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杂文类基础演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谈阮籍之哭 谢宗玉晋书阮籍传是现存记录阮籍事迹最早的专著,其中记述了阮籍的两次大哭,分别如下:其一: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其二: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的这件事的:“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真淳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当然有。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殁。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淘大哭。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但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逃过这一关。可是他错了,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这篇劝进书可以说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节选自阮籍三哭,有删改)1结合文章回答阮籍最后为什么会郁郁而死? 答案:(1)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2)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2阮籍的两次“哭”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相同点:都源自内心的感伤。表面看来都荒诞不经,其实都是借他人他物哭自己,别有深意。(2)不同点:哭的对象和意义不同:第一次“哭”既有对才貌双全的兵家女不幸早夭的多情伤感,又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有两重悲伤。而第二次“哭”则是面对“山道之穷”联想到“仕途之穷”、“命途之穷”而恸哭。 3作者说阮籍意味深长的哭声“千百年来都没断绝”,为什么?请分条概括理由。 答案:(1)不拘礼法,内心高洁,深受灵魂高洁志士的推崇(3分)。(2)才华横溢,容不得精神上有一点污点,影响了许多不堪忍受现实的险恶和污浊的文人志士。(3分)二、(江苏盐城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祭孔:大典还是大戏?周国平9月28日上午,喧闹了一些日子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如期举行。我对这些年来越闹越欢的祭孔活动一直心存疑问。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自然少不了专家们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专家们宣称,祭孔的宗旨是复兴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孔子思想及其久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可是,对于这样形成的传统文化恰恰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事实上,自汉代以降,正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得到了强化,被立为正统,这就是抹杀人性尊严和个性价值的一整套等级伦理观念。这套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在发生作用,阻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孔子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诸如“和而不同”之类的思想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批判作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的等级伦理观念,倡导尊重一切个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性尊严的人文精神。就总体而言,儒家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今日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只能是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各种变革。然而,专家们还有更大的雄心,他们期望通过祭孔来扩大儒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启迪人们解决当代世界的各种危机。曲阜大典的祭文颂曰:“全球祭孔,五洲同风。”此言不免夸大了吧。其实,海外华人聚集地的祭孔或祭别的中华祖先的活动一直在进行,那是思乡情怀的寄托,也确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之效。可是,谈不上是“全球祭孔”,更扯不上“五洲同风”。大话之下,必有自欺。我丝毫不低估孔子的世界性意义,但这种意义肯定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儒家文化,就像苏格拉底的意义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希腊文化一样。凡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精神伟人,其思想必定深入地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基本问题,因此才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孔子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四位世界性的精神伟人,即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其思想的共同内涵是“对人类基本境况的体验以及对人类使命的阐明”。孔子思想中这种超越于他的时代和民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在注重个人内在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为学处世态度上。然而,除了在宋儒那里,这个合理内核皆遭忽略,而在历代祭孔闹剧中越发遮蔽不明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或者被神化,成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为打倒的对象,其实都是充当了统治者的道具。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惟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人。从未听说西方人祭苏格拉底,若问西方人是怎样继承苏格拉底的精神遗产的,请看从柏拉图到今天的大师迭出的西方哲学史。 (选自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有删节)4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反对如此大张旗鼓地“祭孔”的理由。 答案:(1)孔子的思想当中有许多糟粕,因此无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2)历史上“祭孔”只是将孔子作为统治的道具。(3)现在的“祭孔”并没有真正理解重视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内核。5解释文中画线句子“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惟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的含义 答案:“还原”表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将“孔子”神化了,妖魔化了,而只有抛开政治化神化里的孔子,才能真正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了解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为学处世的态度,这才是孔子对于我们民族甚至对于世界人民的意义。6文章最后一段反复提到苏格拉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苏格拉底为例,作用有二:一是和我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祭孔”的不合理性;二是用苏格拉底这样的正面材料,尤其是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告诉我们对待伟人怎样的态度才是合理的,这样给人更直观的认知。强化训练一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何事不可为 李敬泽 要离是位英雄。 该英雄是为了替吴王报仇。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如此的豪杰咱们历史上很有一些,比如春秋时魏国的大将乐羊,统兵攻打中山国,偏他的儿子当时就在中山,也不知道是做买卖还是留学。 中山方面也没有客气,把小乐按到锅里就给煮了,然后舀了一桶汤送给老乐。 老乐接汤,脸不改色心不跳,端坐在中军大帐中一口一口地喝,喝光了一碗,抹抹嘴,传令攻城。 城自然是攻下来了,老乐的事迹传回魏国。魏文侯大为感动:老乐这是为谁啊,还不是为了寡人、为了魏国! 这时候一般应该是下面众人陪着感动,啜泣之声四起,但这回偏有个不知趣的,站出来说了句风凉话:“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 说这话的叫睹师赞,名字甚怪,在春秋史上根本不算个人物。但是他应该永垂不朽,因为他说了句人话。 