 5 3 1 1 |譬如 朝 露, 去日 苦 多。6 6 2 2 | 2 5 3 5 5 |慨 当 以 慷, 忧思 难 忘。5 5 3 i 6 i 6 6 | 6 6 i 5 5 |何以 解 忧? 唯有 杜 康。2 2 1 2 2 | 3 3 5 1 1 |青青 子 衿, 悠悠 我 心。6 6 2 2 | 2 5 3 5 5 |但 为 君 故, 沉吟 至 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由四个曲调构成的吟诵调,相互之间也是四度、五度的关系,但是不是模进,而是变奏。整首诗16句,就是由这四个调反复而成。其中也有一些变化,比如“何以解忧”一句,根据词意,放慢速度而且拖长。钱先生也用这个曲调吟诵别的四言诗。以上就是古体诗文吟诵的曲调方面的基本情况。还要附加说明:(1)几个曲调在音高上构成上、中、下等几个层次。(2)这几个曲调并不是依次使用的,而是根据诗文的内容,充分调动组合来使用,以彰显诗思文气。比如,如果是上、中、下三个曲调,那么“下下中下中中下中上”这样的一个组合方式,就起到了一个逐步推进,异峰突起的效果。在古体诗文的吟诵中,每一句使用哪个调,是最重要的事情,吟诵者对诗文的理解,就体现在这里。(3)在每个调的内部,还是会根据内容做一些微调。有的时候是字数有变,因而调整。有的时候是根据字音声调做些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多。古体诗文的吟诵不太管是否“倒字”的问题。我的主张还是要在这方面多注意,多做些调整。当然这是后话,姑且不论。有的时候是根据感情情绪,做些调整,这种情况比较多。这样一来,曲调变化就丰富了。吟诵不同的篇目,也会做曲调调整。比如钱绍武先生在吟诵桓温枯树赋的时候,其基本曲调就调整为:2 2 1 2 2 | 2 5 3 5 5 |昔我 种 柳, 依依 汉 南。5 i i 6 | 6 6 i 5 5 |今 日 摇 落, 凄怆 江 潭。5 i 5 2 2 | 2 3 5 1 1 | 6 i 6 6 |树犹 如 此, 人何 以 堪?“今日摇落”改为了下滑音,“人何以堪”改成了上升音程,都非常符合词意,也增强了艺术效果。 (4)在几个基本调之间,有时也会有过渡性的、连接性的乐句。另外自由延伸和即兴发挥的情况也很多。优秀的古体诗文吟诵,这种调内的微调和调外的变化会非常丰富,令人有纷至沓来、奥妙无穷之感。在这方面,尤其要提出“唐调”的吟诵群体。“唐调”是唐文治先生在桐城派吟诵的基础上创作的吟诵调,他的上海交大的学生、无锡国专的学生很多人都学习这种吟诵调,并继续传给下一代学生。唐文治先生的“唐调”基本调很简单,就是5555565,22223216两个调,尾腔也只有615一种,但是其中两调之间勾连跳跃,变幻莫测,使得唐先生的吟诵也如神龙出没,悠游自如。到了他的弟子及其再传那里,“唐调”更加丰富起来,不仅多了高调,延长了尾腔,而且还出现了多种变奏。(三)情通古人、自成曲调 吟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很适合汉语、汉文化的学习方法,所以千百年来在私塾官学中代代相传。吟诵不仅好学好记,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老师教了一个基本调,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发展变化。老师只对其中关键点的对错加以控制,其他的都任凭学生自由发展,这是一种鼓励个性理解的教育方法。吟诵需要反复涵咏。在不断吟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自己认为吟诵的不好的地方,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作品的理解过程。直到终于感到理解了作者的心境,理解了诗文的意境,自己满意了,方为乐成。吟诵者在掌握了基本调之后,会有一些自己特别喜爱的篇目,反复涵咏,几年至几十年不辍。这个时候,这些篇目的吟诵调就会慢慢从基本调中脱离出来,而形成只适合这个篇目的独特的成调。成调也是从基本调中发展起来的,只是有了很多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也逐渐固定下来了。所以,吟诵是分两个层次的。用各种基本调(读书调)可以吟诵所有的作品,在私塾里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而真正优秀的吟诵,是对自己喜爱的篇目,经过反复涵咏,情通古人,而自成曲调的。这时候,也几乎和现代歌曲的一曲一词接近了。举例:陶渊明拟古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四)什么叫“文读语音”“腔音唱法”文读语音。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音都按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来读,部分字音需要文读。文读是吟诵的传统,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普通话的文读分三种情况:一是人声字要读短音。二是韵字一定要押韵。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某些句尾押韵的字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吟诵的时候,要尽量参照古音使之押韵。三是个别字要文读,这种字都是传统上就是要文读的,比如“秋思”的“思”读四声,“遥看瀑布”的“看”读一声等,这些读音往往与平仄格律有关,读错了就乱了格律,失了韵味,所以要文读。【插入(一) 举例:山行】腔音唱法。腔音是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反。吟诵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随时变化大小,声断意连,以传情达意。同时,音高也要随时变化,一方面依字行腔,用这种腔音表示字音的声调,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情感。要想学好腔音,可以多听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和说唱曲艺,他们都是腔音唱法。另外,腔音唱法还讲究气沉丹田,吐气发声。