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5. 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3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鲁迅所学专业几经变化与思想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鲁迅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82 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 3全班讨论、交流: (1)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学生相互补充,完整概述下列内容: 1881年,出生; 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 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 3 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 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三次转折的原因和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 点拨: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3)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4段,明确: 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 点拨:“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4 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三: (一)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作者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50年生平,包括家庭、求学、工作与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语言高度概括。 (二)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 (三)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共四段,内容各有侧重,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第1段写在故乡时的少年生活;第2段写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的情况;第3段写回国之后的工作情况;第4段写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衔接紧密。从结构上看,首段结句写要离乡“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段末是“一直住在上海”。尾段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情况。段与段之间自然勾连,过渡巧妙。(先由学生自己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附文一呐喊自序,进一步认识鲁迅。 2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并作一些摘录,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 5 时间:18811930 “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生平经历 决意学医 弃医从文 创作成果:小说、论文、散文诗等 第二课时 一、信息交流 请学生交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涉及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鲁迅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无上网条件的,可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现在所知道的鲁迅) 教师也可作资料选介(有条件的可投影) 1鲁迅的家世。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内容 6 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比较阅读 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1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1)边读边正音:怙 奠 券 (2)了解老舍四十岁以前的生平经历。 2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可以从语言、写法上作比较。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3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点拨: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7 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以上文字可投影,可印发讲义,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例,体会并掌握“自传”的一般写法。) 三、阅读欣赏 1过渡: 课文是鲁迅先生用“自传”的形式介绍自己,可理解为“鲁迅眼中的鲁迅”,鲁迅先生也曾用诗表达了他的人生宣言,这首诗就是自题小像。 投影或板书: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 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灵台:心灵。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风雨如磐:喻指灾难深重。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中“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表明对祖国的深切之爱。荐轩辕:荐,贡献;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这里借指祖国。 。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点拨:这首诗写在鲁迅去日本求学,剪去象征着满清奴隶身份的辫子之后,为自己所照相片后题写的一首小诗。年仅二十一岁的鲁迅,痛感祖国沦亡危机和一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忧国忧民,于是立下了以自己的鲜血为国报效的救国救民之志。 “诗言志”:自题小像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8 精神。表达了作者眷念祖国、立志报效人民的思想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