人类之所以直立行走,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腾出两只前爪打架,但如果我们只会打架,最后两个人恐怕在5万年前就已互相干掉了。我们伟大的先祖在打架之余还冒出了一个多少有点奇怪的念头:我是人,不是狼、虎或者鹰。在千万年的冲突、仇恨、生存竞争中,一些人可能比狼、虎或者鹰更为凶残。但那个微弱而高贵的念头在另一些人心中未曾泯灭:我是人,所以,有些事我不能做。 如果我的对手愿意成为更强大的野兽,那么好吧,我仍然要做一个人。 乐羊如果抱着那桶汤哭死过去,那么他是一个人。当然,做一个人的坏处就是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暴露了他原来竟有不得不坚守的底线或者叫弱点,而乐羊认为他必须强大,比他的敌人更野蛮,更无所畏惧。于是,他不再是父亲,也不再是人。这厮差点儿就因此成了“英雄”,幸有睹师赞揭破了问题的实质:一个心中没有基本界限的人。一个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立场 的人,他还有何事不可为,还有什么坏事干不出来?明摆着的道理,何以魏文侯和众人都没有想到?因为他们心里都有更为远大的目标。他们认为:为小而舍小,那是罪恶;为大而舍小,这叫品德或者气概。 对此,咱们的古代圣贤一直有不同看法,儒家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甭管多大事儿,先从爱你的父母妻儿做起。这就像美 国人选总统,头一条得是好丈夫好爹。这种标准当然很刻板,而且也容易憋出伪君子,但至少可以防止“其谁不食”的恶魔。 绕来绕去,不过是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说人话,办人事。这很难吗? 1对于乐羊的事迹,当时的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怎样? 答案:魏文侯大为感动;众人广为传颂,并陪着感动;睹师赞说风凉话:“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作者赞同睹师赞的观点,认为他说出了人与野兽的差别,认为他应该永垂不朽。 2作者认为人类为什么“直立行走”?文中“那个微弱而高贵的念头”是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这些观点吗? 答案:作者认为 人类之所以直立行走,主要是为了腾出两只前爪打架。“我是人,所以,有些事我不能做。”根据文意,应持同意观点。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进一步阐述观点作铺垫,虽然腾出了两只前爪打架,但正因为他们懂得和野兽的区别,才得以成为人。 3结合文章,谈谈如何理解题目“何事不可为”。 答案: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说人话,办人事。不要怕暴露自身的软弱,暴露不得不坚守的底线或者叫弱点。一个心中没有基本界限的人,一个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立场的人,他还有何事不可为,还有什么坏事干不出来?不要让自己在一些看似正义的幌子下成为野兽。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中国人的山水观罗 兰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并不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有删改)4.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意概括作答。 答案: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答“中国人游山是寻幽探胜,欣赏含蓄之美”也可);中国人玩水是为了静观自然、体悟人生;中国人在山水画中表达出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惜(答“中国人在山水画中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也可)。5.文章第四段中举旅行家徐霞客一例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一是要说明中国人游山即使不是纯欣赏,也只是向大地求知 (或:也是对自然保持一种谦卑);而不是以“征服”为目的;二是使文章说理更严谨、更透彻。6.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文章首先将中西方山水观加以对比,概括提出了中国人纯欣赏的山水观;接着以中国人游山玩水以及创作山水画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人的山水观;再通过议论揭示了中西方山水观的本质的不同;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强化训练二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孤独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无人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入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作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哪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她有一个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女子这话说的好。以陆游这个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看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她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的一阵心凉,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处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那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衰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的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1本文写的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用“孤独的美神”作题目有什么用意? 答案:(1)“孤独”: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和孤独。(2)“美神”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3)作者以此为题,将诗人的身世遭遇与艺术成就巧妙结合,有提纲挈领之效。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所寻觅的是指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3文中大量引用了词人的诗词,试举三例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第一段声声慢为了说明诗人被认为是愁的化身;第二段“飘零遂与流入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为了说明诗人忧国忧民之思;第四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了说明诗人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孟宪实谈历史教育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原罪”的驱动力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实务)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公共卫生管理与政策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绿色经济课程测试题及答案
- 2025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综合能力)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银行招聘考试笔试模拟题及高分秘籍
- 2025年【G1工业锅炉司炉】考试试卷及G1工业锅炉司炉作业考试题库(含答案)
- 管理课程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6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一中化学高二上期中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初级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法律事务助理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交通辅警笔试题目及答案
- DB42-T 2073-2023 机载激光雷达森林蓄积量建模技术规程
- 项目部主要管理职责责任矩阵
- 学校食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制度
- 硕博论文选题和文献研究方法
- 2025年新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 《膝关节体格检查》课件
- 净菜加工行业标准化实施方案
- 焊接作业有限空间安全防护方案
-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检察系统招聘用制书记员1428人过渡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抗日战争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