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即:结题报告).doc_第1页
课题研究报告(即:结题报告).doc_第2页
课题研究报告(即:结题报告).doc_第3页
课题研究报告(即:结题报告).doc_第4页
课题研究报告(即:结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应用研究”课题“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承担单位:重庆市接龙中学校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陶行知先生曾说:“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上世纪末,人们高呼“以德治校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关系到民族存亡。”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但现行的德育工作因为独生子女、“追求良好的学生素质”等因素影响,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主要把重心放在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校纪校规的教育,通过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死板的规范和教条中,使学生都成为一个个在学校、老师、家长允许条件下活动的“乖孩子”。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以研究人、教育人为中心的德育改革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新的德育观摒弃了德育工作人员在德育工作中乏味的说教和生硬的批评,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向上、向善”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活动、体验生活、完善人格,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获得主动发展、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信心。因此,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主发展,使学生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格,是新时代、新形势赋予我们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历史使命。重庆市接龙中学校地处巴南区南郊山区,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典型农村高完中学校。学生状况一是生源差,90%以上都来自于农村,所谓“双差生”(日常行为规范差、学习成绩差)在我校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缺乏自信心,厌学情绪较为突出,学习成绩难于提高。二是长期以来我们都经受着转化和提高德、学困难学生的困惑,而正是这种困惑又牵制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先成“人”而后才有可能成“才”,这也是我校贯彻的教育理念。然而,德育多隐性指标,很难像智育那样量化。但是难不等于不能,能否像智育(文化考试成绩)一样将德育的隐性指标量化起来呢?能否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呢?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经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讨论,决定从2009级学生起,探索实施“初中学生德育学分制” 管理方案并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而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管理正是在探索一条激励学生增强自我管理、促进自主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管理方案”的成功经验和需完善的措施,我们在校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请了重庆市巴南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应用研究”课题“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实践研究”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方法、效果和推广运用。(二)本课题选题意义实施德育学分,主要就是以“近距离、小目标、日常化”为原则,以学生生活细节为着眼点,以量化考核为抓手,以学生的基本道德认知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德育重点,以日常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德育量化考核。学生“德育学分制”是把隐性的道德尽可能显性化,给学生的日常行为、社会实践的参与作量化评价,让问题的长期效应在短期内有所反应。同时在“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以扣分代替教育过程对学分的量的评价要和学生素质的评价相结合;学生学分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毕业评价、评优评先挂钩,学生德育学分评价与该生所在班级及班主任的评优评先挂钩。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克制、学会生活、激励自我,学会是非判断和选择,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尊重的人,一个发展进步的人,一个追求幸福的人,从而成为建构自我有意义人生的主体。这是实施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根本目的所在。(三)、本课题研究价值“德育学分制”的管理理念是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将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榜样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个性发展中了解、体验、感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便于把教师的口头说教变成学生自己可见的 “数值”成绩和行为标准,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形成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实施“德育学分制”,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起努力,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原则,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二、理论基础与依据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是人的主体性、人的社会化和系统论等理论。1、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概括,是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2、人的社会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从人的主体意识和自身发展来看,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适应、利用、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立身处世中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德育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也是十分重要的,是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的。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理论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有序性原则,三是动态性原则。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而系统正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调整自己的要素和层次,使它们从无序到有序,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作为系统中的初中生,既是整体的,也是动态的。三、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实施“德育学分制”,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德育教育活动为前提,注重由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期望通过学生“德育学分制”的建设,消除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现象。