吟诵发声是最自然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吟诵。不要学西方的美声式唱法,也不要学流行歌曲的平板式唱法,因为我们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汉语的传情达意,全在开合、声调、音量的婉转变化上。【插入(一)】六、吟诵练习1.池上这是一首平起五言绝句。用的是比较开阔的“灰( ai)”韵,所以全游的基调还是很开朗的。第一句用了三个上声字,婉转之音中饱含着珍爱之意。第三句开头结尾用人声字,用短音来强调小娃的疏漏,也是一个转折,用孩子的幼稚说明了孩子的天真。吟诵时应拖长的字:娃、莲、回、踪、萍、开。入声字读短音。2.梅花这是一首仄起五言绝句,用的是“灰( ai)”韵,是一个开阔悠远的韵。“墙角”的“角”是入声,可读为jiao,亦可按文读读为jue。吟诵此诗时,如见天地问一片白茫茫中几枝寒梅,无此寒梅,则天地一片死寂。吟诵至“暗香来”时,要“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人如嗅梅花之馨香。吟诵时应拖长的字:枝、梅、寒、开、知、香、来。入声字读短音。3.望天门山这是一首平起七言绝句,用的是舒缓深远的“灰( uei/uai)”韵。全诗从“望”字着眼,写眼前壮阔如画的江山。从“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来看,诗人似乎是在船中。随着船的移动,两岸山景也在变换,故用了一“出”字。“孤帆一片”,既可理解为诗人所见之船,亦可理解为诗人所乘之船。此诗中“回”字押韵文读。“出”字为人声字,故可以用在第三句第七字,吟诵时当短促激越。吟诵时应拖长的字:门、江、开、流、回、山、帆、边、来。入声字读短音。4.赠汪伦这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用的是“庚( ing/eng)”韵,这个韵比较深远真切。此诗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尺”“不”“及”三个字都是入声,连续的顿挫,表示转折,所以前两句要吟诵得轻快,后两句要吟诵得深沉,方能显现出二人情感之深。吟诵时应拖长的字:舟、行、闻、歌、声、花、千、伦、情。入声字读短音。5.咏柳这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为咏物之词,无寄托,但非常形象生动。“碧玉”两个入声字要吟得清越,仿佛让人听见玉石碰撞发出的叮咚之声。“出”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但在古代也是入声字,而且是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短音的停顿好像在等待回答,所以吟“出”字时一定要短促,声调不要太高。吟诵时应拖长的字:成、高、条、丝、绦、知、裁、风、刀。入声字读短音。6.木兰诗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这是一首以五言为主的古诗。这首吟诵调是我的老师魏嘉瓒先生传给我的。魏老师传承自无锡国专第一届学生蒋庭曜先生。因此属于“唐调”。全诗由四个曲调构成吟诵调,在音高上有两个层次,构成模进。个别字数多的句子,进行了微调。7.蒹葭这首诗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苍苍茫茫,不知所终,吟诵时要仔细体会。正因为叙述得不清楚,所以才有想象的空间,伊人迷离惝恍,诗人上下求索,意境浑茫无垠。每段的第三句“溯洄”必高扬起来,因为逆流艰难,“溯游”必沉郁下去,因为顺流容易,而伊人竟仍遍寻不到。“宛在”一句,没有凿实,所以口气轻柔,犹疑不定,惆怅难言。入声字读短音。8.木瓜这首诗三段,每段前面都是对偶的句子,非常平和,所以后面的转折就很高扬。“匪报”是一个简单的否定,所以后面跟一个长的抒情句,给人的印象很强烈。“也”是一个感叹词,在上古时期是啊、呀的发音。入声字读短音。9.黍离这首诗三段的前半部分用了三个韵,分别是平声、去声和入声,感觉越来越难过。后半部分先用闭口的iu、ou韵,忧郁而深情,再转开口的an、ai韵,长呼高叫,起伏跌宕,感情强烈。入声字读短音。10.橘颂这是楚辞的另一体,每两句一组,最后有“兮”字。其实“兮”字就是一个感叹词,楚人喜欢把这个词记录下来,而北方很多时候是不记录的。不记录不等于没有。这首诗去掉“兮”字之后,就是整齐的四言诗,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虚词、助词,这是楚辞的特征。要注意一些无义的语气词吟诵时可以短一些。这是屈原赞美人品高洁的一首诗,以橘树勉励后辈,渗透着深深的爱国情感。吟诵时要把这种高洁之意表现出来,从容旷达而又充满爱意。11.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李煜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林逋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12.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4.卜算子这首词分上下阕,两阕的格律一样,且都押去声韵“御、遇()”韵,是一个真切的韵。词的上阕“水”与“眼”、“山”与“眉”分别是开口与闭口的对立,四句都在这四个字之间展开。下阕一二句闭口音,越发阴郁,第三句开口,为转折,第四句由开到闭,回到惜春惜别的主题上。吟诵时可拖长的字:波、峰、聚、人、盈、处、春、归、去、南、春、住。入声字读短音。15.苏幕遮这首词分两阕,格律一样。每阕押四个仄声韵。押的是上声“纸”和去声“置”韵,都是“i”韵,上去通押。唯“外”字不是这两个韵,但是它也有“i”韵尾,这是作者比较个人化的用韵习惯。这首词朗读起来,经常感觉不押韵,但是吟诵起来,韵尾拖长,就能感到“i”韵尾的一致性了。这首词写秋思,中国人到了秋天都要思乡的。上阕吟白天,下阕咏夜晚,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声韵开合相间,情感深切而不抑郁,吟诵时要体会。吟诵时应拖长的字:云、地、波、烟、翠、阳、水、情、阳、外、乡、思、非、人、睡、高、倚、肠、思、泪。入声字读短音。16.破阵子这首词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