学生德育学分制的建设,是把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分”的形式加以评价,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不断参加德育教育活动的进程中逐步提高认识水平,从而内化成为道德理念。“分”的形式在于催化其初始的动力,量化其完善的过程,以“量”的变化体现“质”的变化。学分从学生参与每一项教育活动开始累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理念不断得以深化,达到由量变到质变。其旨在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促成道德理念,道德理念指导具体行动,积极行动转化为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积淀为道德风气,道德风气演化为文化氛围,而这一文化氛围又不断熏陶和感染每一名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文化氛围。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本课题国外研究状况不清楚2、本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状况从整体来看,目前全国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学校也有一些,但在普通高中这一块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学校并不多见,特别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学校就极少极罕见。就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华北地区的大学、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相对普遍一些,但在初中阶段这一块任然不太普及。目前,我国经济和教育相对较为滞后的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大学、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学校极少极少,而初中阶段这一块几乎是一片空白重庆市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地带,是最年轻的直辖市,但也是经济和教育正在不断崛起的新兴的全国中心城市。而我校地处重庆市城郊结合部,其学校德育教育的状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可以说是重庆市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地区、这样的环境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研究,我们认为既有区域意义、时代意义,更有现实意义。五、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1、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将消除学生综合考评中的“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为学生的德育测评提供量化的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既采用科目化的方式,让广大学生明确学校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也采用活动化的方式,将丰富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主题贯穿于活动中,做到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2、通过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考核评价,把“隐形德育”变成“显性”的“分数德育”,探索一条激励学生增强自我管理、促进自主发展的创新之路。3、通过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明礼明义”“惟忠惟孝”“杨善杨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二)研究内容1、德育学分的构成学生德育学分由基本学分、奖励加分、惩罚扣分三部分构成。基本学分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品德”“组织纪律”“卫生习惯”“学习态度”“体育健康”和“住校制度”等六个方面;奖励加分主要有志愿服务、宿舍创优、荣誉奖励、公益活动等;惩罚扣分则包括:旷课、违规、违纪等。(1)关于基本学分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等方面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的德育分数,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以学期为单位,每生每学期每一项基本学分为100分(小分)。获奖励分的往上递加,被扣分的往下递减。基本学分100分(小分),折算德育学分10分(大分),获得加分10分(小分)以上,每10分(小分)奖励德育学分1分(大分),被扣分10分(小分)以上,每10分(小分)扣德育学分1分(大分)。基本学分(小分)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2)关于奖惩学分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学校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制定的加分每一方面都确立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行为品德”就包括班级被评为单项先进班级、评为综合先进(先进班集体、团支部、文明班级)班级;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等表彰的;积极参加校级、班级文艺、体育活动;代表班级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代表学校参加区级及以上体育、艺术、学科竞赛活动;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参加集体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认真参与班级、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家校联系中,家长对子女在行为表现、孝敬父母、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评价为优良等。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为品德”“组织纪律”“卫生习惯”“学习态度”“体育健康”和“住校制度”等六个方面中均包含有减分的项目。如“行为品德”方面就包括:无故不参加升旗仪式,校会迟到、早退、违犯会场纪律、翻围墙、抽烟、夜不归宿、赌博、考试作弊、侵犯他人身心健康、破坏公物、上课不服从教师管理、仪容仪表不符合学生身份、语言不文明、对同学师长有不礼貌言行(含网络)、阅览传送色情凶杀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图片书刊影视片等作品(含网络)、滋事干扰治安、打架、下暴等行为。以上言行均严重违反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2、实施德育学分的原则(1)注重引导和功能导向的原则。德育学分的制定力图完整地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将培养目标具体化。重点抓住德育学分指标体系内的“项目” 环节,通过一个个“项目”达到引导和导向初中学生德育的目的,使其通过实施项目的不断累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进而内化为道德理念。(2)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用的原则。每个具体项目一旦内化为道德理念就将指导其具体的行动,从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作用。(3)注重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的原则。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要求必须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要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努力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策略,使学生不断进步。(4)注重量化和可行为化的原则。采用先定内容指标,再定量化指标,以“可行为化”作为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行为积累而渐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对于参加义务劳动这一项目,明确量化指标要求是:(1)每学期义务劳动不得少于6小时;(2)由劳动单位负责人对学生劳动情况进行打分,开具证明;(3)对按要求完成劳动量,成绩合格者,每学期给予0.5分。3、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方法(1)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行为品德”“组织纪律”“卫生习惯”“学习态度”“体育健康”和“住校制度”等综合考评来实施。(2)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要在校长领导下,由德育处组织,由班主任具体指导任课教师和班干部操作,评价结果由年级组审核,报德育处审批。(3)在“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以扣分代替教育过程,对初中生学分量的评价要和对初中生质的评价相结合,坚持奖惩分明。4、德育学分的操作方法(1)每个班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班主任老师担任,成员主要由任课教师、班干部和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组成。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初中学生德育学分的考评记载(由值日干部负责记载)工作。班主任过问,每星期总结一次,每月汇总一次,期中初评一次,学期末进行总评。每月汇总结果上交年级组,期中、期末汇总结果上交德育处。每位学生每学期基本分为100分(小分),根据表现给予加分或减分,所得分数为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分。(2)学生每学期的德育学分低于8分的,班主任谈话,提醒,班内教育;德育学分低于7分的,年级主任帮助教育,年级组批评、亮相;德育学分低于6分的,德育处谈话,签订“家校联合教育协议书”,德育学分低于5分的,校长谈话,德育处通知家长。(3)学生对德育学分有争议的,由学生提出申述,年级仲裁组仲裁后将结果告知学生和班主任;学生仍然有意见的,交由学校仲裁组仲裁后将结果通知学生和班主任。5、学生德育学分的评价方法(1)量化评价。根据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或测评中的不同表现,按标准等级进行量化赋分。(2)事实说明。根据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相关部门开具的事实证明材料给予赋分。(3)阶段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期内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赋分。(4)毕业审核。根据学生在校的德育量化考核汇总情况进行毕业审核。其目的就在于多角度考察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形成德育观念,并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养成道德习惯,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六、研究对象与范围 1、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初中学生。2、研究范围本课题研究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量化考评的方法和效果。七、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研究方法1、资料积累法。每一位研究人员,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经历和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尽可能多的将一些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跟踪调查法。选定某几个班级或某部分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好德育学分档案,看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总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文章。 4、实验试点法。创造一切条件,力求争得其它学校的支持,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但从研究的情况看,这一点,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有关对比数据主要来源于校内。(二)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当中,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和责任,制定“德育学分制”研究实施方案,撰写申请评审书。课题组已经积累部分材料,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已收集了一部分课题实验人员撰写的研究案例和论文以及围绕课题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学生活动材料、家庭教育方面的材料等等。为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经验素材。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的10月2011年的8月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学校德育“一维独撑”的严峻现实,我们吸纳其他德育研究成果,以学校的德育课题为依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把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而确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使德育教育形成立体教育网络。我们选定了初2010、2011、2012级各班,课题研究小组各成员按分工和责任开展研究工作,每月开总结小会议一次,提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有益经验;每学期开总结大会一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任务。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911月是深化课题研究、巩固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并进行结题阶段。提交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搜集论文成果,推广经验,在全校实施“德育学分制”。八、研究取得的成果(一)理论成果1、结题报告: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科研论文:(1)论文:我的教育观(曾富印)(2)论文:实施中学生德育学分制,构筑学校德育成效评价新体系(曾富印)(3)“德育教育”工作计划:重庆市接龙中学校20102011学年度德育工作计划(曾富印)(4)论文:让德育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绽放(曾富印)(5)论文:“德育学分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曾富印)(6)论文:一个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卷调查答卷(曾富印)(7)论文:实施初中学生“德育学分制”,构筑学校德育成效评价新体系(曾富印)(8)论文:以科研引领管理(曾富印)(9)论文:关于“学分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蒋成平)(10)阶段性成果: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成果总结报告(赵光晓)(11)论文:实施“德育学分制”,班级管理更有序(张和生)(12)论文:我与“德育学分”有个约会(龚芬)(13)论文:德育教育之有效途径“德育学分”的实施(龚芬)(14)论文:“德育学分制”管理班级(龚芬)(15)论文:班级“德育学分制”革新分析(彭莉)(16)论文:浅谈“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何维梅)(17)论文:“德育学分制”应慎重(李逸川)(18)论文:我班全面推行“德育学分制”(张玉兰)(19)论文:“德育学分制”使班主任轻松起来(张玉兰)(20)论文:“德育学分制”伴学生成长(陈连斌)(21)论文:让“德育学分制”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更加完善(陈连斌)(22)论文:我与“德育学分”有个约会(陈连斌)(二)实践成果 1、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1)与评奖评优结合。德育学分与学校评优挂钩;学年学分低于规定标准者,不得参与该年度的评优。(2)与毕业审核结合。达到规定的德育学分要求(每学期最低要求6学分,初中三年六学期累计最低德育学分达50学分,初三下期必须达到8学分)是学生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毕业前全部德育学分总和低于规定分数者,将给予不发毕业证或缓发毕业证的处理,需继续修满德育学分后方可毕业(毕业后可补修,由上一级学校或用人单位出具合格证明)。(3)与“档案管理”结合。学生德育学分卡片作为学生在校德育表现的证明材料,存入学生在校档案并将每学期的德育学分计入“学业成绩报告单”。(4)与毕业推荐结合。学生每学期的德育学分在学期末直接作为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中“公民素养”的评价依据和“操行评定”的分值。德育总学分排在班级人数30%前的“公民素养”为A等,排在班级人数最后20%的为C等,其他为B等。学生毕业时,学校要汇总学生每学期的德育学分获得情况,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德育现实表现的证明,并以此为据评选优秀毕业生。2、课题研究的实施效果(1)消除了学生德育测评中模糊现象,明确了量化的指标体系。学生德育学分的重点是德育要求的具体化、可行为化和可操作化。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既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让广大学生明确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采用活动化的方式,将丰富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主题贯穿于活动中,做到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为初中学生的德育测评提供量化的指标体系“德育学分制”,把初中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都落实到实际的学分中,按照学分分值情况,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表现的实际情况、优点与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德育类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后,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提高,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也大幅度提升。而从学生对德育学分的执行情况的反馈也可看出学生对此种测评方式的认同。(2)提高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几年的德育量化测评实践表明,德育学分的实施对学生产生着潜在的影响,使学生自发地按照学分标准实施行为,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改变了由教师弹性把握的“印象”问题导致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大打折扣的现象,消除了对初中学生综合考评中的“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学分制”,有利于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广大初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将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初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学生开始从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明确意义,提高自觉性,树立全面发展的学习目的观,全面提高了初中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育,学生的调查反馈情况令人堪忧。据相关资料报道,重庆市2010年对本市64所中学360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全市中学生对“两课”满意率仅为71%,全部出勤的学生(包括上课不迟到)不足65%;而我校实施“德育学分”后,“两课”满意率为91.8%,满勤率达97.1%(包含上课不迟到者)。同时我校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人数和比率也不断提高,2009年为74.6%,2010年为79.3%,2011年为88.9%,2012年为94.7%;2011级和2012级学生获各类型奖比率分别上升12.9%和21.4%;违纪学生的比率下降11.8% 。 (3)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个性特长的形成。“学分制”淡化了等级分与百分制,设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冒尖,把学生从百分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如2009年入学的小蔡同学,原先学习成绩一般,但他生性好动,活泼开朗,自从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后,他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短短三年中,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科学、文体活动,获得了巴南区、重庆市等多个奖项。同时,个性的发展也促进了小蔡学业的进步,他通过刻苦自学,初中毕业后进入了巴县中学的“雏鹰班”。(4)提供了个性化测评管理发展空间,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学分制实施后的初步结果证明:将一些定时、定点、有专题教育内容加以规范教育,纳入统一评价体系后,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与时间,并指导学生联系本人特点学会选择,提高选择能力,促进学生改变“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表现一般与表现好一个样”的局面, “德育学分制”注重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使初中学生不但知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而且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关心他人,为集体多作贡献。具体化为:减少初中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增强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尊敬父母、教师和长辈,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树立是非观念,明辩美丑,培养高雅的情趣;尊重劳动,珍惜成果,培养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推动“(心理)健康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在对学生的测评中,“德育学分制”既考虑到对全体学生的目标量化指标要求,同时也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既考虑到那些在学校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同时也关注那些比较被动的学生。如2012级蒋超同学默默地对家庭特别困难的2013级陈刘杨同学无私的捐助,当我们得知这一善举后,马上予以大力宣传,并在德育学分中予以体现,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们。同时,在不同的阶段也明确了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健康成长的环境中不断前进,良好品德逐渐形成。从对2011级、2012级两届毕业生升入高中后高一级学校反馈的情况来看,高中学校对我校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的认可度达到100%,对他们学习态度的认可度达到97% 。(5)促进了学生德育工作在整体意义上的发展。德育学分的建设,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化、可操作化和规范化,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并采用科目化和活动化的形式,强化考评机制,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用,进而也引起了德育干部和学生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工作更加细化、更加本位;也引起了班主任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助于他们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加细化、更加本位的工作,保证学校德育形成一个在明确的德育目标导向下,“及时收集信息”“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调节教育过程”“导向德育目标实现”这样一个良性方向科学循环,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在整体意义上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从调查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学生对学校的学风、管理 、要求及班级建设的满意率均达到85%以上。九、问题与讨论1、避免重惩罚轻肯定德育学分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追求进步的机会。处罚犯错者的目的是提醒之避免重蹈覆辙,不能简单地把德育学分理解为用分数恐吓学生。扣分犹如交通信号灯的黄灯,是为了提醒学生避免再次犯错,提醒老师要及时教育行为失当的学生。但若教师只重视扣分的话,犹如设置不合理的红绿灯只会迫使人车争行,可能导致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或“破罐破摔”的心理。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公民,就是要鼓励学生成为优秀者。既然学生付出了努力,为什么不大力肯定呢?回溯我校学生成长的经历,他们得到的表扬远胜于批评。因此我们要借助于他们对表扬的渴望来激励学生。 2、“德育学分制”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能否达成教育目标,关键还是要看教师工作是否细致。如: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督促学生早读时,首先会检查卫生的情况,对抄作业的学生能及时批评,对迟到的学生询问其原因并对其进行教育。3、“德育学分制”不是万能的我们肯定德育学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注意到,德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